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类、分布规律。方法 :采集206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35项变量进行分析,结合证素辨证体系寻找本病的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结果:证素辨证学研究得出本组206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病位证素5项,病性证素9项,其中病位证素主要涉及脾、肠、肾、肝,病性证素主要涉及气虚、湿、热、阳虚、寒、气滞;采用因子分析35个证候条目,结合证素辨证学及专家讨论,总结出6类中医证型: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虚肠燥证、血瘀肠络证;采用聚类分析得出上述证型的分布比例,依次为脾胃气虚证28.16%(58/206)、大肠湿热证23.30%(48/206)、脾肾阳虚证21.84%(45/206)、肝郁脾虚证13.11%(27/206)、阴虚肠燥证8.74%(18/206)、血瘀肠络证4.85%(10/206)。结论:老年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型有六类,以气虚证、湿热证、阳虚证最常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中医证型与凝血指标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将89例患者辨证分为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和血瘀肠络证等6个证型,检测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g)及血栓烷B2(TXB2)水平,比较各证型之间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大肠湿热证、血瘀肠络证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和TXB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肠络证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和TXB2水平均高于各虚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的纤维蛋白原和TXB2,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和TXB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在升高趋势。结论溃疡性结肠炎血液普遍存在高凝状态,在传统的辨证论治基础上,酌情加入活血祛瘀之品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分类及分布规律。方法收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41例,采用自拟《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一般情况、中医证候、舌象等临床资料的调研,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规律。结果本研究收集调查问卷的58个症状条目因子分析,KMO统计量为0.916,Bartlett球型检验P0.0001,适于因子分析。应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共提取出13个公因子,筛选出具有意义的症状46项,根据病性、病位证素归纳出基本中医证型分为6类。聚类分析显示证型分布比例为:脾胃气虚证占27.66%(122/441),大肠湿热证占26.30%(116/441),脾肾阳虚证占17.69%(78/441),肝郁脾虚证占15.65%(69/441),阴虚肠燥证占8.39%(37/441),血瘀肠络证占4.31%(19/441)。不同病情分期和临床类型的证型分布比例为:大肠湿热证在活动期占48.00%(108/225),脾胃气虚证在缓解期占41.20%(89/216),大肠湿热证在初发型占53.55%(83/155),脾胃气虚证在慢性复发型占45.11%(60/133),脾肾阳虚证在慢性持续型占40.52%(47/116),其他证型分布相当。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型为6类,活动期以大肠湿热证为主,缓解期以脾胃气虚证为主,初发型以大肠湿热证为主,慢性复发型以脾胃气虚证为主,慢性持续型以脾肾阳虚证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归纳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AUC)中医证型的季节分布规律。方法按发病季节统计、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441例14~87岁AUC住院患者的资料,归纳出各中医证型的季节分布规律。结果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和肝郁脾虚证在不同季节出现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大肠湿热证以夏季所占比例最高(35.89%),脾胃气虚证以秋季所占比例最高(35.85%),肝郁脾虚证以夏季所占比例最高(58.82%);而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气滞血瘀证的出现与季节无明显相关性,但脾肾阳虚证以秋季所占比例最高(36.11%),阴血亏虚证以夏季所占比例为最高(39.13%),气滞血瘀证以冬、春季节所占比例最高(各占30.00%)。各季节AUC的发病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UC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有明显的季节相关性,大肠湿热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主要分布于夏季,脾胃气虚证与脾肾阳虚证主要分布于秋季,气滞血瘀证主要分布于冬、春季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因子分析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组合规律和证候分类及分布规律,为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应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232例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候为7类:脾胃虚弱证、大肠湿热证、肝郁脾虚证、阴虚肠燥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肠络证、寒热错杂证;得出证型的分布情况,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大肠湿热证(22.84%),脾胃虚弱证(17.24%),脾肾阳虚证(15.95%),肝郁脾虚证(13.36%),寒热错杂证(12.07%),阴虚肠燥证(9.91%),血瘀肠络证(8.62%)。