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2.
纳米载药系统为一系列粒径在纳米级的新型微小给药系统的统称,是利用纳米技术将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作为载体,与药物一起制成的粒径为1~100 nm的药物输送系统。因其具有靶向性、缓释性、载体材料可生物降解等显著优点,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成为国内外医药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并已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载药纳米粒的特点及其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医药领域中更多纳米新剂型的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5.
聚酯型高分子纳米载药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介绍PCL、PLGA、PLA等聚酯型高分子纳米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归纳纳米粒的制备、性能特点、在药物输送系统DDS中的应用等。结果聚酯型高分子纳米载药系统制备简单,有靶向、缓释特征,在DDS中应用较广。结论聚酯型高分子纳米载药系统可作为有前途的新型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6.
7.
目的:介绍纳米载药系统在逆转肿瘤多药耐药(MDR)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纳米载体的特点,逆转MDR的机制及其在此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结果:纳米技术可以使药物通过主动或被动靶向作用,更多地被肿瘤细胞摄取而逆转MDR。纳米载药系统还可以作为RNA的载体,通过基因干扰技术逆转肿瘤的MDR。结论:与单一功能和组成的载药系统相比,多功能或药物联用的纳米载药系统在逆转MDR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将纳米载药系统应用于肿瘤靶向递药的研究层出不穷。与正常组织相比,肿瘤组织具有较低的p H环境、大量新生血管生成、不规则的血流灌注、局部缺氧等特异性的微环境,利用这些特点进行合理的纳米载药系统设计能够实现肿瘤部位的高效递药及深层穿透,显著提高肿瘤治疗效果。针对现有的肿瘤靶向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与设计方法进行综述,以阐述纳米载药系统在肿瘤靶向传递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纳米技术是指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或将大分子物质加工成粒径在1~100 nm范围内的物质的技术。由于其应用于药物制剂领域具有诸多优点,如增强药物的靶向性、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改善药物稳定性等,因此在药物制剂领域,尤其在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蛋白质药物递送是药物研发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用合适的递送系统来改变其自身不足和缺点,成为蛋白质药物制剂研发的热点。本文对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蛋白质药物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嵌段共聚物在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嵌段共聚物作为一类重要的高分子材料在药学中应用广泛。本文结合近几年的研究报道,对嵌段共聚物在给药系统中作为水凝胶、微球、纳米球等的应用以及部分嵌段共聚物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作出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脉冲释药系统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近年来脉冲释药系统的新进展。脉冲释药系统是一种按照生理节律设计、定时定量脉冲式释放有效治疗量药物的剂型。根据剂型设计原理和药物释药机制,将脉冲释药系统分为预设药物传递系统、闭环反馈型传递系统和开环传递系统三大类。 相似文献
15.
纳米粒是药物递送系统研究的热点之一,但仍存在体内循环时间短,易被网状内皮系统识别和清除等缺点,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天然细胞膜成分和纳米技术的结合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案。一种由纳米粒核和细胞膜壳组成的新型仿生系统极大地改善了纳米粒的性能。用细胞膜修饰的纳米粒具有独特的功能,如延长血液循环时间,提高主动靶向和增强细胞内化等功能。本文综述了细胞膜修饰纳米粒药物递送系统的最新进展及其在癌症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综述目前pH敏感纳米递药系统用于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方法 在Pubmed和Google上检索近年国内外资料,阐明pH敏感纳米递药系统靶向肿瘤治疗的作用机制,对超顺磁性纳米粒、胶束、树状大分子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结果 传统肿瘤化疗药物普遍存在疗效低、副作用大等问题,而近年来研发的pH响应的纳米载体可通过EPR效应积聚于肿瘤组织,并在弱酸性的肿瘤细胞外液或经内吞作用后在细胞质或溶酶体中释放药物。该pH敏感型载体能促进药物的靶向递送,在减少系统性副作用的同时提高肿瘤化疗疗效。结论 pH敏感纳米递药系统在肿瘤靶向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开发具有靶向性、高效性、安全性的递药系统是目前该领域研究主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目的:利用发药系统解决儿科医院门急诊静脉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给药频次的问题。方法:结合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频次相关文献资料,利用SPSS22.0软件比较分析2017、2018年门急诊静脉用抗菌药物给药频次的合理性。结果:剔除单次给药的6个品种,再剔除两年中不相同的3个品种,与2017年相比,2018年抗菌药物每日2次及以上的给药频次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2018年抗菌药物的给药频次合理性有显著性的提高。结论:利用定制发药系统为抗菌药多频次使用提供了软件支持,规范了抗菌药物的给药频次,为儿童的用药安全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