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硬膜外麻醉时应用氯胺酮能增强吗啡的术后镇痛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时应用氯胺酮是否能增强吗啡的术后镇痛效应。方法:30例胆囊切除术的病人硬膜外麻醉时随机分成切皮前用氯胺酮0.4mg.kg^-1(n=15Ⅰ组)和生理盐水组(n=15,Ⅱ),术毕均经硬膜外腔注入吗啡1mg术后镇痛,进行双盲对照观察吗啡的术后镇痛效应。结果:Ⅰ组术后镇完全时间及镇痛维持时间明显延长,VAS、VRS值明显降低(P〈0.01),副作用未见增减。结论:硬膜外麻醉时应用氯胺  相似文献   

2.
硬麻与全麻对上腹部手术后膈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硬膜外腔阻滞麻醉与全麻对上腹部手术(UAS)术后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16例,随机分为两组,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组(EA组)和全麻组(GA组),每组8例。于术前及术后1,6,24h进行膈肌功能评价,并检测潮气量(VT)和呼吸频率(RR)。结果:术后RR加快,VT减少(P〈0.01),各时段两组间RR与VT无显著差异。术后1h膈肌功能EA组优于GA组(P〈0.05),术后6h  相似文献   

3.
自控硬膜外镇痛改善术后危重患者呼吸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自控硬膜外镇痛对术后危重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0例中上腹手术后危重患者的呼吸功能进行动态监测,其中对照组(M)10例术后采用肌注吗啡镇痛;观察组(E)10例术后采用自控硬膜外吗啡与布比卡因镇痛。结果 术后自控硬膜外镇痛效果明显优于肌注法(P〈0.05);两组病人的呼吸频率(RR)、潮气量(VT)、肺活量(Vc)、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在不同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  相似文献   

4.
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对血浆泌乳素及婴儿体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病人硬膜外连续注射局麻药镇痛对泌乳及婴儿体重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健康足月产妇,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施行剖宫产术。术毕随机等分为镇痛组和对照组。镇痛组(n=30)行硬膜外镇痛,注入0.2%布比卡因(2ml/h)持续72h镇痛。对照组(n=30)术毕拔出硬膜外导管。两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泌乳素(PRL)。结果:镇痛组VA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后PRL均较  相似文献   

5.
1资料与方法 本文旨在观察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胸外科病人术后的影响和镇痛效果。本组23例胸部手术患者,术前ASAⅠ~ Ⅱ级,年龄 51~78岁,体重 53~85kg。手术:食管癌根治术17例,全肺切除术2例,肺叶切除术4例。全麻诱导前选T(5~6)或T(6~7)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头向置管固定。术毕回病房后连接自控镇痛泵,镇痛液配方:生理盐水85ml+0.75%布比卡因 15ml+吗啡 8mg。注药速度为2ml/h。2结果 根据WHO标准,对术后疼痛程度进行分级:0级为无痛,睡眠不受干扰19例…  相似文献   

6.
曲马多用于小儿术后硬膜外腔镇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慧  王泉云  邱燕文 《华西医学》2000,15(3):298-300
目的:比较曲马多、哌替啶用于小儿硬膜外腔术后镇痛效果和副作用。方法:对80例(ASAI-Ⅱ级)行硬膜外麻醉的患儿随机分成4组行术后硬膜外腔镇痛。A组(n=20)曲马多1.5mg/kg+0.125%布比卡因的镇痛液5ml,B组(n=20)曲马多1mg/kg+0.125%布比卡因的镇痛液5ml;C组(n=20)哌替啶0.75%mg/kg+0.125%布比卡因镇痛液5ml;D组(n=20)单纯0.125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预先应用韩氏神经穴位刺激仪(HANS)的超前镇痛作用及对机体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妇科择期手术病人30例,ASAI-II级,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HANS组预先应用HANS行超前镇痛,对照组不做超前镇痛。观察两组硬膜外吗啡术后镇痛的时程,静息及运动时的VAS,加用镇痛药的次数及血浆儿茶酚胺含量的变化。结果:(1)两组硬膜外吗啡术后镇痛的时程及静息时的VAS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硬膜外超前镇痛对围术期血液中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和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择期开胸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术后镇痛组;安定+芬太尼+异丙酚+万可松+安氟醚复合全麻,术后硬膜外输1%利多卡因、4ug/ml芬太尼混合液4mlh镇痛。超前镇痛组:术前术中硬膜外持续输入1.5%利多卡因、芬太尼混合液,全麻方法及术后镇痛同上,于入室后麻醉前(T1)、切皮后2小时(T2)、术后一天晨(T3)、术后第二晨(T4)测血中E和NE值,于手术结束后4小时(t1)、8小时(t2)、24小时(t3)48小时(t4)、72小时(t5)分别观察术后疼痛情况。结果:两组E值无明显变化。NE值术后均显著升高;但超前镇痛组在术中、术后显著低于术后镇痛组(P〈0.05~0.01)。术后疼痛评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  相似文献   