结论:因子分析方法得出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证候分类及分布规律,为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137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AUC)患者的证型分布特点,并分析其肠黏膜表现与证候的关系。方法对137例AUC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行肠镜检查,观察其肠黏膜表现,分析其辨证分型和肠黏膜象的关系。结果主证型分布中,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脾气亏虚证>血瘀肠络证>阴血亏虚证。肠黏膜象频率出现超过50%以上的为黏膜损害、黏膜颜色异常、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脓苔、血管模糊或消失。水肿、糜烂、溃疡以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居多(P<0.05,P<0.01);息肉、肠蠕动异常、颗粒感以大肠湿热证、肝郁脾虚证居多(P=0.010);皱襞变浅或结肠袋消失以脾肾阳虚证、大肠湿热证居多(P=0.002);黏膜桥以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为多(P=0.280);质脆或接触性出血以大肠湿热证、脾气亏虚证、肝郁脾虚证为多(P=0.045);肠出血淡红色血以脾气亏虚证为多,暗红色血以大肠湿热证为多(P=0.017);脓苔集中在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和肝郁脾虚证,白脓苔以脾肾阳虚证为多,黄脓苔以大肠湿热证为多(P<0.001);黏液以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脾气亏虚证为多(P=0.012);肠腔狭窄或肠管纤维化、铅管样表现以血瘀肠络证为多(P=0.001),黏膜萎缩以血瘀肠络证和阴血亏虚证为多(P<0.001)。结论不同证型的肠黏膜具有不同的表现,从镜下肠黏膜的微观区别在一定程度上能印证中医宏观辨证。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近15年的文献报道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中医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CNKI中医药治疗UC的相关文献,对其病性、病位证素的分布及组合规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与结论:UC的病位证素依次为脾>肾>肝>胃>肠;病性证素依次为气虚>阳虚>气滞(郁)>湿热>寒湿>血瘀>寒>热>血虚>阴虚,病性总属本虚标实;常见证型有25个,其中气滞血瘀、大肠湿热、脾肾阳虚、脾胃气虚、肝郁脾虚频次居前5位。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复杂,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法丰富多样。就①大肠湿热证、②脾胃气虚证、③脾肾阳虚证、④肝郁脾虚证、⑤阴血亏虚证和⑥血瘀肠络证6个证型,从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综述近几年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症候及证型分布特点。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465例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症候及证型在不同季节、性别中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465例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症状以食欲不振[381例(81.94%)]、倦怠乏力[350例(75.27%)]、腹痛[338例(72.69%)]、里急后重[325例(69.89%)]、肛门灼热[276例(59.35%)]、恶心[258例(55.48%)]、泻下急迫[249例(53.55%)]、小便短黄[240例(51.61%)]、口渴[210例(45.16%)]、腹胀[206例(44.30%)]最常见。证型分布依次为:肠道湿热证[268例(57.63%)]、食滞肠胃证[106例(22.80%)]、寒湿犯表证[47例(10.11%)]、脾胃气虚证[23例(4.95%)]、寒湿困脾证[21例(4.52%)]。肠道湿热证秋季发病比例最高(P0.01);寒湿犯表证冬季发病比例最高(P0.01);寒湿困脾证女性患者较男性多(P0.01),且秋季发病比例最高(P0.05);食滞肠胃证冬季发病比例最高(P0.01)。结论急性感染性腹泻肠道湿热证多见。肠道湿热证、寒湿困脾证均在秋季发病率高,寒湿犯表证、食滞肠胃证均在冬季发病率高。寒湿困脾证在女性患者更多。  相似文献   

10.
周秀丽  邢军  常丽丽 《河北中医》2008,30(3):238-239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部分黏附分子表达和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UC组)35例辨证分为大肠湿热证(16例)、肝郁脾虚证(8例)、脾肾阳虚证(6例)、血瘀肠络证(5例),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各个证型患者外周血中吞噬细胞膜糖蛋白CD44、可溶性黏附分子P-选择素(CD62P)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CD54的表达情况,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大肠湿热证及血瘀肠络证的CD44、CD62P、CD54表达最高,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次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肠湿热证及血瘀肠络证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2个证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郁脾虚证及脾肾阳虚证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4、CD62P、CD54表达与中医辨证分型有关,测定外周血中CD44、CD62P、CD54表达情况可以协助中医辨证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聚类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为该病的中医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根据课题组前期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病例报告表,记录四川地区8家子课题临床单位收集的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K—means聚类分析的方法,探索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特征规律。