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祛瘀生新中药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配体CXC型趋化因子受体4(stromal cel1 derived factor-1/CXC chemokine receptor 4,SDF-1/CXCR4)轴的影响,探讨活血化瘀法对心肌梗死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归巢"的动员效应机制。方法:清洁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中药组、西药组,每组10只。中药组大鼠术前3 d给药,1次·d-1。7 d后,检测外周血BMSCs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SDF-1、CXCR4表达水平及心肌c-kit细胞数,并观察心肌组织HE染色结果。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组织SDF-1、CXCR4表达均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西药组SDF-1、CXCR4表达水平及c-kit细胞数均增加,并能减轻心肌组织的病理损伤。结论:祛瘀生新法有动员BMSCs"归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周围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点Wallerian 变性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 归巢的影响。 方法 成年雄性SD 大鼠72 只,体质量220 ~ 250 g,按体质量编号随机分为6 组(n=12),每组内再按注射细胞和药物的不同随机分为A、B 两组,A 组(n=6) 经尾静脉注射红色荧光间充质干细胞(red fluorescence protein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RFP-BMSCs) 和0.9% 氯化钠注射液,B 组(n=6) 经尾静脉注射RFP-BMSCs 和膜蛋白CXCR4 特异性拮抗剂(AMD3100) ;所有实验动物均在无菌条件下暴露坐骨神经,并于梨状肌下缘切断坐骨神经,近端结扎,远端旷置,然后分别在坐骨神经切断后的1 d、3 d、7 d、14 d、1 个月、2 个月行尾静脉RFP-BMSCs+0.9% 氯化钠注射液(A 组) 和RFP-BMSCs+AMD3100(B 组) 注射,并在注射后的第3 天行活体成像系统观察。 结果 随着时间的延长,RFPBMSCs在发生Wallerian 变性的坐骨神经中的聚集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现象;坐骨神经Wallerian 变性的早期(1 ~ 3 d),注射RFP-BMSCs+AMD3100(B 组) 的RFP-BMSCs 聚集现象明显弱于RFP-BMSCs+0.9% 氯化钠注射液(A 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干细胞可以向发生Wallerian 变性的神经组织聚集,在不同的时间点,其归巢现象存在先增高后降低的现象;在Wallerian 变性的早期,其归巢现象可能部分受到SDF-1-CXCR4 轴的调控,可以被CXCR4 特异性拮抗剂AMD3100 所抑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丹酚酸B预处理的内皮祖细胞(EPCs)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后,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肌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培养、纯化EPCs与BMSCs;免疫细胞化学法(CD34/CD133/CD44)分别鉴定两种细胞。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丹酚酸B最佳药物浓度干预的EPCs,与BMSCs混合,在大鼠心肌梗死区周边分5点注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蛋白的表达。[结果]细胞移植4周后,EPCs与BMSCs共移植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积分光密度(IOD)分别13.179±3.053、23.634±4.705,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丹酚酸干预EPCs提高BMSCs移植后大鼠心肌VEGF、bFGF蛋白表达,有效改善了BMSCs向心肌分化的血管微环境。  相似文献   

4.
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由很多组织分离得到,同时也可分化成不同的组织。MSCs具有一些内在特性,如免疫抑制、组织修复、促进造血重建及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这些特性使得MSCs成为研究的焦点。然而,MSCs输入动物体内后,在体内的迁移归巢、存活情况以及影响因素均不明确。该文归纳总结了相关文献后发现,影响MSCs在各组织归巢的因素很多,包括肺的滤筛作用、MSCs的数量、培养条件及病理状态等,其中病理状态(即组织损伤程度)具有关键作用。MSCs可特异性地归巢到组织损伤部位,其迁移方向遵循趋化因子浓度梯度,这一过程包括多种配体及其受体的参与。深入了解MSCs移植后在体内的归巢过程将为其在临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6.