9.
硬膜外注入吗啡对前列腺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患者100例,随机均为两组:Ⅰ组术后硬膜外腔注入吗啡2mg和氟哌啶2.5mg;Ⅱ组术后肌注哌替啶50mg,作为对照。对镇痛效果和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按VAS法评定镇痛效果,Ⅰ组无痛和轻度疼痛46例,占92%。Ⅱ组无痛和轻度疼痛5例,占100%。两组差异显著(P〈0.01);并发症,术后出血量Ⅰ组明显少于Ⅱ组。上述结果表明,硬膜外注入吗啡的术后镇痛法,较肌肉注射哌替啶更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咪唑安全对肺顺应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成年腹腔镜手术患者(ASA-Ⅰ ̄Ⅱ级)按咪唑安全剂量不同分3组,每组20例,咪唑安定剂量A组0.1mg/kg,B组0.2mg/kg,分别在静注咪唑安定前及注药后1,5,10,15和20min测定潮气量(VT),吸气平台压力(Pp),呼气末压(PE),顺应性(C)和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结果:与注药前相比,注药后VT,PE(除A组注药后1mi  相似文献   

11.
1:20万肾上腺素对硬外腔自控镇痛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观察1:20万肾上腺素对丁布氟芬液行术后硬膜外腔病人自控镇痛(PCEA)效应的影响。选择ASAⅠ ̄Ⅱ级,硬膜外腔麻醉下行中下腹部手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n=20):丁布氟芬液100ml+NS0.5ml。用双盲法观察两组病人术后镇痛24小时用药量、镇痛效果、血压、心率变化及嗜睡发生率。结果:24小时用药量、VAS评分、嗜睡发生率,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内镇痛前、  相似文献   

12.
以双盲法比较剖胸术后病人采用0.125%布比卡因和0.33×10^-3%芬太尼复合液持续硬膜外镇痛(Ⅰ组,n=10)和硬膜外推注吗啡镇痛(Ⅱ组,n=10)的效果,及对肺功能的影响。用疼痛4点VRS法和镇静程度5点法评估镇痛、镇静效果,观察镇痛前后肺功能、BP、HR、R、SpO2变化和副作用。结果表明:两组病人术后均出现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Ⅰ组镇痛后1h和24hVC、FVC、FEV1.0、PEF较  相似文献   

13.
前列腺增生症手术治疗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2种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适应证及减少手术危险性的方法。方法:对两组条件相似的BHP患者分别应用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TVP)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结果:全部患者术后排尿均通畅,无死亡病例,两术式疗效相似。但TURP比TVP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一般不需输血的优点。结论:TURB可作为治疗BPH的首选术式,但不能替代TVP。严格选择适应症,控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观察1∶20万肾上腺素对丁布氟芬液行术后硬膜外腔病人自控镇痛(PCEA)效应的影响。选择ASAⅠ~Ⅱ级,硬膜外腔麻醉下行中下腹部手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n=20):丁布氟芬液100ml+0.1%肾上腺素0.5ml(即含1∶20万肾上腺素);Ⅱ组(n=20):丁布氟芬液100ml+NS0.5ml。用双盲法观察两组病人术后镇痛24小时用药量、镇痛效果、血压、心率变化及嗜睡发生率。结果:24小时用药量、VAS评分、嗜睡发生率,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内镇痛前、后血压无明显改变(P>0.05);心率变化:I组镇痛后比镇痛前增快(P<0.05)。结果表明:1∶20万肾上腺素对丁布氟芬液术后PCEA无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15.
硬膜外镇痛术对胸科手术后肺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余革  欧阳葆怡 《华西医学》1997,12(4):489-491
目的:研究硬膜外镇痛术对促进普胸手术后上期功能恢复的意义。方法:22例成年普胸手术后患者按需向胸段硬膜外腔注射0.5%布吡卡因0.1ml/kg。比较镇痛前后肺通气功能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都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术后FVC,FEV1.0和PEF降幅达64.7%~74.6%,镇痛后FVC比镇痛前明显回升(P〈0.05),术后FEV1.0%无明显变化,镇痛后在非鼻导管吸氧时PaO2偏低。结论:硬膜外镇痛  相似文献   

