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临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病率在各种先心病中高居第3位,PDA的诊断与治疗是临床医生常需面对的问题。 1 PDA概述 1.1 定义与概念胎儿期的动脉导管是胎儿循环的一部分,是胎儿的肺动脉和主动脉之间主要的生理性血流通道,属于正常的循环通道。其肺动脉端的开口位于肺动脉的左肺动脉起始处,而主动脉端的开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位的下1cm处(图1A、B)。因妊娠期的胎儿没有呼吸,没有独立的肺循环,主要依靠动脉导管承担胎儿肺循环的血供。胎儿出生后,一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未闭直视闭合术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3例不同方法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未闭直视闭合术手术经验.包括深低温低流量心脏停跳下动脉导管未闭(PDA)直视闭合术8例(1组);深低温低流量心脏颤动下PDA直视闭合术11例(2组);常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应用Foley尿管PDA直视闭合术14例(3组).结果三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主要并发症有术后气胸1例,肺不张2例,肺部感染2例.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监护时间、术后出血量,1组与3组、2组与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组与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应用Foley尿管PDA直视闭合术手术操作方法简单,对机体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 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症肺动脉高压,血管弹性较差者,用导管结扎或切断缝合术,可能发生导管破裂大出血。PDA 合并室间隔缺损或其它心内畸形者,经正中切口一期完成手术,用常规方法解剖游离动脉导管比较困难,出血危险性也较大,有些病例结扎动脉导管后,可能发生急性心衰。Kirklin 在1961年报告了在低温体外循环下,短暂停循环,经主肺动脉切口,直接缝合关闭 Potts 手术的吻合口,同期完成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手术,取得成功,这一经验被以后的作者吸取应用。对于粗大的动脉导管,有肺动脉高压的,有钙化形成的,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有动脉瘤形成的,高年龄的,再通的动脉导管,或合并其它心内畸形的动脉导管,用体外循环或深低温、停循环方法,经肺动脉或主动脉切口,直接缝闭动脉导管,取得较好结果,减少了常温手术下直接结扎缝合此类动脉导管出血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 1999~ 2 0 0 1年共施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15例 ,手术成功率 10 0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本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 15例 ,男 6例 ,女 9例 ,年龄 1.5~ 4 7(平均 5 .2 )岁 ,体重 9~ 5 5 (平均18.4 )kg。 90 %的患者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96 %患者有胸骨左缘第Ⅱ肋间连续性杂音 ,4 %为收缩期杂音。动脉导管形态 :管型 8例 ,漏斗型 7例。1.2 方法本组均于局麻下穿刺右侧股动脉、股静脉 ,从股动脉鞘送入F6~F7猪尾导管 ,经腹主动脉至胸段降主动脉内 ,快速注入优雅显 2ml/kg ,速度 14ml/s ,以显示胸段降主动脉及动脉导管…  相似文献   

5.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溶血及血小板减少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科2010年11月12日行右心导管术及PDA封堵术,报告如下:患儿女性,2岁11个月,11 kg。查体:胸骨左缘2~3肋间响亮连续性杂音,P2明显亢进,经皮血氧饱和度98%。心电图:电轴左偏,左心室肥厚。心脏X线片:肺血增多,肺动脉段凸,左心扩大,心胸比0.69。超声心动图:左心明显扩大,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d)48 mm,动脉导管未闭(PDA)呈粗大漏斗型肺动脉端8 mm,CW:大动脉水平以收缩期为主左向右分流,速度312 cm/s,压差39 mmHg(1 mmHg=0.133 kPa)。血常规:血红蛋白12 g/L,血小板(PLT)198 G/L。  相似文献   

6.
动脉导管未闭双面伞堵闭术后严重溶血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4岁,体重14kg.因活动后气促3年于1994年9月4日入院.体格检查:营养稍差,发育尚可.血压14.1/4.9kPa.胸骨左缘第二肋间触及连续性震颤,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Ⅳ级,股动脉枪击音阳性,水冲脉阳性.经X线胸片、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FI)检查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PDA).CDFI测得PDA最窄处内径4.6mm.血常规检查RBC:4.2×10~(12)/L,Hb117g/L,血型B型.小便常规正常.入院后10天,在静脉复合麻醉下行逆行主动脉造影,显示PDA为漏斗型,最窄处内径5.8mm.即选用17mmRashkind双面伞堵闭系统,经股静脉一次置放双面伞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44岁。21年前因劳累后心悸、气急、口唇及四肢末端紫绀,在当地医院发现心前区有3/6级收缩期杂音,诊为"风湿性心脏病"经药物治疗好转多年。于7年前因症状加重伴水肿在某医院就诊,查体见;口唇紫绀,颈静脉充盈,胸骨左缘第2~4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P2亢进,肝剑下4cm触及,双下肢浮肿(+),杵状指(趾),胸片示:左房、左右室均增大,肺动脉段突出,双肺淤血征象。二维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左室扩大,肺动脉扩张,心脏整体动度增强,心包少量积液。多普勒超声示:肺动脉瓣反流,估测肺动脉高压,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  相似文献   

