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目的 研究美斯地浓磷脂复合物(MSPLC)对美斯地浓在大鼠体内肠吸收的促进作用.方法 制备MSPLC,并测定其复合率、理化性质及表观油/水分配系数.选择健康SD雄性大鼠6只,分为2组,利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研究MSPLC及美斯地浓的吸收速率常数和有效渗透率.结果 MSPLC复合率为(84.02±1.68)%;MSPLC的DSC图谱中,美斯地浓的吸收峰消失,且相变温度比磷脂低;紫外光谱与美斯地浓的紫外光谱相似;傅里叶-红外扫描图谱与美斯地浓和磷脂的物理混合物有明显的不同.MSPLC平均粒径为(204.6±0.3) nm,zeta电位为(-25.12±0.16)mV,粒径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肠循环液中美斯地浓回收率与精密度符合要求;MSPLC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约为美斯地浓原料药的17倍;MSPLC的吸收速率常数和有效渗透率分别是美斯地浓的2.32倍和2.52倍.结论 MSPLC能明显改善美斯地浓在大鼠小肠的吸收.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大鼠口服灌胃给药,评价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在SD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 方法 制备姜黄素磷脂复合物,以姜黄素作为对照,检测两者在水中的溶解度和体外累计溶出率;取SD大鼠12只,经口服灌胃给予姜黄素磷脂复合物或姜黄素混悬液后,不同时间点于大鼠眼底静脉丛取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浆中姜黄素的浓度。 结果 姜黄素磷脂复合物的溶解度、累计溶出率分别为0.150 g/L、68.04%,较姜黄素(0.057 g/L、50.68%)均有所增加。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和姜黄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如下:Cmax为(74.34±5.57) μg/L和(61.64±4.29) μg/L,Tmax为(0.17±0) h和(0.25±0) h,AUC0-t为(637.38±30.04) μg·h·L-1和(172.41±31.66) μg·h·L-1,AUC0-∞为(857.80±223.69) μg·h·L-1和(191.08±43.27) μg·h·L-1。日内及日间精密度、回收率符合测定要求。 结论 姜黄素磷脂复合物混悬液与姜黄素相比吸收速度快,消除速率慢。  相似文献   

