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帅  李秋  张高福  王墨  焦佳 《重庆医学》2015,(11):1501-1504
目的:验证牛津病理分型在儿童IgA肾病(IgAN)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在该院经肾活检确诊的IgAN患儿123例,收集肾活检时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根据随访终点时的临床表现分为A、B、C、D4级临床结局;最后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123例患儿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最多见(42.28%),其次为血尿合并蛋白尿(24.39%)。4个病理指标评分分别以M1(82.11%)、E1(53.66%)、S0(59.35%)、T0(82.11%)为主;系膜细胞增生、毛细血管内增生与血尿程度有关(P<0.01);系膜细胞增生、毛细血管内增生、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与水肿发生有关(P<0.05);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球节段硬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与平均动脉压升高有关(P<0.05)。4个病理指标均与24h尿蛋白定量有关(P<0.01);肾小球节段硬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有关(P<0.01)。随访成功的病例共计84例,临床结局为A级43例(51.19%),B级30例(31.71%),C级8例(9.52%),D级3例(3.57%),只有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与预后有关(P<0.05)。结论牛津病理分型与儿童IgAN的临床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只有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是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IgA肾病蛋白尿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改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蛋白尿与IgA肾病(IgAN)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的关系。方法经病理确诊为IgAN患者33例。以尿蛋白2.0g/d为界分为显著性蛋白尿组13例(39.40%),及非显著性蛋白尿组20例(60.60%)。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情况分为无病变、轻度、中度及重度损害4种情况。比较两组病例各项临床指标的改变以及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程度与尿蛋白定量的关系。结果两组间临床指标比较除尿蛋白定量差异有显著性外。余项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与24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IgAN蛋白尿可能是肾小管间质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故对有显著蛋白尿的IgAN患者应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9(TLR9)在狼疮肾炎(LN)患者肾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7例LN患者(病理分型:Ⅱ型8例,Ⅲ型12例,Ⅳ型20例,Ⅴ型17例)和11例正常对照的肾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TLR9表达情况,并对LN患者肾组织TLR9与肾脏病理和临床实验室指标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各型LN患者肾组织中肾小球、肾小管间质TLR9表达与正常肾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9.016和17.731,P〈0.001)。LN患者肾小球TLR9表达水平与肾脏病理活动指数(AI)、肾小球细胞增殖程度、24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r/rs=0.891、0.563和0.417,P均〈0.001),与肾小球滤过率(eGFR)呈负相关(r=-0.525,P〈0.001);肾小管间质TLR9表达水平与AI、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24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r/rs=0.726、0.609和0.354,P均〈0.001),与eGFR呈负相关(r=-0.515,P〈0.001)。结论:LN患者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中TLR9表达增高,并与肾脏病理活动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次性尿蛋白定量在蛋白尿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准确留取24h尿液进行尿蛋白定量;另留取随机尿,晨尿分别检测尿蛋白、尿肌酐,并计算尿蛋白/肌酐(Up/Ugcr)比值;同期抽取静脉血2ml,检测血肌酐(Cr)。结果24尿蛋白定量(Up)与随机尿及晨尿Up/Ugcr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1,0.853(P〈0.01)。结论在临床检测过程中,可用随机尿或晨尿Up/Ugcr(一次性尿蛋白定量)代替24hUp的测定,作为预测尿液蛋白排泄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5.
