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全反式维甲酸、13-顺式维甲酸和9-顺式维甲酸浓度。方法色谱柱为KromasilC18柱(4.6mm×250mm,5μm);柱温为室温。流动相A:甲醇;流动相B:0.01mol/L醋酸钠缓冲液(pH=5.7),梯度洗脱,流速1ml/min;检测波长340nm。结果全反式维甲酸、13-顺式维甲酸和9-顺式维甲酸血药浓度在1~200ng/ml范围内,浓度与峰面积比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测浓度为0.5ng/ml。全反式维甲酸方法回收率为97.22%~108.80%,日内RSD≤8.24%,日间RSD≤11.34%;13-顺式维甲酸方法回收率为98.62%~104.80%,日内RSD≤8.02%,日间RSD≤11.70%;9-顺式维甲酸方法回收率为97.74%~102.24%,日内RSD≤7.72%,日间RSD≤9.17%。结论本方法简单、快速、灵敏、重现性好,适用于全反式维甲酸、13-顺式维甲酸和9-顺式维甲酸临床血药浓度监测及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同时检测人血清中全反式及 13 -顺式维甲酸浓度。方法 :色谱柱 :μBondapakC18(3 9mm× 30 0mm) ,流动相 :甲醇 -醋酸铵缓冲液 (85∶15 ) ,流速 :0 8mL·min-1,紫外检测波长 :340nm ,柱温 :2 2℃ ,血清样品经乙醚 2次提取 ,按内标法定量 ,内标物选用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结果 :全反式及 13-顺式维甲酸的线性范围分别在 0 8~ 112 0 μg·L-1和 0 82~ 1312 μg·L-1,最低检测浓度均为 0 6μg·L-1。全反式维甲酸测定的平均回收率为 98 86 %~ 10 5 2 % ,日内、日间精密度RSD为 0 84%~ 5 5 % ,13-顺式维甲酸测定的平均回收率为 10 1 6 %~ 10 1 8% ,日内、日间精密度RSD为 1 4%~ 5 7%。结论 :本方法灵敏、准确 ,样品处理简便易行 ,适用于全反式维甲酸的临床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全反式维甲酸对骨肉瘤细胞143B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4.
维甲酸脂质体在小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及组织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2种全反式维甲酸(ATRA)脂质体静脉给药后在小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和组织分布。方法分别采用不饱和豆磷脂(SPC),以及SPC与聚乙二醇-磷脂酰乙醇胺(PEG-PE)以一定比例混合的混合物为膜材,利用乙醇注入法制备全反式维甲酸普通脂质体和长循环脂质体,静脉注射后采用HPLC法测定小鼠血浆及各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结果普通脂质体和长循环脂质体的AUC分别是以游离药物给药组的2.58倍和5.00倍,t1/2分别由2.66 h延长至3.74 h和6.39 h,脂质体在肝中分布显著增加。结论2种ATRA脂质体能够延缓药物释放,增强药物靶向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对骨髓基质细胞分泌GM-CSF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正常人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基质细胞,ELISA法检测不同浓度维甲酸对正常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分泌GM-CSF的差异.结果:不同浓度全反式维甲酸对正常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分泌GM-CSF浓度存在差异,维甲酸呈浓度依赖性调高正常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分泌GM-CSF浓度.结论:维甲酸可能通过骨髓基质细胞分泌GM-CSF而促进造血,间接诱导细胞分化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HPLC-MS/MS法测定NB4细胞培养液中全反式维甲酸的浓度。方法 采用ACQUITY UPLCTM BEH C18(50 mm×2.1 mm,1.7 μm)色谱柱,以布洛芬为内标,流动相为乙腈-水(含0.1%乙酸),体积流量为0.2 mL/min,梯度洗脱方式分离全反式维甲酸,同时采用ESI源负离子检测方式,定量分析时的离子反应分别为m/z 299.2→m/z 255.2(全反式维甲酸)和m/z 205.4→m/z 161.3(内标布洛芬)。结果 全反式维甲酸在2.55~255 ng/mL线性关系良好,定量限为2.55 ng/mL,日内精密度RSD ≤ 10.3%,日间精密度RSD ≤ 12.9%。结论 建立的HPLC-MS/MS法可用于测定NB4细胞含维甲酸的培养液中全反式维甲酸的浓度,以及在加入维甲酸代谢阻断剂时全反式维甲酸浓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抑制结肠癌SW620细胞增殖和促进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不同浓度塞来昔布和全反式维甲酸作用SW620细胞48或72 h后应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AKT、p-AKT及survivin的表达。结果:与单药作用相比,塞来昔布和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作用可明显增强对SW620的增殖抑制和促进凋亡作用(P均<0.01)。Western Blot提示全反式维甲酸和塞来昔布联合作用SW620细胞可抑制AKT活性,下调p-AKT和survivin蛋白表达。结论:塞来昔布在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促进其凋亡中与全反式维甲酸起协同作用,抑制AKT磷酸化、阻断PI3K/Akt通路和下调survivin是其可能作用机制。此结果有望为临床提供可行的联合用药方案,推广维甲酸的诱导分化和凋亡治疗。  相似文献   

8.
