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目的 探究采用超声介导靶向微泡[自制,含造影剂(全氟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c脱氧核糖核酸(VEGF165c DNA)、抗细胞间粘附因子(ICAM-1)单克隆抗体]治疗脑梗死白兔的动物实验效果,同时观察VEGF165c DNA基因转染对改善受损血管内膜的作用。 方法 选取60只新西兰大白兔,通过高脂饮食制作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超声介导靶向微泡(A组)、爱通立(B组)、生理盐水(对照组)进行治疗,观察各组白兔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梗死部位坏死区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梗死区质量比重。 结果 治疗后A组及B组血管再通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但A组与B组血管再通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梗死部位坏死区中性粒细胞平均计数明显少于B组及对照组(P<0.05),但B组与对照组梗死部位坏死区中性粒细胞平均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梗死区质量占比低于B组及对照组(P<0.05),且B组梗死区质量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超声联合靶向微泡介导脑梗死治疗的动物实验VEGF165c DNA基因转染治疗效果较好,能改善血管再通情况,减轻梗死区域的炎性反应,减少梗死区质量占比,有利于治疗脑梗死。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能够靶向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特异性脂质微泡,观察其对微血栓、体外人工血栓的粘附效应。方法用RGDS(Arg-Gly-Asp-Ser)耦联的方法构建靶向微泡,观察其对血小板聚集形成的微血栓的粘附效应。另在体外制作人工血栓模型,在二维超声下观察微泡造影剂对声学信号的影响。结果血小板聚集后加入经构建的靶向微泡,最后粘附在血小板微血栓周围;而加入普通微泡的对照孔则未见这种粘附效应。体外血栓模型中,未加微泡的血栓超声图像周围边界模糊,加入靶向微泡后血栓图像边界明显增强。结论血小板受体特异性靶向微泡对血栓有明显的趋附作用.并且能够增强血栓的超声信噪比。对血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潜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造影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都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尤其在肿瘤诊疗方面,以超声靶向微泡造影剂为基础的超声靶向转运系统显露出显著的优势。常规的给药途径使化疗药物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能够靶向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特异性脂质微泡,观察其对微血栓、体外人工血栓的粘附效应。方法 用RGDS(Arg-Gly-Asp-Ser)耦联的方法构建靶向微泡,观察其对血小板聚集形成的微血栓的粘附效应。另在体外制作人工血栓模型,在二维超声下观察微泡造影剂对声学信号的影响。结果 血小板聚集后加入经构建的靶向微泡,最后粘附在血小板微血栓周围;而加入普通微泡的对照孔则未见这种粘附效应。体外血栓模型中,未加微泡的血栓超声图像周围边界模糊,加入靶向微泡后血栓图像边界明显增强。结论 血小板受体特异性靶向微泡对血栓有明显的趋附作用,并且能够增强血栓的超声信噪比。对血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潜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对超声生物效应的深入研究,各种兼具诊断治疗双重作用的超声探头及靶向微泡造影剂的研制逐渐成为热点.靶向超声微泡作为一种新的基因或药物有效运载工具,通过携带基因或药物对肿瘤组织靶向释放,介导肿瘤细胞坏死、凋亡以及肿瘤微血管的栓塞和阻断,从而达到靶向治疗的目的.目前,超声微泡介导靶向治疗卵巢癌也展现出了良好的前景,本文就其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超声分子成像(ultrasound molecular imaging,UMI)是一种特异性的超声成像技术,可同时完成解剖和分子成像,在分子水平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进展监测、治疗以及疗效评估。微泡(microbubbles,MBs)是最为常见的超声造影剂(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s, UCAs),在其表面连接特异性抗体或配体构建靶向微泡(targeted microbubbles,tMBs)可实现UMI。平台化靶向微泡(multitargeted microbubbles,MT_MBs)是一种专用于临床前研究中的商业化MBs,可在短时间内实现tMBs的构建,并规范化tMBs的制备过程和成像步骤。但是,目前人们对于MT_MBs知之甚少。因此,本文将对MT_MBs的成分、结构、特点、优势、UMI相关临床前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以及不足之处进行综述,并对其未来的应用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治疗超声介导微泡造影剂实现辅助给药及治疗(如基因转染),成为超声研究中的热点。这种方法已经在体内和体外多种模型中实现,并可能为靶向个体化诊断和治疗开辟新的领域。现就该技术的可能机制、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靶向超声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超声微泡造影剂携带基因和药物是当前医疗领域中研究的热点,超声微泡造影剂到达靶组织后,因"空化效应"能有效穿透血管内皮屏障,可实现微泡所携带的基因或药物等向目标组织的转移释放,局部浓度大大提高,介导肿瘤组织的细胞凋亡及肿瘤组织微血管栓塞阻断等,从而起到靶向治疗的作用[1].本文就超声微泡造影剂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随着肿瘤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利用肿瘤与正常组织基因及调控区域的结构差异,从分子水平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基因治疗成为肿瘤治疗中极具应用潜力的新策略。