血浆凝血酶敏感蛋白-1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点血浆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在蛋白超负荷肾病大鼠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关系。方法:45只雄性SD大鼠右肾切除后,随机分成牛血清蛋白(BSA)组和对照组,BSA组大鼠予以腹腔注射牛血清白蛋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分别在第1,5,9周末,检测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各时相尿蛋白定量;肾组织行光镜、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浆TSP-1蛋白表达。分析血浆TSP-1表达与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积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BSA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和肾功能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肾小管间质病理积分和肾小球硬化指数明显增高;IgG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BSA组大鼠血浆TSP-1蛋白均明显增高。BSA组血浆TSP-1的蛋白表达水平与肾小管间质病理积分呈正相关(r=0.836,P<0.01)。结论:血浆TSP-1与肾间质纤维化呈正相关,血浆TSP-1可能是临床判断肾间质纤维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尿内白介素-6(尿IL-6)水平与肾小球、小管间质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本院肾内科50例IgA肾病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者尿的IL-6水平,并对IgA肾病组肾小球、小管间质病理损伤进行半定量评分。结果:IgA肾病组尿IL-6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IgA肾病患者尿IL-6水平与24h尿蛋白定量(r=0.35,P〈0.05)、尿NAG酶/尿Cr(r=0.45,P〈0.01)呈正相关,并与肾脏病理中的肾小球慢性病变指数(r=0.32,P〈0.05)、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指数(r=0.28,P〈0.05)、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指数(r=0.41,P〈0.01)均呈正相关;尿IL-6水平与肾小球毛细血管袢活动性指数无关。结论:尿IL-6水平增高可以反映IgA肾病患者肾小球慢性病变、肾小管间质尤其是近端肾小管的损伤程度,对IgA肾病病情判断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 LRVES)合并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MsPGN)的临床特点,并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方法:对24例LRVES 合并MsPGN 患儿(病例组))及同期28例单纯LRVES患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肾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尿红细胞形态、24h尿蛋白定量、尿IgG及血IgA、IgM、IgG、C3水平、左肾静脉扩张段( D)与在其前方狭窄段( N)的比值( D/N)的差异。结果:两组年龄、性别、病程、血IgA、IgM、IgG、C3水平、D/N值,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尿红细胞形态以多形性为主,24h尿蛋白定量及尿IgG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病例组肾活检均为MsPGN,对照组肾活检为肾小球轻微病变。结论:LRVES患儿出现多形红细胞尿、蛋白尿尤尿蛋白含量高、且提示非选择性蛋白尿者,应考虑LRVES合并肾小球疾病特别是MsPGN可能,应及早行肾穿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轻度血尿伴(或)蛋白尿患者的肾脏病理特点及影响尿蛋白量的主要因素。方法分析71例轻度血尿伴(或)蛋白尿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依据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28例(尿蛋白定量≤1g/24h),B组43例(1g/24h〈尿蛋白定量≤1g/24h),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对24h尿蛋白量的影响。结果患者病理类型FSGS占3%,IgA肾病占56%,膜性肾病占23%,系膜增生性肾炎占9%,其余占9%。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病程及总胆固醇是24h尿蛋白量的危险因素。结论以轻度肾小球性血尿伴(或)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临床与病理表现的严重程度并不一致,病程和总胆固醇是尿蛋白定量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该类患者应行肾穿刺活检病理检查并早期进行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无症状肾小球性血尿患儿病理与临床的特点.方法 对无症状肾小球性血尿患儿25例进行肾活检病理检查,同时行24 h尿蛋白定量等临床指标检测,并比较分析.结果 在无症状肾小球性血尿患儿中IgAN最多见,其次为MsPGN;IgAN以中度系膜增生为主,有肾小管病变、肾小球硬化改变,并有个别新月体形成.本组中IgAN24h尿蛋白定量较MsPGN多,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无症状血尿应该积极诊治,特别是在拟诊IgA肾病并伴有蛋白尿的患儿中,肾活检是有必要的,并对无症状血尿的明确病因、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IgA肾病中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及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并探讨其与IgA肾病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74例IgA肾病患者的肾穿活检组织,分为3组:轻度系膜增生组(27例)、局灶增生组(28例)和增生硬化组(19例)。检测患者的血压、血清肌酐及24 h尿蛋白定量。采用免疫组化及Masson方法观察肾小管间质内α-SMA、Vimentin、TGF-β和胶原纤维的表达。 结果 IgA肾病患者的血压、血清肌酐及24 h尿蛋白定量随病理分级增加逐渐升高,增生硬化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显著高于轻度增生组和局灶增生组(P<0.01),局灶增生组24 h尿蛋白定量与轻度增生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 IgA肾病小管间质α-SMA、Vimentin及TGF-β表达及表示纤维化程度的胶原纤维表达随分级增加逐渐增高,各组间有差异(P<0.05或 P<0.01)。IgA肾病组织中α-SMA、Vimentin、胶原纤维与临床指标血清肌酐、24 h尿蛋白定量中度相关(P<0.05), Vimentin与α-SMA、胶原纤维的表达均呈高度相关(P<0.01)。 结论 IgA肾病中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程度与小管间质纤维化及肾功能异常具有相关性,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可能是肾脏预后不良的关键因素之一,ɑ-SMA和Vimentin的表达可能作为评估临床IgA肾病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常规尿检整合分类作为肾病理损伤的标志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常规尿检整合分类是否能预测肾病理损伤。方法:采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住院患者肾活检当日晨尿标本146份,行位相差显微镜检查尿沉渣,查尿蛋白定量(g/24 h),进行尿检整合分类。尿沉渣谱整合蛋白定量后分3类,Ⅰ类:蛋白尿,多细胞及管型;Ⅱ类:蛋白尿,少细胞,透明/细颗粒管型;Ⅲ类:少量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和/或有核细胞管型。对肾活检标本常规处理,行光镜(HE、PASM、Masson染色)、免疫荧光和电镜检查做出病理诊断。将常规尿检资料整合与分类的关系及分类与肾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kappa检验,配对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肾活检组织病理诊断:肾小球增殖性病变95例、非增殖性病变46例、小管间质病5例。(2)常规尿检资料整合对分类的影响:单凭尿沉渣镜检,146例中有67例(46%)归于Ⅰ 类,79例(54%)不能确定;再整合尿蛋白定量可从79例中再确认75例,4例仍不能确定。(3)尿检分类与肾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肾小球疾病符合率为77.7%。结论:常规尿液检查整合分类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断肾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12.
