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分析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平衡型半椎体畸形的影像学特点,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20年6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52例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平衡型半椎体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5(2.9,7.3)岁,男性28例,女性24例。在术前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患者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冠状面参数包括头/尾端节段性侧凸角及代偿弯、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冠状面骶骨倾斜角(coronal sacral slope,CSS);矢状面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等。通过CT及MRI判断前方半椎体和后方附件的畸形情况,分为协调型和错配型。按照半椎体分布的数量、位置及合并脊柱/肋骨畸形情况,对畸形进行分型并总结其影像学特点。畸形分为4种类型:1型,包含2个半椎体;2型,包含3个半椎体;3型,包含≥4个半椎体;4型,平衡型半椎体同时合并多发脊柱和肋骨畸形...  相似文献   

2.
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7月~2006年12月,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39例,男22例,女17例;平均年龄8.3岁(3~15岁).完全分节性半椎体30例,部分分节性半椎体9例.内固定器械包括ISOLA 16例、CD-Horizon 10例、MOSS-Miami 10例、TSRH 3例.术前后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观察手术前后侧凸的矫正率及躯干平衡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4.5年,平均2.8年,术前冠状面Cobb's角平均48°,术后13°,末次随访平均13.2°,平均矫正率70.2%.矢状面Cobb's角术前平均39°,术后12.1°,末次随访12.7°,平均矫正率68.7%.所有患儿植骨融合牢固,躯干平衡良好.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植入物折断及松动、无感染等并发症,1例出现曲轴现象.[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对先天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治方法.先天性脊柱侧凸应提倡早期手术矫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节段固定术治疗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术治疗了12例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7~17岁,平均11.3岁。观察并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脊柱X线片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侧凸的顶椎偏移。结果:随访10~3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冠状面平均矫正64.1%,随访中无明显丢失。后凸由术前平均32。矫正至19。,随访中无明显丢失,顶椎偏移由术前4.5cm矫正至1.2cm。无脊髓损伤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术是治疗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半椎体是脊柱最常见的畸形之一,其治疗方法繁多,治疗效果不肯定,如处理不当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我院自1980年以来,共收治半椎体畸形患者19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男9例,女10例;年龄5~17岁,平均11岁。半椎体发生在胸段5例,胸腰段10例,下腰段4例。2治疗方法与结果 (1)11例单纯行畸形半椎体切除及半椎体侧相邻椎体椎板融合术,其中3例5~7岁小儿术后2年侧弯矫正5°;14岁以上者2例,术后分别为2年、4年,矫正不明显;术后不足2年者在随访中。(2)1例8岁胸段半椎体,用Luque棒矫形,因椎板裂开而失败。(3) 1例11岁T8半椎体,用Harringto…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椎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合并脊髓纵裂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共收治10例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合并脊髓纵裂患者,男4例,女6例,年龄16~22岁,平均17.4岁.均为单个完全分节半椎体,病变位于T11 3例,T12 7例.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及骨性分隔切除内固定矫形治疗,定期随访患者,评价术后矫正率.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有效半椎体及骨性分隔切除,无神经损伤,术前侧凸Cobb角为40°~86°,平均53.6°;术后Cobb角为5°~28°,平均16.5°,侧凸矫正率平均69.3%.随访9~45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3~5个月截骨间隙达到骨性融合,无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末次随访时有1.6°角度丢失.结论:应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及骨性分隔切除内固定矫形治疗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伴脊髓纵裂效果满意,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节段固定术治疗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术治疗了12例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7~17岁,平均11.3岁。观察并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脊柱X线片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侧凸的顶椎偏移。结果:随访10-3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冠状面平均矫正64.1%,随访中无明显丢失。后凸由术前平均320矫正至190,随访中无明显丢失,顶椎偏移由术前4.5cm矫正至1.2cm。无脊髓损伤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术是治疗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早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小儿非对称性半椎体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小儿非对称性半椎体畸形的效果。方法: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小儿非对称性半椎体畸形33例,随诊术后脊柱的生长发育、功能活动及X线摄片情况。结果:1例半椎体切除不全者残存的椎体继续生长,导致脊柱侧凸畸形加重48°,其余32例脊柱畸形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脊柱的生长发育和功能活动正常。结论:早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是治疗小儿非对称性半椎体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早期半椎体切除Apofix椎板钩加压固定治疗小儿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的手术方法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5例先天性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患儿的治疗经过及结果进行回顾性随诊分析。[结果]5例半椎体均切除充分,术后侧凸和后凸Cobbs角较术前平均减少12.5°。随访8个月~2a6个月,侧凸和后凸畸形矫正满意。[结论]早期半椎体切除并Apofix椎板钩加压固定是治疗小儿非对称性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后路半椎体切除节段固定矫正侧后凸畸形疗效初步观察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目的 :观察和评价由单个先天性半椎体引起的侧后凸畸形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及节段矫形内固定的初期手术效果。对象与方法 :对 10例由单个先天性半椎体引起的侧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在 8~ 14岁之间 ,均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及节段性矫形内固定。随访 6个月~ 2年 (平均 1年 2个月 )。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片进行观察。结果 :10例患者术前均有侧后凸畸形。术后侧凸角度由平均 69°改善至 2 8° (矫正率 60 %) ;后凸畸形由术前的平均 48°矫正至平均 19°。随访获初步或坚强融合 ,无神经系统损伤、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由先天性半椎体所引起的脊柱侧后凸畸形可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和节段矫形内固定而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手术适应证为由胸椎或胸腰段半椎体畸形所引起的青少年患者的结构性侧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0.
