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病理解剖结果看,心肌梗塞区要到六周才有疤痕的修补.因此,过去认为心肌梗塞后必须卧床六周。由于卧床少动.带来各种并发症,致使病人生活质量下降。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在1968年即推荐心肌梗塞病人应及早进行康复活动。  相似文献   

2.
心肌梗塞患者需小心卧床休息4~6周,其理论根据为受损的心肌需要上述时间才能形成疤痕,同时认为卧床休息可以预防室壁瘤的形成、心室破裂、再度梗塞以及突然死亡,但长期卧床休息可使体力负荷耐量降低,可能发生血栓栓塞及呼吸系统的并发症,此外对病人的精神也是一个负担,病后恢复一般日常生活亦有困难。  相似文献   

3.
在心肌梗塞恢复期,有些病人仍有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据报道,这类心动过速常使心源性猝死的危险性增加。但是,尚无办法确定那些病人将发生这种心动过速。本文报道心肌梗塞存活者在心肌梗塞后第2周,连续六个月每月一次,以及第9和第12个月记录的心电图监测结果,探讨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和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心肌梗塞的治疗原则只是严格的卧床4~8周和对症治疗,等待因缺血而坏死的心肌自然愈合。80年代起,大量的临床实验证明心肌梗塞症状出现4~6小时内静脉滴注溶栓剂,溶解造成冠脉闭塞的血栓,解除梗阻,使一部分缺血的心肌细胞恢复血液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对缺血性心脏病有重要影响,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是其反应活性的一个决定因素。为此,作者测定了心肌梗塞后六个月病人的MPV,并分析其与再梗塞和死亡的关系。病人和方法符合 WHO 诊断标准的心肌梗塞男病人1716例,年龄均小于70岁,。于梗塞后六个月查血小板计数、MPV、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WCC)、纤维蛋白原、胆固醇和血浆  相似文献   

6.
直至60年代中期,大多数心脏病学家仍认为心肌梗塞后患需要长期完全卧床休息。这种看法基于病理学的检查结果:梗塞组织完全愈合,梗塞区为瘢痕组织所取代,需要12周的时间。60年代末期,人们发现了长期不活动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包括:严重的不适应,体位性低血压,及静脉血栓形成。因而建议心梗病人要进行早期活动。此论点后来发展成心脏康复的理论.心脏康复是指心脏病人恢复最佳体力、医学、心理、社会、情绪、工作和经济状态的一种过程。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不典型心电图表现是急性心肌梗塞漏诊的主要原因之一。多数不典型心电图改变的心肌梗塞病人,其梗塞范围较小,深度较浅,呈小范围的心内膜下心肌梗塞。有人报道,这种心肌梗塞病死率比具有典型心电图表现的心肌梗塞病例高出二倍以上,其主要原因为漏诊或误诊,病人得不到及时而严格的休息和治疗。因此,提高对心肌梗塞不典型心电图改变的认识,对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寿命的普遍延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逐渐增加,特别是急性心肌梗塞,发病急、症状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生命。40年代前,对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提倡长期卧床体息。由于长期卧床全身血液循环不良,身体某些部位长时间受压,使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并发症发生了。如病人出现体乏无力,直立性低血压,常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肺部感染、褥疮等  相似文献   

9.
已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在心肌梗塞后一周或稍晚应用能改善无症状左室功能不良。本文作者研究的目的就是测定心肌梗塞出现后24~48小时应用ACEI对心室大小和功能的影响。病人和方法伴有Q波的心肌梗塞而无心衰患者100例,随机双盲  相似文献   

10.
曾有报道,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伴束支阻滞的病人,在梗塞后6周内迟发室颤和突然死亡的发生率很高。作者连续观察42例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伴束支阻滞病人,发病后头6周内在冠状监护室内的情况,并追踪观察至平均13月,评价其远期预后。42例中有24例(57%)在梗塞后6周内死亡,绝大多数死于心源性休克或心脏破裂。6周后随访存活的18例,以评价其监护期是否需要延长。  相似文献   

