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肝气下陷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肝气下陷证治江苏省大丰县中医院(224100)袁兴石关键词肝气下陷;辨证论治;补肝升发汤肝主疏泄,性喜升发,故肝病无论虚证还是实证,多见阳亢上扰的证候。古人云:怒则气上,大怒则血郁于上。突出了肝病具有“上犯”的特性。然而,肝气虚弱,疏泄无力,升发不...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提出肝气虚证的诊断方案基础上,通过对550例气虚证的调查,表明肝气虚为临床客观存在的证候,男,98例,占气虚证的18.85%)。肝气虚主要分布于慢性肝病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疾病之中。肝病肝气虚主要兼挟脾气虚,反映肝脏器质性病变;非肝病肝气虚主要兼挟原发病见证、反映肝脏功能性病变。故认为在深入研究本证时,可考虑从这些病种入手,并区分肝病与非肝病。  相似文献   

3.
试论肝气虚和肝阳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历来论及肝病虚证时,只讲“肝血虚”、“肝阴虚”,而从不述及“肝气虚”、“肝阳虚”。就肝腑虚证而言,在临床上存不存在“肝气虚”、“肝阳虚”?。笔者不揣冒昧,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请同道斧正。1肝脏也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阴阳学说...  相似文献   

4.
张锡纯"肝气虚"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有论治肝病的专门篇章“论肝病治法”,其中议有治肝八法,全面论述了肝主气化、体阴用阳之生理,并指出:“肝无补法,原非见道之言。”提出肝气虚寒、肝虚致脱的证治,创温补肝气、酸敛补肝之治法,其立论独特,用药精湛,在论肝及肝病证治上独树一帜,为临证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清·王旭高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将肝病分为肝气、肝风和肝火三大类、立28法进行证治,博而约,为肝病证治系统地总结了治疗规律。鉴于眼和肝的密切联系,治肝法在治疗眼病中亦有重要价值。1 肝病证治及用药大全 肝主疏泄、立藏血、若情志不畅,肝失疏泄,则气机郁滞,郁而化火,肝火上冲,内风多由火出。所以说: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治肝诸法,都针对肝气、肝风、肝火的传变过程,辨证而立论。肝为刚藏、肝气、肝阳常为有余,而肝阴肝血常为不足,根据这一特点,将治法按补虚、泻实分类,归纳如下(见附表)。  相似文献   

6.
浅谈肝气虚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气虚,早在《内经》就已有记载,但后世医家多强调“肝气肝阳常有余,肝血肝阴常不足”,以致肝气虚较少被论及。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朱文锋主编,2002年8月第1版)未提及肝气虚证与肝阳虚证,使脏腑辨证体系存在不完善之处,在辨证思维上给广大学生带来一定的片面性。当代名医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论肝病》中指出:“在肝虚证有血亏而体不充的,也有属于气衰而用不强的,包括气、血、阴、阳在内,即肝血虚、肝气虚、肝阴虚、肝阳虚四种……在肝虚证上,  相似文献   

7.
肝气虚证临床证型的病理生理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从理论与临床角探讨了肝气虚证患者病理生理学的改变,临床病例调查表明,本证作为疾病的隐性阶段或在表现,在临床上产广泛存在,占气虚证的18.85%。对肝气虚证患者进行了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GPT、总蛋白、白蛋白及A/G比值,多巴胺β羟化酶、微量元素锌及铜等指标的观察,初步揭示其裨。了排除混杂与干扰,对肝气证应区分肝病与非肝病。  相似文献   

8.
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肝病都会导致肝纤维化,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的必经之路,因此将病变终止在肝纤维化阶段,乃至将其逆转为正常,是治疗慢性肝病的关键所在。笔者用抗肝纤冲剂治疗肝纤维化效果较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软肝缩脾冲剂对慢性肝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软肝缩脾冲剂对慢性肝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酶影响的研究解放军第153中心医院(450065)焦栓林,申德林,张成道关键词软肝缩脾冲剂,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血清透明质酸酶,临床研究慢性肝病不同程度存在着肝纤维化,而肝纤维化又是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的必经过程...  相似文献   

