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病毒性脑炎病人的脑电地形图特点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自1995年2月至1999年3月间对收治资料齐全以儿童为主的53例病毒性脑炎进行BEAM首次描记及追踪观察。结果;53例中轻度异常17例(32%)中度异常24例(45%),重度异常12例(23%)。发病3~5天内阳性率57%,6~8天阳性率88%。BEAM首次描记时间在一周后阳性率及异常程度最高。结论:病毒性脑炎BEAM改变总体表现以广泛不规则高功率θ频带为主,混有部分高功率δ及杂乱波为特征。  相似文献   

2.
裴保萍  任安平 《医学信息》2005,18(11):1530-1531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及脑电地形图(BEAM)在儿童病毒性脑炎的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0例儿童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及脑电地形图的结果,并和脑脊液、CT等的检查结果对比。结果首次EEG异常率为95.18%,BEAM的表现与之相符。治疗后多次复查EEG及BEAM,均恢复正常。结论EEG及BEAM在儿童病毒性脑炎的早期发现异常、提供诊断依据、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评估疗效及预后等方面有着其它检测手段所不可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在指导抗癫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45例癫病例进行122次AEEG随访监测,每例每次均作30min常规脑电图(REEG)描记,以作自身对照。结果:REEG描记45例中,首次监测正常41例(91%),异常4例(9%),其中有样放电1例。AEEG首次监测正常8例(18%),异常37例(82%),其中有样放电33例,占异常的89%。AEEG与REEG阳性率及样波检出率经统计学处理,分别为χ2=48.79,P<0.001及χ2=10.51,P<0.01,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AEEG阳性率及样放电检出率均明显高于REEG。如果仅用REEG结果指导抗癫药物的应用,就可能会使那些尚需继续用药的患者将药物停掉,依据AEEG对抗癫药物的选用,比依据REEG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并发癫的临床表现及与脑电图(EEG)的关系。方法:对38例出现并发癫的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EEG、头颅MRI及CT的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在出现癫症状的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的EEG描记中,表现为低至中波幅慢波增多,呈弥漫性或局限性异常者占87%,出现癫样放电者占13%,头颅MRI及CT检出继发性癫的病灶者分别占80%及50%。结论:在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并发癫症状时,EEG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检查项目,对了解脑功能状况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在儿童病毒性脑炎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对我院50例临床确诊为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其EEG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儿中,脑电图检查全部异常,异常率100%.EEG异常类型:弥散性异常35例((70%);弥散伴局限性异常15例(30%),其中出现痛样放电1例.结论:EEG检查可作为儿童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依据及判断其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并对本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评估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脑电图在腮腺炎病毒性脑膜脑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电图在腮腺炎病毒性脑膜脑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51例腮腺炎病毒性脑膜脑炎的患儿进行治疗前后的脑电图检查.结果:治疗前46例患儿脑电图异常,其中5例出现癫(癎)样放电.1~2周后复查仍有22例脑电图异常,其中1例仍有癫(癎)样放电.经1个月后复查有6例脑电图异常,其中1例仍有癫(癎)样放电.结论:脑电图对腮腺炎病毒性脑膜脑炎的早期诊断有很高的阳性率,而且对其预后的估计也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326例颅内病变患者的BEAM、EEG与CT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脑外伤、脑动脉硬化、脑炎、癫痫及头痛等以脑机能改变为主的疾病中,BEAM的阳性率高于EEG与CT,但在以脑结构改变为主的疾病中(如脑肿瘤),CT的阳性率高于EEG,而与BEAM相近。说明BEAM不仅能显示大脑功能性病变,也能形象地诊断颅内器质性病变,并能对病变的疗效判断和预后提供重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贵州省部分地区神经系统疾病中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感染情况以及病毒性脑炎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84例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包括病毒性脑炎(VE)患者69例,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9例,多发性硬化(MS)患者6例,以及45例对照组(非炎症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脊液(CSF)中BDV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及抗体,对13例脑脊液BDV CIC阳性患者同期行血液BDV CIC检测。结果 84例神经系统疾病患者CSF中BDV CIC总阳性率为15.4%(13/84),其中VE阳性率14.4%(10/69),GBS阳性率11.1%(1/9),MS阳性率33.3%(2/6),对照组阳性率2.22%(1/45),实验组总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CSF抗体阳性率1.2%(1/84),对照组抗体阳性率为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BDV CIC阳性标本10例。7例BDV CIC阳性病毒性脑炎患者主要以精神行为异常为特征,患者有密切动物接触史。结论贵州省部分地区等地神经系统疾病中存在BDV感染,7例VE患者主要以精神行为异常为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精神症状为主的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68例以精神症状为主的病毒性脑炎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出现精神症状是以混合型为主,伴随躯体体征出现率较低,实验室检查脑电图异常率为91%,界限6例,轻度异常30例,中度异常22例,重度异常10例。