三维CT成像在先天性半椎体手术中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半椎体系脊柱发育上的先天性异常 ,使脊柱生长不平衡导致短而僵硬的脊柱侧凸或后凸畸形 ,多需手术切除半椎体。以往根据X线片评估半椎体位置和形态来决定手术进路和切除范围。但由于半椎体解剖异常以及骨骼影相互重叠 ,致平片上的半椎体与相邻椎的解剖关系常不易辨认。为了更好地明确先天性半椎体骨结构的病理解剖情况 ,我院近几年来对 5例经X线确诊为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行三维CT重建 ,正确指导了手术治疗。临床资料 本组男 3例 ,女 2例 ,年龄最小 1 5岁 ,最大 9岁 ,全部经X线确诊。单个完全分节半椎体 3例 ,分别为T11、T12、…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手术效果,并探讨手术固定融合节段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15例由半椎体引起侧后凸畸形的患儿,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3~17岁,平均13.5岁。均行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及情骨融合手术。结果随访15~68个月,平均40.5个月。术后矫形效果满意,侧凸畸形由术前平均45.3°改善至11.4°(矫正率达68.7%);后凸畸形由术前的平均35.5°,矫正至11.4°(矫形率达67.9%),远期矫形丢失率低,植骨融合良好,无内固定物断裂松动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和植骨融合手术,可以有效矫正青少年脊柱结构性侧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结合椎间融合器在先天性脊柱畸形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6例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行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切除区域植入椎体间融合器,以此为支点,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矫形区域行椎体间及后外侧融合。术后经过平均近12个月的随访。对术中出血、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等进行随访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围手术期中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即刻影像学检查见半椎体切除彻底,脊柱侧后凸畸形矫正满意。随访中未见内固定失败及矫形丢失现象。结论后路切除半椎体畸形后,在缺损区域植入椎体间融合器,既可以帮助术中矫形,又可促进手术区域的融合和矫形的保持,减少假关节的发生和内固定的失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先天性后侧半椎体切除术治疗角形脊柱后凸畸形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该方法手术治疗角形脊柱后凸25例,经后路暴露双侧椎板,自双侧分离暴露关节突外侧和横突, 切除横突.沿椎弓根自骨膜下向前分离, 暴露多余的半椎体, 切除多余的一节椎弓和后侧半椎体,自后路行双侧弓根螺钉加压棍固定. 结果本组无脊髓损伤、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发生.20例随访5~10年, 远期效果好; 3例随访1年以上, 矫正效果良好; 2例术后尚未及1年, 正在随访中.Cobb's角从术前平均68°降至术后平均11°. 结论先天性后侧半椎体切除术的年龄范围为8~22岁,年龄越大越趋向于作全脊柱截骨术.  相似文献   

14.
