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中风起病急骤,病情危重,以半身不遂、口眼(口呙)斜为主症、中脏腑常遗留偏瘫等后遗症.笔者在临床观察中发现,中风后遗症多见肾虚痰瘀征象,采用补肾活血化痰法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现分述如下.1 基本病机,肾虚血瘀痰阻中风多发于中老年人,肾脏功能多已虚弱.肾为元阴元阳之根,若肾阴亏虚,阴血不足,血行涩滞而致瘀;或肾阳虚生内寒,寒则血凝,也将导致瘀阻脉络;肾气虚气化失职,可致痰阻,日久络瘀.因此,肾虚血瘀痰阻相关并存.由于肾虚失养,痰瘀阻滞经络,筋脉不用,则半身不遂、口眼(口呙)斜为主症;肾虚精气不能上承,以致痰瘀互结,阻塞经络,窍络失灵,则失语或语言不利.头晕目眩、神疲气短、记忆力减退等,则为肾虚见症,故中风后遗症属本虚标实之肾虚痰瘀证.  相似文献   

2.
中风是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一类疾病,主要分为中经络期、中脏腑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各期症状不同,病机不同,治法亦不同。围绕针药结合治疗中风的验案,探讨其在治疗中风病中的理论依据。中风的基本病机总属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气血不足或肝肾阴虚是致病之本,风、火、痰、瘀是发病之标,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药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将临床2则验案进行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3.
接续经气、协调阴阳:简,男,61岁,干部,患者以中风后左侧肢体偏瘫1个多月为主诉入院。肢温较健侧略低,关节不能屈伸。纳可寐安,口干不苦,舌红边有瘀点,少苦,脉弦数。诊断:中风后遗症。证属阴阳失调,气滞血瘀,脉络失养所致。予十二井穴三棱针点刺放血致血色由暗转鲜为止。隔日一次,经上法治疗共三次,患者肢胀消失,颜色转红。按:中风由于经络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偏颇,气血迹乱。其后遗症则为脏腑功能尚未完全恢复,而经络气血仍然阻滞,经脉之气不能相互衔接,阴阳失调尚未平衡所致。《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  相似文献   

4.
交替针刺健患侧治疗偏瘫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瘫是中风病的主要后遗症状。论其中风病虽有中脏腑、中经络、闭证、脱证之不同,就其病机有痰湿阻络、心火暴甚、肝风内动、气血虚衰之异,然而经络不通、气血失和而导致肢体偏枯废用则是偏瘫的基本病理改变,故偏瘫的针灸治疗则是在补虚泻实  相似文献   

5.
<正> 中风又称“卒中”,是临床常见的危急证候之一。其中以中经络较为轻浅,中脏腑最为危笃。中脏腑之脱证乃元气大衰,阳气欲脱,阴精将竭,命在旦夕,多属难救。而闭证乃风阳痰火兼并气血上冲于脑而内闭(血菀于上),其症虽危,正气尚存,若药中病机,尚可速愈而不留后遗症。故闭证是为中风论治之关键证候,其治法大有讨论之必  相似文献   

6.
论偏瘫的分三期针刺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瘫是中风病的主要后遗症状。中风病虽有中脏腑、中经络、闭证、脱证的不同,但就其病机则有痰湿阻络,心火暴涨,肝风内动,气血虚衰之异。然而经络不通,气血失和,导致肢体偏枯废用则是偏瘫的基本病理改变。故偏瘫的针灸治疗是在泻实补虚的基础上以疏  相似文献   

7.
概言之,中风后遗症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中风之后,由于脏腑虚损或功能失调,引起人体气血津液逆乱,血瘀、气滞、浊阻、痰结、火郁遂作,正气亏耗,病邪稽留,日久缠绵,致使经脉阻滞、气血失畅,面存如语言蹇涩、口眼(口呙)斜、半身不遂等中风后遗之疾。中风后遗症与急性期之病机虽均属本虚标实,但两者不尽相同。急性期以标实为突出,风、火、痰、瘀或单现,或兼见,较为显著,而本虚则相对不够明显;后遗症之见证,标证相对较少,以血瘀、痰浊最为常见,其本虚证则较显著,其中尤以气虚、肝肾阴虚、心脾肾阳虚为多。对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当前大抵注重半身不遂、  相似文献   

8.
成秀梅 《陕西中医》1991,12(10):439-439,451
本文认为中风急性期以风火痰瘀标象为急,中经络以痰瘀阻络为主,中脏腑以风火夹痰,蒙闭清窍为其病机之要,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患者以本虚之象较为明显。故治疗中风也应针对风火痰瘀虚而立法遣药。  相似文献   

9.
<正> 经络或称经脉,是人体脏腑与体表肌肤、四肢百节、五官孔窍联系的通道。故《灵枢·海论》有:“夫十二经脉者,内属脏腑,外络肢节”之说。凡人体营卫之出入,气血之流通,津液之化行,气机之升降……都是通过经络的路径而实现的。经络的基本病机是:经络的功能偏盛偏衰,经络的运行逆乱和郁滞不畅。经络虚衰,常指经络及其络属的脏腑中营卫气血津液不足,不能濡润温养所联系的器官组织,以致功能低下,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行不能化行而引起的病变。经络偏盛,常指其功能太过,生克反常而为病。无论是经络的  相似文献   

10.
中风患者发病多急骤,有若暴风之急速,变证多端,中医将此病称为中风或卒中。一些突发的脑部疾病,如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病,均属于中风的范围。而中医辨证将中风仅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种。致病因素清晰明了,采用针灸对本病进行治疗,更易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启闭开窍的作用。中风多发于中年以上的患者,多因房事不节,劳累太过,肾阴不足,肝阳偏亢;或因体质肥胖,喜食油腻,湿盛生痰,痰郁生热所致。若兼有忧思过虑,恼怒喜酒等,更易诱发此病。中经络者,多属肝风内动,痰浊瘀血阻滞经络,常见肢体麻木不遂、口歪  相似文献   

