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帕金森病(PD)是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所致的运动障碍疾病,以静止性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反射异常为临床特征。PD中的免疫反应涉及到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以及复杂的调控网络。该免疫反应有神经损害和神经保护作用,我们就PD中的神经保护性免疫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帕金森病(PD)是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的第二大神经变性疾病,它的4大临床主症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反射障碍。在我国大于65岁以上人群中的PD患病率为1.7%,与欧美发达国家持平。PD的神经病理变化已较明确,表现为残存神经元胞浆内路易小体(LB)形成、胶质增生和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DA)能神经元丢失,但其发病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阐明。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功能障碍、炎性反应、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和凋亡等都参与PD的发病过程。但这些机制并非为PD独有,那么它们的特异性何在?它们各自发生的次序和重要性又是如何?  相似文献   

3.
红景天苷的神经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内外动物模型实验发现,红景天苷对多种原因引起的各种神经细胞和脑组织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涉及多个方面:(1)通过对抗氧化应激、防止细胞内Ca2+超载、抑制胱冬酶-3活化以及抑制缺氧诱导的淀粉样前体蛋白异常代谢,保护神经元免遭凋亡性损伤;(2)促进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诱导神经发生;(3)促进红细胞生成素刺激成红细胞分化为红细胞,并降低脑血管阻力,改善脑缺血缺氧。红景天苷有望用于脑缺血性和神经变性疾病(如脑梗死、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和糖尿病性脑病等)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帕金森病神经保护性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帕金森病(PD)是多发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目前认为,PD是由多种基因突变相互作用和(或)基因突变加上环境毒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化应激、线粒体机能障碍、兴奋毒性、神经营养因子缺乏、免疫调节异常及细胞凋亡都是引起PD的可能原因。PD的药物治疗通常采用左旋多巴(LD),但这只是一种症状性治疗,不能阻止疾病的进展。大多数患者于治疗5~10年便出现LD诱发的运动障碍、症状波动和精神障碍等严重并发症,难于处理。因此探索减少神经元变性损害和减慢PD进展的药  相似文献   

5.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000/10万,并随着增龄而增高,临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及姿式步态异常为主要特征。PD病因至今未明,可能与年老、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有关。PD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在脑内最主要的多巴胺能神经通路是黑质-纹状体系统,该系统多巴胺的缺乏可导致锥体外系功能失调,成为用左旋多巴及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进行多巴胺替代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缓慢发生的选择性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丧失和纹状体DA含量明显减少的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僵直、动作减少及平衡障碍等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1817年,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报告了第1例PD。如今,PD已成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位居第二的神经变性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ND)。尽管PD也可见于30岁左右的年轻人,但多发于成年特别是老年人,其中40岁以上的成年人患病率大约为0.1%~0.2%,而65岁以上的老人更高,其患病率达1%。随着人口老龄化,PD的发病率必将进一步上升。  相似文献   

7.
帕金森病是一种运动障碍性疾病,其病理特征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进行性变性。虽然多巴胺的替代治疗可以缓解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但却不能阻止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进一步变性,因此神经保护治疗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本文从氧化应激、兴奋性毒性作用、神经营养因子的下调、线粒体功能紊乱、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免疫异常等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入手,对帕金森病的神经保护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是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家族中的一员.GDNF是一种神经营养因子,通过与由GDNF家族受体(GDNF family receptor alpha 1, GFRα1)和c-Ret组合成的复合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一系列信号传导通路,发挥营养神经、抑制神经元变性坏死的作用.多项实验室及临床研究显示,GDNF对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和外周的神经元如交感神经元、副交感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等有营养和保护作用.最有希望成为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及外周神经元变性坏死的有效治疗手段.如何通过采用恰当的给药途径及方式,既能使其在体内高效稳定地发挥作用,又能将不良反应减到最低程度是未来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9.
以往对神经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元本身,认为只要阻断导致神经元坏死和凋亡机制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便可减轻神经元的进一步损伤。近年的研究发现,任何导致神经元损伤的原因如缺血缺氧、癫痫、感染、外伤、肿瘤、中毒、代谢障碍、退行性变或营养缺乏等都可能同时损伤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后者的病理变化会加剧神经元的进一步损伤。因而提出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unit)的概念,认为在神经保护治疗的同时必须兼顾对神经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直接转移对帕金森病(PD)的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SD大鼠分重组GDNF腺病毒(Ad-GDNF)实验组、LacZ腺病毒(AdLacZ)对照组和磷酸缓冲液(PBS)对照组。将重组腺病毒及PBS定向注射至一侧黑质附近,1周后于同侧纹状体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诱发多巴胺(DA)能神经元进行性变性。通过旋转行为观察和中脑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染色及纹状体单胺类递质高压液相色谱-电化学仪(HPLC-ECD)检测评估其治疗效应;通过RT-PCR、ELISA检测Ad-GDNF在脑内的表达情况。结果 Ad-GDNF组阿扑吗啡诱发的旋转次数明显低于2个对照组;Ad-GDNF组约70%的黑质DA能神经元得以保存,而Ad-LacZ及PBS对照组令有30%左右;Ad-GDNF组纹状体DA含量也显著高于Ad-LacZ及PBS对照组;Ad-GDNF在脑内可有效表达,注射后5周黑质附近GDNF含量达1ng/10mg脑组织湿重,是对照组的16-20倍。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GDNF基因脑内直接转移可阻止6-OHDA诱发的大鼠DA能神经元进行性变性,提示这一手段在PD保护性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