 【目的】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以异基因脾细胞输注致敏小鼠体内的归巢情况。【方法】正常同种异基因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后,体外予经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荧光染料标志,经尾静脉注射到致敏组和非致敏组小鼠体内(每组10只),在6h、24h和48h处死动物,分别应用冰冻切片和流式检测方法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各个脏器的分布情况。【结果】冰冻切片和流式检测结果均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致敏小鼠体内迅速和持久在脾,肝脏聚集,而非致敏动物却没有明显聚集到肝脾等脏器,却是最终归巢到了骨髓。其中流式定量结果表明:6h时致敏小鼠脾脏荧光阳性细胞为(3.78±0.66)%,与同期正常小鼠脾脏结果比较P <0.05,有统计学意义;而在48h时致敏小鼠骨髓荧光阳性细胞为(0.43±0.35)%,同期正常小鼠骨髓为(5.40±1.58)%,两者比较 P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异基因脾细胞致敏的小鼠体内肝脾等免疫脏器明显受到致敏影响,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归巢的定位具有很高的趋化吸附作用,中止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正常状态下向骨髓的归巢。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糖尿病小鼠体内的归巢和对小鼠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和培养出绿色荧光蛋白(GFP)小鼠的mMSCs,经尾静脉将其移植到同品系糖尿病小鼠模型体内。观察GFP-mMSCs在受体体内的分布,检测移植后小鼠血糖、胰岛素、体质量和尿量的变化。结果接受了mMSCs移植的糖尿病小鼠血糖得到一定控制,血清胰岛素增加,体质量恢复,尿量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SCs移植后30d,在糖尿病小鼠的心脏、肺脏、肝脏、胰腺及肾脏中检测出GFP-mMSCs的分布,但以胰腺和肾脏为多。结论mMSCs在糖尿病小鼠体内有向胰腺归巢的倾向,并对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 植入猪急性心肌梗死(AMI) 区的转归及治疗作用.方法:选择10只体重35~45 kg的家猪,经导管应用球囊封堵前降支动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将存活的9只动物随机分为2组:(1)实验组5只,取骨髓分离BMSC体外培养扩增,建立模型2周后,通过心肌注射的方法将自体骨髓BMSC 移植至AMI 区;(2)对照组4只动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4 周后比较2组的生存率、心功能变化、心肌功能性蛋白质表达的差异.结果:BMSC移植后,实验组动物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梗死区室壁运动速度加快,局部室壁厚度加快,心肌移植细胞部位表达连接蛋白GATA-4等心肌功能性蛋白质.结论:骨髓BMSC 经冠脉转运在心肌微环境下可向心肌细胞分化,并能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其运用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开辟了一种新的生物治疗模式。研究表明,BMSCs对肾损伤有一定治疗作用。其可能的修复机制包括直接分化为肾脏固有细胞参与结构和功能的修复;通过旁分泌机制发挥治疗作用;微泡-mRNA机制;减轻炎症反应,抗纤维化抗凋亡等。另外,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趋化因子受体7轴介导BMSCs归巢的作用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0.
通常认为哺乳动物心肌细胞是终末分化细胞,不能再生。心肌细胞坏死后.心脏纤维组织增生,心室重塑,心功能下降,最终发展成慢性心力衰竭。再灌注治疗,不能修复及逆转已坏死的心肌细胞,慢性心衰患的远期生存率低,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活血化瘀类方药运用方面阐述了活血化瘀法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认为活血化瘀类方药运用是把“双刃剑”,应针对疾病病因病机与病理生理特点及病程阶段状况和西药抗凝治疗情况,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诊断分型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中药传统药性与中药现代药理相结合,采用中西医序贯疗法,科学合理地应用活血化瘀类方药,有利于不断提高中医活血化瘀类方药治疗疾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新癀片活血化瘀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大鼠体内血栓形成试验、大鼠血瘀模型血流变试验、大鼠血小板聚集试验观察新癀片对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以及血小板聚集等方面的作用,以及进行肝组织基因芯片检测,研究新癀片活血化瘀作用的机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新癀片能显著抑制体内血栓形成时间(P〈0.05),能降低血瘀模型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P〈0.01),中剂量组显著性更明显(P〈0.001),能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P〈0.001),基因芯片显示,新癀片各组均显著下调肝组织内皮素转化酶样1蛋白、纤维蛋白原β链、凝固因子Ⅲ、A型内皮素受体、血小板激活因子受体的基因表达。结论新癀片的活血化瘀作用主要是通过减少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凝固因子Ⅲ的基因表达,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纤维蛋白原表达,改善血浆黏度及延长血栓形成时间;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抑制红细胞聚集从而改善全血黏度;减少内皮素转化酶样1蛋白、A型内皮素受体基因表达,从而抑制内皮素发挥缩血管活性,改善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下简称慢肝)是否存在免疫机能紊乱,活血化瘀疗法是否能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方法慢肝患者120例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与2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将120例慢肝随机分为辨证组(A组)21例,活血化瘀组(B组)15例,辨证加活血化瘀组(C组)65例。结果慢肝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治疗后C组疗效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在辨证基础上加活血化瘀的中药,能调整慢肝患者的免疫功能,显著提高治疗慢肝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活血化瘀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活血化瘀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疗效机理.方法 60例患者分两组,治疗组(30例30耳)口服耳聋合剂,同时静脉点滴丹参注射液,对照组(30例30耳)予静脉点滴丹参注射液.以临床症状、纯音测听、声阻抗为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公认的疗效评定标准,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愈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3.33%,76.67%,53.33%,66.67%.经Ridit分析,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对舌质的改善明显(P<0.001).结论 活血化瘀法治疗突发性耳聋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5.