结果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对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进行研究,结合专业知识,经专家讨论后,最终确定8类切合临床的证型,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胃湿热(326例,30.6%)、肝胆湿热(193例,18.1%)、肝脾湿热(158例,14.8%)、肝郁脾虚(92例,8.6%)、肝郁化热(89例,8.4%)、脾虚湿困(74例,7.0%)、湿热夹肝肾阴虚(73例,6.9%)及阳虚夹血瘀证(59例,5.5%)。结论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证型为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肝脾湿热、肝郁脾虚、肝郁化热、脾虚湿困、湿热夹肝肾阴虚及阳虚夹血瘀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不同中医证型自发荧光成像(auto fluorescence imaging,AFI)内镜下荧光强度[绿/红(the ratio of green to red,G/R比值)]的特征,为UC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收集UC患者49例,根据白光内镜(white light endoscopy,WLE)黏膜形态和G/R比值对大肠湿热组(19例)、脾胃气虚组(30例)和健康对照组(21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脾胃气虚组和大肠湿热组G/R比值分别为(1.147±0.137)和(0.915±0.114),较健康对照组(1.227±0.137)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大肠湿热组G/R比值较脾胃气虚组更低(P<0.01)。大肠湿热组活动期内镜活动指数(endoscopic index,EI)以中度(11例)和重度(5例)为主;脾胃气虚组以缓解期(17例)和活动期EI轻度(7例)为主。活动期G/R比值小于缓解期(0.963 vs 1.220,P<0.01),且活动期EI轻、中、重度的G/R比值依次降低,分别为1.044、0.967和0.830(P<0.01)。结论 UC大肠湿热证的炎症程度高于脾胃气虚证。AFI能较好地反映UC的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Fabry病的中医症状特点与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通过现场问诊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179例患者的一般信息及中医症状,将患者分为男(117例)、女(62例)不同性别组,根据年龄分为未成年组(<18岁,17例)、青年组(18~45岁,131例)和中老年组(>45岁,31例),根据不同西医临床表现分为不完全经典型(100例)、完全经典型(61例)、肾脏变异型(15例)、心脏变异型(3例),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以及不同西医临床型Fabry患者的中医症状特点与证型分布规律。结果共收集了179例病例资料,年龄7~79岁,平均(34.23±12.70)岁。中医症状发生率前10位依次为:肢端疼痛或腰痛固定或刺痛(81.56%),神疲乏力(76.54%),口唇紫暗(74.86%),心烦易怒(73.74%),耳鸣耳聋(70.95%),畏寒肢冷(70.39%),无汗/少汗(67.04%),失眠多梦(64.25%),咽干口燥(57.54%),焦虑抑郁(57.54%)。中医证型分布按发生频率高低依次为:血瘀阻络证(88.83%),肝肾阴虚证(74.30%),脾肾阳虚证(73.18%),肝气郁滞证(72.63%),脾肾气虚证(72.07%),痰浊内阻证(64.80%),溺毒潴留证(60.33%),湿热内蕴证(56.98%)。男、女两组比较,男性患者面色(?)白、面色黧黑、面浮肢肿、无汗/少汗、身有溺味、皮下瘀斑瘀点、纳呆便溏、身困肢肿、血管角质瘤、肢体浮肿按之如泥、肾功能不全和蛋白尿的发生率均高于女性2倍(P<0.05),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溺毒潴留证、血瘀阻络证的发生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P<0.05);未成年组、青年组和中老年组比较,青年组与中老年组患者中医症状如面色萎黄、乏力、身体困倦、心烦易怒、善太息、失眠多梦、口中黏腻、耳鸣耳聋、咽干口燥、胸闷心悸、肢端疼痛或腰痛固定或刺痛、肾功能不全、蛋白尿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成年组(P<0.05),面色黧黑、易感冒、无汗/少汗、肌肤甲错、血管角质瘤症状的发生率,青年组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腰膝酸软、尿少浮肿或夜尿频多症状,中老年组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脾肾气虚、肝肾阴虚、血瘀阻络、肝气郁滞、溺毒潴留证,青年组和中老年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成年组,且肝肾阴虚证、肝气郁滞证和溺毒潴留证发生率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P<0.05);不完全经典型各证型发生率均比完全经典型患者低,除肝气郁滞证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经典型患者均有血瘀阻络证的表现,肾脏变异型患者更易出现肝气郁滞证及溺毒潴留证。结论Fabry病最常见且典型的中医证型为血瘀阻络证,主要表现为肢端疼痛或腰痛固定或刺痛;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为Fabry病患者的基础证型;溺毒潴留证主要见于完全经典型和肾脏变异型Fabry病患者;各中医证型之间有交叉重叠,并与性别、年龄和西医临床型有关。  相似文献   

14.