8.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1967年Porstmann首次施行非开胸法PDA封堵术获得成功.我国自1983年开始应用该技术至今.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痛苦少、风险小、术后恢复快、效果可靠等优点,已成为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1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院 1999年至 2 0 0 0年其施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15例 ,手术成功率 10 0 % ,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15例 ,男 6例 ,女 9例 ,年龄 1岁 6个月~ 47岁 (平均 5 2岁 ) ,体重 9kg~ 5 5kg(平均 18 4kg) ,90 %的病人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 ,心脏杂音均位于胸骨左缘 2~3肋间 ;96 %为连续性杂音 ,4%为收缩期杂音 ,2 3 6 %周围血管征阴性 ;动脉导管形态 :管型 8例 ,漏斗型 7例 ,x线胸片 :均肺血增多 ,左心室增大 ;心电图示 :左室肥厚者 13例。手术方法 本组均常规局麻下穿刺右侧股动脉、股静脉、从股动脉鞘送入 6~…  相似文献   

10.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11岁,主因发现心脏杂音3个月入院。查体:血压110/65mmHg(1mmHg=0.133kPa),口唇无发绀,静脉无怒张,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哕音,心界无扩大,心率86次/min,律齐,心音有力,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腹软,肝脾不大,下肢无水肿。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胸片提示:心肺膈未见异常。心脏彩超提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动脉水平左向右分流。  相似文献   

11.
经皮纽扣式闭合器关闭未闭动脉导管北京市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100029)张维君,韩玲,姜腾勇,张金荣,金梅,裴金凤,梁秋香因动脉导管未闭(PDA)住院治疗4例患者,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10岁(~18岁)。其中一例为...  相似文献   

12.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封堵器迟发脱落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2岁.因"心脏杂音2年"入院.体检: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3/6级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心脏超声显示:降主动脉与左肺动脉间可见管型动脉导管开放,主动脉侧内径8.2 mm,肺动脉侧内径8.0 mm,导管长13.9 mm;肺动脉收缩压48 mmHg(1 mmHg=0.133 kPa).诊断:动脉导管未闭(PDA);中度肺动脉高压.入院后行PDA封堵术.造影显示PDA呈管型,最窄处内径约为7.0 mm(图1).  相似文献   

13.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9岁,职工。2017年10月16日,主因"发现心脏畸形49年"之主诉入院。患者日常活动量可,无肺炎史,无心力衰竭史,无其他不适主诉。入院查体:四肢经皮血氧饱和度:100%,心率:72次/min,心律齐,可闻及胸骨左缘2~3肋间3/6级连续性杂音及3~4肋间3/6级收缩期杂音,无柱状指趾,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我科心  相似文献   

14.
经导管Rashkind双伞闭合器关闭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经导管Rashkind双伞闭合器半闭5例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1例杂音即刻消失,主动脉造影未见分流,4例术后心脏杂音明显减轻,主动脉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PDA处有微量残余分流,其中2例术后2个月复查杂音消失,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无残余分流。经导管Rashkind闭合器闭合PDA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 Amplatzer封堵器和 Porstm ann海绵塞子封堵器方法 ,经皮穿刺动脉、静脉 ,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 ,并对其疗效 ,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2 0例患者 ,其中男 5例 ,女 15例 ,年龄 10~ 32岁。15例行 Porstm ann法 ,5例做 Am platzer法 ,均经临床症状、体检、EKG(心电图 )、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为 PDA。结果  2 0例患者手术都成功。术后即刻心前区连续性杂音消失。造影示 19例完全堵闭 ,仅 1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发生溶血 ,经内科保守处理 96小时后超声心动图示分流消失。 2 0例病人随访 6~ 36个月未发现装置移位、再通或狭窄。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和 Porstmann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 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约占先心病的20%左右。其发病率女多于男,二者之比约为3∶1。自从1938年Gross和Hubbard[1]成功完成了第一例PDA开胸结扎术以来,外科手术一直是临床治疗PDA的常规方法。但外科治疗创伤大、需开胸、有瘢痕、术后恢复较慢、住院时间较长,且有一定比例发生术后残余分流之可能。而PDA介入治疗是经皮穿刺股动脉或静脉,将封堵器经输送鞘管置入未闭动脉导管内,恢复或改善其血流动力学状态,不仅能够达到外科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王玉玮 《山东医药》1995,35(7):38-39
介入性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是目前心导管检查的发展方向,近30年来,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诊断和介入性治疗有了飞速的发展。1967年Porstma-nn首次应用Ivalon塞子非手术治疗PDA获得成功,创立了经皮穿刺动脉导管未闭填塞术,开辟了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崭新途径。此后,该技术在大龄儿童和成人PDA患者中广泛应用,成功率为68%~84%。1977年Rashkinol又研制出双伞装置,其优点是可以治疗各型PDA患者,选择PDA内径、大小、形态的范围较宽,从而弥补了Porstmaun方法仅能用于年长儿及成人的不足,总成功率为78%~84%。随后,日本的Sato、德国的Wierhy及我国的钱晋卿等相继报道了应用该技术的研究成果。至  相似文献   

18.
19.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Rashkind研制双伞封堵器并应用临床以后,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我院最近应用该技术成功地为1例患者实施了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应用球囊导管和泡沫塞子对38例PDA患者行经皮动脉导管栓塞术,成功率为100%,且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作者认为,术后充分抗凝,保持肢体血运畅通,维持酸减平衡,是防止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