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肺功能损害和肺与大肠的表里关联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发生肺功能损害的机率及肺功能损害的特点,并初步探讨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而分析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肺功能改变。方法: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根据病程是否>10年分为病程>10年组和病程<10年组,同时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定指标包括1s用力呼出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流量容积环(FEF25%、FEF50%、FEF75%)等。结果:病程>10年组FEV1/FVC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病程<10年组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程>10年组FEF25%、FEF50%、FEF75%等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病程<10年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病程<10年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小气道阻塞性疾病,病程愈长愈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肺支气管病损特点及肺肠相关的特异性,为“肠病及肺”理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家兔结肠黏膜组织致敏与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模型相结合的免疫复合法复制UC大鼠模型,并与正常大鼠对照。检测两组大鼠肺功能[吸气阻力(Ri)、呼气阻力(Re)、用力肺活量(FVC)、0.2秒率(FEV0.2/FVC)、最大通气量(MVV)和平均用力呼气流速(FEF25%-75%)]及肝肾功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和肌酐(Cr)];观察两组结肠、肺、肝、肾病理改变。结果 模型组大鼠急、慢性期均表现为体重下降,黏液便、稀便,部分大鼠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喘鸣等症状。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急性期MVV、FVC、FEV0.2和FEF25%-75%以及慢性期Ri、Re、MVV、FVC和FEF25%-75%均显著降低(P<0.05,P<0.01),FEV0.2/FVC显著升高(P<0.05),且病理显示有间质性肺炎及肺间质纤维化改变。两组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肝肾组织病理观察未见明显病变。结论 UC可以特异性引起肺支气管病损,肺损伤是UC的肠外表现之一,并从“肠病及肺”角度论证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  相似文献   

4.
邱丽  李国峰 《吉林中医药》2022,42(2):146-149
"肺与大肠相表里"出自于《黄帝内经》,意思是肺与大肠为表里关系,近年来,随着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率的升高,越来越多的证据及文献研究表明UC可导致肺部损伤.同时,肺部损伤又可加重UC病情,是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翻阅大量中医古籍及查阅国内外研究成果,系统论述UC在"肺与大肠相表里"中肠病及肺、肺病及肠、肺肠合病的生理病理的联系,并从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微生物、黏膜细胞及细胞因子方面尝试阐述肺-肠轴在UC发病过程中的可能调节机制,进而探究UC与肺部损伤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从"肺与大肠相表里"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探究提供理论依据,为寻找治疗新方法提供新思路,并更好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两种UC模型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为选择更符合人类UC特点的动物模型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观察两种UC模型肺组织病理形态学、肺功能和免疫功能的改变以初步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方法:用结肠黏膜组织致敏方法(模型1)和结肠黏膜组织致敏加三硝基苯磺酸-50%乙醇灌肠方法(模型2)制作两种溃疡性结肠炎模型,7d后检测各组大鼠肺功能状况,观察肺、肠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肺肠组织中sIgA的变化。结果:造模7d后,两组模型肺肠组织病理均表现出异常;肺功能检测显示模型1与正常组比较,FVC明显增高(P<0.05),FEV0.2/FVC明显降低(P<0.05);模型2与正常组比较MVV明显降低(P<0.05)。两组模型大鼠的肺组织、肠组织sIgA表达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两种造模方法均能成功复制UC大鼠模型,均能表现出肠病及肺。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根据其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的临床表现形式,当归属于祖国医学中“休息痢”“肠澼”“大瘕泄”“久泻”“久痢”等痛证范畴.吾师魏玮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生除了和脾肾阳虚有关,还与肺之“主气”功能失常密切相关,“滞、郁、瘀、虚”为其主要病理因素,临证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多兼见肺气不足的表现.