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异体移植手在免疫抑制状态下的成活及恢复过程中的免疫排斥反应等病理学变化。方法 异体移植手术后1天至7个月之间不同时期活检的皮肤、神经、肌肉、肌腱、骨等组织,常规病理学观察。结果 皮肤、神经、肌肉、骨等组织未见有意义的排斥反应性损伤,但上述组织的血管存在不同程度的弱排斥反应迹象,其中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内血管的反应强度明显高于皮肤组织。结论对异体手移植排斥反应监控,除皮肤组织外,还应考虑深部组织的反应。  相似文献   

2.
李京 《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217-220
同种异体移植技术给重建修复外科带来了很大的期望,目前,手、喉、角膜、肾、肝等器官及复合组织同种异体移植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很大进步。在组织先天或后天缺损临床应用中显示出很大的潜能。阴茎同体异种移植属复合组织移植的范畴,不同于内脏器官移植,它由各种抗原性不同的组织组成,包括皮肤、肌肉、腱膜、海绵体、神经白膜、血管,有的组织抗原性强,有的组织抗原性弱,其中肌肉、皮肤抗原性最强,容易发生排斥反应,远比心、肝、肾、肺免疫排斥反应强烈,加之异体阴茎免疫排斥反应机制复杂,缺乏排斥反应明确诊断标准及预测指标,使排斥反应难以预测和判断,保护器官移植的免疫机制的剂量不足以保护异体同种阴茎移植,而增加免疫抑制剂的剂量可诱发感染药物毒性及移植物功能衰竭也难以避免,因此在临床应用上受到限制。目前,我们对同种异体阴茎移植、治疗及研究的进展回顾,以期望同种异体研究获得同行的关注与推动。  相似文献   

3.
异体手移植的手术设计与操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异体手移植的手术设计与技术操作要点。方法:2例右手缺失病人行异体手移植,参照自腕再植的基本程序,依次受区准备、供手准备、移植手组织重奸。骨骼再接平面位于桡尺骨离桡骨关节面2.5cm-3cm处,桡骨阶梯状截骨、螺钉固定、尺骨平面截骨、三棱针或钢板内固定;先缝合侧深肌腱,吻合就、桡动脉后静脉放血,再吻合头、贵要静脉,缝合屈侧浅肌腱及神侧肌腱,吻合神经,缝合皮肤。术后抗免疫排斥、抗感染、抗凝、抗血管痉挛。结果:手术时间分别为7h52min、9h10min,供手缺血时间6h、6h 19min。病例一移植手血循歪良好,病例二术后3小时静脉危象,经手术恢复血循环。现术后8个月移植手存活良好,无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手握持功能及手部感觉已恢复,手内在肌功能部分恢复。结论:异体手移植的手术设计重点依据手缺失残端位置确定受一供体手移植平面,组织重建的顺序为骨骼、深肌腿、动脉、静脉、浅肌腿、神经和皮肤。  相似文献   

4.
建立尸手冷藏库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了手指再造,手的肌腱、腱鞘及骨缺损、关节毁坏等的修复,建立生物性能良好的尸手冷藏库。将健康青年外伤死亡的新鲜尸手,从腕部离断,消毒、灭菌、包装、标记后,置入深低温冰箱内保存,移植前剥除皮肤组织,再浸泡在抗生素溶液内1小时,复温。结果表明:冷冻的异体手指复合组织移植后排斥反应不明显,异体骨与宿主骨镶嵌连接,未镶嵌的部位有骨吸收、关节变性。异体肌腱与宿主肌腱连接牢固。证明,医院建立尸手冷藏库是可行的,与建立骨库具有同等意义,能为临床提供骨、关节、肌腱、腱鞘或手指复合组织等异体移植物  相似文献   

5.
