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房间隔缺损微创外科封堵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我院非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经验。方法6例房间隔缺损在全麻及超声引导下行第四肋间小切口,经心房封堵房间隔缺损。结果6例全部封堵成功,术后复查未见分流。结论非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可靠,易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房间隔缺损三种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祁长敏  高虹 《四川医学》2009,30(6):844-846
目的总结和比较房间隔缺损三种现代治疗方法:经导管介入封堵术、非体外循环下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和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修补术。方法2007年9月-2008年7月我院采用内科经导管介入封堵、非体外循环下微创封堵和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共103例,术前和术后随访时进行检查对比。结果内科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共37例,35例封堵成功,2例封堵失败。非体外循环下微创封堵术15例,15例均封堵成功。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修补术51例,51例均获成功。结论封堵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治疗方法,导管介入封堵术适用于缺损典型的、边缘完整的患者。非体外循环微创封堵术适用于缺损大的、边缘缺失和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风险高的患者,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修补术适用于房间隔缺损有合并畸形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微创经胸非体外循环闭合伞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护理经验。方法:对采用微创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闭合伞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12例患者围术期护理进行总结。结果:12例行微创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闭合伞封堵术均获得成功,具有术后无并发症,创伤小,康复快,住院时间短,术中、术后无需输血的优点。患者出院后3~6个月后随访,无闭合伞脱落或残余分流。结论:微创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闭合伞封堵术围术期护理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微创经胸非体外循环闭合伞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护理经验。方法:对采用微创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闭合伞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12例患者围术期护理进行总结。结果:12例行微创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闭合伞封堵术均获得成功,具有术后无并发症,创伤小,康复快,住院时间短,术中、术后无需输血的优点。患者出院后3~6个月后随访,无闭合伞脱落或残余分流。结论:微创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闭合伞封堵术围术期护理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经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研究对象为房间隔缺损患者,研究例数一共200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均采取经心脏彩超筛选方式分为两组,收取时间在2015年2月10日至2018年2月10日之间,分为观察组一组(100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对照组一组(100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分别实施经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体外循环ASD修补术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房间隔缺损患者的手术时间(30.21±2.45)min、住院时间(3.15±1.21)d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房间隔缺损患者的总有效率98.00%(显效患者90例、有效患者8例、无效患者2例)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P0.05)。结论通过对患者实施经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我院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外科经验。方法:29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在全麻后行右第四前肋间小切口,经食管超声引导下行右心房封堵房间隔缺损。结果:28例封堵成功,术后复查未见分流,1例封堵失败改体外偱环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结论: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可靠,易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胸非体外循环下房缺微创封堵术的疗效。方法 15例患者,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5.5岁,平均体重20.8 kg。经胸心脏超声显示Ⅱ度孔房间隔缺损,均为中央型。缺损直径8~26 mm,平均14.5 mm。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经胸骨旁右第四肋间切口,长2~3 cm。在食道超声的引导下,经右房壁置入腰部直径12~32 mm的国产房缺封堵器。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封堵,无中转体外循环病例。2例患者术后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患者术后住院时间3~8 d,平均4.6 d。随诊3~6个月,1例术后大量胸腔积液,经胸腔闭式引流后痊愈。余患者均恢复良好,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无残余分流,无封堵器晚期移位,无瓣膜关闭不全加重。结论经胸非体外循环下房缺微创封堵术创伤小、安全性高,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仍须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我院微创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室间隔缺损闭合伞封堵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对20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和10例膜部室间隔缺损(VSD)患者进行微创非体外循环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全麻下右侧胸骨旁第4肋间2.5~3.0 cm切口和胸骨下段5.0 cm小切口入胸,根据食管超声心动图(TEE)选择合适的封堵器类型,超声引导下释放封堵器关闭ASD和VSD,实时监测封堵器的位置、有无残余分流,以及是否累及房室瓣、冠状静脉窦及主动脉瓣等.结果:6例患者手术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术后复查心脏彩超未见残余分流.1例重度肺动脉高压压力明显下降,4例中度肺动脉高压压力恢复正常.患者术后恢复快,3 d可以出院.结论:微创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室间隔缺损闭合伞封堵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治疗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微创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9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进行微创封堵治疗,包括172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采用经胸小切口封堵治疗术,34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采用经皮封堵治疗术,63例室间隔缺损采用经胸小切口微创封堵术,29例采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体外循环辅助下心内直视矫正术。术后3 d、3个月、6个月、1 a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定期随访疗效。结果 172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经胸小切口封堵治疗中,13例改为经体外循环辅助下心内直视修补术,余均封堵成功。34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采用经皮封堵治疗术中,27例封堵成功,7例改为经胸小切口封堵成功。63例室间隔缺损经胸微创封堵治疗中,7例改为体外循环辅助下心内直视修补术。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中,11例合并Fallot四联症,7例合并肺动脉瓣狭窄,11例合并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其中动脉导管未闭全部封堵成功,术后房、室水平无分流。术后随访1 a,封堵成功患者无封堵器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能够有效地指导先天性心脏病的微创封堵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价微创外科封堵术在房、室间隔缺损中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23例与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18例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微创外科封堵术,通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整个封堵过程,引导封堵伞的放置...  相似文献   

11.
