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黎萍  朱仁洋  董芬 《浙江医学》2015,37(17):1449-1452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法结合房颤改良评分法(ABCD2F评分法)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脑梗死风险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对260例TIA患者,按照ABCD2与ABCD2F评分法分别进行评分,观察两组患者2d和7d脑梗死发生率,用ROC曲线评价2种评分方法对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根据2种评分法的危险分层(低、中、高危),进一步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TIA患者2d和7d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0.0%和16.1%。预测2d脑梗死风险,ABCD2及ABCD2F评分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和0.65;预测7d脑梗死风险,2种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和0.62。对7d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房颤是7d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按ABCD2评分法危险分层,低、中、高危各组的脑卒中发生率:2d为1.22%、12.8%、16.98%,7d为3.66%、18.40%、30.19%;按ABCD2F评分法危险分层,低、中、高危各组的脑卒中发生率:2d为0%、12.69%、16.98%,7d为1.37%、18.66%、30.19%;两种评分法各危险分层分组间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ABCD2F评分具有早期脑梗死预测价值,结合房颤的危险分层更具精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ABCD2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在早期发生脑梗死风险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收治的80例TIA患者,按照ABCD2评分方法进行评分,并依此进行分组,观察患者一周内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分析不同危险性分组间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情况。结果:低危组患者32例,中危组患者33例,高危组患者15例。一周内脑梗死发生率情况为:低危组为2例(6.25%),中危组为3例(9.09%),高危组为6例(40.00%)。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P<0.05),且三组梗死发生率具有危险性依耐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2,均P<0.05)。结论:ABCD2评分法对于TIA患者的脑梗死风险的预测具有明显的作用,对于TIA的分层防治,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一步明确基于中国人群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病人,3种ABCD评分系统预测TIA发作后7 d内发生新发脑梗死风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50例TIA病人于入院48 h内采用ABCD2、ABCD3、ABCD3-Ⅰ3种评分系统,根据评分分为低危、中危及高危组;根据病人TIA发作后7 d内是否继发脑梗死分为新发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比较2组TIA病人的3种评分系统评分;记录3种评分的低、中、高危组中TIA后7 d内继发脑梗死病人例数。结果与非脑梗死组比较,新发脑梗死组的3种不同的ABCD系统的评分结果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除ABCD2评分外,随着ABCD3、ABCD3-Ⅰ评分分值的升高,7 d内继发脑梗死率不断增加(P < 0.01);ROC曲线分析发现,3种ABCD评分系统对7 d内继发脑梗死的预测AUC分别为0.67、0.84和0.91,均大于基准线面积的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ABCD3-Ⅰ预测7 d内继发脑梗死准确度优于ABCD3,ABCD3优于ABCD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3种ABCD评分方法均能预测TIA后7 d内继发的新发脑梗死,分值越高,7 d内继发新发脑梗死的危险度越高,ABCD3-Ⅰ预测准确度最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短期内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评价ABCD3评分系统临床判断患者TIA后早期高危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统计126例TIA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和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对其进行ABCD3评分.结果 TIA发生后7d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0.3%.糖尿病(OR 4.28,95% CI 1.48~12.30,P=0.023)、7d内TIA发作超过2次(OR 6.29,95%CI 2.31~17.12,P<0.001)、同侧颈动脉狭窄≥50% (OR 6.48,95%CI 2.25~19.49,P<0.001)、症状持续超过60 min(OR 4.58,95%CI1.62~12.94,P=0.015)是TIA短期内进展至脑梗死独立的危险因素;ABCD3评分为0~3分的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3%;ABCD3评分为4~5分的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7.4%;ABCD3评分为6~7分的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5.6%;ABCD3评分为8~9分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1.7%,趋势性检验P<0.001.结论 ABCD3评分对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性有一定的预测价值,T1A患者ABCD3评分值越高,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概率相对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个月内发生急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内科201 1年11月一2013年10收治的TIA患者121例,其中1个月内发生急性脑卒中者35例作为卒中组,未发生者86例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ABCD2评分及血清hs-CRP水平的差异,及其预测患者1个月内发生急性脑卒中的价值。结果卒中组患者ABCD2评分高于对照组[(6.1±1.2)分vs.(4.2±1.6)分],高危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94.3%vs.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组hs-CRP水平为(23.71±4.56)mg/L,高于对照组的(11.48±3.88)mg/L(P<0.05);TIA患者hs-CRF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56,P<0.05);以患者血清hs-CRP作为预测TIA患者在1个月内发生急性脑卒中的指标,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6(95%C1 0.790.93),以16.78 mg/L为cut-off值,其预测TIA发生急性脑卒中的敏感度为80.7%、特异度为60.8%。结论近期发生急性脑卒中的TIA患者ABCD2评分及血浆hs-CRP均显著升高,ABCD2评分及hs-CRP检测可作为预测TIA患者近期发生脑卒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早期卒中发生的作用.