3.
环维黄杨星D磷脂复合物药代动力学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建立柱前衍生化HPLC/FLD法测定SD大鼠血浆中环维黄杨星D(CB)的含量,考察SD大鼠口服灌胃给予CB磷脂复合物(CBPC)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以溶剂挥发法制备CBPC.采用星点设计优化制备工艺,以磷脂/CB、主药浓度作为考察指标,以复合率为评价指标.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2组,口服灌胃给予CBPC和CB(60mg/kg,以CB计)后,分别在15 min、30min、1、2、3、4、5、6、8、12、24 h等时间点于大鼠眼底静脉丛取血,以HPLC/FLD法测定血浆中CB的浓度.采用C1s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甲醇-水(85∶15)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荧光检测激发波长231nm,发射波长385 nm,柱温25℃.结果 CBPC和CB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AUC0-t为(1 703.81±549.38)μg·h·L-1和(619.93±75.67) μg·h·L-1;Tmax为(6.00±0)h和(4.33±0)h;Cmax为(82.32士9.55)μg·L-1和(69.27±8.66) μg· L-1.CBPC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74.84%.结论 磷脂复合物提高了CB的大鼠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靛玉红磷脂复合物的跨膜转运及其在Beagle犬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靛玉红的浓度;通过缚管翻转肠囊实验、离体肠黏膜透过实验、Caco-2细胞透过实验考察靛玉红片及其磷脂复合物的跨膜转运作用;同时,考察靛玉红磷脂复合物在Beagle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结果:靛玉红磷脂复合物的转运速度和表观渗透系数均明显高于靛玉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靛玉红市售片为对照,靛玉红磷脂复合物在犬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57.06±10.04)%。结论:磷脂复合物可以促进靛玉红的跨膜转运,并可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考察甘草浸膏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紫外色谱法建立了甘草浸膏体内测定方法,并测定了大鼠血浆中甘草次酸的含量.结果 所用分析方法符合有关规范要求,可用于甘草次酸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数据用D A S10药动学软件拟和,大鼠药-时曲线符合一室模型;结论甘草浸膏灌胃给药代谢、消除较慢(T1/2>3d),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比较去甲氧基姜黄素羟丙基-β-环糊精磷脂复合物、去甲氧基姜黄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去甲氧基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去甲氧基姜黄素原料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学性质,探讨去甲氧基姜黄素羟丙基-β-环糊精磷脂复合物作为药物载体的优势。 方法 50 mg/mL(以去甲氧基姜黄素原料药计)剂量SD大鼠口服灌胃给药制剂及游离药物后,不同时间点于大鼠眼底静脉丛取血。采用高效液相法(HPLC)测定血浆中去甲氧基姜黄素的浓度。结果 去甲氧基姜黄素羟丙基-β-环糊精磷脂复合物的AUC 0-∞ (μg/L*h)为(1424.87±258.62),较原料药去甲氧基姜黄素(370.58±2.76 ),去甲氧基姜黄素磷脂复合物(716.17±123.18),去甲氧基姜黄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1009.35±138.64),均有有所提高,分别为其3.84、1.98、1.41倍。结论 去甲氧基姜黄素羟丙基-β-环糊精磷脂复合物较单一的磷脂复合物或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更能促进药物的吸收,有利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溴吡斯的明(pyridostigmine bromide,PB)和水包油的溴吡斯的明新型复合物纳米乳(pyridostigmine bromide novel phospholipids complex nanoemulsion,PPCN)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比较两者相对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方法:本试验将12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给药量相同,于预先设定不同的时间点采取血样,用HPLC法测定药物的血药浓度,DAS(2.1.1版)软件计算主要的药动学参数及生物等效性。结果:PB和水包油新型纳米乳PPCN的Cmax分别为1.49 mg/L和2.23 mg/L,AUC(0-72 h)分别为7.06 mg·h/L和14.12 mg·h/L。PB的Tmax为1.5 h,而PPCN的Tmax为4 h。PB的Cmax是PPCN的1.50倍,PPCN的AUC(0-72 h)是PB的2倍。经双单侧t检验,方差分析和非参数秩和检验AUC(0-72 h),Cmax和Tmax具有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000,0.000,0.001)。结论:PPCN延长了PB在大鼠体内的作用时间,提高了PB在大鼠体内的口服生物利用度,PPCN与PB不具有生物等效性,且PPCN较PB更好。  相似文献   

9.
姜黄素脂质体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姜黄素脂质体口服液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并与游离姜黄素溶液进行比较,评价姜黄素脂质体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大鼠灌胃给药,摘眼球取血,HPLC测定血药浓度;采用3P87药代软件模拟房室模型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当姜黄素的给药量1次接近300 mg/kg时,其药代动力学过程为非线性动力学过程。结论姜黄素脂质体口服液比姜黄素混悬液入血速度明显加快,有利于机体的吸收,并且消除减慢,血液中浓度高,在组织中分布广。  相似文献   

10.
银可络是银杏叶加工而成的天然植物制剂,具有扩张冠脉,改善脑循环和脑代谢,活血化瘀及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国内外有关银杏叶成分研究报道很多,也有一些测定生物体内黄酮类化合物的报道。芦丁为银杏叶中的黄酮式,在银可络原料中含量为10%,银杏叶制剂的质量标准中大多以其为代表物,但尚无有关服用银杏叶制剂后芦丁在动物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报道,笔者以HPLC法研究了大鼠ig银可给后体内芦丁的代谢动力学过程。1方法与结果1.1色谱条件:流动相为甲醇-水=1:1(V:V),用HAc-NaAc缓冲液调pH7.0,流速为1.0mL/min,固定相:…  相似文献   