结论:以精神症状为主首发的患者,应动态观察病人有无意识障碍、智能减退、癫癎发作及神经系统体征并及时进行脑电图检查有利于早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早期脑电地形图(BEAM)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常规脑电地形图对65例HIE进行了检查。结果:63例患(96%)出现BEAM异常,并且BEAM以背景活动异常为主。结论:BEAM为HIE早期观察脑功能变化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小儿病毒性脑炎后痉挛发作的临床及录像脑电图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了2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并痉挛发作的临床及录像脑电图资料。结果:25例患儿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7岁零2个月,平均2岁零10个月。临床表现、脑脊液与影像学均符合病毒性脑炎标准。痉挛发作发生在起病后30~90d,22例(88%)患儿的痉挛发作不成串,3例(12%)为成串痉挛发作,6例(24%)为不对称痉挛发作;脑电图背景节律均不正常,18例患儿存在局灶性或一侧性慢波,发作间期癎样放电为局灶性、一侧性或广泛性,仅2例(8%)患儿为高度节律紊乱。7例伴有部分性发作,5例伴有肌阵挛发作,4例伴不典型失神发作,2例伴有强直发作。25例患儿经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妥泰、拉莫三嗪或激素等治疗,11例(44%)发作无变化,9例(36%)发作减少≤50%,5例(20%)发作减少≥50%,无1例发作完全消失。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痉挛发作出现在疾病的恢复期,痉挛发作不成串,脑电图无高度节律紊乱,治疗困难。  相似文献   

12.
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检查在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50例病毒性脑炎的病人进行EEG检查及跟踪观察。结果:250例患者中EEG诊断界限28例,轻度异常58例,中度异常128例,重度异常40例。EEG大多为弥慢性异常。其中有44例在弥漫性异常的基础上出现局灶性改变,临床伴有抽风发作者EEG出现尖波,棘波,尖棘慢综合波等改变(异常率占90.40%)与其他文献报道相符合。结论:EEG检查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治疗及病情转归,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三项检查联合应用于脑动脉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208例诊断为脑动脉硬化的病人,均在发病一周内进行脑电图、脑电地形图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脑电图异常74例,脑电地形图异常125例,经颅多普勒超声异常为100%。脑电图与经颅多普勒超声相比(χ2=25.06,P〈0.001)经处理有极显著差异,脑电地形图与经颅多普勒超声相比(χ2=4.12,P〈0.05)经处理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三项检查联合应用对脑动脉硬化病人进行观察,是判断病变程度性质的重要依据,并可对临床疗效提供一定的参考。为评估脑动脉硬化病人的大脑动脉状况提供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本地区运动神经元病(MND)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对入选的21例MND患者进行肌电图(EMG)及神经传导检测(NCS),分析其临床特征及神经电生理特点。结果:在21例患者中,运动神经传导检测异常率为55.2%,主要表现为M波波幅降低;感觉神经传导正常率为98.85%。静息时发现纤颤电位18例(85.71%),正锐波16例(76.19%),束颤电位6例(28.57%),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延长18例(85.71%),平均波幅增高10例(47.62%),大力收缩时表现为单纯相9例(42.86%)。其中上下肢肌肉的异常率为71.08%,胸锁乳突肌的异常率为92.31%,胸椎旁肌的异常率为33.33%。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对MND的诊断非常重要,其中EMG检测是MND诊断的重要手段。EMG呈广泛性的运动神经元损害是MND的特征性改变,束颤电位在诊断中有重要价值。胸锁乳突肌阳性率高,可作为检查延髓节段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首选肌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以及脑电图在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120例病毒性脑炎发病形式及临床表现、体征,以及脑电图病理改变.结果:在12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中,111例为脑电图异常,异常率92.5%.结论: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电图对小儿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将脑电图结果与头颅CT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时期的临床诊治效果.结果:在86例病例中脑电图阳性率87.21%,CT阳性率32.5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早期病例56例全部治愈,治愈率100%;中期病例20例,治愈率80%,好转4例;极期4例,好转2例,死亡2例.不同时期病例治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脑电图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继发全身强直-阵挛发作(Generalized tonic clonic seizure,GTCS)的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影像及脑电图(EEG)检查对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继发GTCS的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影像学特征及EEG改变.结果 3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发病2周内出现GTCS者21例(70%),发病15-28 d出现GTCS者9例(30%);27例患者脑脊液检查,主要异常表现为压力、细胞数、蛋白增高,脑脊液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为12/16;19例(63.3%)头颅MR1异常;患者发病初期EEG均出现异常.结论 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EEG检查对病毒性脑炎合并癫痫患者的诊断、继发GTCS的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