复合组织异体移植(composite tissue allotra nsplantation,CTA),如手、颜面、喉、腹壁移植等,相对于组织结构相对单一的肾、肝、心、肺等实质性内脏器官移植而言,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组织结构的异体移植,包括皮肤、皮下组织、骨、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的部分或全部。实体器官移植常常是为了挽救患者生命,而复合组织移植的目的在于修复患者某个功能部位的缺失,  相似文献   

6.
异体手移植的神经再生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异体手移植免疫抑制剂状态下的神经再生特点。方法:2例右手缺失病人行异体手移植,手术过程基本同自体断腕再植,术中吻合正中神经、尺神经、尺神经腕背支和桡神浅支。术后联合应用普乐可复(FK506)等免疫抑制剂抗免疫排斥反应。结果:术后2例病人移植后存活良好,无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术后1月Tinel征示神经生长超过50mm,2月超过100mm,3月达20cm左右,神经再生速度超过2mm/d。4月拇、示和小指末节皮肤已恢复,手内在肌功能部分恢复。结论:异体手移植免疫抑制状态下神经再生迅速,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手部感觉与手内在肌神经再支配,快于同平面的自体断肢再植,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模型,旨在分析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中各种不同组织的急性排斥反应特点,确定反映肢体移植排斥反应最具有代表性的组织类型.方法将29只Sprague-Dawley成年大鼠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15只为自体肢体再植组,实验组14只为Wistar→SD同种异体肢体移植组,术后不用免疫抑制剂,观察急性排斥反应出现的时间及表现,并对移植肢体中各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异体肢体移植术后第(3.36±1.15)d开始出现皮下水肿和皮肤红斑,这是最早的急性排斥反应表表现;移植肢体的平均存活时间为(7±0.78)d;移植肢体中皮肤组织的排斥反应程度最强.结论Wistar→SD同种异体肢体移植中皮肤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最易于观察排斥反应的组织类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异体手移植的手术设计与技术操作要点。方法 2例右手缺失病人行异体手移植,参照自体断腕再植的基本程序,依次受区准备、供手准备、移植手组织重建。骨骼再接平面位于桡尺骨离桡骨关节面2.5cm~3cm处,桡骨阶梯状截骨、螺钉固定,尺骨平面截骨、三棱针或钢板内固定;先缝合屈侧深肌腱,吻合尺、桡动脉后静脉放血,再吻合头、贵要静脉,缝合屈侧浅肌腱及伸侧肌腱,吻合神经,缝合皮肤。术后抗免疫排斥、抗感染、抗凝、抗血管痉挛。结果 手术时间分别为7h52min、9h10min,供手缺血时间6h、ah 19min。病例一移植手血循环良好;病例二术后3小时静脉危象,经手术恢复血循环。现术后8个月移植手存活良好,无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手握持功能及手部感觉已恢复,手内在肌功能部分恢复。结论 异体手移植的手术设计重点依据手缺失残端位置确定受一供体手移植平面,组织重建的顺序为骨骼、深肌腱、动脉、静脉、浅肌腱、神经和皮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组织配型在异体肢体移植中的意义和潜力。方法:对准备接受异体手移植的10位单手或双手缺失的患者和潜在的供者进行ABO血型和Rh血型、群体反应抗体(PRA)检测及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度,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测定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结果:为其中2位患者各找到1名ABO血型(A-A、O-O)、Rh血型相符,PRA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试验均为阴性,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半相合的供者。手术后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移植手顺利成活,免疫监测和皮肤活检证实无排斥反应发生。结论:理想的组织配型是避免异体手移植发生排斥反应的前提条件,异体手移植理想的组织配型条件是ABO血型与Rh血型相符、淋巴细胞毒性交叉配合试验阴性,PRA水平越低、HLA位点配合的越多是提高异体手移植的成功率和存活率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背景:联合应用最新免疫抑制剂治疗下的动物异体肢体移植的长期存活以及自体肢体再植令人鼓舞的结果使我们相信人体异体手术移植将会成活。