方法:收集120例以TIA为首发症状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按ABCD2评分法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分析首次发作后7d内各组患者再发TIA及卒中发生情况.结果: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7d内TIA再发及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6.38%及23.2%,与低危组、中危组比较,高危组TIA后7d内TIA再发及卒中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而低危组与中危组7d内TIA及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TIA后7d内大卒中及小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危组及低危组(P<0.01).结论:ABCD2评分对预测TIA患者早期卒中发生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ABCD2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按照Johnston等对TIA的ABCD2评分标准,测定148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其2、7、9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评分≤3分的TIA 患者有69例,2、7、90?d发生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3例(4.3%)、5例(7.2%)、6例(8.7%);评分为4或5分的患者51例,2、7、90?d进展为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5例(9.8%)、8例(15.6%)和10例(17.6%);评分≥6分的患者28例,2、7、90?d进展为脑梗死的例数分别为8例(28.6%)、10例(35.7%)、13例(46.5%)。不同ABCD2评分值的TIA患者,其脑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ABCD2评分值不同的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不同,分值越高,发生率越高。ABCD2评分标准是临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BCD3-I法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后卒中风险及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对108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比较AB-CD2与ABCD3-I评分法。观察患者7天、90天内各组卒中的发生率;分析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08例TIA患者7天卒中发生率为14.8%;90天卒中率为19.4%。用ABCD3-I评分法评估7天及90天内发生梗死率,低危组中7天及90天内发生梗死率均为0%,中危组中7天及90天内发生梗死率为6.3%和10.9%,高危组中7天及90天内发生梗死率为32.4%和37.8%。7天( P7)与90天( P90)组间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使用ABCD2与ABCD3-I的ROC曲线下面积( AUCROC,95%CI)评估脑卒中风险,AUCROC 7天为0.74、0.84;90天为0.76、0.79。 ABCD3-I评分法曲线下面积最大。 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评估,同侧颈内动脉狭窄率>50%、MRI加权高信号及双重TIA的比值比(odds ratio,OR,95%CI),比值比7天内分别是6.11、5.63、1.67,90天内分别是5.74、3.45、1.12。同侧颈内动脉狭窄率>50%( P同侧颈内动脉狭窄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PDWI)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判断TIA后早期卒中风险ABCD3-I评分法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同侧颈内动脉狭窄率>50%,磁共振弥散加权高信号是TIA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评估ABCD2评分法对首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首诊TIA的住院患者106例,依据是否发展为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25例和非脑梗死组81例。采用ABCD2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并分为低危组(0~3分,50例)、中危组(4~5分,50例)和高危组(6~7分,6例),观察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7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2.0%、40.0%和66.7%,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脑梗死组比较,脑梗死组入院时血压≥140/90mmHg(1mmHg=0.133kPa)、出现肢体无力、脑缺血症状持续时间≥60min、有糖尿病史的患者比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2评分标准是目前临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ABCD2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ABCD2评分,依据评分的高低分为低危组17例和中高危组3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生化、颈动脉彩超检查,观察不同组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检出率有无差异。结果中高危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85 mm,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68.6%;低危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73 mm,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35.2%。中高危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大于低危组(P〈0.05),中高危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低危组(P〈0.05)。结论 ABCD2评分系统能够反映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和ABCD2评分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CT血管成像(CTA)检查和ABCD2评分,分析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及ABCD2评分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CTA检查结果显示,60例患者中44例(73.3%)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血管狭窄,其中正常及轻度狭窄35例(58.3%)、中度狭窄15例(25.0%)、重度狭窄10例(16.7%);根据ABCD2评分法评估显示,低危组21例(35.0%)、中高危组39例(65.0%);60例TIA患者7 d内13例发生脑梗死,其中颅内血管轻度狭窄1例(1.7%)、中度狭窄6例(10.0%)、重度狭窄6例(10.0%),与轻度狭窄患者比较,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患者发生脑梗死概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危组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几率为30.8%,较低危组患者的4.8%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血管狭窄、ABCD2评分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重要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2.
