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产儿不同吸氧方式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萍  殷勤 《护理研究》2004,18(13):1135-1138
[目的 ]探讨不同氧疗方式对早产儿呼吸和经皮氧饱和度(SpO2 )的影响 ,选择较适宜的氧疗方式。 [方法 ]选取不同型号头罩、面罩及箱式吸氧方式 ,并给予不同氧流量 ,利用NAXO2NODELON—2 5AE型氧浓度测定仪分别测试氧浓度 ,根据用氧公式计算鼻导管吸氧的氧浓度 ;另选取 2 0例早产儿 ,根据头罩、面罩测试的安全范围给予不同方式氧疗 ,并监测经皮氧饱和度及面色。 [结果 ]采用不同型号的头罩吸氧其氧浓度高 ,容易发生氧中毒 ;使用面罩吸氧时 ,面罩距离患儿鼻面部 5cm、氧流量 1L/min时 ,SpO2 维持在 94%~ 98% ;氧流量 0 .5L/min时SpO2 维持在90 %~ 95 % ,用氧浓度2 1.6%~ 45 .8% ;箱式吸氧和鼻导管吸氧时浓度较低。 [结论 ]面罩吸氧适合低出生体重儿 ,可替代头罩吸氧 ,是早产儿理想的供氧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外儿科常用的氧疗方案,因儿科资料的缺乏,大多参照成人经验制订。随着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及氧自由基损伤认识的深入,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吸氧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重视[1]。新生儿氧疗的方法包括:鼻导管吸氧、一侧鼻塞吸氧、氧气头罩、双侧鼻塞吸氧[2]、暖箱内吸氧、改良鼻导管吸氧等。由于儿童及新生儿在病理生理方面与成人差异较大,简单应用成人经验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而且计算FiO(2吸入氧浓度)的公式主要适用于鼻导管或鼻塞吸氧者[3]。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氧流量时患儿的实际吸入氧浓度,探讨了鼻导管吸氧、改良鼻导管吸氧和暖箱内供氧3种新生儿常用的吸氧方式的临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恒温箱内低流量吸氧对早产儿缺氧状况的治疗效果。[方法]52例早产儿采用吸氧导管直接插入恒温箱内,使氧气均匀弥散在恒温箱内,让患儿自由吸氧。[结果]51例患儿呼吸改善,血氧饱和度达90%以上,1例缺氧状况无明显改善.改用头罩吸氧。[结论]对于需要恒温箱内保暖的早产儿可采用恒温箱内低流量吸氧法代替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法.  相似文献   

4.
正经鼻氧疗是预防和治疗低氧血症的首要措施。传统氧疗方式有鼻导管、鼻罩、头罩及面罩吸氧等。上述氧疗方式由于气体输送时加温湿化不足或患者不适等原因,输氧最大流速受到限制。传统鼻导管吸氧的氧流量一般为0.5~4.0 L/min,最高流速可达15 L/min,但当普通鼻导管吸氧流量6 L/min  相似文献   

5.
<正>临床常用的吸氧方式有鼻导管吸氧和面罩吸氧。鼻导管吸氧具有简单、经济、方便和舒适等优点,但当氧流量大于6L/min时,未达到理想湿化的干冷气体将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包括额窦疼痛、鼻腔粘膜干燥甚至出血[1]。流量的限制又直接影响患者的吸入氧浓度(Fi O2),尽管面罩吸氧可为患者提供更高的Fi O2,却会对进食饮水等造成不便,而且患者会有拘束闭塞感,很多患者不能耐受。经鼻高流量氧疗  相似文献   

6.