方法:1998年9月,我们将一位脑死亡的男性的手和前臂远端移植到一位因创伤前臂远端1/3截肢的48岁男性患。供的手臂用4℃UW器官保存液灌注后,肘上5cm截肢并置于冰箱中运输。同时解剖供体和手的手臂,辨别各自的解剖构,使有活力的结构准确相配。移植过程中包括骨的固定、动静脉的吻合(缺血时间12.5小时)、神经吻合、肌肉和肌腱的缝合和皮肤的覆盖。免疫抑制剂包括抗胸腺细胞蛋白、FK506、酚酸和强的松。维持治疗包括FK506、霉酚酸以及强的松。 随访包括常规移植后的实验室检测、皮肤活检、增强理疗和心理支持治疗。结果:术后早期过程十分平静,未发生外科并发症。患能很好地耐受免疫抑制剂。术后8-9天发现有轻度的皮肤排斥反应的临床和组织学表现。加大强的松的剂量(20mg/天至40mg/天)以及局部免疫抑制霜剂应用临床和组织学表现消失。增强理疗使运动功能获得令人满意的进展。感觉的恢复(Tinel征)十分理想,已达到腕横纹(20cm)。术后100天时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感觉已恢复到手掌,至少24cm。手掌的深压觉存在而无触觉。结论:异体手移植上是可行的。现有的免疫抑制剂可防止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如果以后抚排斥反应的发生,此次异体手移植的功能预后将与大量报道的自体再植预后相似。  相似文献   

11.
同种异体肢体移植配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组织配型的同种异体肢体移植中的意义和潜力。方法 对准备接受同种异体手移植的10例单手或双手缺失准备接受异体手移植的患者和潜在的供者进行ABO血型和Rh血型、群体反应抗体(PRA)检测及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测定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结果 为其中2例患者各找到1名ABO血型(A-A、O-O)、Rh血型相符,PRA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试验均为阴性,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半相合的供者。手术后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移植手顺利成活,免疫监测和皮肤活检证实无排斥反应发生。结论 理想的组织配型是避免异体手移植发生排斥反应的前提条件;异体手移植理想的组织配型条件是ABO血型、Rh血型相符,淋巴细胞毒性交叉配合试验为阴性;PRA水平越低、HLA位点配合的越多,越能提高异体手移植的成功率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12.
近交系大鼠腹部游离皮瓣移植模型的建立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潘华  郭树忠  王璐  张旭东  刘丹  刘垠 《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2):1672-1675
目的:为异体复合组织移植及皮肤移植免疫学研究建立一种可靠、简便而实用的动物模型。方法:以近交系Brown Norway(RT1n)大鼠为供体,Lewis(RT11)大鼠为受体,以股动静脉为血管蒂,进行腹部游离皮瓣异体移植。实验分为2组:急性排斥组(A组)术后不予免疫抑制治疗;免疫抑制组(B组)术后腹腔注射CsA剂量为20mg/kg/天。术后观察移植皮瓣的排斥情况和皮瓣存活时间,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此对动物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价。结果:A组移植皮瓣均在术后(7±1)天发生明显的逐渐加重的急性免疫排斥反应;B组移植皮瓣均可良好存活,存活时间均>100天。组织病理学检查,A组皮瓣有血管炎、毛囊炎及真皮炎症等典型急性排斥反应表现;B组皮瓣均无明显免疫排斥病理学表现。术后IL-2水平与皮瓣表面及病理学检查所见排斥反应程度相一致。结论:近交系大鼠腹部游离皮瓣移植模型是操作更为简易的血管化皮肤移植模型,其免疫排斥的发生易于观察并可稳定控制,是异体皮肤移植免疫学研究的良好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自体第二足趾与异体手指复合组织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异体手指复合组织与自体第二足趾同时移植再造拇、手指的临床效果。方法:以自体Mu甲皮瓣包绕冷冻异体手指复合组织并连第二足趾游离移植为多指缺失者24例(25手)再造出拇、手指50指。采用信访填表、拍片、门诊复查15例(16手)进行疗效分析。平均随访时间4年。结果:再造手指的触、痛及温度觉恢复,对掌功能优良,供足能胜任步行,但4例植皮区易磨损,3例(4足)Mu趾外翻,2例前足底产生胼胝。冷冻或冻干的异体手指移植后无排斥反应,供、受体骨与肌腱连接愈合。结论:异体手指复合组织与自体第二中趾联合移植可减少足趾数丧失,多造手指,保持供足步行功能。移植物经过冷冻或冻干处理后,抗原性很弱,无须应用抗排斥反应药物。  相似文献   

14.
