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玲  王采甫 《陕西中医》1998,19(12):546-547
<正> 崩漏(西医称之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一种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究其致病因素,有因邪热下焦,迫血妄行致瘀者;有因脾不统血致瘀者;有因肝不藏血致瘀者;有因肾气大虚致瘀者。故本病原因多端,病变亦非一脏一腑,常见气血同病,累及多脏,病情变化较为复杂,临诊务必详审病机,在根据病变的不同阶段,适当配合活血化瘀药,分别施治,塞流澄源并进,取得了事半功倍之效。现将本文对崩漏与瘀血的关系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2.
慢性萎缩性胃炎血瘀病机与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唐旭东 《中医杂志》1998,39(11):687-689
<正>为深入开展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CAG)的研究,笔者曾对80年代以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45首现代验方的用药进行了统计分析,按中药的功效分类整理,药味和频次排在前4名的依次为理气药、活血化瘀药、补气药、化湿化痰药。其中活血化瘀药有丹参、延胡、莪术、没药、蒲黄、当归、川芎、五灵脂、三棱、乳香、红花等20余种。把现代对于CAG的治疗用药与  相似文献   

3.
肺胀与血瘀浅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肺的生理与五脏的关系,肺胀的发生发展过程,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其产生与血瘀的关系,指出血瘀既是肺胀发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肺胀加重的病理因素,强调活血化瘀应贯穿于肺胀治疗的始终,且宜根据血阏程度的轻重分别治之。  相似文献   

4.
毕蕾  陈卫平 《中医研究》2005,18(12):1-2
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备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已经在血瘀证本质、活血化瘀药物及作用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相当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在血瘀证的现代化研究中,缺乏中医理论的指导,偏离辨证论治根本.虽然对血瘀证本质的微观研究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但血瘀证理论发展和对临床的指导作用还不尽如人意.因此,在血瘀证及其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中,重视血瘀证学术渊源及内涵十分重要,本文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血瘀证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通过分析血瘀证的研究现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向,当前的研究表明血瘀是有物质基础的,认为血液的高凝状态是血瘀发生的重要环节。这种趋势有可能将血瘀证的研究局限化,不利于保留中医特色,因而建议今后的发展应将范围拓宽,多层次研究乃至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6.
关于妇科血瘀证发病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柴丽娜  杜惠兰 《中医杂志》1997,38(2):102-103
<正>女子之生,以血为本,其经、孕、产、乳等生理特点都与血有密切关系,与男子相比更容易因血瘀造成各种疾病。一般认为引起妇科血瘀证的原因有肝郁气滞致瘀、寒邪致瘀、热邪致瘀、气虚致瘀、跌仆劳累、手术所伤致瘀等。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气滞血瘀和寒凝血瘀是其中最常见和最主要的类型。因此,我们重点针对这两种类型的妇科疾病,采用群体调研、心理测定、临床实验等方法,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对妇科血瘀证的发病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为进一步提高妇  相似文献   

7.
老年病从肾虚血瘀论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春祥  陶钧 《陕西中医》1996,17(4):164-165
老年病由于精亏肾虚,血液施泄于肾,不能达于血脉,形成肾虚血瘀变化。故提出从肾虚血瘀论治的观点,采用补肾活血法可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血瘀生风理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血瘀生风”,是指机体因血液瘀滞而导致的内生风邪及内风引起的诸民证。内风的成因很多,如“热板生风”、“阳亢风动”、“血虚生风”等等,然古往今来,言“血瘀生风”者却为鲜见。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血瘀生风这一病机是客观存在够如因。瘀而致。各痒为主症的银屑病、皮肤备痒症、风疹,以发病急骤、变化迅速为特征的中风病等风证,常遵“治风先治血,血行民自灭”之旨,治以活血化瘀而民自熄,病自除。实践表明,血瘀不但能够生风,而且是某些风证的主要病机。1中风发病源于内风,内风所生因于血瘀中风病之病因复杂,然终不外乎…  相似文献   

