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巨细胞病毒短时培养快速诊断改良技术的建立及其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方峰  陈静  聂兴草  董永绥  崔雯 《中华儿科杂志》2002,40(7):395-397,I001
目的 建立人巨细胞病毒(HCMV)短时培养快速诊断改良技术;检验临床样本,与病毒分离比较。方法 (1)用含细胞飞片培养板离心吸附AD169株,设时间梯度培养后用SABC法检测培养物中HCMV即刻早期抗原(IEA);(2)用改良法检测156例患儿尿样本(7例留取脑脊液),其中54例与病毒分离对照;147例检测血清特异性IgM;(3)9例更昔洛韦(GCV)治疗后随访尿排毒和特异性IgM变化。结果 (1)标准毒株培养16-24h,能100%检出培养物中HCMV IEA。(2)快速法检测尿样本178份,阳性率46.6%。与病毒分离比较,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100%和91.7%。(3)147例检测血清HCMV IgM,50例阳性(34.0%),其中49例和另25例特异性IgM阴性者尿快速培养阳性,后25例中,年龄<1岁22例;2例免疫抑制者快速培养阳性。(4)2例先天感染儿脑脊液快速培养阳性伴蛋白增高。(5)9例GCV治疗后随访2-4次,2例无效,1例尿排毒减少;6例尿排毒停止。结论 改良快速培养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操作更为简便,是快速诊断活动性HCMV感染和评估抗HCMV疗效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
苦参碱注射液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苦参碱注射液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的疗效. 方法 CMV肝炎患儿42例随机分成2组:苦参碱注射液治疗组22例与更昔洛韦治疗组20例.苦参碱治疗组用苦参碱注射液(20~25 mg/d)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 d.间隔7~10 d 后,用苦参碱注射液20~25 mg/d静脉滴注,1次/d,连用5 d,共2、3个疗程.更昔洛韦治疗组用更昔洛韦15 mg/(kg·d)静脉滴注,2次/d,连用14 d.间隔7~10 d后,用更昔洛韦5 mg/(kg·d)静脉滴注,1次/d,连用5 d,共2、3个疗程.治疗前后予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各组血清人巨细胞病毒(HCMV)DNA拷贝数,于不同时间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清TNF -α水平.观察二组临床及实验室结果.结果 1.苦参碱治疗与更昔洛韦治疗组治疗6周血清HCMV DNA拷贝数均明显下降,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用药第4周苦参碱治疗组血清TNF-α水平下降最明显,与更昔洛韦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3.二组治疗6周前后ALT、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未结合胆红素(IBIL)、胆汁酸(TBA)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4.二组治疗6周前后肝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苦参碱注射液可有效抑制HCMV DNA复制,并能调控TNF-α分泌,调节免疫功能,发挥抗HCMV感染、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更昔洛韦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用指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GCV)治疗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相关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ITP)应用指征。方法选择血清HCMV DNA PCR和(或)HCMV IgM检测呈阳性ITP患儿46例,采用逆转聚合酶扩增反应(RT-PCR)检测巨核系祖细胞中HCMV晚期抗原mRNA,并行GCV治疗,判定其疗效及应用指征。结果46例血清HCMV-DNA PCR阳性和(或)血清HCMV-IgM阳性的ITP骨髓巨核祖细胞HCMV晚期抗原基因mRNA阳性19例,GCV治疗有效16例,mRNA阴性27例,GCV治疗有效4例。阳性组疗效高于阴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CMV感染的ITP患儿,若对常规治疗无效,应检测其巨核祖细胞内HCMV晚期抗原基因mRNA,阳性者是应用更昔洛韦的有效指征。  相似文献   

4.
