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目的探讨因胃癌行全胃切除的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普外科于2006年9月-2011年6月共收治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73例,将其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及全肠外营养组(TPN组),分别为38例和35例患者。EEN组经胃肠营养管早期给予肠内营养,TPN组经静脉给予肠外营养。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营养指标、肝功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周,两组患者体重、血清总蛋白(TP)及白蛋白(Alb)同术前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N组患者各项肝功指标较显著高于EEN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EN组患者在术后通气时间、进流质饮食时间及住院天数方面要少于TPN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N及EEN均可作为全胃切除术后的营养支持方式,EEN更具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与全肠外营养(TPN)对胆囊癌术后患者肝肾功能影响。方法对2001年3月~2003年5月收治的22例胆囊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EEN组(9例)和TPN组(11例),均于术后48h后予营养支持,EEN液经鼻肠管注入,TPN经颈内静脉滴入。术后第5、7天监测肝肾功能,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功能检测,EEN组恢复较快,优于TPN组(P<0.05);肾功能检测,EEN组与TPN组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胆囊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能更早更快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在术后并发症以及医学经济学方面的差异。方法对2003年9月至2005年12月我院普通外科住院的164名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进行营养支持干预,其中84例(EN组)采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24—48h内),80例(TPN组)采用肠外营养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10d的营养指标变化、肛门排气、胃排空恢复时问、术后住院日和总住院费、并发症发生率。结果EN组术后第7天血清前白蛋白(309±49)mg/L,高于TPN组的(277±46)mg/L(P〈0.05)。EN组肛门排气时间、胃排空恢复时间、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4±17)h、(7.1±2.8)h和(18±6)d,均显著低于TPN组的(75±15)h(P〈0.05)、(13.1±6.7)h(P〈0.01)和(21±4)d(P〈0.05)。EN组的营养支持并发症发生率和总住院费分别是19.0%和16376.60元,显著低于TPN组37.5%和23748.50元(P〈0.01)。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比单纯肠外营养安全可靠、简便,更符合正常生理状态,对胃肠功能恢复有利,且相关并发症少,费用更低廉。  相似文献   

4.
袁杨 《广西医学》2009,31(3):397-398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颅内肿瘤术后病人营养状况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8例病人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组30例、肠外营养(TPN)组28例。EEN组经鼻胃管持续滴注能全力;TPN组静脉输注肠外营养液。观察两组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变化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营养状况在1、7、14d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EN组并发症明显少于TPN组(P〈0.05)。结论鼻胃管持续滴注喂养方法对颅内肿瘤术后病人有良好的耐受性,EEN支持可减少颅内肿瘤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效果。方法100例重症患者按给养方式分为肠外营养组40例(PN)和肠内营养组60例(EEN),入ICU48h内分别进行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EEN组分为达标组35例(A组)和未达标组25例(B组).结果治疗后EEN组和PN组血浆中TP、AIb、Hb均显著升高(P〈0.05),EEN组与PN组及A组与B组问有显著差异(P〈0.05)。PN组ALT、Cr较EEN组显著升高,EEN组CRP下降较PN组显著(P〈0.05)。A组与B组ALT、Cr、CRP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达标的肠内营养能显著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保护消化道黏膜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促进恢复、减少并发症及减少降低费用等方面的作用。方法:将133例食管癌与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N,n=61)、肠外营养(PN,n=54),及对照组(n=18)。前两组均营养支持8天。分别对三组病人测定术前及术后第8天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及谷丙转氨酶、胆红素、尿素氮、肌酐、血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及并发症发生率、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EN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血脂在术后第8天与PN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各组术后谷丙转氨酶、胆红素、尿素氮、肌酐、血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血糖均无显著差异,13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8例,其中EN组1例,PN组4例,对照组3例。EN组术后排气时间明显早于PN组及对照组(P〈0.05),后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住院时间EN组明显较另两组减少(P〈0.05),住院费用也较PN组减少(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明显改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营养不良状况,促进恢复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的同时管饲健牌益气中药的可行性,并比较中药辅助肠内营养与完全肠外营养(TPN)的效果,比较对肠功能恢复,病人住院时间及营养药物费用。方法48例胃术后病人随机分为中药+EN组和TPN两组,各24例。中药+EN组术后24h后由鼻十二指肠管输注能全力及中药,TPN组经外周静脉进行,共7d。结果中药+EN组患者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且和TPN组在改善病人营养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中药+EN组较TPN组恢复肛门排气早(P〈0.05),恢复排便有极显著差异性(P〈0.01);平均药物费用中药加EN组少于TPN组(P〈0.05)。结论胃术后早期健脾益气中药辅助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与TPN比较,健脾益气中药辅助肠内营养可明显促进肠功能的恢复且降低患者药品费用。  相似文献   

8.