10.
现代多认为慢性肝病的病机为湿热疫毒内蕴,治疗时重用苦寒之品以清热解毒。吕文良教授深入分析其病因病机,认为慢性肝病的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主张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治疗以调和气血为主,尤应重视益气,同时佐以清热、利湿、解毒等法。黄芪为临床常用药物,尤擅于补气。黄芪通过其益气作用可扶正祛邪、健脾、补益肝气、活血利水,对各种慢性肝病都具有治疗作用,且在其临床各阶段均可使用。故吕教授在治疗慢性肝病常灵活运用黄芪,并与清热解毒、活血利水等药配伍,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吕文良教授善用黄芪辨治慢性肝病的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肝病进展缓慢,常常得不到患者足够的重视而造成复杂的病情甚至发展为肝衰竭。而肝、脾二脏在中医的生理、病理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现代医学研究当中亦被证明二者息息相关。毛德文教授在长期诊治肝病的过程当中,强调了慢性肝病作为肝病的早期发展阶段更应尽早干预。他认为肝脾不和与慢性肝病关系密切,慢性肝病的核心病机是肝脾功能失调,其基本治疗原则为调和肝脾。而调肝理脾法属于中医治疗八大法之“和法”的范畴,其指导下的“培土涵木法”与“抑木扶土法”用于治疗慢性肝病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试从调肝理脾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两大方面介绍毛德文教授治疗慢性肝病的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2.
清代名医王泰林在总结历代医家对于肝病的生理病理认识和肝病证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丰富的临证经验,总结出治肝三十法,是历代论治肝病最系统全面者,在中医临床上颇为实用,中医临床医师甚为推崇,现仅就肝气证治中的抑肝法作一浅析,供同道参考、应用。1抑肝法原文及其内涵王氏曰:"肝气上冲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如吴茱萸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1]该法用于由肝气暴盛,上逆犯肺,突然发生上气而喘,胸闷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肝病血瘀证诊断现状及问题沈吉云李大斌杨国平山东烟台解放军107医院(烟台264002)肝的生理、病理特点,决定了血瘀证是慢性肝病的常见证型。活血化瘀治疗的原则之一是根据血瘀程度用药,瘀轻药重有伤正之弊,瘀重药轻有杯水车薪之虞。因此,肝病血瘀证的早...  相似文献   

14.
和肝散结方抗肝纤维化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过程中所共有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是影响慢性肝病预后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通过有效的治疗,早期肝脏慢性损伤过程中细胞外基质(ECM)累积所形成的肝纤维化是可以逆转的,而一旦形成肝硬化则难以逆转。因此,积极预防和逆转肝纤维化。对于降低肝硬化、肝癌发生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桃  张惜燕  米婧  徐子雯  雷正权 《陕西中医》2023,(11):1589-1591
慢性头痛的发生与肝密切相关。基于“治肝卅法”,从肝气、肝火、肝风阐释慢性头痛的证型、病机关系及针灸治疗。肝气、肝火、肝风“同出而异名”,始于气郁,化而为火,盛则为风。肝气头痛多由情志不遂导致,宜疏肝理气,病久血络不通,宜疏肝通络。气郁化火或肝热素盛,酿热化火致肝火头痛,宜清肝泻火。肝肾阴虚致肝风头痛,初起宜息风和阳,后期则息风潜阳。针灸治疗须辨明头痛处于肝气、肝火、肝风哪个阶段,选择相应的治肝之法,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6.
忽视肝气虚证若干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肝脏生理,性喜条达;肝病病理,易郁易亢;肝病治疗,多泻少补;以及肝气虚证易与肝气郁证、肝阳虚证、脾气虚证等相混淆诸方面,探讨忽视肝气虚证的若干原因。  相似文献   

17.
“肝生于左”,是《内经》对藏象肝的生理特性的高度概括,揭示了肝具有升发功能的实质,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助肺气肃降以调畅气机,济心之君火以温通血脉,启肾中元气以固护生命,协脾胃运化以化生气血,帅卫气达表以抗御邪侵等。其临床意义在于说明肝病多与升发失常相关,如肝气上逆、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风内动等,由肝升发太过所致;而肝气郁结、肝气虚衰、肝气虚寒,则为肝升发不及之变。此外,“肝生于左”还说明了肝病多见左侧部位的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8.
从师姚希贤教授治疗肝纤维化经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希贤,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学会常务理事,肝病学会委员,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姚师自幼家传中医,从事中西医结合40余载,尤对慢性肝病研究颇深,治疗经验丰富。笔者有幸师从姚老师,现将侍诊所得治疗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清代著名医家王旭高,认为“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将肝病证治分为肝气证治、肝风证治、肝火证治、肝寒肝虚证治4个方面,总结出著名的“治肝三十法”,认为肝病可侵犯全身上下,治肝可以调理五脏病,善于从肝论治疾病。从王氏2则医案分析其治病辨证思路,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肝纤维化为诸多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过程中所共有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是影响慢性肝病预后的重要环节。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有效抗纤维化的药物或方法投人临床应用,寻求有效作用于肝脏而无明显不良反应的治疗尚需长期努力。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研究的重点仍集中在基础研究,他们寄希望于不断深入的基础研究中发现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