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介导的靶向基因治疗方法既可增强裸质粒DNA在癌细胞内的转染和表达,又能提高基因治疗的靶向性,减少全身不良反应,是一种很有前途的临床肿瘤治疗技术。作者就有关超声结合纳/微泡介导的输送系统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基因转染的应用进展和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口服缬沙坦,对照组口服利尿降压药;用药6个月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疗效评价,并评价其脑梗死复发、死亡情况.结果: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增加,组内比较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CT或MRI证实,治疗组脑梗死复发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超声造影技术(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不稳定斑块(unstable plaque,UP)的评估与发病风险预测。方法 将所纳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有症状组,n=53)和无心脑血管病患者(无症状组,n=42)依次进行常规颈动脉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测量并对比分析不稳定性斑块的大小、增强强度(EI)及增强比率(Ratio)。结果 有症状组的增强强度(EI)大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5,P=0.005);有症状组的增强比率(Ratio)高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2,P=0.002);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斑块的长度、厚度两组比较结果均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的ROC曲线所知,当EI截点值为3.785dB时,预测急性脑梗死发生的敏感度为49.06%、特异性为80.95%;Ratio截点值为0.215,此时的敏感度为58.49%、特异性为71.43%。结论 超声造影技术可以对不稳定性斑块进行量化分析,斑块的增强强度、增强比率越高其稳定性越低,并对预测ACI的发病风险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选用发病2周之内的急性脑梗塞、中医辨证属中经络瘀血阻络证的患者,共计464例,随机分组.疏血通治疗组313例,三七皂苷对照组151例,观察中风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等治疗前后变化.结果治疗3周后治疗组临床治愈35例,显效134例;对照组临床治愈11例,显效54例.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69%,86.75%,2组比较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临床观察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疏血通注射液用于中风病(脑梗塞)中经络瘀血阻络证急性期的治疗,其主要机理为活血化瘀通络,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15.
16.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CS)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法.本案例通过检索Pubmed网站和Cochrane图书馆所有关于AICS治疗和预防系统评价(SR)或随机对照试验(RCT),获得治疗和预防AICS的证据,并对这些证据进行评价,而后结合医师的临床经验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循证医疗方案.共检索到相关的荟萃分析和RCT文献51篇,均为A级证据.认为阿司匹林是治疗AICS的常规药物,降纤酶和胞二磷胆碱的应用仍需要证据支持,将血压降至正常和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以防止AICS的复发.现报告一案例如下. 相似文献
17.
骨髓基质细胞内有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千细胞称作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MSC在体内或体外(在诱导剂的诱导下)可转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等。MSC治疗卒中目前还处于动物实验阶段,其可能的机制为:(1)MSC在新环境下表达神经细胞表型替代损伤细胞,(2)可分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各种因子;(3)有新生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舒血宁联合葛根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名,随机分为舒血宁联合葛根素治疗组(简称治疗组60例)与葛根素组(简称对照组60例),在其余治疗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临床治愈率31.7%;对照组总有效率76.7%,临床治愈率16.7%;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及临床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索联合舒血宁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较好的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及预防。方法:选用100例进展型脑梗死病人,其中50例为治疗组,另50例为对照组。两组在治疗前后均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临床疗效评定,并追踪随访1年。结果:低分子肝素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0%,对照组为48.0%,差值有显著意义。随访半年内复发率,治疗组为2.0%,对照组为10.1%;1年内复发率,治疗组为6.0%,对照组为20.0%。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疗效肯定,对于减少复发亦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