16.
镇静评分是术后椎管内吗啡镇痛呼吸抑制的可靠指标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目的:了解Ramsay镇静评分在椎管内吗啡术后镇痛呼吸抑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研究A:从硬膜外麻醉下经腹腔子宫全部切除并行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的病人中,随机选择Ramsay评分Ⅱ~Ⅲ级病人23例(组1),Ramsay评分V级病人18例(组2)。研究B:在脊椎硬膜外联合麻醉下经腹腔子宫全部切除并行术后蛛网膜下腔吗啡镇痛病人中,随机选择Ramsay评分ⅡⅢ级病人21例(组1),Ramsay评分V级病人13例(组2)。组间比较相应镇静评分时所测呼吸频率、SpO2、收缩压、心率的差异。结果:无论在研究A或研究B,Ramsay评分Ⅱ~Ⅲ级的病人SpO2显著高于评分Ⅴ级的病人(P<0.05),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amsay镇静评分较好地反映了SpO2变化,是监视椎管内吗啡镇痛呼吸抑制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7.
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膀胱痉挛性疼痛防治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后膀胱痉挛性疼痛防治方法.方法:TUVP患者60例,术后病人按不同的解痉镇痛方法随机分成三组,Ⅰ组(对照组),当膀胱痉挛疼痛时肌注哌替啶1 mg/kg,阿托品0.01 mg/kg;Ⅱ组术后保留硬膜外导管,间隔硬膜外腔注药镇痛,Ⅲ组术后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所有病人治疗时间为3 d,术后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间接评估镇痛效果,定时记录膀胱内压、膀胱痉挛次数及病人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术后膀胱痉挛性疼痛发生率Ⅲ组、Ⅱ组、Ⅰ组分别为20%、45%、75%(P<0.05);术后36 h三组病人膀胱痉挛性疼痛发生次数为Ⅲ组<Ⅱ组<Ⅰ组(P<0.05),术后镇痛效果Ⅲ组>Ⅱ组>Ⅰ组(P<0.05);Ⅰ组病人术后3 d膀胱内压明显高于Ⅱ组和Ⅲ组病人,术后2 dⅡ组明显高于Ⅲ组(P<0.05);Ⅱ组和Ⅲ组病人术后尿液转清、拔尿管时间均明显早于Ⅰ组(P<0.05),Ⅰ组有2例病人因术后出血再手术.结论:TUVP后膀胱痉挛性疼痛临床防治方法中,硬膜外注药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肌注用药,应用PCEA模式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前列腺电切 (TURP)及膀胱肿瘤电切 (TURBT)术后 ,患者常有膀胱痉挛性收缩痛 ,并可引起继发性出血 ,且此类患者年龄较大常合并高血压冠心病 ,疼痛刺激可诱发心肌梗塞。我们用硬膜外注入曲马多镇痛 ,达到了明显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 (TURP)及 (TURBT)病人60例 ,男58例 ,女2例 ,年龄45~86岁。随机分为两组 :Ⅰ组即硬膜外组30例 ,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3例 ,糖尿病2例 ,均无明显心律失常 ;Ⅱ组即静脉组30例 ,合并高血压2例 ,左前分支阻滞1例。两组病例均选择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 ,术中均无痛 ,肌…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维生素B12硬膜外注射对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后膀胱痉挛性疼痛的缓解效应,方法:选硬膜外麻醉上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三组,每组20例,于硬膜外末次给药后45分钟分别注入单纯生理盐水10ml(A组),VB121mg加生理盐水至10ml(B组)吗啡2mg加生理盐水至10ml(C组),以双盲法观察术后72小时内各组膀胱痉挛性疼痛的发生情况。结果B、C组术后膀胱痉挛性疼  相似文献   

20.
咪唑安定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咪唑安定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 ,国内外报道不多。本文目的在于探讨咪唑安定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资料与方法 :择期妇科手术 60例 ,ASAl~ 2级 ,年龄 1 9~ 67岁 ,平均 40 .3± 7.2岁。随机分为三组 ,每组 2 0例。A组 :咪唑安定 0 .0 5mg/kg 生理盐水 6m1 ;B组 :咪唑安定 0 .0 5mg/kg 0 .2 %布比卡因 6m1 ;C组 :生理盐水 6m1。选择L1~ 2 硬膜外穿刺置管。麻醉用药为 1 .6%利多卡因。术后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评估镇痛效果。 <4分为轻度疼痛 ,5~ 6分为中度疼痛 ,>7分为重度疼痛。并记录镇痛持续时间及副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