小儿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的两种诊断方法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血清人巨细胞病毒 (HCMV)IgM和尿快速培养HCMV检测临床标本的比较 ,进一步评价血清特异性IgM诊断活动性HCMV感染的价值。 方法 ①ELISA法检测患儿血抗HCMV IgG、IgM。②通过检测尿培养物中HCMV即刻早期抗原 (IEA)快速诊断活动性HCMV感染。结果 ① 119例尿培养阳性者 ,血抗HCMV IgG均为阳性。②与尿快速培养法相比 ,血IgM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达到 97 7%和 6 9 7% ;血IgM阳性数与尿快速培养阳性数比率在≤ 1个月、~ 1岁和~ 3岁组分别为 4 5 8%、75 75和 82 4 % ,表明IgM检测结果在各年龄组均有假阴性 ,其中尤以 1个月以下婴儿多见。③ 2例 3个月左右患儿血IgM阳性而尿培养阴性。 11例随访患儿中 ,9例在结束更昔洛韦治疗后 1个月复查 ,3例IgM迟于尿培养转阴 ,2例尿培养阴性而血IgM仍为阳性 ,表明IgM检测结果可有假阳性。 结论 血清特异性IgM检测可用于诊断活动性CMV感染 ,但其意义有一定局限性 ,应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5.
Xiao Y  Lin W  Liu Q  Jin RM  Fei HB 《中华儿科杂志》2006,44(5):346-349
目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儿童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很多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生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探讨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巨核系祖细胞致ITP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及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HCMV相关ITP骨髓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体外培养技术收集集落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CMV晚期抗原基因mRNA,并给予更昔洛韦治疗。结果46例血清HCMV-DNAPCR阳性或血清HCMV-IgM阳性的ITP骨髓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集落细胞HCMV晚期抗原基因mRNA阳性19例,更昔洛韦治疗有效16例;mRNA阴性27例,更昔洛韦治疗有效4例。阳性组疗效高于阴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CMV可感染CFU—MK而成为1TP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之一。巨核系祖细胞HCMV晚期抗原基因mRNA检测阳性者更昔洛韦治疗有效,能使血小板上升或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妊娠期应用低分子质量肝素(LMWH)对新生鼠肝细胞先天性感染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病理改变和病毒DNA载量的影响.方法 取健康纯系清洁级Balb/c小鼠48只.随机选择配对,每对雌雄小鼠各1只.实验组20对,正常对照组4对.实验组每4对为1组,共5组,每只分别腹腔内注射6.0 log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HCMV-AD169.正常对照组4对,每只腹腔内注射相应细胞维持液高糖改良Eagles培养液(DMEM)1.0 mL.所有小鼠于接种后配对,隔离喂养,并观察受精情况,记录受精时间.发现妊娠后,分别予实验Ⅰ组皮下注射LMWH 1 000 U·kg-1,实验Ⅱ组皮下注射 LMWH 500 U·kg-1,实验Ⅲ组皮下注射LMWH 250 U·kg-1,实验Ⅳ组肌肉注射更昔洛韦(GCV)60 mg·kg-1,各10 d;实验Ⅴ组为阳性对照组,孕鼠不注射LMWH和GCV.每组随机取10只新生鼠,出生1 d处死,取出肝脏,进行病理学检查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实验Ⅰ组肝组织病理损害较阳性对照组明显减轻,HCMV DNA载量[(1.60±1.12)×103拷贝数/50 mg]较阳性对照组[(5.91±2.91)×107拷贝数/50 mg]显著降低(P<0.01),与实验Ⅳ组[(1.75±1.05)×103拷贝数/50 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Ⅱ组肝组织炎性反应较阳性对照组稍减轻.实验Ⅲ组肝组织炎性反应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实验Ⅲ组HCMV DNA载量为(5.49±2.76)×107拷贝数/50 mg,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妊娠期给予LMWH 1 000 U·kg-1干预能显著降低HCMV AD169株先天性感染Balb/c新生鼠肝细胞病毒感染和复制,减轻细胞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婴儿尿液中人类巨细胞病毒基因的含量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目的探讨FQ-PCR方法检测婴儿尿液中HCMV-DNA含量对于临床症状性HCMV感染的诊断价值,同时,比较FQ-PCR方法与定性PCR方法的敏感性.