刘小荣  伏利兵  沈颖 《北京医学》2010,32(10):823-826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在我院肾科肾活检并结合临床确诊的122例HSPN患儿的临床及病理。预后判断,正常:无任何症状,尿检正常,肾功能正常;轻度尿检异常:蛋白尿(〈1g/24h)或镜下血尿,肾功能正常,无高血压;恶化:蛋白尿(〉1g/24h),肉眼血尿,高血压和(或)肾功能不全。结果Ⅱ级97例(79.5%),Ⅲ级24例(19.7%)。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分别为77.7%和42.1,(P〈0.01)。HSPN小管间质的损害(TIL)情况:肾小管间质无损害者占16.3%,轻度损害者占55.9%,中度损害者占22.1%,重度占5.7%。TIL明显者,病情加重,表现为血压升高、蛋白尿加重、肾功能及肾小管功能明显下降。肾小管间质与血肌酐之间显著相关(P〈0.01)。肾小管间质损害越重,系膜增殖程度、新月体及球性硬化的积分也越高。结论儿童过敏性紫癜肾炎的病理分型与其进展和预后密切相关。临床高血压、蛋白尿、新月体的发生和发展,特别是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是HSPN进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IgA肾病患者尿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与肾小管间质损害及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探讨低相对分子质量尿蛋白在IgA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法检测34例同步行肾活检诊断明确的IgA肾病尿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结果据SDS‐PAGE法,尿蛋白可分为4组类型:小球性尿蛋白组,生理性尿蛋白组,混合性尿蛋白23×103组,混合性尿蛋白10×103组。I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害评分、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血清肌酐(Scr)水平比较,混合性尿蛋白10×103组均较23×103组升高(P<0.05)。结论SDS‐PAGE分型10×103组尿蛋白对判断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有临床意义,其作为无创性检测手段,可以作为判断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A(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阿托伐他汀对高脂兔肾间质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15只同月龄体重相当的新西兰兔随机分正常对照组、高胆固醇组、阿托伐他汀组3组,每组各5只。对照组:正常饮食;高胆固醇组:接受高脂饮食干预12周;阿托伐他汀组:接受高脂饮食12周加浓度1.5 mg/(kg.d)的阿托伐他汀干预4周。检测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和24 h尿蛋白含量;光镜下观察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形态学改变;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MMP-9、TIMP-1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有少量MMP-9阳性表达;高脂组TIMP-1表达上调,MMP-9表达下降。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后显著上调MMP-9在肾小管间质的表达,与高脂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下调TIMP-1在肾小管间质的表达,与高脂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除了通过调脂作用减轻高脂肾病兔系膜基质的增生外,可能部分通过上调MMP-9在肾组织的表达,下调TIMP-1在肾组织的表达和增加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起到肾脏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和核因子-κB(NF-κB)在原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患者肾小球中的表达与蛋白尿、血肌酐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6例IMN患者与6例正常对照者肾小球内Hpa和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Hpa和NF-κB在对照组正常肾组织的肾小球基底膜及肾小管上皮细胞仅有少量表达;在IMN组肾小球基底膜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表达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强(P〈0.01)。Ⅰ期IMN组与Ⅱ期IMN组比较,肾小球内Hpa、NF-κB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IMN组肾小球内Hpa、NF-κB与24h尿蛋白定量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与血肌酐无相关性。Hpa与NF-κB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NF-κB、Hpa的异常表达参与IMN的肾病理损害与蛋白尿的形成。本实验结果可为IMN的治疗策略进一步提供参考,即适当下调NF-κB及Hpa有益于IMN的转归。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探讨不同程度尿检异常的肾病患者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2300例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Lee氏分级标准进行肾脏病理分级,以Katafuch半定量标准评估肾小球、肾血管、肾小管间质病变,以尿检异常程度分为A组(显微镜血尿,伴或不伴有蛋白尿)1520例、B组(蛋白尿)780例,比较两组临床病理指标差异。结果 A组血肌酐水平、24h尿蛋白定量、肾小球积分、系膜增殖积分、节段损伤积分、球性硬化积分、肾小管间质积分、血管积分均明显低于B组,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不同程度尿检异常的肾病患者意味着临床病理分级不同,对于肾病患者要定期进行尿检,特别要关注血尿及蛋白尿异常程度。  相似文献   

17.