11.
张盼  李贺  黄漫 《环球中医药》2020,13(8):1406-1409
韩碧英教授认为疼痛当属痹症范畴,并指出调整卫气是针刺止痛机理,而井穴、原穴及络穴为干预卫气常用的穴位。韩教授根据《内经》中"是动病及所生病"所述内容,进行经络辨证,内因致痹多责之后天之本脾胃,外因致痹多责之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外邪中于肌表,当以经络辨证为主;若邪气循经入里内舍于脏腑,当以脏腑辨证为主,兼调经络。韩教授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针灸"止痛四法"。"补原通络法"和"相交相贯法"可调整卫气治疗经络痹,"五输连用法"多用于治疗脏腑功能失调的脏腑痹,而"深刺输郄法"可治经络脏腑的一切痛症,经临床验证,疗效斐然。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通报》2014,(2):13-13
中风证宜从洁古、东垣之论,以中脏、中腑、中血脉为辨证之的。洁古云:中腑多着四肢,中脏多滞九窍。东垣亦云:中腑则肢节废,中脏则性命危,中血脉则口眼斜。而方书所载,混言外有六经之形症,以大小续命汤为主。夫人身脏腑有十二经,  相似文献   

13.
中风,又名卒中.因本病起病急骤,症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本病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辨证分型中有中经络与中脏腑之分.中经络者一般神志清醒,或仅发生短时间的轻度昏迷.中脏腑者多有程度不同的昏迷.昏迷的程度及持续时间与病情轻重密切相关.本病的病机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气虚邪中等.临床上除进行有效的治疗外,密切配合饮食、情志、生活起居等方面的护理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4.
中风中风又名卒中,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证的一种疾病。 [病因病机] 中风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多因平素气血亏虚,及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复加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致使气血运行逆乱,经脉失于濡养;或痰浊蒙闭清窍,横窜经络;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亢风动、肝风挟痰火上蒙清窍,横窜经隧而突发本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中风首当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中经络者一般无神志改变且病轻;中脏腑者则常有神志不清且病重。中风分为闭证与脱证两类,前者属实证,后者属虚证。二、类证鉴别:中风应与痫证、厥证、痿证等病相鉴别。中风发病前多有先兆,如头晕耳鸣、肢体一侧麻木、语言不利、尿频、遗尿等,且醒后有  相似文献   

15.
络气郁滞是指络气输布运行障碍,升降出入之气机失常。由于循行于体内脏腑的“脏腑隶下之络”已成为所在区域脏腑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之气也随其分布区域而体现为所属脏腑的功能。百病皆生于气,生于郁,临床上多由于情志抑郁不舒引起络气郁滞,络气郁滞主要是指肝主疏泄功能失调。基于络气郁滞、络气虚滞引起的络脉自稳状态功能异常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具有内在一致性,均为“脉络-血管系统病”的始动因素并贯穿病变全过程,成为运用络病理论研究血管病变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王曰平 《光明中医》2003,18(4):29-29
中风又名卒中 ,以卒然昏仆 ,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 ,语言不利 ,或不经昏仆仅以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及面神经麻痹均属本病范畴。本病轻者仅限于血脉经络 ,重者常波及有关脏腑 ,中风分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中脏腑有闭症与脱症之分。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而病轻 ,中脏腑常有神志不清而病重。此类病发生都较急骤 ,病死率高 ,后遗症多。病后搞好护理对其康复极为重要。1 严密观察病情中风一病 ,病情变化迅速 ,临床表现复杂 ,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中风后神志清楚或昏迷 …  相似文献   

17.
肌肉在人体分布广泛,内合于脾,与多脏腑经络均有密切联系。脾、肾、肝、肺等脏腑经络失调均可表现为肌肉疾病。通过观察肌肉的紧张度、充盈与否、肌力情况等,也可推测内在脏腑功能变化、气血阴阳多少。调节脏腑功能可用于治疗多种肌肉相关疾病,通过中药健脾补肾、应用针灸推拿手法、生活方式干预等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浅析益肾调督针法在中风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督脉有络脑通髓,总督神明;联系脏腑,统诸阳经;关乎诸经,主司动力之生理功能.而督脉治疗中风的病理联系关键是:病位在脑;脏腑阴阳失调(尤其是心、肝、肾三脏功能失司).在脏腑阴阳失调的病理基础上,产生风、火、痰、瘀等病理产物,阻滞督脉,耗损精气,进而损伤髓海,见中风之症.中风偏瘫,病虽在肢节,其源实在脑."益肾调督针法"治疗中风,是以肾经、督脉穴为主,加少量配穴,以达到肾气充,肾精足,机体元气充沛,经脉气血流畅,脑和肢体均有所养之目的.验之临床确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中风病的发病病机为正虚邪实,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徐敏华教授认为在中风恢复期治疗上要标本虚实兼顾,升清降浊是关键,临证用药可多法并进,平肝通腑兼顾调补脾肾,活血搜风与化痰开窍通络并用,辨证论治,随证加减,临床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20.
经络实质的揭示是中医现代化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作者在针灸经络方面的研究体会,认为中医现代化的关键是经络实质的揭示,而针灸经络的研究在穴位结构功能特异性、穴位效应与疗效的特异性、经络作为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生理学机理和经络作为气血运行通道的物质基础等方面如有突破,将推动整个中医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