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牙隐裂(cracked tooth syndrome,CTS)患者动态咬合特征,分析其异常(牙合)因素,探索T-Scan Ⅱ咬合力分析系统作为牙隐裂调(牙合)干预指标之一的可行性.方法:T-ScanⅡ咬合力分析系统记录15名早期牙隐裂患者调胎干预前后牙尖交错位(ICP)及左右侧方咬合的过程.定量测定(牙合)接触点数目、力的中心点(COF)相对位置、(牙合)力百分比值(%)以及不对称系数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TS组干预前第一磨牙区咬合接触点数目及(牙合)干扰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及干预后(P<0.05).CTS组COF均偏于患侧,两组患侧(牙合)力百分比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局部较大胎力和不均衡的咬合接触是牙隐裂患者主要(牙合)紊乱因素.T-ScanⅡ咬合力分析数据可作为牙隐裂早期干预性调(牙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牙隐裂(cracked tooth syndrome,CTS)患者动态咬合特征,分析其异常(牙合)因素,探索T-Scan Ⅱ咬合力分析系统作为牙隐裂调(牙合)干预指标之一的可行性.方法:T-ScanⅡ咬合力分析系统记录15名早期牙隐裂患者调胎干预前后牙尖交错位(ICP)及左右侧方咬合的过程.定量测定(牙合)接...  相似文献   

3.
牙列缺损伴重度(牙合)面磨损(牙合)重建修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不同类型牙列缺损并伴重度(牙合)面磨损的患者进行修复治疗,探讨(牙合)重建的有关问题.方法 选取牙列缺损并伴重度(牙合)面磨损患者69例,制取修复前研究模型,根据不同的缺损类型进行(牙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固定义齿或固定-可摘义齿联合修复,随访3个月~4年,观察修复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的咀嚼功能明显改善,有颞下颌关节症状者,症状得到了缓解,无颞下颌关节症状者在咬合升高后未出现新的颞下颌关节症状.结论 对于牙列缺损伴重度(牙合)面磨损患者,(牙合)垫式可摘义齿及固定义齿修复均是(牙合)重建修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粘接型(牙合)垫和固定矫治器联合应用治疗上前牙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乳牙期或替牙期前牙错(牙合)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9.2岁.其中反(牙合)5例,开(牙合)2例,牙扭转7例,牙间隙4例,深覆(牙合)深覆盖2例.应用粘接型(牙合)垫和固定矫治器联合治疗.结果:经过3-9个月,平均5.5月的治疗,20例上前牙错(牙合)均得到有效矫治.前牙整齐,覆(牙合)、覆盖正常,上中切牙中线与面中线一致.结论:应用粘接型(牙合)垫和固定矫治器联合治疗上前牙错(牙合)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86例楔状缺损的辅助调051001.gif (96 bytes)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楔状缺损的辅助调(牙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86个有明显(牙合)干扰因素的楔状缺损患牙,并随访观察0.5~1年.其中28个牙仅进行调(牙合)、脱敏治疗.58个牙除进行调(牙合)、脱敏治疗外还进行了缺损充填,6个牙治疗失败后行根管治疗保存了患牙.结果所有患牙的缺损都出现中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调(牙合)是楔状缺损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楔状缺损的辅助调(牙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86个有明显(牙合)干扰因素的楔状缺损患牙,并随访观察0.5~1年.其中28个牙仅进行调(牙合)、脱敏治疗.58个牙除进行调(牙合)、脱敏治疗外还进行了缺损充填,6个牙治疗失败后行根管治疗保存了患牙.结果:所有患牙的缺损都出现中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调(牙合)是楔状缺损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计算机咬合分析系统,评价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前后的咬合力变化情况。方法:临床收集15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病例。所有患者在全麻下行切开复位坚固内固定治疗。利用T-ScanⅡ(牙合)力测量系统在术前一周内、术后3月和术后6月(牙合)力测定。分析患者的总(牙合)力(TOF)、MIP/MAX指数、(牙合)力不对称指数(AOF)、(牙合)力中心点的位置(COF)及其咀嚼时的最大位移距离(MCOF)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颧骨复合体骨折术后3个月时总(牙合)力有所上升,6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已有显著差异(P<0.05),此时咀嚼功能已有提高。