11.
苦参碱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者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苦参碱的大鼠药物动力学进行研究。其药时曲线符合2室开放模型,Ka为3.400/h,Ke为0.523/h,T1/2为3.971h。组织分布以肾脏最高,依次为脾、肺、脑、心、血;脏器药物浓度约在0.5h达峰值(肺在1h达峰值),与血药浓度一致,给药后48h仍可测得。药物主要经肾脏排泄。苦参碱的吸收完全而迅速,长期给药不存在积蓄。  相似文献   

12.
延胡索乙素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延胡索乙素的体内药物动力学.方法 建立延胡索乙素的体内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分别尾静脉和灌胃给药,进行延胡索乙素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结果 建立的方法学可靠,延胡索乙素在体内表现为单室模型,绝对生物利用度低.结论 有必要对延胡索乙素进行促吸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醋氯芬酸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HPLC法研究醋氯芬酸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醋氯芬酸在大鼠体内的吸收较为迅速,给药后约10min达到血药浓度峰值,其药-时曲线符合一级吸收的二室模型,分布半衰期仅为4min左右,消除半衰期约为50min。三种剂量下的AUC分别为42.1、90.3、181.8μgmin/ml,剂量与AUC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提示醋氯芬酸在大鼠体内的处置属于线性动力学,其动力学参数呈剂量非依赖性。大鼠按10mg/kg剂量灌服醋氯芬酸后,心、胃、肠和肌肉组织内的浓度较高。醋氯芬酸在大鼠粪、尿和胆汁中的排泄较少。大鼠按10mg/kg剂量灌服醋氯芬酸后,其24h内累积尿排泄百分率仅为0.090%±0.018%;其24h内累积粪便排泄百分率仅为0.22%±0.07%;其12h内累积胆汁排泄百分率仅为0.33%±0.09%。  相似文献   

14.
藤黄酸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研究藤黄酸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大鼠静注单剂量藤黄酸后,采用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组织、粪便、胆汁及尿液中的藤黄酸。结果:藤黄酸在大鼠体内的平均消除半衰期仅为15 min。AUC与剂量呈现良好的线性相关性,提示藤黄酸在大鼠体内的处置属于线性动力学。静注给药后藤黄酸主要分布于肝、肺、脾、肾、胃、肠和心脏。静注给药后藤黄酸主要通过胆汁排泄,给药后16 h内藤黄酸在胆汁中的平均累积排泄百分率为36.5%;粪便中仅有少量的藤黄酸排出,其平均累积排泄百分率为1.04%;尿液中未检测到藤黄酸。在大鼠的胆汁中检测到藤黄酸的4个代谢物。藤黄酸平均血浆蛋白结合率为31.1%。结论:静注给药后,藤黄酸迅速从大鼠体内消除,并可在体内广泛分布和代谢,主要以原型和代谢物的形式从胆汁排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水苏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采用柱前衍生化HPLC法,色谱条件为Kroma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70∶30);流速:0.8 ml/min;检测波长:259 nm。从大鼠尾静脉注射盐酸水苏碱溶液,测定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用3P87药动学程序对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进行拟合。结果: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α(12.00min),T1/2β(101.07 min),Vc(0.298 L/kg),AUC(3833.456 min.μg/ml),CLs(0.0026 L.kg-1/min)。结论:水苏碱在大鼠体内呈二室开放模型。  相似文献   

