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肺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创伤性湿肺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创伤性湿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胸部损伤,病情严重者应适时使用呼吸机[1]。传统的机械通气也能引起肺损伤[2],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ICU在2004年1月~2005年5月对收治的17例严重外伤所致的创伤性湿肺患者,实施了肺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同时采用了具有细菌过滤功能的热湿交换器(HMEF)及低压吸痰的护理方法使患者得到良好的救治。1临床资料2004年1月~2005年5月共收治严重外伤所致的创伤性湿肺17例,男13例,女4例,年龄21~72岁;并发肋骨骨折及血气胸12例、肝破裂1例、脾破裂3例、脑挫裂伤1例、四肢及脊柱骨折5例、骨盆骨折伴膀胱破裂1例;气管切开11例…  相似文献   

2.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创伤性湿肺42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坤 《当代护士》2007,(9):14-15
本院心胸外科2002年1月~2006年5月采用无创正压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模式(PSV)治疗创伤性湿肺42例,有效改善了患者的通气功能和低氧血症,避免了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早产儿湿肺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产儿湿肺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方法 分析我科1998年1月至2002年8月收治的30例早产儿湿肺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动脉血气变化及机械通气疗效结果早产儿湿肺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者占同期新生儿湿肺总数的20%(30/150)。30例均为削宫产临床表现以气促、呼吸闲难、青紫为主。24h后明显加重。胸片显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0例均需机械通气治疗,5、6d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全部治愈。结论 早产儿湿肺可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动态观察胸片变化和及时行机械通气治疗有助于治疗。  相似文献   

4.
创伤性湿肺的平片与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X线平片、螺旋cT胸部检查对创伤性湿肺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创伤性湿肺患者52例,全部病例行胸部X线平片与CT检查。结果创伤性湿肺多出现在一侧和/或两侧中下肺野,表现为:①间质型(9例):肺血管影增粗、模糊;②弥漫实变型(18例):肺实质内散在斑点状、小片状稍高密度灶;③云雾型(17例):呈磨砂玻璃样改变的云雾状稍高密度灶(即“面纱征”);④节段实变型(8例):大片状或呈叶、段分布的高密度灶;对病变的显示CT明显优于X线平片。结论胸部X平片与cT检查是目前诊断创伤性湿肺有效的检查手段,对临床疑为创伤性湿肺的患者首次建议行胸部X平片与CT检查,对确诊的患者行胸部X线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创伤性湿肺的疗效。方法 选择30例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创伤性湿肺患者为治疗组,24例未用NIPPV治疗的创伤性湿肺患者为对照组,通过对2组患者进行心电监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血气分析等指标的监测,比较2组患者呼吸频率和动脉血气参数、肺部病变吸收时间、气管插管率、ICU住院时间及预后。结果 30例创伤性湿肺患者经NIPPV治疗后动脉血气指标与临床表现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相比,NIPPV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肺部病变吸收时间、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肺实变率显著减低(P〈0.05),但2组患者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差异却无显著性。结论 NIPPV通过调节压力支持与呼吸末正压水平,早期应用可明显改善创伤性湿肺患者病情及缩短病程,但并不能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6.
创伤性湿肺的X线表现(附3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创伤性湿肺X线表现及发生机理的认识。方法回顾2004~2006年间32例创伤性湿肺患者的胸部X线片,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32例胸部创伤中右胸14例,左胸9例,双侧9例。湿肺发生于右侧肺野12例,左侧肺野8例,双侧肺野12例,以中、下肺野内中带多见。湿肺X线表现分为间质型13例、云雾型6例、节段型5例、弥漫型8例病变。结论提高创伤性湿肺的发生机理及X线表现的认识,有助湿肺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创伤性湿肺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8例创伤性湿肺患者的诊疗、护理措施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痊愈37例,占97.4%;死亡1例,为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结论:根据疾病的发展规律及早诊断并处理,对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以及降低死亡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湿肺的死亡原因和防治要点.方法 对1998年以来收治的85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湿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85例患者治愈34例,好转25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23例,病死率27.1%.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肺部损伤,血氧交换发生障碍,机体处于持续低氧状态,短期内难以改善,继发性加重颅脑损伤.结论 尽早有效的改善呼吸功能,改善因创伤性湿肺继发性加重颅脑损伤是降低病死率的关健之一.  相似文献   