骨髓抑制是恶性肿瘤化疗后的常见不良反应.化疗药物入血,损伤血络,致血脉空虚、气血瘀滞,加上化疗后元气虚衰,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致使血停而为瘀,影响新血生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因此,临证中在补益正气的前提下,同时因人制宜、辨证活血化瘀,使益气与行血并行,可祛瘀生新、推陈出新,促进骨髓造血,从而可有效改善骨髓抑制.  相似文献   

16.
26种活血化瘀中药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hick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法从26种活血化瘀中药中初筛血管生成抑制剂.方法:试验组分别为26种活血化瘀中药,所用片剂、胶囊剂、丸剂、散剂溶解成饱和溶液,汤剂制成含生药2g/ml的水煎醇沉液,注射液、口服液、膏剂用原药物浓度.种鸡蛋孵化7天,建立CAM模型,按20μl胚加药液于明胶海绵载体上,每日1次,连续3天.孵化第10天,计数CAM载体周围5mm的血管分支点.结果:15种活血化瘀中药CAM的血管分支点数量降低(P<0.05).结论:榄香烯乳剂、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磷酸川芎嗪注射液、注射用阿魏酸钠、雷公藤多苷片、火把花根片、祖师麻片、复方斑蝥胶囊、大黄(庶虫)虫丸、大活络丸、复方丹参滴丸、七厘散、活血通脉片、三棱丸及桃红四物汤Ⅱ号具有抑制CAM血管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有关黄疸病古代文献及近年来中医黄疸理论的分析,探讨肝细胞性黄疸的病因病机,指出湿邪为肝细胞性黄疸致病之因,但单纯有湿未必发黄,湿邪困阻气机,并深入血分,导致气血郁滞,瘀阻胆道,胆汁不循常道而发为黄疸。文章认为瘀血存在于肝细胞性黄疸的病程中,活血化瘀为肝细胞性黄疸的重要治法。  相似文献   

18.
缺氧诱导因子1与祛瘀生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重要的低氧转录调节因子之一。近年来,有关HIF-1在缺氧条件下对血管生成的作用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1992年,Semenza在缺氧诱导的细胞核提取物中发现了HIF-1,并于1995年成功克隆表达了HIF-1。HIF-1是一种基因转录的调节因子,在正常情况下不表达,缺氧条件下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具有多种生物活性。除了参与肿瘤的生长转移外,在缺血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肺病、脑梗塞、重度烫伤、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及组织创伤等多种人类疾病和器官移植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活血化瘀中药及复方治疗急性脑出血的Meta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根据循证医学的方法,对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以期对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作出客观、可信的评价。方法:全面收集活血化瘀中药及复方的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试验,在严格质量评价的基础上,利用RevMan4.1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活血化瘀中药的筛选。结果:共2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包括随机对照试验17篇,2篇使用了盲法;临床对照试验4篇。文献的质量属于JADAD分级C或D。经Meta分析,治疗后的死亡率在活血化瘀中药及复方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10.6%(74/701)和25.7%(156/607),(P<0.01)。治疗组的病死、严重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1.3%(512/1239)和65.9%(675/1024),(P<0.01)。结论:活血化瘀疗法治疗急性脑出血可能有效,有降低脑出血患者病死、严重致残率的趋势;大黄、水蛭和三七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主要药物。应按照国际中风研究的标准设计临床方案,进行严格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以提供更具说服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