2005年10月~2006年4月,我们收治早产儿32例,对其采用不同的吸氧方式进行氧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男21例,女1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呼吸不规则,面色发绀,SpO2不稳定或降低.28例采用面罩吸氧,2例采用暖箱吸氧,1例采用鼻导管吸氧,1例采用头罩吸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恒温箱内低流量吸氧对早产儿缺氧状况的治疗效果。[方法]52例早产儿采用吸氧导管直接插入恒温箱内,使氧气均匀弥散在恒温箱内,让患儿自由吸氧。[结果]51例患儿呼吸改善,血氧饱和度达90%以上,1例缺氧状况无明显改善,改用头罩吸氧。[结论]对于需要恒温箱内保暖的早产儿可采用恒温箱内低流量吸氧法代替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双腔鼻导管吸氧联合无重吸入面罩(去除储氧囊)吸氧方式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 CABG)患者吸氧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40例CABG后拔除气管插管的患者,比较使用双腔鼻导管吸氧与双腔鼻导管联合无重吸入面罩(去除储氧囊)吸氧前后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动脉血氧分压( 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PaCO2)、动脉血pH值、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等氧疗指标的变化。结果患者单独使用双腔鼻导管吸氧后其 SpO2为(92.35&#177;1.44)%,PaO2为(66.70&#177;7.30)mmHg,SaO2为(93.33&#177;1.91)%;联合应用无重吸入面罩(去除储氧囊)后,患者SpO2为(97.33&#177;2.02)%,PaO2为(91.88&#177;22.46)mmHg,SaO2为(96.750&#177;1.90)%,与仅使用双腔鼻导管吸氧相比,各指标显著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16.009,-7.138,-10.203;P <0.05)。联合应用无重吸入面罩(去除储氧囊)后,患者PaCO2为(40.38&#177;5.60) mmHg,与仅使用双腔鼻导管吸氧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种吸氧方式患者动脉血pH值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CABG术后患者使用双腔鼻导管联合无重吸入面罩持续吸氧,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患者PaO2及SpO2水平,迅速缓解患者的缺氧状况,且不增加CO2潴留。  相似文献   

9.
肖越英  赵京莲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9):1740-1741
目的探讨不同的吸氧方式获得同样效果的氧流量,寻找吸氧量效关系,为临床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正常人群及严重烧伤患者进行分组观察,采用鼻管吸氧、鼻塞吸氧、面罩吸氧等不同的吸氧方式,以不同时间点(休克期、术前、术后)、不断改变供氧流量的方法,监测各种氧疗效果的客观指标,描记曲线,获得不同吸氧方式的量效曲线。结果获得不同吸氧方式流量等效曲线,以及各种状况的适用吸氧方式:(1)在小流量给氧时,三种给氧方式氧疗效果无明显差异;加大氧流量时,鼻塞效果更佳;(2)氧流量改变时,三种给氧方式氧疗效果响应速度依次为鼻塞吸氧〉面罩吸氧〉鼻管吸氧;(3)从舒适度、依从性上看,面罩吸氧〉鼻塞吸氧〉鼻管吸氧;(4)中等氧流量时,吸氧者感觉最为舒适,氧疗效果随流量增加而增强;(5)应用鼻塞吸氧,当流量为2~4L/min时,约等效于鼻管吸氧、面罩吸氧4~6L/min时的氧疗效果;(6)应用鼻塞吸氧,当流量为较大值时,可获得最佳氧疗效果;(7)当患者出现过度通气和低二氧化碳分压时,需应用面罩给氧,此时对比鼻塞给氧应加大氧流量,以达到满意疗效。结论经过监测获得了不同吸氧方式的量效曲线,为临床护理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急诊患者选择不同的吸氧方式并对其脉搏氧饱和度进行监测,寻找快速纠正低氧血症方法。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急诊预检进抢救室脉搏氧饱和度低于95%的患者,每月上旬为对照组共计150例,吸氧方式采用双腔鼻导管吸氧(氧流量2~4L/min);每月下旬为观察组共计150例,根据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选择双腔鼻导管吸(SpO_290%~95%、氧流量2~4L/min)、简易面罩吸氧(SpO_280%~90%、氧流量6~10L/min)、贮氧气囊面罩吸氧(SpO_280%、氧流量6~10L/min);两组患者均在30min后分别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观察不同吸氧方式(SpO_2≥95%)的有效率、平均耗时情况。结果与氧疗前相比,氧疗后30min两组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脉搏氧饱和度在90%~95%采用双腔鼻导管吸氧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吸氧有效率及平均耗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脉搏氧饱和度在80%~90%和80%的吸氧有效率及平均耗时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脉搏氧饱和度监测结果选择不同吸氧方式可行,能快速纠正低氧血症,可为护士灵活掌握氧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建议可将之推广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120院前急救中应用,为临床及转运患者提供医疗救护保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吸氧方式和不同氧流量下鼻前庭氧分压变化,探讨合理用氧的客观依据。方法:收集10例健康志愿者使用鼻导管、普通面罩、储气面罩并且氧流量0、1、2、3、4、5、6、7、8、9、10L/min时鼻前庭处吸气相的气体,用Rapidlab 850血气分析仪检测氧分压以及二氧化碳分压值。结果:普通面罩和储气面罩较鼻导管相比,鼻前庭处氧分压值明显升高(P〈0.05)。氧流量≥4L/min,储气面罩较普通面罩鼻前庭处氧分压值明显升高(P〈0.05)。结论:普通面罩和储气面罩在氧利用较鼻导管有优势。在高浓度氧疗时,储气面罩较普通面罩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心脏术后两种吸氧方式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虹 《天津护理》2004,12(4):226-227