9.
创伤性湿肺36例的CT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创伤性湿肺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6例创伤性湿肺患者的CT表现特征。结果CT表现为:(1)肺血管影增浓、增粗、模糊11例;(2)肺实质内散在斑点状、小片状稍高密度灶17例;(3)呈磨砂玻璃改变的云雾状稍高密度灶(面纱征)14例;(4)大片状或呈叶、段分布的高密度灶10例。结论CT能够较准确显示创伤性湿肺的病灶特点,对其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何金  张旭  张颖琦 《全科护理》2014,(14):1340-1341
正创伤性湿肺又称休克肺,是指由胸部创伤引起肺实质微血管受损,致肺泡内充血、渗出、出血、间质水肿所形成的一种综合病症,发生率占胸部钝性伤的30%~75%。主要病理改变为肺泡和毛细血管损伤并有间质及肺泡内血液渗出及间质性肺水肿,使肺实质含气减少而血管外含水量增加,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肺动脉压和肺循环阻力增高。病理变化在伤后12h~24h呈进行性发展。重型创伤性湿肺往往同时合并血胸、气胸,是引起胸部外伤后急性呼吸衰竭的最常见因素[1]。现将1例重型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对创伤性湿肺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至2015年50例创伤性湿肺病人的CT资料,观察其CT征象,并加以总结。结果:(1)间质型8例:肺血管影增多、增粗、边缘模糊;(2)实变型11例:肺实质内散在斑片状稍高密度灶;(3)云雾型17例:呈磨砂玻璃样改变的云雾状稍高密度灶(即"面纱征");(4)节段实变型14例:大片状或呈叶、段分布的高密度灶。结论:CT可早期诊断创伤性湿肺、及时制定治疗方案及观察疗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水通道蛋白(AQ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肺保护通气组(P组)、大潮气量组(H组),每组5只。C组仅切开气管导管并保留自主呼吸,P组与H组行气管插管后连接小动物呼吸机行左肺机械通气。C组在气管切开即刻处死大鼠,P组与H组在机械通气4 h后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左肺组织AQP蛋白表达。采用RT-PCR法测定AQP mRNA的表达。将剩余左肺组织用于计算肺组织湿/干重比值。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组、P组与H组AQP-1蛋白表达均未见明显差异,H组AQP-5蛋白表达较其他2组显著减少。P组和H组AQP-1 mRNA、AQP-5 mRNA表达均小于C组,且P组高于H组(P0.05)。P组和H组中肺组织湿/干比值均显著大于C组(P0.01),P组和H组肺组织湿/干比值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能减少单肺通气大鼠肺组织中AQP-1和AQP-5蛋白的表达,但与传统的大潮气量通气模式相比,其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X线摄影与CT检查在创伤性湿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40例创伤性湿肺病例的X线与CT资料,并加以总结。结果创伤性湿肺主要表现为肺纹影增强、模糊34例,占85.00%;肺内斑片影29例,占72.50%;面纱征或/和毛玻璃征9例,占22.50%;肺血肿影4例,占10.00%,及其他如肋骨骨折、胸腔积液、膈肌破裂等影像表现。结论X线摄影和CT检查目前仍是创伤性湿肺的主要检查手段。CT能够较准确显示创伤性湿肺的病灶特点,对其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创伤性湿肺又称休克肺。我科自1998~2002年共收治创伤性湿肺5例。临床通常表现为呼吸困难,缺氧,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19—70岁;车祸伤2例,坠落伤3例。其中3例为多处多根肋骨骨折,反常呼吸;2例为单根多处肋骨骨折。均表现为呼吸浅快,烦躁不安,无咳血、发热。胸部拍片示:肺纹理增多,边缘模糊,斑片状阴影,胸腔内无异常,  相似文献   

15.
36例创伤性湿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36例创伤性湿肺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在疾病护理中,动态的病情观察、严密的呼吸及循环系统监测和护理、有效的疼痛护理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等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创伤性湿肺X线与CT诊断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 1994~ 2 0 0 2年经临床、X线、CT检查确诊的创伤性湿肺 36例 ,结合文献复习其发病机制及 X线、CT表现 ,并比较它们对创伤性湿肺的诊断价值。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男 2 5例 ,女 11例。年龄 14~ 6 5岁 ,平均 34.6岁。致伤原因 :撞伤 2 8例 ,砸伤 5例 ,高处坠落伤 2例 ,爆炸伤 1例。临床表现 :多数表现为胸痛、胸闷、咳嗽及呼吸困难 ,部分患者有咯血、呼吸音减弱等。受伤至首次检查时间 :最短者 30min,最长者 2 d,大多数病例在 12 h内。创伤性湿肺消散时间 :最早者为 4 8h,最迟者为 2周 ,绝大多数在 1周以内。本组病例合并肋…  相似文献   

17.
刨伤性湿肺是胸部闭合性创伤中较常见的并发症。胸部闭合性创伤后肺内液体如粘液、血液、浆液等,积蓄在肺泡及肺间质内,即形成所谓的创伤性湿肺。本文总结2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有创机械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晚期出现的肺性脑病治疗效果肯定,但是由于存在一定的创伤性和对远期预后的不确定性,许多患者家属主动放弃该项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李飞英  张荣花 《护理学报》2009,16(16):32-33
总结35例多发骨折伴胸外伤致创伤性湿肺患者的护理.创伤性湿肺引起的低氧可抑制人造血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延迟成骨时间,针对低氧血症,在常规翻身扣背、吸痰等措施基础上,本组患者均采用持续氧气雾化吸入,注意氧流量不能随意加大,雾化器内液体不能太多,以免大的水滴随气流进入呼吸道,加重湿肺症状;此类患者由于创伤较大伴多处骨折,病情重,疼痛明显,制定合理的床上活动计划,为其树立"能动尽量动"的康复理念;加强全身多个脏器的观察,每班听诊双肺有无啰音及呼吸音对称情况,及时观察患者面色、口唇、肢端有无发绀、胸廓运动情况等.本组患者除1例自动放弃治疗出院外,34例恢复好,均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20.
Burford·T·H等根据胸外伤后呼吸困难的病理变化于1945年提出创伤性湿肺的概念,该病多由创伤、应激和误吸或误服有毒气体或液体引起.主要病理改变为肺泡和毛细血管损伤并有间质及肺泡内血液渗出及间质性肺水肿,使肺实质含气减少而血管外含水量增加,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肺动脉压和肺循环阻力产增高.病理变化在伤后12~24 h呈进行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