9.
刘祖贻研究员认为脑病之因,不外乎外邪、瘀、气郁、内风、正虚等因素,但重在血瘀、内风与正虚。脑病之治疗,要以治外邪、治痰、治瘀、治肝、治肾、治脾,治心等方面药物为基础,注重从肝肾血瘀辨治。  相似文献   

10.
痰证和血瘀证的临床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观察263例患者中,痰证的患病率高于血瘀证。在痰证病人中,男性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女性,而在血瘀证中女性所占比例高于男性。痰证多见于慢性气管炎合并肺气肿患者,而血瘀证与冠心病关系最密切。痰证特征性的症状是咯痰、短气喘促、苔腻,血瘀证特征性的症状是胸痛、舌瘀、脉结代。痰瘀相兼的全血比粘度、还原全血比粘度高于其他两组,血瘀证组的胆固醇高于痰证组及痰瘀相兼组。痰瘀相兼组各指标的实际阳性积分值高于痰证组及血瘀证组,表明痰瘀相兼其病变程度比单纯痰证或血瘀证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1.
高原低氧环境与血瘀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不同海拔梯度健康人的比较或进入高原人群上由前后的自身比较,并以活血化瘀中药预防高原反应的效果为佐证,分析了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血液流变学、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以及血小板粘附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低氧环境易于导致血瘀证的发生;也决定了许多高原疾病具有中医血瘀证的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12.
血瘀在偏头痛发生中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偏头痛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有关资料显示其发病率为6.3‰,占所有头痛患者的1/4以上[1、2].由于其病因尚未充分阐明,其发病机理比较复杂[3].为此在临床治疗上,远期疗效不甚理想.本文就70例偏头痛患者进行辨证分析,观察血瘀证在偏头痛各证型中的分布,试求探讨偏头痛与血瘀证的关系,找出中医辨证的规律,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一定的依据.这对临床辨证用药,提高疗效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试从水和血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颅脑水瘀”证的形成机理,“血不利则为水”是颅脑水瘀的理论依据,机体水血相互关联渗透异常是其形成方式,颅脑水瘀是导致诸多脑病之病机关键所在,通窍活血利水是其正治,活血利水药之所以能通窍,是因其能去浊生新,使脑之清阳之气不被瘀浊之邪所阻遏。  相似文献   

15.
现代中医证候研究认为气虚血瘀证已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证候要素,其致病因素主要为气虚及血瘀,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致病,加重疾病的发展.根据冠心病发病的标本虚实,将痰浊证、气滞证、阴虚证、阳虚证等的轻重加以辨证施治.文章对冠心病本证气虚血瘀证以及兼证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临...  相似文献   

16.
17.
徐璠  李守朝 《陕西中医》2006,27(12):1548-1549
目的:探讨培土抑木法在防治结肠炎中的应用。方法:总结历代医家及李守朝教授多年经验,结合理论进行论述。结论:肝郁脾虚是本病的病机关键,在培土抑木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配合采用清肠化滞、温补脾肾、寒热并用、理气和血等法,使辨证论治达到主次有序、有守有变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中医病因学说发展史及病机、病理、因果关系、辨证求因等方面,探讨了痰饮与瘀血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认为痰饮、瘀血不属病因学范畴,应将其归属于病机病证中去。  相似文献   

19.
风药在眼科血瘀病证的应用及思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风药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类型之一,广泛用于对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网膜静脉阻塞,青光眼和眼外伤等血瘀证的治疗,文中对风药临床应用概况进行了综述并对有关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中医病机浅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薛军  陈镜合 《中医杂志》2002,43(4):248-249,274
糖尿病性心脏病是糖尿病过程中最重要的远期并发症和主要死因之一,其病理变化和预后相当于中医学中消渴病并发或伴发心悸、胸痹、真心痛、喘证、水肿、脱证、厥证等范围。从阴虚燥热、心脾两虚、心血瘀阻、痰瘀郁互结等4个方面对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作了探讨,认为阴虚燥热是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基本病机,心脾两虚是其病机的关键,心血瘀阻贯穿了疾病过程的始终,痰瘀郁互结是相关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