复合组织异体移植(Composite tissue allografts,CTAs)在严重烧伤、创伤性损伤、肿瘤以及先天性疾病等原因导致的周围组织缺损的结构和功能重建方面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一系列的动物实验证明,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条件下,异体移植的皮肤、肌肉、骨、神经、关节、肢体等复合组织或其成分可以长期存活,并达到与自体移植相同的功能,但一旦停止使用免疫抑制剂,很快就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可能发生严重的感染、恶性肿瘤等并发症。在重要的内脏器官的异体移植中使用免疫抑制治疗是合乎情理的,但将它应用于非生命必须的复合组织的异体移植就难以让人接受了。因此现在妨碍复合组织异体移植应用于临床的主要障碍是缺乏特异、安全、有效的免疫抑制药物,设法减少免疫抑制剂的用量也许有助于克服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5.
李荟元 《中国美容医学》2009,18(7):1048-1048
1灵长类动物面部复合组织同种异体移植1:延长移植体存活的技术及免疫抑制疗法 目的:由于排斥反应及传统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带来的风险,阻碍了复合组织同种异体移植手术的广泛开展。本文作者为了给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实验资料,用灵长类动物进行面部复合组织同种异体研究,并观察其长期的效果。方法:在匹配不良的猕猴间,施行面部复合组织(包括皮肤、肌肉、骨骼)异体移植实验。从供体切取面部复合组织,保留供血的颈总动脉,和颈内、颈外两条引流静脉。将移植体转移至另一猕猴的下腹部-异位移植。供体的颈总动脉与受体的股动脉进行端-端吻合,两条颈静脉分别与股静脉吻合。受体动物接受单一的tacrolimus免疫抑制剂治疗。术后不间断地观察,适时取活体组织检查或直行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在13个移植体中,两例于术后3~5天因一条静脉栓塞而失效,与排斥无关,其余移植体均成活良好。单一的免疫抑制疗法有效,未发生并发症。移植体的无排斥反应存活期为60~177天。结论:作者利用灵长类动物猕猴施行面部复合组织同种异体移植获得成功。保持两条引流静脉的畅通是成功的要点,采用tocrolimus单项免疫抑制剂可获长期的抑制排斥反应的效果,未出现早期并发症。此模型可作为进一步研究复合组织同种异体移植的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16.