目的:评价心脏术后双鼻导管吸氧和面罩吸氧2种方式的效果。方法:随机将心脏术后的患者分为两组,用2种方式吸氧,观察血气分析、氧饱和度(Sp02)与呼吸频率(R)。同时发放问卷调查对2种吸氧方式的感受。结果:2种吸氧方式前后血气分析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患者易接受双鼻导管吸氧,感觉舒适度优于面罩供氧。结论:心脏术后患者撤呼吸机后,用以双鼻导管供氧,既能保证有效氧疗又能使患者感觉舒适,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氧流量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病人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影响,为临床诊疗护理提供依据.[方法]90例LC术病人随机分为氧流量2 L/min组(n=30)、4 L/min组(n=30)、6 L/min组(n=30),术后病人返回病房持续双腔鼻导管吸氧6h后检测SpO2指标.[结果]3组病人吸氧6h后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13,P=0.024),其中氧流量4 L/min组SpO2指标最为满意.[结论]LC病人术后持续鼻导管吸氧最适宜的氧流量为4 L/min.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导管吸氧与面罩吸氧应用于麻醉恢复室拔管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开胸肺叶切除术后入麻醉恢复室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鼻导管吸氧组(O1)和面罩吸氧组(O2),每组各40例。O1组患者在拔除双腔支气管导管后采用鼻导管吸氧,O2组则采用面罩吸氧;通过调节吸入氧流量使两组患者在恢复室期间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均维持在≥95%。比较两组患者的氧流量、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及拔管后恢复室滞留时间的差异,并在术后随访时询问患者对于两种吸氧方式的感受。结果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SpO_2、PaO_2、PaCO_2及拔管后滞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1组的氧流量小于O2组(P0.05);O2组大部分患者在随访时主诉面罩吸氧期间有憋闷感,而O1组患者未主诉有不适症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氧疗效果相同的情况下,鼻导管吸氧较面罩吸氧需要的氧流量小,且舒适度更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肿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氧疗中实施不同给氧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脑肿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鼻导管组、人工鼻组、面罩组各20例,分别实施鼻导管吸氧、人工鼻吸氧及面罩法吸氧。观察3组患者氧疗前、氧疗1 h、氧疗24 h时的血氧饱和度、痰液黏稠度(Ⅲ度)以及并发症(肺部感染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患者在吸氧1 h、吸氧24 h时的血氧饱和度均比吸氧前有显著提高(P0.05),但面罩组提高幅度显著更高(P0.05);鼻导管组与面罩组吸氧1 h、吸氧24 h时的痰液黏稠(Ⅲ度)率相比吸氧前显著下降(P0.05),优于人工鼻组(P0.05);面罩组与人工鼻组的肺部感染与切口处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显著低于鼻导管组(P0.05)。结论面罩吸氧应用在脑肿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中有良好效果,不仅可快速平稳改善血氧饱和度,而且能降低痰液黏稠度以及肺部感染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使用口罩及头罩吸氧时,必须准确掌握吸入氧浓度,以保证氧疗效果及避免发生氧中毒。我们从这一临床需要出发,对30例新生儿使用口罩及头罩吸氧时的吸入氧浓度进行测定,观察供给不同氧流量时口罩及头罩内形成的不同氧浓度,以探讨在没有测氧仪的情况下,根据供给氧流量测算吸入氧浓度的方法。为新生儿临床尤其是基层医疗单位提供正确使用氧疗工具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氧气吸入是缓解缺氧的主要手段,临床上常用缓解缺氧的方法有:呼吸道给氧、静脉给氧。呼吸道给氧又包括;面罩吸氧、鼻塞吸氧、鼻导管吸氧、氧泵吸氧、头罩吸氧、氧帐吸氧、呼吸机吸氧、高压氧吸氧等。临床常用的氧气吸入法有:面罩给氧、鼻塞给氧、鼻导管给氧。现就这三种吸氧方法常见问题及处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孙鑫  王燕  徐旭东  王金旋 《全科护理》2014,(21):2016-2016
吸氧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氧疗的一部分。对于纠正缺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有重要作用[1]。目前临床使用的吸氧面罩不仅可以用于呼吸困难严重的病人和高流量吸氧的病人,还可以在病人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缺氧时发挥重要作用[2]。  相似文献   

19.