王凌峰  陶木生 《安徽医学》2010,31(5):473-474
目的探讨食管癌、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EN)对患者机体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6例手术治疗的食管癌、胃癌患者随机分为EEN组和全肠外营养(TPN)组,EEN组于术中将肠内营养管置入空肠内,术后第1d予以肠内营养(EN),维持7~10d,患者能较正常地口服营养液或进食半流饮食后停止;TPN组于术后进行常规输液治疗,肠蠕动完全恢复,肛门排气后开始进食。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7d测量患者体重,检测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记录肛门排气时间,观察术后有无吻合口漏、切口感染、腹胀、腹痛等并发症。结果肛门排气时间EEN组为(48±6)h,TPN组为(72±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8,P〈0.05);EEN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体质量维持等方面明显优于TPN组。结论术后EEN较TPN有利于食管癌、胃癌术后胃肠功能的尽早恢复和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空肠内置管行肠内营养(EN)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38例非手术治疗的SAP患者,分为全肠外营养(TPN)组26例,EN组12例。TPN组常规予全胃肠外营养,直至完全经口进食;EN组在胃肠功能恢复后即开始实施EN治疗。结果:EN组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腹胀缓解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TPN组(P〈0.05),2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N支持是SPA的重要治疗手段,胃肠道功能恢复后及早行EN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空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2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营养支持不同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全胃肠外营养(TPN)组,每组各26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各生化指标、APACHE-Ⅱ评分、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异。结果:EN组治疗2周后C反应蛋白和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TPN组,而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TP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和平均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TPN组(P〈0.05),而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SAP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有助于改善SAP患者的营养状况,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将62例食管贲门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组和完全胃肠外营养(PN)组,各31例,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EEN组肠蠕动恢复较快,肛门排气或排便时间、术后体重减轻量、住院天数及平均住院费用显著小于传统的PN组(P〈0.01),而EEN组并发症明显低于PN组(P〈0.05)。结论:EEN应用于食管贲门术后能促进患者肠功能早期恢复,具有高效、安全、价廉、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不同营养支持方法对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机械通气患者全胃肠内、全胃肠外以及混合营养支持的营养指标、并发症以及综合指标,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5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危重病病例,其中27例接受全胃肠内营养支持(TEN),22例接受全胃肠外营养支持(TPN),26例采用混合营养支持。比较此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等营养指标的变化以及肠道菌群失调、肝功能损害、高血糖等并发症的发病率,并比较患者脱机时间、病死率、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治疗14天后三组患者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质、转铁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均较入院时增加,TEN组与TPN组比较,营养指标增高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过程中,TPN组的肠道菌群失调、转氨酶升高、高血糖的发生率均高于TEN组和混合组,TEN组和TPN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各组之间的综合指标,TPN组脱机时间、住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显著延长(P〈0.05),病死率显著高于TEN组(P〈0.05)。结论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支持能更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缩短住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是机械通气患者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3.