魏师基于“肺与大肠相...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患者血清及结肠组织α1-胰蛋白酶(仅1-anti-trypsin,A1AT)水平与肺损害的相关性,探讨UC肺损害的发生机制。方法将90例确诊为UC的患者,按病变范围、活动度、病情分期及病程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病变范围、活动度、病情分期及病程的UC患者血清A1AT水平;选择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UC组及对照组血清肝、肾功能水平及肺功能,并比较两组间肝、肾功能,肺功能及血清A1AT水平的差异。分析UC患者各肺功能指标与血清A1AT的相关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例UC患者及10名健康志愿者结肠组织A1AT含量。结果90例UC患者中,伴有肺功能异常者54例(60.0%),伴有其他UC肠外表现者24例(26.7%)。与对照组比较,UC组血清A1AT水平明显下降(P〈0.05);病变范围为远端结肠及广泛结肠者血清A1AT水平较病变范围局限在直肠者明显下降(P〈0.05);病程〉15年者血清A1AT水平较病程〈5年者明显下降(P〈0.05);病变范围为远端结肠及广泛结肠者肺功能通气指标中肺活量(vitalcapacity,VC);用力肺活量(forcedvitalcapacity,FVC);一秒量(forcedexpiratoryvolumeinonesecond,FEVll0),肺容量指标中肺总量(totallungcapacity,TLC)、功能残气量(functionresidualvolume,FRV)及肺弥散指标中一氧化碳弥散量(diffusioncapacityforcarbonmonox.ideoflung,DLCO)较病变范围局限在直肠患者均明显下降(P〈0.05);UC患者病程与用力肺活量FVC呈直线负相关(r=-0.23,P=0.018);UC患者血清A1AT水平与峰流速峰流速(peakexpiratoryflow,PEF)呈正相关(r=0.22,P=0.03)。UC患者结肠A1A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重度UC患者结肠A1AT水平较轻中度患者下降(P〈0.05)。UC患者结肠A1AT水平高于远端结肠炎及广泛结肠炎患者(P〈O.05)。结论UC患者肺功能异常的发病率高于UC其他肠外表现,肺功能检测有助于提前筛查UC肺损害。UC患者血清及结肠组织中A1AT水平均明显下降,提示UC患者的肺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与A1AT水平下降相关的慢性气道炎症、气道重塑及阻塞性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传统中医学"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研究大肠湿热型和脾气虚弱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合并肺功能损伤的临床表现及其特征。方法:纳入91例UC患者,其中大肠湿热组46例,脾气虚弱组45例。调查性别、年龄、吸烟史、病程、用药史等人口学指标,肺部症状评分,疾病活动度指数,检查肠镜,胸部X摄片,检测肺功能指标包括肺活量(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的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率(FEV1/FVC),50%用力肺活量时的呼气流速(FEF50)、75%用力肺活量时呼气流速(FEF75),残气容积(RV)、肺总量(TLC)、残气容积与肺总量的比(RV/TLC),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肺一氧化碳弥散量/肺泡通气量(DLCO/VA)。结果:91例患者中,有咳嗽、气短、胸闷、咳痰等症状中1项或1项以上者68例(74.7%);其中大肠湿热组比脾气虚弱组更多出现咳嗽、气短、胸闷肺部症状病例。77例出现通气、换气肺功能指标1项或多项异常(84.6%)。大肠湿热组大气道功能指标FEV1和FEV1/VC值低于脾气虚弱组(分别P0.05,P0.01);大肠湿热组小气道功能指标FEF50和FEF75明显低于脾气虚弱组(均P0.01);脾气虚弱组残气功能指标RV、TLC和RV/TLC显著高于大肠湿热组(分别P0.01、P0.01和P0.05)。结论:UC具有较高的并发肺部症状、胸部影像学异常和肺功能指标异常发生率,大多数病例存在通气、换气肺功能指标异常。大肠湿热组比脾气虚弱组更多出现肺部症状。大肠湿热组倾向于出现大气道和小气道功能损伤,而脾气虚弱组易于表现为残气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及结肠组织α1-抗胰蛋白酶水平与肺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4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124例为对照组,均行血清及结肠组织α1-抗胰蛋白酶水平检测和肺功能检测。比较观察组不同病变范围、病情程度、病情分期、病程各检测指标的差异性,分析α1-抗胰蛋白酶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及结肠组织α1-抗胰蛋白酶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远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广泛结肠炎患者血清及结肠组织α1-抗胰蛋白酶水平均明显低于溃疡性直肠炎患者。病程≥5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及结肠组织α1-抗胰蛋白酶水平均明显低于病程5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观察组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肺活量/用力肺活量、肺总量、一氧化碳弥散量、FEF25%、FEF50%、FEF75%、峰值流速、最大中期呼气流速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残气量、功能残气量均明显大于对照组。α1-抗胰蛋白酶与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肺活量/用力肺活量、肺总量、一氧化碳弥散量、FEF25%、FEF50%、FEF75%、峰值流速、最大中期呼气流速均呈明显正相关性,与残气量、功能残气量均呈明显负相关性。