缬沙坦对5/6肾切除大鼠肾小球硬化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5/6肾切除肾衰竭大鼠肾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5/6肾切除大鼠模型,设立假手术组、对照组、缬沙坦组检测各组术后5周24h尿蛋白,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光镜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肾小球内ED1阳性巨噬细胞浸润,平滑肌肌动蛋白-Ⅱ(SMA-Ⅱ)的表达。结果:(1)对照组较假手术组24h尿蛋白,血清BUN、SCr明显增高(P〈0.001),肾小球内ED1阳性细胞浸润及SMA-α的表达明显增强(P〈0.001)。缬沙坦组较对照组各指标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缬沙坦能够延缓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其机制主要与抑制肾小球内巨噬细胞浸润及抑制肾小球固有细胞表型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慢性肾病患者的临床参数及病理指标,探讨影响慢性肾病患者肾功能的危险因素。方法:选345例经肾活检确诊的慢性肾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逐步回归方法探讨影响肾功能的危险因素。结果: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选入逐步回归方程的因素有血压、24 h尿蛋白定量、血尿酸、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结论:高血压、24 h尿蛋白定量、血尿酸、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是影响慢性肾病患者肾功能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肾复康Ⅵ号方联合泼尼松对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疗效及肾小球电荷屏障影响,探讨肾复康Ⅵ号方治疗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的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五组: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泼尼松组、结合组。除正常组外,给予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建立肾病大鼠模型,并对应给予药物干预。每周测定各组大鼠24h尿蛋白定量,给药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蛋白、肾脏组织病理变化及足细胞特异性蛋白足盂蛋白(PCX)、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HSPG)、乙酰肝素酶(HPA)的表达水平。结果每周模型组的24 h尿蛋白定量比正常组均明显增高(P0.05);药物干预组的24 h尿蛋白定量与模型组比较均降低(P0.05);光镜下模型组肾组织内可见系膜细胞及基质轻度增生,肾小管内可见蛋白管型,肾间质严重水肿。各治疗组肾组织病变程度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减轻。模型组PCX在肾小球基底膜上表达断裂不连续,HPA在肾小球内皮及上皮细胞大量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的肾组织PCX表达增多(P0.05),HSPG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HPA表达减少(P0.05)。结论肾复康Ⅵ号方能够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减轻肾脏病理改变,其机制可能与降低HPA表达水平,上调PCX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1)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中的表达及其病理作用。方法:采用HE、PAS、PASM、Masson及免疫组织化学SABC染色法,对MsPGN56例患者肾活检组织标本进行观察,经计算机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1)24h尿蛋白定量、白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重度系膜增生组均较轻、中度系膜增生组明显升高(均P<0.05);3组间内生肌酐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肾小管间质病变与肾功能的关系:无小管间质病变组24h尿蛋白定量、尿α-1微球蛋白、Ccr分别为:1.91±1.12g,296.47±191.25mg/L,122.82±36.59,有小管间质病变组分别为:3.48±1.63g,582.08±291.32mg/L,91.13±42.52,两组3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PAI-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正常对照组肾小球、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仅呈微弱阳性反应。重度系膜增生组肾小球系膜区PAI-1表达较轻度、中度系膜增生组明显增强(P<0.05),肾小管间质PAI-1表达也明显增强(P<0.05),轻度与中度系膜增生组PAI-1在肾小球系膜区、肾小管间质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PGN病理改变和24h尿蛋白定量、白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有一定关系,PAI-1在肾小球与肾间质表达均显著增高,有微血栓存在时则更明显,提示PAI-1在MsPGN发病中具有重要的病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