11.
直至60年代中期,大多数心脏病学家仍认为心肌梗塞后患者需要长期完全卧床休息。这种看法基于病理学的检查结果:梗塞组织完全愈合,梗塞区为瘢痕组织所取代,需要12周的时间。60年代末期,人们发现了长期不活动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包括:严重的不适应,体位性低血压,及静脉血栓形成。因而建议心梗病人要进行早期活动。此论点后来发展成心脏康复的理论。心脏康复是指心脏病人恢复最佳体力、医学、心理、社会、情绪、工作和经济状态的一种过程。70年代以来,人们在急性心肌梗塞(AMI)后的康复过程中,在改善病人心理状态和运动能力、降低病死率方面进行了  相似文献   

12.
无心肌梗塞病人运动诱发ST段抬高二例李莹,周聊生运动中出现ST段抬高被认为是一过性严重的广泛心肌缺血的表现,大多出现于有心肌梗塞(MI)病史的病人,而在无MI病史的病人极为罕见。我们曾遇2例无MI病史运动诱发ST段抬高者,现予报道。例1男,58岁,因...  相似文献   

13.
作者对心肌梗塞后伴轻度运动耐量降低的病人口服伊那普利(enalapril)一年以上,并利用心肺运动试验来观察其作用。方法和结果共有160例男性心肌梗塞病人且其高峰氧耗量(PVO_2)小于25ml/kg/min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心功能分级(NYHA)均为1~2级。病人分为二组:第一组为心肌梗塞后21天,共100例,平均年龄 60.3±7.6岁,随机分为二亚组,口服伊那普利 20mg/d或安慰剂。第二组为心肌梗塞后 6个月,共 60例,平均年龄 62.4± 7.3岁,也随机分成口服伊那普利 20mg/d或安慰剂二亚组。病人允许继续服用噻吗洛尔或必要时服抗心律失常药物。病人在第4,8,12,24,36和48周时作心  相似文献   

14.
心肌梗塞后综合征(Dressler′s综合征)是否确切存在?目前,临床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因此,确立Dresslers综合征的每一特征是有临床意义的。 AMI后持续性心包炎Dressler原始报告详述了10例病人中的3例,仅1例晚发心包炎病人的AMI发病容易确定,不仅患晚发性心包炎,目在病程头2周还听到摩擦音;另2例均无AMI  相似文献   

15.
心肌梗塞可能为冠状动疾病的第一表现、也可能先有心绞痛.梗塞前无心绞痛可能是单支冠状动脉病变,而有心绞痛常是多支血管病变征象。本文对第一次穿壁性心肌梗塞病人于发病三周内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冠脉解剖、侧枝循环并定量测定左心室功能。方法:80例第一次穿壁性心肌梗塞病人中(无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血管病的早期康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脑血管病的早期康复治疗是指急性脑血管病2周内开始的、病人由卧床至立位即由被动运动至辅助自主运动阶段的康复治疗,亦即脑血管病的卧床期康复治疗.一些因各种并发症长期卧床者,虽同样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但不在此范畴之内.  相似文献   

17.
循证护理在老年科预防褥疮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多,随之而来的老年性疾病也在增多,部分老年患者需要长期卧床,褥疮是长期卧床老年病人的并发症之一。因此,对老年病人褥疮的预防是老年护理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科于2003年10月-2004年10月对卧床病人褥疮的预防进行了循证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的开展,明确有一组心肌梗塞病人其冠状动脉造影并无显著狭窄。其后,尸检发现某些病人有心肌梗塞,但冠状动脉并无阻塞。这些病人诊断为心肌梗塞伴正常冠状动脉。透壁心肌梗塞伴正常冠状动脉的真正发生率很难估计,因并  相似文献   

19.
心肌梗塞后综合征又称Dressler氏综合征。是在心肌梗塞后数周或几个月之内出现的发热、心包炎、胸膜炎和肺炎等的一种临床症侯群。现将我们经治的2例报告如下。 例1,男,76岁。1994年8月因急性前壁心肌梗塞住院。住院治疗约4个月病人无明显诱因低热,体温37.3℃左右,白细胞增高,抗心肌抗体阳性,伴有轻度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脑出血病程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急性期是指出血后脑组织破坏发生水肿,脑功能紊乱和失调,机体处于应激状态的一段时间,一般历时1~2周,也有人主张应是3~4周。本文仅谈急性期的内科治疗。一、适当应用镇静剂,尽快使病人保持安静。保持安静有利于止血,可防止血液破入脑室及防止再出血,还有利于稳定血压和颅内压。因此尽量不要转院。病人应绝对卧床,尽量避免情绪激动及亲友探视。病人躁动多由各种不良刺激引起,如头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