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损害,患者血清及结肠组织α1-抗胰蛋白酶水平明显下降,α1-抗胰蛋白酶与肺功能损害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张楚楚  蒋廷  华鑫  钱素婷  曹泽鹏  刘庆生 《新中医》2023,55(15):180-183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属于中医学泄泻、痢疾、肠澼等范畴。中医认为肺与大肠 在经络、生理以及病理方面关系密切,提出从肺论治肠道疾病。本文从肺与大肠经络相关、气机宣降、津液代 谢及现代肺肠轴理论等方面,论述从肺论治的可行性,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出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医杂志》2017,(5):361-363
对肺络的进化史进行考证,认为肺出现在高等脊椎动物时期,主要由内胚层和外胚层分化而来,经络由中胚层分化而来;通过对肺络的文献学考证,认为肺络具有贯通营卫、溢奇邪、渗灌气血等功能。根据肺络的功能特点和肺心相关理论,提出肺纤维化病机为心火灼肺、阴虚络瘀,为提高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寻溃疡性结肠炎(UC)不同肺功能损伤类型与肠镜内镜指数的相关性,客观评价肺肠表里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新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1年3月,我国多地三甲医院符合UC诊断且无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同时对患者行肺功能、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71人,与正常组相比,异常组残气功能及弥散功能的内镜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残气功能组r=0.003,异常组通气功能、小气道功能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存在不同类型肺功能损伤,其中残气功能、弥散功能异常与肠道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且残气功能改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会引起诸多肠外表现和并发症,除常见的关节损伤、皮肤黏膜表现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UC可导致呼吸系统损伤:如肺功能改变、气道损伤、慢性炎症、肺结节病、肺栓塞,这些影响通常无典型临床表现,在临床评估中易被忽略。同时,肺部受累又可加重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增加医疗负担,是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对于在疾病期间调节肠道和肺部之间串扰的生理病理学机制知之甚少,且缺乏有效干预方案。中医认为肺、肠在生理和病理上密切相关,提出“肺与大肠相表里”,并基于此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常能取得出人意料的临床疗效。文章复习中医古籍,系统论述了溃疡性结肠炎病程中肺与大肠互相影响的中医理论和病机。同时总结国内外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从肺、肠生理起源基础、共享黏膜免疫系统、微生物生态失调、共性炎症通路、淋巴细胞归巢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肺-肠轴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的可能调节机制,进而探究溃疡性结肠炎与相关性肺损伤的关系。未来可深入挖掘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机制,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寻找治疗新途径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137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AUC)患者的证型分布特点,并分析其肠黏膜表现与证候的关系。方法对137例AUC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行肠镜检查,观察其肠黏膜表现,分析其辨证分型和肠黏膜象的关系。结果主证型分布中,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脾气亏虚证>血瘀肠络证>阴血亏虚证。肠黏膜象频率出现超过50%以上的为黏膜损害、黏膜颜色异常、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脓苔、血管模糊或消失。水肿、糜烂、溃疡以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居多(P<0.05,P<0.01);息肉、肠蠕动异常、颗粒感以大肠湿热证、肝郁脾虚证居多(P=0.010);皱襞变浅或结肠袋消失以脾肾阳虚证、大肠湿热证居多(P=0.002);黏膜桥以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为多(P=0.280);质脆或接触性出血以大肠湿热证、脾气亏虚证、肝郁脾虚证为多(P=0.045);肠出血淡红色血以脾气亏虚证为多,暗红色血以大肠湿热证为多(P=0.017);脓苔集中在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和肝郁脾虚证,白脓苔以脾肾阳虚证为多,黄脓苔以大肠湿热证为多(P<0.001);黏液以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脾气亏虚证为多(P=0.012);肠腔狭窄或肠管纤维化、铅管样表现以血瘀肠络证为多(P=0.001),黏膜萎缩以血瘀肠络证和阴血亏虚证为多(P<0.001)。结论不同证型的肠黏膜具有不同的表现,从镜下肠黏膜的微观区别在一定程度上能印证中医宏观辨证。  相似文献   

15.