仇必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4,(28):3804-380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胃底贲门癌患者术后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胃底贲门癌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比观察2组患者手术后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开始排气和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但体重变化无差异(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胃底贲门癌术后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既促进患者肠功能的恢复、术后营养的改善,又安全、有效和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食管癌患者免疫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0例,采取早期肠内营养(EEN);对照组50例,采取胃肠外营养(TPN),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胃肠功能和术后并发症、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48h的液体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 P>0.05),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花费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患者的胃肠道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体重损失(-0.24±0.87)kg,对照组患者体重损失(0.79±1.23)kg,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ALB和PA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和CD3+、CD4+和CD4+/CD8+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早期的肠内营养可以促进患者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鼻饲匀浆膳对患者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鼻饲匀膳的可行性、安全性、临床效果及社会效益。方法:食管癌贲门癌患者400例术中随机均分为2组,观察组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要后鼻饲匀浆膳(肠内营养组),对照组术后静脉营养(以葡萄糖供能为主)治疗。术前和术后第7d各测定1次血清白蛋白,肝肾功能,血糖,电解抟,体重。观察肛门排气及下床活动时间。肠内营养期间有无腹胀、腹痛、恶羽、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肠内营养组术后第7d血清白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肛门排气有下床活动时间,肠内营养组明显提前(P<0.05);肠内营养组体重下降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其他生化指标均正常范围内;肠内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2%;对照组为6.5%(P<0.05)。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鼻饲匀浆膳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况,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许继明  张永 《海南医学》2005,16(10):95-96
目的 探讨全胃肠道外营养对危重早产儿治疗的临床作用。方法 对66例危重早产儿随机分为2组。一组34例采用全胃肠道外营养(TPN)治疗,另一组32例用部分胃肠道外营养(PPN)治疗,并在胃肠外营养时按常规进行监测。结果 34例TPN组平均体重增长明显高于PPN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PPN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二组病例电解质、BUN、肝功能、血浆白蛋白及白蛋白等均在正常范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全胃肠道外营养可帮助危重早产儿渡过难关,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静脉营养对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临床作用。方法100例低出生体重儿分为两组:观察组(n=50)于出生后第1~2天开始给予全静脉营养(TPN);对照组(n=50)给予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体重开始增长日期提前于对照组,且日均增值高于对NN(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及血液生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给予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干预,可促进患儿体重增长,减低静脉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静脉营养对于提高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质量促进其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儿实施早期肠内营养的影响以及预后。方法:120例ICU内机械通气患儿为研究对象,评估患儿营养状态,分别进行早期肠内营养(EEN)(观察组)和完全胃肠外营养(TPN)(对照组)。4周后,比较营养支持后患儿营养状态以及通气时间等情况。结果:2组患儿的TSF和MAMC均较治疗前提升,观察组的TSF和MAMC分别为5.1±0.6mm和14.8±1.6cm,高于对照组(P〈0.05);血液指标亦明显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VAP发生率分别为5%(3/60)和11.7%(7/60),前者优于后者(P〈0.05);并且前者通气时间和营养费用分别为5.2±1.4天和180.5±35.5元/d,均优于后者(P〈0.05)。结论:与TPN相对比,EEN可有效降低患儿VAP发生几率,改善患儿营养状态,优势突出,备受ICU认可。  相似文献   

19.
肝功能不全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勋  康忠诚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1):73-75
目的观察肝功能不全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肝功能不全病人52例,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26例)及肠外营养组(26例)。术前及术后第1、4、7天监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及营养代谢指标。记录并发证、术后肠道恢复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营养治疗费用。结果两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肠内营养组胆红素下降速度较肠外营养组快;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肠内营养组明显早于肠外营养组(P〈0.01);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肠内营养组治疗费用约为肠外营养组的1/4。结论肝功能不全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而有效的,可有效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加快降低高胆红素血症者的胆红素水平。具有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和降低治疗费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患者术后恢复和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每组43例。观察两组手术前后的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前白蛋白(PA)、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体质量(BW)、肱三头肌皮肤皱褶(TSF)和疲劳指数(Christensen’s评分),以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Kamofsky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第7天的BW、TSF、ALB、TF、PA和RBP均较术前第1天出现明显降低(P〈0.01),而PN组的TF、PA和RBP水平较EEN组降低更为明显(P〈0.01),两组的BW、TSF和AL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7天的Christensen’s评分较术前第1天出现明显提高,而PN组的升高较EEN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EN组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Kamofsky评分均较PN组明显缩短或者降低(P〈0.01),而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胃癌术后患者的早期康复,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