异体手移植的神经再生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异体手移植免疫抑制状态下的神经再生特点。方法 2例右手缺失病人行异体手移植,手术过程基本同自体断腕再植,术中吻合正中神经、尺神经、尺神经腕背支和桡神经浅支。术后联合应用普乐可复(FK506)等免疫抑制剂抗免疫排斥反应。结果 术后2例病人移植手存活良好,无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术后1月Tinel征示神经生长超过50mm,2月超过100mm,3月达20cm左右,神经再生速度均超过2mm/d。4月拇、示和小指末节皮肤已恢复痛、温觉;5月始先后出现拇指外展对掌、小指外展等。现术后8个月,手握持功能及手部感觉已恢复,手内在肌功能部分恢复。结论 异体手移植免疫抑制状态下神经再生迅速,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手部感觉与手内在肌神经再支配,快于同平面的自体断肢再植,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异体牧移植供手的切取和保存方法。方法:所用器材有无菌手术器械、UW液、保温箱、冰块及冰袋、无菌敷料、标签、无菌试管等。在供者被宣布脑死亡后,即行肢体碘伏消毒,从肘关节平面以上5cm作环形皮肤切口,游离肱动脉后插管,用4℃CUW(保留灌洗),再行前臂离断,灌洗至回流液清亮后拔管,肢体作标记后无菌敷料包裹、塑料袋封装、装入放置冰袋的保温箱中快速运输。同时取颈动脉血留作检验用。结果:获取异体手的热缺敌国时间分别为5分钟、6分钟。至异体手移植术动脉吻合后放血。结果:获取异体手的热缺血时间分别为5分钟、6分钟。至异体移植术动脉吻合术后放血,2例异体手缺血时间分别为6小时、6小时19分。术后生命体征不稳,一般情况好,移植手血循环良好。免疫学指标检测及术后组织活检证实均无排斥反应发生。术后8月移植手功能评价:病例1、2手指运动功能恢复等级均为良;病例1,正中神经恢复等级为优,尺神经恢复等级为良;病例2,正中神经恢复等级为可,尺神经恢复等级为可。结论:本组两例异体手移植患者术后病程及功能康复情况证明,异体手的获取和保存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研究中操作难度较大的大鼠后肢移植模型的建立方法,操作体会及此动物模型在复合组织移植中的意义。方法:以近交系BrownNorway(RT1n)大鼠为供体,Lewis(RT11)大鼠为受体,吻合股动、静脉为供血血管,进行近交系大鼠后肢异体移植。实验分为2组:急性排斥组(A组)术后不予免疫抑制治疗;免疫抑制组(B组)术后腹腔注射FK506剂量为1mg/kg/天。术后观察移植肢体的排斥情况及其存活时间,并取皮肤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此对动物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价。结果:A组移植皮瓣均在术后(4±1)天发生明显的逐渐加重的急性免疫排斥反应;B组移植肢体均可良好存活,存活时间均>100天。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上,A组有血管炎、毛囊炎及真皮炎症等典型急性排斥反应表现;B组均无明显免疫排斥病理学表现。术后IL-2水平与肢体外观表现及病理学检查所见排斥反应程度相一致。结论:近交系大鼠后肢移植模型是得到广泛承认的复合组织移植模型,也是最具挑战性的动物模型之一,完善近交系大鼠后肢移植模型的建立方法,使模型不断规范化,对复合组织异体移植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肢体异体移植在许多的实验模型中进行了研究并已经应用于临床,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肢体包括了具有高度抗原性的多种组织类型(皮肤,肌肉,骨,骨髓,血管,神经和关节软骨)并且系统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限制了肢体移植的临床应用。,与实质性器官移植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1)免疫反应和排斥反应的机制更加复杂;(2)缺乏排斥反应明确的诊断标准和预测指标使排斥反应的发生难于预测和判断;(3)保护实质性器官异体移植的免疫抑制剂的剂量不足以保护肢体的异体移植,而增加免疫抑制剂的剂量以控制排斥反应的发生又增加了感染,药物毒性和恶性变的可能性;4)虽然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在内脏器官移植中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接受肢体这种非生命必需的功能性器官移植的受体而言,这种治疗的风险令其疑虑甚至望而却步。所以有必要根据移植后并发症和免疫反应机制选择有关指标对移植进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组织配型在异体肢体移植中的意义和潜力。方法 对准备接受异体手移植的10位单手或双手缺失的患者和潜在的供者进行ABO血型和Rh血型、群体反应抗体(PRA)检测及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测定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结果 为其中2位患者各找到1名ABO血型(A-A、O-O)、Rh血型相符,PRA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试验均为阴性,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半相合的供者。手术后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移植手顺利成活,免疫监测和皮肤活检证实无排斥反应发生。结论 理想的组织配型是避免异体手移植发生排斥反应的前提条件,异体手移植理想的组织配型条件是ABO血型与Rh血型相符、淋巴细胞毒性交叉配合试验阴性,PRA水平越低、HLA位点配合的越多是提高异体手移植的成功率和存活率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