高脂血症住院患者中医证候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对高脂血症住院患者的中医证候临床调研,探讨高脂血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采用自拟《高脂血症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收集316例高脂血症住院患者的血脂分类、分级,合并症,以及中医症状、舌象、脉象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16例高脂血症患者中医单证辨证以肝气郁证最为多见(66.46%)。肝郁脾虚证(35.44%)、肝肾阴虚证(16.77%)、脾肾阳虚证(13.61%)、痰瘀内阻证(13.29%)、阴虚阳亢证(9.18%)是高脂血症5个常见中医复合证型。肝郁脾虚证在所有类型、程度的高脂血症中均占有最高构成比。对高脂血症的分类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型合并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型最多见(108/316,34.18%),其次为混合型高脂血症(81/316,25.63%),总计混合型占59.81%(189/316),高于总胆固醇(TC)增高型(16.77%)和甘油三酯(TG)增高型(23.42%)。结论肝郁脾虚证可能是影响高脂血症脂质代谢的核心证型。高脂血症临床以混合型高脂血症多见,临床用药需兼具降TC、TG和升高HDL-C 3种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肠癌中医证型与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1,ERCC1)C8092A和C19007T两个位点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99例大肠癌患者经中医辨证分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脾肾阳虚及肝肾阴虚4个证型。应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法检测患者外周静脉血ERCC1C8092A和C19007T两个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大肠癌各证型的分布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ERCC1C8092A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各证型间的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C1C19007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各证型间的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湿热蕴结型与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型与肝肾阴虚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型与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滞血瘀型与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C1C19007T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大肠癌中医证型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艾滋病致血液毒性反应的主要证候特点及差异。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收集HAART治疗后出现血液毒性反应的216例患者四诊信息,归纳证候学特点并分析其差异。结果 216例中主要中医证候为气血两虚证(142例,占65.7%)和脾肾阳虚证(74例,占34.3%);气血两虚证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低于脾肾阳虚证(P<0.05);气血两虚证组CD4+T细胞计数高于脾肾阳虚证组(P>0.05),两证患者血清病毒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血两虚证组患者生活质量较脾肾阳虚证者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AART致血液毒性反应的主要证候有气血两虚证和脾肾阳虚证,气血两虚证病情相对较轻,不同证候患者生活质量、CD4+T细胞及病毒载量差别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慢性胃炎中医湿证证候诊断标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以中医诊断学辨证要素为基础,结合多元数理统计方法,完善传统的慢性胃炎中医湿证宏观辨证标准,探讨建立中医证候辨证标准的方法和手段.方法 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1)对确立脾胃湿热证有意义的症状排序为:舌红苔黄、苔腻、口黏腻、小便黄、大便秘或干结、面色红、肢体困重.(2)对确立脾虚湿阻证有意义的症状排序为:苔腻、口黏腻、小便黄、胖大舌、齿痕舌、口淡、纳少.结论 通过中医学理论与多元统计方法的结合可筛选出对中医湿证诊断有意义的辨证要素.  相似文献   

18.
脂肪肝中医证型流行病学调查及其中医病因病机初探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据流行病问卷发现脂肪肝常见证型及各型所占比例,探讨各证型与客观指标的关系。方法 流行病问卷调查全国范围内脂肪肝患者503例,观察记录中医证候、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腹围/臀围、肝功能、血脂、B超或CT结果。结果 流行病学调查脂肪肝症状共46种,出现频率最高的前10位症状依次是乏力、体胖、口干、头晕、胁胀(痛)、腰酸痛、神疲、口苦、膝癀软、腹胀。舌象脉象分别以舌质淡胖、淡暗;舌苔白腻、黄腻;脉象弦细、弦滑多见。据聚类分析统计,脂肪肝中医证型为4类,分别是脾肾亏虚兼肝郁、脾肾亏虚、脾虚痰热、未定型,其中以脾肾亏虚兼肝郁最多见,占62.32%。结论 脾肾亏虚兼肝郁为脂肪肝最多见证型。脂肪肝病机为本虚标实,肾虚为本,涉及脾土,痰浊为标,兼有瘀血。  相似文献   

19.
122例卵巢早衰患者中医证候分析及致病因素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卵巢早衰中医证候及分布规律、卵巢早衰发病原因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对122例卵巢早衰患者进行病情、病因调查及中医辨证。结果卵巢早衰中医症状临床呈多样趋势。122例卵巢早衰患者中,肝郁。肾虚证33.61%,肝。肾阴虚证18.03%,脾肾阳虚证15.57%,热盛伤津证15.57%,肾虚血瘀证8.20%。肝郁脾虚证7.38%。在68.03%卵巢早衰患者病史中可找到现代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因情致因素致病者占31.15%。因药物、疾病因素致病者占31.97%;因情志及药物、疾病双重因素致病者占4.92%。因情志因素致病组。以肝郁肾虚证比例最高(P〈0.05);因药物、疾病因素致病组,以热盛伤津证、肝郁肾虚证所占比例较高(P〈0.05);无诱因致病组37例,以肝肾阴虚、肝郁肾虚、脾肾阳虚三证为主,3组比较,P〉0.05。结论肝郁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热盛伤津为卵巢早衰常见证候;除患者个体先天禀赋不足、肾气未盛、冲任气血不充或由遗传因素致卵巢早衰外。现代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因素对卵巢早衰发病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