柔肝法治疗肝气郁结证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柔肝为治疗组,健脾为对照组,对肝气郁结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学中的内在联系进行了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4%,两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E玫瑰花形成率、淋巴细胞转化率两组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增高,对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失调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不同分期UC中医证型的分布。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10年4月广州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病房及门诊UC患者110例。统计患者症状,采用系统聚类法分析,将症状条目作为变量进行聚类,根据聚类结果确立证型名称,进行辨证分型,并对证型进行分析。结果 UC患者症状主要有64个,包括腹泻、糊状便、稀水便、腹痛、便血等。病情分期属于活动期70例,缓解期40例。UC证型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大肠湿热、脾胃气虚、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血瘀肠络、阴血亏虚,各证型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证型以大肠湿热证[28例(25.5%)]、肝郁脾虚证[14例(12.7%)]、血瘀肠络证[10例(9%)]为主,缓解期证型以脾胃气虚证[18例(16.4%)]、脾肾阳虚证[10例(9%)]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湿热证患者典型症状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苔黄[31例(28.1%)]、里急后重[26例(23.6%)]、黏液脓血便[25例(22.7%)]、腹泻[24例(21.8%)]、肛门灼热[24例(21.8%)]、稀水便[21例(19.0%)]、腹痛[19例(17.2%)]、舌红[19例(17.2%)]、苔腻[19例(17.2%)];脾胃气虚证患者典型症状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口淡[25例(22.7%)]、脉细[25例(22.7%)]、舌淡红[22例(20.0%)]、嗳气[21例(19.1%)]、乏力懒言[21例(19.1%)]、纳食减少[20例(18.2%)]、苔白[20例(18.2%)];脾肾阳虚证患者典型症状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腹痛[17例(15.5%)]、喜温[17例(15.5%)]、腹泻[16例(14.5%)]、遇寒加重[15例(13.6%)]、苔白[15例(13.6%)]、舌淡白[14例(12.7%)];肝郁脾虚证患者典型症状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情志诱发[18例(16.4%)]、嗳气[16例(14.5%)]、苔白[16例(14.5%)]、先硬后溏[15例(13.6%)]、矢气频作[15例(13.6%)]、善太息[15例(13.6%)];血瘀肠络证患者典型症状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腹痛[12例(10.9%)]、刺痛[12例(10.9%)]、腰酸[12例(10.9%)]、舌暗瘀点[12例(10.9%)]、苔厚[12例(10.9%)],除阴血亏虚证各证型症状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C活动期证型以大肠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血瘀肠络证为主,缓解期证型以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八味锡类散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的疗效及机制。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0年10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诊就诊的活动期轻、中度左半结肠UC患者10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48例)。分别给予八味锡类散1g(加入温开水60mL)和氢化可的松灌肠液50mg/60mL,每晚1次睡前灌肠,疗程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疾病活动度(Mayo评分)、内镜和组织学评分,检测结肠组织中的T0ll样受体4(toll—likereceptor.4,TLR4)、核转录因子-KB(nuclearfactor-KB,NF-KB)和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结果治疗组临床缓解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8.2%(43届5)和89.1%(49/55),对照组分别为58.3%(28/48)和72.9%(35/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组内镜下结肠黏膜愈合度为50.9%(28/55),高于对照组31.3%(1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组织学缓解率和有效率分别为32.7%(18/55)和65.5%(36巧5),对照组分别为27.1%(13/48)和58.3%(28/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例(3.8%)和对照组2例(4.3%)发生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结肠黏膜中TLR4、NF.KB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Occludin表达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A(P〈0.05)。结论八味锡类散灌肠治疗轻、中度活动性UC安全有效,其作用可能与调节炎性因子表达及增强结肠黏膜屏障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炙肝散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对炙肝散的方药、功效、主治进行分析,并结合典型病例阐明炙肝散的临床药用价值。结果:炙肝散具有调肝理脾、祛风柔肝、缓急止痛、强胃燥湿、宣肺消疡之功。对溃疡性结肠炎肝脾不和,痰湿困阻证有良好的疗效。结论:炙肝散可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肝脾不和,痰湿困阻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肺功能变化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肺功能的变化。方法将60例活动期RA患者分为肺功能降低组和肺功能正常组,观察2组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指标、健康指数(HAQ)积分、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及调节T细胞(Treg)的变化;采用肺功能仪检测活动期RA患者肺功能。结果 60例活动期RA患者中,肺功能降低42例(70%),肺功能正常者18例(30%)。与肺功能正常组比较,肺功能降低组血红蛋白明显降低(P0.05),其小气道阻塞差异率为60%以上,通气功能差异率为20%~30%;关节肿胀积分、15m步行时间、双手握力、倦怠乏力及X线分期显著升高(P0.05或P0.01)。Spearman相关分析得知,活动期RA患者肺功能参数与关节疼痛得分、关节压痛得分、双手握力、白细胞、红细胞、CD4+Treg、CD25+Treg、CD4+CD25+Treg、CD4+CD25+CD127-Treg均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关节肿胀得分、晨僵时间、15m步行时间、食少腹胀、症状总积分、IgM、IgA、补体C3、类风湿因子、X线分期均呈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活动期RA患者在发病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肺功能改变,肺功能变化以小气道阻塞、通气功能减退为主,并且与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呈高度相关性,所以定期动态观察RA患者的肺功能变化,对早期肺功能损害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