MIP/MAX指数略有下降。不对称指数术后呈下降趋势,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均比术前明显减小。(P<0.05,P<0.01)。术后(牙合)力中心点位置逐渐趋向正常,咀嚼时(牙合)力中心点最大位移距离有下降趋势,在术后6个月时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表明患者的咀嚼功能有所提高.结论:T-scan-Ⅱ能定量评价切开复位坚固内固定治疗,对颧骨复合体患者的咀嚼功能的变化,术后患者的总(牙合)力及平衡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颅颌运动仿真系统的骀接触模拟精度,为该仿真系统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制作10副石膏模型并上(牙合)架.用(牙合)架模拟侧方运动,三维扫描侧方运动终点(牙合)架上的上下颌模型,重建数字化上下颌模型作为对照组.运用仿真系统模拟耠架的侧方运动,以仿真系统输出的侧方运动终点的数字化上下颌模型为试验组.通过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下颌牙列之间的位置差异评价仿真系统的(牙合)接触模拟精度.结果 仿真系统模拟的下颌牙列与对照组下颌牙列之间的绝对平均距离为(0.18±0.05)mm;在前后左右四个分区中,两组右后牙区之间的绝对平均距离最大,为(0.19±0.07)mm.结论 该仿真系统的体外胎接触模拟精度为0.19mm.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牙合)平面应平分颌间距离”的排牙原则提出自己不同观点,通过130例蜡堤(牙合)平面的临床观察,笔者认为:多数人在正常情况下蜡堤(牙合)平面是不平分颁间距离的,蜡堤(牙合)平面大于(牙合)间距离1/2者居多,此种情况,对全口义齿固位和功能都很有利,因此,上述原则提法,有待商讨。  相似文献   

10.
为校对所取无牙颌患者正(牙合)中位记录正确与否,本文根据肌电研究结果,分析了在不同颌位咬合时嚼肌和颞肌的收缩特点,提出对患者两侧颞肌前束和嚼肌中部同时触诊,通过比较两侧肌肉的收缩强度、比较颞肌前束与嚼肌的收缩强度鉴别正中(牙合)位与非正中(牙合)位,介绍了该方法的要点,临床效果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后前伸及侧方(牙合)接触特征.方法 选择16例经正畸治疗获得正常牙列形态的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者作为病例组,17名性别、年龄与病例组匹配的正常(牙合)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使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记录2组受试者前伸(牙合)及侧方(牙合)运动,并比较2组的(牙合)分离时间.结果 病例组前伸及侧方(牙合)干扰发生率较高,(牙合)干扰点多位于第二恒磨牙.病例组左侧方(牙合)分离时间、右侧方(牙合)分离时间及前伸(牙合)分离时间分别为(1.504±0.681)、(1.532±0.913)、(1.358:±0.791)s,对照组左侧方(牙合)分离时间、右侧方(牙合)分离时间及前伸(牙合)分离时间分别为(0.470±0.059)、(0.483±0.045)、(0.482±0.047)s.病例组左侧方(牙合)分离时间、右侧方(牙合)分离时间及前伸(牙合)分离时间均比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结论 与正常(牙合)健康人相比,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后前伸及侧方运动(牙合)分离时间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侧咬合型(牙合)及牙接触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牙合)基础.材料方法:活体观察146名青年人侧咬合(牙合)型及牙齿接触关系.结果:侧咬合时,(牙合)型分组牙功能(牙合)最多(45.21%),尖牙保护次之(34.25%),混合型最少(20.54%);组牙功能(牙合)时,上下牙接触关系分为七种类型,其中以(牙合)最多(31.06%).结论:青年人侧咬合时以组牙功能(牙合)最多,尖牙保护(牙合)次之,混合型最少;组牙功能(牙合)时,上下颌牙齿接触关系分为七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的牙合垫式义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牙合)垫式义齿在老年牙列缺损伴(牙合)磨耗引起TMD的修复效果。方法 87例TMD病例,男54例,女33例,年龄58~75岁。面下1/3变短,深覆(牙合)且伴有TMD症状,经升高咬合后采用(牙合)垫式义齿修复,并对治疗前后关节间隙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用(牙合)垫式义齿修复能使TMJ,(牙合),肌肉协调一致,治疗TMD效果好。结论 部分牙列缺损伴有重度(牙合)磨耗的TMD患者,(牙合)垫式义齿修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老年人磨牙(牙合)面磨损的形态及程度.