郭江  赵大聪  叶茜  朱楠  郑东   《四川医学》2018,39(5):519-521
摘要:目的综合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成像、ABCD~2评分评价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进展为缺血性脑梗死的风险。方法连续纳入50例TIA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进行ABCD2评分并分组,在TIA发作后24h内进行颈部超声多普勒动脉成像。分别在TIA发作后1周、3个月、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和非梗死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例患者(30.0%)在随访中发生脑梗死,其中12例(80.0%)发生于3个月内。ABCD~2评分高危组更易发生脑梗死,同时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50%者比例显著增高(p<0.05)。ABCD2评分和脑血管狭窄程度之间正相关(P=0.006)。结论综合彩色多普勒及ABCD~2评分能提高对TIA后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ABCD2评分与卒中发生率及颅内血管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84例TIA患者ABCD2评分和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影像资料,根据ABCD2评分分为评分≥4分组(中高危组)和<4分组(低危组);根据MRA评估分为脑血管狭窄≥50%组和狭窄<50%组.评价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血管狭窄≥50%组与血管狭窄<50%组比较,ABCD2评分≥4分的比率增高;既往有脑卒中病史的患者比率增高;脑血管狭窄≥50%组与脑血管狭窄<50%组比较,前者TIA后2 d内的脑卒中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 ABCD2评分≥4分MRA显示颅内血管狭窄率高,既往有脑卒中病史的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率高,颅内血管狭窄≥50%组TIA后2 d内发生卒中的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14.
ABCD评分和ESSEN评分预测TIA发生脑梗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BCD评分系统和ESSEN评分法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进展为脑梗死中的效果.方法:按照ABCD评分、ABCD2评分、ABCDI评分和ESSEN评分,观察174例TIA患者7、90、180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比较4种评分系统的阳性预测值.结果: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ABCD2评分与ABCD2-I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患者中预测卒中复发的效度。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发病7d内且完成核磁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的TIA患者,对其进行1年随访,评价指标是卒中复发。将ABCD2评分与AB—CD2-I评分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组,评价二种评分对TIA患者进行卒中复发风险分层的能力;采用曲线下面积(AreaUndertheCurve,AUC)比较二种评分预测卒中复发的效度。结果纳入符合入排标准的患者共410例,其中110例患者(27.07%)1年卒中复发。ABCI~评分低、中、高危卒中复发风险分别为21.88%,27.64%,41.18%,ABCD2-I评分低、中、高危卒中复发风险分别为4.71%,21.94%,49.61%。ABCD。评分的预测效度AUC=0.59,ABCD2-I评分的预测效度AUC=0.77。结论ABCD2-I评分较ABCD2评分能更好地预测TIA患者1年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联合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内发生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78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7分ABCD2评分法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比较3组7 d内脑卒中发生率,同时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将78例患者分为责任血管狭窄≥50%组与责任血管狭窄50%组,比较两组7 d内脑卒中发生率,再比较责任血管狭窄程度与ABCD2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血管狭窄≥50%组患者的7 d内脑卒中发生率为50.00%,明显高于50%组;随着ABCD2评分的上升,7 d内脑卒中发生率明显增多(P0.05);随着ABCD2评分的上升,血管狭窄程度越高(P0.01)。结论DSA检查联合ABCD2评分可有效预测7 d内脑卒中发生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ABCD 2评分已确定了TIA后近期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影像学检查对TIA预后亦具有重要预测价值.ABCD 2评分结合DWI异常可提高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和ABCD2评分与近期预后的关系,为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TIA患者139例,根据影像学检查判断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对患者进行ABCD2评分,并比较不同情况的患者7 d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139例TIA患者中近7 d内发生脑梗死的28例,占比为20.14%。TIA患者ABCD2评分等级越高,发生脑梗死患者的占比越高,ABCD2评分等级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TIA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程度越重,发生脑梗死患者的占比越高,脑供血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50%且ABCD2评分≥4分发生脑梗死比率和狭窄<50%且ABCD2评分<4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和ABCD2评分对TIA患者近期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颅内血管狭窄程度越严重,ABCD2评分越高,发生脑梗死的概率越大,要尽早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92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将30 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24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未进展患者68例纳入对照组,单因素分析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对有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并采用ABCD2评分法观察短暂性脑梗死患者30 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症状持续时间、颅内动脉狭窄等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颅内动脉狭窄、症状持续时间≥60 min、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均为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P0.01)。不同ABCD2评分,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不但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等危险因素,还有症状评分等项目,临床使用方便,结合影像学检查将提高其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供血动脉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中老年患者中尤为常见。该病具有发作持续时间短、发作后症状可完全缓解的特点,但发作后早期脑梗死风险较高。研究表明,TIA发生后7天内脑梗死发生率为8%~10.5%[1-2]。本研究对107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ABCD2评分与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