全反式维甲酸的药理学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概述全反式维甲酸(ATRA)的药理作用特点:ATRA可诱导细胞分化,诱导能力与剂量呈依赖性,与克隆刺激因子、阿糖胞苷等合用,可增加对肿瘤细胞的分化活性作用;ATRA口服吸收良好,血浆半衰期短,经肝脏代谢,代谢物经尿和粪便排泄.ATRA的耐药性可能与细胞质维甲酸结合蛋白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9.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全反式维甲酸在狗血浆中的药物浓度沈阳药学院药剂教研室110015唐星,何仲贵,王国清,蔡玉珉维甲酸又名视网膜酸,视黄酸是维生素A的体内正常代谢产物,以往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皮肤病,近年来发现其治疗皮肤T细胞性淋巴瘤、急性早幼粒细胞...  相似文献   

10.
王渝东 《中国医药指南》2008,6(14):33-34,36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对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分化诱导作用。方法选择NCI-H446细胞株MTT法检测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电镜下观察形态,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分析。RT-PCR法分析维甲酸受体亚型基因。结果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株,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凋亡增加,更多的细胞被阻止于G1/G0期。结论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能有效抑制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株的增殖,促进凋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全反式维甲酸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全反式维甲酸缓释制剂主要有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微球、聚L-丙交酯(PLLA)和聚乙二醇(PEG)-PLLA镶嵌共聚物(PLE)微球、微乳液、脂质体、混悬剂、环糊精包合物、核-壳型毫微粒、醇溶朊毫微粒等。结论:全面了解全反式维甲酸缓释制剂为有效降低耐药性、减少给药次数、减轻不良反应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亚砷酸和柔红霉素方案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桂林市医学院附属医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触诊患者32例,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亚砷酸10mg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用药到患者为完全缓解;给予全反式维甲酸每天30~60mg口服;给予柔红霉素每天20~40mg,在第1~3天和第15~17天静脉注射。对照组患者给予全反式维甲酸每天30~60mg口服。结果观察组治疗1周后早幼粒细胞和白细胞总数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完全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反式维甲酸、亚砷酸和柔红霉素方案能够显著提高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率,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游离维甲酸浓度的测定方法。方法:用正丁醇-乙腈-正庚烷-磷酸盐混合溶液提取大鼠血浆中的全反式维甲酸,用HPLC定量检测。色谱柱:Hypersil C18(100nlm&#215;2.1mm,3μm);流动相:60mmol&#183;L^-1醋酸铵(pH4.5)溶液,内含78%甲醇,用前经0.22μm滤膜(Millipore,USA)过滤;流速:0.20mL&#183;min^-1;检测波长:350nm;柱温:40℃。结果:全反式维甲酸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1~100ng&#183;mL^-1,相关系数大于0.998;平均回收率大于94.9%;日内和日间的RSD分别小于6.8%和11.3%;全反式维甲酸平均保留时间为(7.09&#177;0.04)min,总分析时间少于8.2min。结论:本法所需样本量低,预处理步骤简便,适用于临床大批量样本的检测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等工作之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糖培养的人肾小球足细胞synaptopodin蛋白表达的变化以及全反式维甲酸对其表达的干预效应.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条件性永生人肾小球足细胞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正常糖(NG)组、高糖(HG)组、HG+5tmol/L全反式维甲酸干预组、HG+ 15 μmol/L全反式维甲酸干预组.