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治疗脊柱上胸段侧后凸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上胸段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2月~2010年2月我院共收治半椎体所致脊柱上胸段侧后凸畸形患者8例,男4例,女4例;年龄11~15岁,平均13岁。3例患者合并神经系统症状。均行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前、术后和随访时拍摄站立位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与矢状面局部后凸Cobb角;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通过JOA评分评价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神经系统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50个月,平均22.8个月。手术时间150~420min,平均278min。术中出血量500~3500ml,平均1787ml。固定融合节段4~11节,平均8.5节。冠状面局部侧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45.5°矫正至术后1周的14.4°;矢状面局部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47.9°矫正至术后1周的21.6°;3例合并神经系统损伤患者平均JOA评分由术前5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分。1例连接器固定患者术后10个月随访时发现细棒断裂,翻修后随访24个月效果良好。结论:对于先天性脊柱上胸段畸形,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青少年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19例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患者,按照术式分为前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前路切除半椎体、后路切除残余半椎体的关节突、椎板、矫形固定;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固定。结果19例患者中侧凸平均矫正角度35.4°,矫正率63%,经6~24个月随访,2例出现交界区“附加”现象,其余病例半椎体切除区骨愈合良好,无断棒、脱钩等并发症,达到满意的矫形效果。结论小儿半椎体畸形应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前后路切除半椎体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前后路切除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 采用一期前后路切除共 12个半椎体治疗 11例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 ,所有半椎体均为完全分节型 ,T10 、T11、L1、L4各 1例 ,L2 、L3 各 2例 ,T12 4例 ,术前Cobb角 35°~ 95°,平均 4 9°。结果 随访 9~ 30个月 ,平均 2 0个月。术后冠状面平均矫正 5 3% ,平均矫正丢失 5°,2例后凸畸形术后得到纠正 ,无神经并发症和假关节发生。结论 一期前后路切除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经后路一次切除半椎体治疗先天脊柱畸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回顾性分析 9例由先天性半椎体造成的脊柱侧弯和后凸畸形经后路一次半椎体切除植骨固定矫正术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9例患者 ,半椎体的位置在胸腰段或腰椎 ,手术采用后路切口 ,切除半椎体后 ,内固定矫正畸形 ,植骨融合 ,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 2 0 .6月 ,术前、术后拍摄站立位的脊柱正侧位片。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侧弯和后凸畸形 ,侧弯角由术前的 37.7°矫正至 10° ,后凸角由术前 30 .5°矫正至 6°,躯干位移从 2 3mm恢复至 5mm ,无任何手术并发症 ,无内固定断裂脱落 ,均融合。结论 此手术方法对发育前期的患儿且半椎体位于胸腰椎或腰椎造成的先天性脊柱畸形 ,是一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及截骨融合术治疗半椎体畸形的疗效。方法 1998年8月-2009年4月,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及截骨融合术治疗9例胸腰段后外侧1/4半椎体畸形。男3例,女6例;年龄11~15岁,平均13.1岁。T8右侧1例,T9左侧1例,T10右侧2例,T12右侧2例,L1右侧2例,L2右侧1例。Cobb角(59.4±2.8)°;C7偏离骶正中线11~32 mm,平均19 mm;胸椎代偿弯Cobb角(21.0±3.4)°。MRI检查未见脊髓明显畸形。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X线片复查示脊柱畸形均明显改善,植骨均融合,融合时间2~4个月。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56个月,平均40个月。术后3个月侧凸均显著改善,Cobb角(16.8±1.9)°;末次随访Cobb角未丢失,为(18.6±2.7)°;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断钉、断棒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及截骨融合术创伤小,可以纠正侧凸畸形、平衡脊柱,是治疗半椎体畸形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矫正儿童先天性半椎体脊柱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及短期疗效评价。[方法]对2001年11月~2006年1月挑选的13例先天性半椎体脊柱后凸儿童进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畸形矫正术,男8例,女5例;平均10.4岁(5~13岁)。Cobb’s角平均为42.7^o(28^o~48^o)。术后支具固定8个月。[结果]术后X线片随访12个月-5年3个月(平均2年3个月)。矢状面Cobb's角由平均42.7^o矫正至平均9.3^o,畸形矫正率达到78.2%。随访过程中矫正的Cobb’s角平均增大1.6^o,无椎弓根切割,无神经损伤,没有发生植骨不愈合的病例,没有患者出现侧凸畸形。[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矫正儿童先天性脊柱后凸,手术创伤小,短期效果可靠,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钉棒固定术治疗婴幼儿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施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16例幼儿和12例青少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及钉棒固定融合术。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前后Cobb角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幼儿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18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75 ml,平均输血量450 ml;固定节段平均5.1个椎体。青少年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27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765 ml,平均输血量850 ml;固定节段平均8个椎体。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326个月,平均18.5个月。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示侧凸Cobb角幼儿组平均为12°,平均矫正率68.4%;终末随访时侧凸Cobb角平均17°,丢失5°,平均矫正率55.3%。青少年组侧凸Cobb角平均47°,平均矫正率13.0%;终末随访时侧凸Cobb角平均48°,丢失2°。幼儿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伤口愈合不良1例,无神经系统并发症。青少年组伤口愈合不良2例,神经损害2例。[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可直接去除致畸因素,后路钉棒固定在幼儿组可获得良好的矫形。青少年组患者由于脊柱侧凸僵硬,矫形不佳,并且术后患者神经损害并发症较高。因此,对于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患者,幼儿期即行手术矫形,可以获得较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