16.
羟喜树碱纳米乳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10-羟喜树碱水针和纳米乳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建立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10-羟喜树碱羧酸盐和内酯两种存在形式的HPLC-荧光检测法,大鼠股静脉注射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进行眼眶静脉丛取血,测定血浆中两种形式的血药浓度,并用3P97药动学程序对血药浓度进行处理.结果:10-羟喜树碱羧酸盐和内酯形式可与血浆中的其它成分较好地分离,在10~10000 ng/ml的血药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10-羟喜树碱水针和纳米乳两种制剂大鼠静脉给药后总药物的AUC无显著性差异,但前者大部分以羧酸盐形式存在,而后者大部分以内酯形式存在.结论:与水针相比,10-羟喜树碱制备成纳米乳制剂后可大大提高大鼠体内其药理活性较高的内酯形式的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17.
蒙光义  王柳萍  严明  许盈  杨斌 《广西医学》2010,32(2):133-137
目的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大鼠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浓度,研究单剂量口服不同剂量对乙酰氨基酚片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3组SD大鼠分别按体重单剂量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片300 mg/kg、600 mg/kg、1 200 mg/kg后,采用RP-HPLC测定血浆中药物的浓度,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3个剂量组的对乙酰氨基酚药-时曲线均符合口服吸收的一级动力学二室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分别为(0.78±0.17)h、(1.07±0.12)h、(1.19±0.12)h;Cmax分别为(158.99±26.08)μg/ml、(226.26±20.38)μg/ml、(402.95±86.46)μg/ml;T1/2kα分别为(0.24±0.09)h、(0.39±0.11)h、(0.43±0.14)h;T1/2ke分别为(3.78±0.33)h、(3.66±0.32)h、(4.33±0.47)h;AUC0→24分别为(718.71±143.03)μg·h^-1·ml^-1(1 578.53±246.76)μg·h^-1·ml^-1(3 734.67±665.58)μg·h^-1·ml^-1AUC0→∞分别为(757.16±155.29)μg·h^-1·ml^-1(1 594.61±247.11)μg·h^-1·ml^-1(3 847.99±692.03)μg·h^-1·ml^-1结论所建立RP-HPLC法能够准确地测定对乙酰氨基酚血药浓度,能满足药代动力学的研究需求;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基本相似,但高剂量组则与上述两组则有所不同,这可能与其剂量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姜黄色素聚电解质纳米粒(CUR-PENPs)经大鼠尾静脉注射后的体内药代动力学。方法通过静电吸附法制备CUR-PENPs并对其表征;以姜黄色素(CUR)溶液为对照,研究大鼠尾静脉注射CUR-PENPs的体内药动学。结果透射电镜观察CUR-PENPs呈较规则类球体,平均粒径为(243.0±1.1)nm,Zeta电位为(-28.13±1.41)mV,载药量为5.5%。大鼠尾静脉注射CUR-PENPs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为CUR溶液3.3倍,血浆清除率(CL)降为CUR溶液的27.8%。结论 CUR-PENPs能相对延长CUR体内滞留时间,提高药物AUC。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考察马钱子碱隐形脂质体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性,并与游离马钱子碱溶液和普通马钱子碱脂质体进行比较。方法: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马钱子碱浓度,采用3p97软件模拟房室模型并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马钱子碱隐形脂质体与普通脂质体大鼠尾静脉单次给药符合三室模型,而游离马钱子碱溶液符合二室模型。与普通脂质体相比,马钱子碱隐形脂质体的AUC、CL等药动学参数有显著改善。结论:马钱子碱隐形脂质体具有比普通脂质体更为理想的药物动力学性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甲巯咪唑在大鼠体内经皮吸收的药代动力学,并与口服吸收动力学进行比较。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大鼠口服(2 mg/kg)或经皮(1,2,4 mg/kg)给药后血清和甲状腺组织中的甲巯咪唑浓度。色谱柱为Lichrospher C18柱,流动相为甲醇-水(10∶90),流速1.0 min,柱温30℃,检测波长UV 254 nm。结果:口服或经皮(2 mg/kg)给药后,甲巯咪唑的tmax分别为1.5 h和2.5 h,cmax分别为1 716.6和817.2 ng/mL,AUC分别为4 606.2和3 739.6 ng.h/mL,t1/2分别为2.64 h和2.70 h,甲状腺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分别于给药后2 h和1 h达到峰值,其峰浓度分别为307.7和320.9 ng/50 mg。经皮给予高、中和低3个剂量甲巯咪唑后,其AUC与剂量呈现线性相关性。结论:甲巯咪唑口服给药的血药浓度明显高于经皮给药的血药浓度,但甲状腺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无显著性差异,提示经皮给药的全身不良反应小于口服给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