机器人辅助腔镜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强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7):2597-2597
房间隔缺损为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10%。经典的治疗方法为胸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为减少手术创伤,九十年代国外胸部小切口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机器人辅助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导管介入房间隔缺损封堵。近年采用杂交技术,即通过胸部小切口直视下进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该方法使封堵器与房间隔缺损呈一线,成功率高,操作安全、简单、快捷。  相似文献   

12.
徐屹  尤斌  高峰  李平  许李力  刘硕 《中国病案》2012,13(2):48-49
目的分析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微创封堵术手术效果,为临床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16例患者封堵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年龄56岁~78岁,平均年龄(66.94±7.73)岁;房间隔缺损直径6mm~33mm,平均直径(18.90±12.17)mm,肺动脉压37mmhg~42mmhg;16例患者均一次性封堵成功并痊愈出院,并发症4例(25.00%);手术过程平均耗时(44.69±1.99)min,术中平均用时18min;男、女性患者手术过程平均耗时无差别(t0.05=2.145,t0.01=2.977,t0.001=4.140,T=1.0019,P〉0.05)。结论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微创封堵术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是患者较为理想的手术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胸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胸骨右旁第4肋间切口长3~4 cm,切开心包并悬吊,于右心房壁缝双荷包线,并切开,将输送导管(国产)插入右心房内,通过房间隔缺损口入左心房,在经左胸壁或食道超声监视下,释放出房间隔封堵伞,调整左右侧伞盘夹紧封堵房间隔缺损,用保险绳做反复牵拉试验,确认封堵伞位置合适,再做1针贯穿右房壁和伞边缘的褥式缝合固定。结果:98例成功封堵,手术时间45~95 min,平均60 min;术后住院3~6 d。术后2~24个月复查,心脏彩超检查封堵伞无移位,无残余分流。4例封堵不成功,术中转开胸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结论:在经胸壁超声监视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种微创、安全、简便,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金龙 《大家健康》2013,(16):67-68
目的:探讨实施三维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镶嵌治疗中的应用,并对其的应用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的在住房间隔缺损患儿18例,并对患者进行经胸微创封堵术。结果:在对患者使用经胸微创封堵术后,发现18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因为房间隔缺损较大,房间隔上腔静脉缘的残存较短,经三维超声图像的观察发现封堵器不断的在新房间摆荡,从而导致经胸微创封堵术失败,后对其使用体外循环下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其余17例患者经胸微创封堵术均成功。结论:经实践证明,三维超声图在对房间隔缺损镶嵌治疗时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卢昌超  林辉  温昭科 《微创医学》2006,1(5):421-422
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术,手术疗效确切,但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手术疤痕大,影响美观;另一种治疗方法是介入封堵房间隔缺损,创伤小,但设备要求较高,技术操作复杂,费用高,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处理困难。2006年1月至7月,我们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下,采用国产封堵器经胸壁微创非体外循环下行房间隔缺损封堵6例,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式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手术指征和疗效。方法 41例先心病患者,其中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1例、室间隔缺损(VSD)22例,均在非体外循环全麻下,在食管或经胸超声引导下经胸由输送器置入封堵器以闭合缺损。结果 41例患者均封堵成功,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60.3±15.2)min,术中失血量(20.0±9.3)ml,术后(4.8±2.5)d痊愈出院。随访1~8个月,封堵器无移位,无残余分流。1例ASD术后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经治疗后好转,心功能改善。结论经胸非体外循环下微创封堵术治疗先心病是一种微创、简便及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微创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的疗效.方法 全组17例患者,年龄7~56岁.ASD直径14~36 mm.均在全麻下经右胸第4肋间隙胸骨旁2~3 cm小切口进胸,在经食管心脏彩超引导下经输送器置入封堵器,闭合ASD.结果 17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64.3±16.3)min,术中失血量(33.6±9.5)mL,全组无死亡.术后3~6 d恢复后出院.随诊3~16个月,B超示封堵伞没有残余漏,没有移位,心功能较术前改善显著,肺动脉压下降明显.结论 经胸壁微创非体外循环下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手术简单、难度小、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房间隔缺损(A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1],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20%.目前,绝大多数医院以胸骨正中切口径路体外循环下行房缺修补术为主.随着心血管外科技术的发展,在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经胸非体外循环微创ASD封堵术是近年来兴起的治疗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心脏病的新技术[2],该手术创伤小,时间短,不需体外循环,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成功率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我院于2006年6至2007年2月顺利进行了11例经胸微创ASD封堵术,获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选择在我院行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的9例病人,对围术期的护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病例中8例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术后恢复快,但有1例封堵伞脱落于左心室,由于及早发现,急诊行体外循环下取封堵伞+ASD修补,术后恢复顺利。结论术前护理重在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消除其恐惧与焦虑情绪;术后加强并发症观察与护理;从而达到高质量的护理配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比较三种术式,探讨房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的发展趋势.方法 回顾分析127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资料,采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68例(A1组),右腋下小切口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39例(A2组),非体外循环彩超引导下封堵手术20例(B组),比较三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ICU时间、切口长度等.结果 A1、A2组除手术切口长度及术后住院时间外,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除在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均优于A1及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房间隔缺损治疗已由正中切口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发展为右腋下小切口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现在非体外循环彩超引导下封堵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技术,以其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优于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被越来越多心外科医生所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