方法:老年患者(牙合)磨损115颗牙为对象,以Lavelle的分类为标准,研究其磨损状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当磨耗为e型时,出现牙本质过敏症状约占20.10%;到g型时,牙本质过敏症状最为明显占42.6%第一磨牙患病率为39.26%,第二磨牙为40.74%.过敏点主要发生在釉牙本质界占56.40%,在磨耗最明显的(牙合)面最凹处占26.50'.10%的患牙出现慢性牙髓炎症状.结论:老年人磨(牙合)牙面磨损可出现牙本质过敏症状,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严重的病理性磨损还可以导致慢性牙髓炎.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研究咬合接触的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的开发、基本原理、方法及其优缺点、应用范围及对该方法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掌握该手段,必将促进(牙合)学、牙体牙周病学、修复学及正畸学基础研究和临床检查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者在固定矫治器矫治后保持阶段,牙尖交错位时(牙合)力及咬合接触的变化。方法采用 T-ScanⅡ咬合测量分析系统记录分析21名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者结束固定矫治时及保持半年后(牙合)力及咬合接触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保持半年后,患者(牙合)力不对称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牙合)力中心点更趋于理想位置(P<0.05)。(牙合)接触点数显著增加(P>0.05)、(牙合)接触点不对称指数明显减小(P<0.05)。结论保持阶段并非治疗结果的简单维持,牙位及咬合接触在此阶段仍有细微调整。本研究中,患者的咬合接触分布更趋于平衡,(牙合)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这对矫治结果的长期稳定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低位咬合患者在修复治疗时升高咬合的原则、适应症、升高的量、义齿的设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在升高咬合时应以患者的面容、提下颌肌群的收缩力、患者的舒服感觉等综合考虑的观点。对有牙颌患者视其具体情况进行修复治疗:Ⅲ度深覆(牙合)的青年患者,应在修复义齿的同时制作活动(牙合)垫,以压低下前牙,升高后牙,从而改善其症状;中年患者应先做活动(牙合)垫,待适应后改为永久性(牙合)垫;老年患者因其适应力较差,应以余留牙咬合为准,一般不采用升高咬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磨牙隐裂患者[牙合]接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老年磨牙隐裂患者的咬合接触特点.方法:应用T-scanⅡ咬合分析仪对20例上颌第一磨牙隐裂的患者进行牙尖交错位、前伸及侧方运动的咬合检查,并与同年龄段的个别正常袷进行对照.结果:对照组两侧(牙合)力均衡,牙隐裂组(牙合)力中心略偏向隐裂磨牙侧,隐裂侧(牙合)力百分比值平均较同颌健侧高11.22%,隐裂上颌第一磨牙区咬合接触点数目平均为3.5个,位于裂纹两侧牙尖斜面;牙隐裂组(牙合)干扰出现率高达80%.结论:不均衡咬合与(牙合)干扰是磨牙隐裂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9.
2×4矫治技术结合hé垫矫治替牙期前牙反hé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叶慧芬  刘波 《口腔医学》2004,24(2):124-124
目的探讨2×4技术结合磨牙(牙合)垫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效果及特点.方法通过对25例7~11岁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患儿采用2×4技术结合磨牙(牙合)垫矫治,观察治疗前后颅面硬组织X线测量值的变化.结果 SNA角增加1.87°,ANB角增加2.82°,U1-NA角增加2.61°;SNB角减少1.13°,LI-NB角减少1.24°,MP-SN角减少1.14°,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2×4技术结合磨牙(牙合)垫能有效地调整上下颌矢状方向的生长,是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李勇  王惠芸 《口腔医学》1991,11(2):69-71
本研究对50例夜磨牙者及30例对照者平衡侧(牙合)干扰进行检查,同时测每位受试者姿势位及牙尖交错位时双侧颞肌前束、颞肌后束、嚼肌及二腹肌前腹的肌电活动。观察到夜磨牙者(牙合)干扰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夜磨牙症与(牙合)干扰之间有一定联系;(牙合)干扰可引起升颌肌牙尖交错位紧咬电位降低,但对姿势位电位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