方法应用双标探针水解的FQ-PCR方法检测89例临床怀疑有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病例组)尿液中的HCMV-DNA拷贝数,并以82例同年龄组健康婴儿做对照,比较两组阳性标本中HCMV-DNA含量.同时,在两组中随机选取94例(其中疑诊为HCMV感染的56例,健康儿38例),用FQ-PCR方法与普通定性PCR方法共同检测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阳性52例,称为症状性感染组,对照组阳性30例,称为无症状性感染组.症状性感染组52例,尿液HCMV-DNA拷贝数对数值(log10X)在3.81-9.93,平均为5.30;无症状性感染组30例,尿液中HCMV-DNA拷贝数对数值在2.70-4.60,平均为3.46,两组均值差异有显著性(T=8.09,P<0.01),拷贝数大于105拷贝/mL高度预示症状性HCMV感染.FQ-PCR方法阳性率为60.64%(57/94),定性PCR方法阳性率32.98%(31/94),两方法一致率70.21%(χ2=25.30>6.63,P<0.01),FQ-PCR方法优于定性PCR方法(χ2=23.32>6.63,P<0.01).结论婴儿尿液中HCMV-DNA拷贝数与临床症状性HCMV感染密切相关,FQ-PCR方法检测婴儿尿液中HCMV-DNA量可以作为临床诊断HCMV症状性感染的一种快速、有效的实验室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粒—单系祖细胞(CFU-GM)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用黄芪干预HCMV感染的CFU-GM,观察计数CFU-GM的产率,大小,峰期及维持时间。结果:①黄芪组每2×105个细胞中CFU-GM簇和集落的产率分别为 333.33±12.69 和81.23±4.93,病毒组每2×105个细胞中簇和集落的产率分别为 167.80±16.63,53.70±1.67,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黄芪组大集落的比例占(9.5±0.8)%,明显高于病毒组(2.7±1.0)%,P<0.01。③黄芪组大集落峰期出现早,集落和大集落维持时间长。结论:在体外黄芪注射液可以促进HCMV感染的CFU-GM增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p65抗原血症检测方法(AA)对婴儿巨细胞病毒(HCMV)肝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1年11月~2002年10月入院的76例婴儿肝炎患儿应用间接荧光染色法检测外周血pp65抗原血症,并与血清ELISA法检测HCMVIgM进行比较。对部分婴儿HCMV肝炎患儿应用更昔洛韦治疗后短期随访。结果76例中64例为HCMV肝炎。AA、ELISA法HCM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2.2%(59/64例)、64.1%(41/64例)。抗原血症呈高水平、中水平者所占比例分别为81.4%(48/59例)、18.8%(11/59例),无低水平者。47例婴儿HCMV肝炎更昔洛韦治疗2周,治疗前、后抗原血症水平,经卡方检验,P<0.01。治疗后随访中肝功能正常与肝功能异常组,抗原血症水平经精确概率法检验,P<0.01。结论pp65抗原血症检测方法有助于监测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动态变化,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0.
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临床分析及更昔洛韦疗效评价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分析婴儿巨细胞病毒 (CMV)肝炎的临床特征及观察更昔洛韦的治疗效果。方法 ①回顾性分析 12 1例婴儿CMV肝炎的临床特征。②观察更昔洛韦正规治疗的 5 3例婴儿CMV肝炎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肝脾大小、肝酶 (ALT、AKP、γ GT)变化 ,定量检测 (FQ PCR法 )尿CMV DNA ,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婴儿CMV肝炎绝大部分以黄疸为首发表现就诊 (90 9% ) ,但亦有以其他不典型症状就诊者。多伴有肝脾肿大 (96 7%和 49 6 % ) ,先天性感染者易合并先天畸形 (39 7% )。病程中可并发机会致病菌败血症、呼吸道感染、血液系统受累、维生素K缺乏等。应用更昔洛韦 5mg/kg每 12h静滴 1次 ,用 (14± 2 )d后 ,血清胆红素下降、肝脾回缩、血清ALT降低、尿CMV DNA定量减少 ,所有指标均差异显著 (P <0 0 1)。未见更昔洛韦的明显副作用。结论 对以黄疸为首发症状就诊的患儿应警惕CMV肝炎的发生 ,治疗中除应用特异抗病毒药物外应同时进行抗细菌、预防出血治疗。并加强母孕期监测及保健。更昔洛韦 5mg/kg每 12h用 1次静滴治疗 ,安全、有效、副作用小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