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G组足细胞培养0、3、6、9d时和其他各组足细胞培养9 dsynaptopodin蛋白的表达.结果 HG组足细胞培养3、6、9d时synaptopodin蛋白表达灰度值与培养0d时比较明显降低[(1.15±0.04)%、(0.78±0.04)%、(0.41±0.05)%比(1.49±0.07)%,P<0.05].培养9d后,与NG组比较,HG组、HG+5μmol/L维甲酸干预组、HG+ 15 μmol/L维甲酸干预组足细胞synaptopodin蛋白表达灰度值均明显下降[(0.41±0.05)%、(0.86±0.04)%、(0.90±0.07)%比(1.47 ±0.08)%,均P<0.05].结论 高糖可以使体外培养的足细胞synaptopodin蛋白表达下降,全反式维甲酸具有潜在的保护足细胞和防治糖尿病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全反式维甲酸与三氧化二砷联合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近期疗效。方法随机将我院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90例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观察组患者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结果观察组CR率为88.9%,对照组CR率为71.1%,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达CR时间、白细胞峰值及PML/RARα转阴率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联合三氧化二砷与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近期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16.
从 2 0世纪 70年代第一个维甲酸类药物应用于临床 ,至今已 2 0多年 ,目前合成维甲酸类化合物已达千种 ,但在临床上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仅有数种。这类药物中 ,最早应用的是全反式维甲酸。全反式维甲酸口服副作用大 ,现在以外用为主。维甲酸的第二代合成药物中 ,在临床上应用得比较广泛的有 13-顺维甲酸 (Isotretinoin)、依曲替酯 (Etretinate ,化学名为三甲基甲氧苯维甲酸乙酯 ,商品名Tigason)和依曲替酸 (EtretinAcitritin ,化学名称三甲基甲氧苯维甲酸 ,商品名Veotigason)。我国自行研制的维甲酸类药物维安酯 ,可以口服和外用。最近国外文…  相似文献   

17.
全反式维甲酸在4-二甲氨基吡啶催化下,与2,3,4,6-四-O-乙酰-α-D-吡喃葡萄糖溴化物反应,生成全反式维甲酸四乙酰葡萄糖酯(1),收率58%。急性皮肤刺激试验表明:1对皮肤刺激性小于全反式维甲酸(2),而且保持与全反式维甲酸一样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11.transretinoicacid,ATRA)对体外培养的胃癌BGC-823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全反式维甲酸处理培养的胃癌BGC-823细胞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采用RT.PCR检测细胞Survivin基因mRNA的变化。结果全反式维甲酸对胃癌BGC-823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表现为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P〈0.05)。TUNEL检测显示:以5Ixmol/L的全反式维甲酸对BGC-823细胞处理0、24、48、72h后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P〈0.05),呈时间依赖性。RT-PCR检测显示BGC-823细胞Survivin基因的mRNA表达呈时间依赖性下调。结论全反式维甲酸对胃癌BGC-823细胞株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Survivin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了检测体内全反式维甲酸浓度及其药物动力学研究的需要。建立了血清全反式维甲酸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分析方法。方法 血液离心后取上清加丙酮、乙醚,离心后取上清有机层,真空提取干燥后用甲醇溶解后采用HPLC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该方法的THP最低检出浓度为1.4ng/ml血液标本浓度在0.1-1000ng/ml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7,回收率91.2%-97.2%变异系数,批内2.8%-6.2%,批间3.1%-11.8%。结论 该方法灵敏、快速、准确、重复系数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患者使用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双诱导治疗,对高白细胞患者加用单一化疗药物高三尖衫酯碱(H)或柔红霉素(DNR),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予以输注血浆/纤维蛋白原。结果29例患者中26例完全缓解,完全缓解(CR)率89.66%;3例死于颅内出血。结论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