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是急诊常见的一组危及生命的疾病,其治疗除了祛除病因外,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氧疗方式。对于经鼻导管、普通面罩、储氧面罩、高流量氧疗系统[经湿化加温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ighflow nasal cannula,HFNC]以及无创机械通气等治疗方式等仍然不能纠正缺氧或者由于某些原因不适宜上述氧疗方式的严重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常常需要建立人工气道进行高级且复杂的呼吸支持技术.  相似文献   

20.
龙颖  谢小梅  涂超群  钟敏珍  黄琴凤  易治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7):130-133,i0008
目的:在多人氧舱内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气管切开昏迷患者给予人工鼻吸氧,观察人工鼻吸氧方式对舱内氧浓度.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0-08/2005-08暨南大学第一、二临床医学院高压氧科收治的行高压氧治疗的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另选择440例行高压氧治疗的清醒患者,两类患者在年龄、原发病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本实验操作过程均为常规临床技术操作,遵循国家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所有患者及家属都被告知实验目的并同意参加。①高压氧治疗方案:0.20MPa,30min&;#215;2+10min,1次/d,10d/疗程,间歇吸氧。②高压氧吸氧方式:按国标要求440例清醒患者采用常规面罩和呼吸回路连接吸氧。而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采用如下吸氧方式:人工鼻吸氧(20例):将人工鼻置于人工气道外接口和吸排氧回路的“Y”型管之间,连接时动作轻柔,检查人工鼻连接的密封。护理人员用手轻扶人工鼻,防止人工鼻重力压迫、刺激气管;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10例):将面罩罩于气管切开外套管处,局部一级持续供氧、舱内排氧。传统头盔吸氧(10例):一级持续供氧、氧舱内排氧。舱内吸氧休息阶段,摘除带有“Y”型管的吸氧回路,人工鼻保留在气管外套管上;其他吸氧方式完全移开吸氧回路。停止吸氧和一级供氧,直接呼吸舱内压缩空气。③分组:每舱吸氧总人数均为12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与常规面罩吸氧患者同舱治疗,分为4组: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人工鼻吸氧患者2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0例;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2例。④随机选取每组10个舱次的氧浓度记录和与之相应的压缩空气使用量,观察各组高压氧治疗过程氧舱内氧浓度、氧舱内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变化。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行卡方检验、t检验以及方差分析的LSD检验。 结果:①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的变化: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1.98&;#177;0.26)%和(21.95&;#177;0.22)%,均小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4.82&;#177;0.31)%和(25.12&;#177;0.41)%,均大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②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监测图的变化: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氧舱内氧浓度虽随着吸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至吸氧结束时舱内氧浓度最高值分别为22.1%和21.9%,均低于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随吸氧时间的延长氧舱内氧浓度明显增高,至吸氧结束时分别达到23.8%和24.1%,均超过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③各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的比较: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均明显少于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P〈0.01)。 结论: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在多人舱内使用人工鼻吸氧,氧舱内氧浓度〈国标规定界限23%,且高压氧治疗期间理论通风量和压缩空气的使用量少。不仅保证了高压氧治疗的安全,同时节省了高压氧的成本消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