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2 毫秒
1.
自1979年始采用自行设计的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EPCV)共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并发症133例,其中穿孔93例,出血11例,狭窄29例,经10年随访结果显示,溃疡复发率2.6%,再狭窄率3.4%,无再出血率,VisicⅠ级和Ⅱ级为92.8%,EPCV术后远期病人消化吸收功能,营养状态,以及恢复劳动能力和生存质量都较高,进一步证实该手术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自体腹膜重建门静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自体腹膜重建门静脉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健康幼猪27头,切除一段门静脉,分别以自体腹膜管、自体静脉和涤纶人工血管重建门静脉,观察重建后腹膜管通畅情况及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腹膜重建门脉后1个月通畅率92.3%(12/13);3个月时通畅率为80.0%(8/10),5个月后通畅率为66.7%(4/6);较采用自体静脉稍低;采用人工血管重建者均有术后3 ̄5小时内发生门脉栓塞死亡。3个月时电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胃小弯和胃底部浆肌层切开术(LGCFS)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其并发症的远期疗效。方法 采用信访、电话访问、门诊复查等方式对1983 ̄1989年间施行LGCFS的55例十二指肠溃疡进行随访,疗效按Visick标准分级。结果 获得随访47例,失访8例。Visick分级:(1)32例无并发症的十二指肠溃疡,Ⅰ级25例(78.1%),Ⅱ级2例(6.3%),Ⅲ级3例(9.4%),Ⅳ级2例(6.3%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主动脉瓣替换(AVR)术后左心功能的近期及其远期效果。方法:对1978年12月至1996年12月期间连续129例单纯行AVR的病人进行分析。结果:术前B超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收缩末期内径(LVESD)分别为(64.5±9.3)mm、(44.7±9.9)mm,术后14天至3个月分别为(51.9±7.2)mm、(31.5±4.5)mm(P<0.01);术后1~2年分别为(47.6±6.1)mm、(29.5±5.4)mm(P<0.01)。手术死亡率3.9%。术后随访6个月至16年,平均4.4年,累计随访501病人·年。晚期死亡6例(1.2%病人·年),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89.3%、77.3%。血栓栓塞及与抗凝有关的出血率分别为0.8%病人·年、1.0%病人·年。结论:AVR术后95%病人的心功能恢复至I或I级,长期效果满意。故主动脉瓣病变、LVEDD扩大并出现症状的病人,应行主动脉瓣替换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两种不同疗法——穿孔修补术加近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PGV)与穿孔修补术加奥美拉唑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94年1月-1996年12月相继入院的48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1例)在穿孔修补术的基础上,加行PGV。B组(27例)仅作穿孔修补术,术后辅予奥美拉唑方案(即口服奥美拉唑加羟氨苄青霉素加灭滴灵)。术后定期随访。随访结果按Visick标准分级。结果A组术后半年和2年疗效优良者(VisickⅠ加Ⅱ级)分别为18例(85.7%)和17例(81.0%),溃疡复发者(VisickⅣ级)分别为1例(4.8%半年)和2例(9.5%2年)。B组术后半年和2年疗效优良者分别为19例(66.7%)和10例(37.0%),溃疡复发者分别为5例(18.5%)和12例(44.5%)。A组疗效优于B组(P<0.01)。Hp检测,A组术后半年和两年的Hp阳性率分别为81.0%和85.7%(P>0.05);B组分别为18.5%和51.9%(P<0.01)。结论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在施行修补术后,应同时加行PGV,以提高对溃疡病的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测定38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行高选迷切加胃窦粘膜切除术(HSV+MA)前后胃窦粘膜幽门螺杆菌(HP)、胃酸、血清胃泌素值的变化,以了解HSV+MA对其影响及HP与胃酸、胃泌素的关系。结果显示:①HSV+MA后3 ̄6月及3 ̄7年胃窦粘膜HP感染率明显低于术前;②HSV+MA后3 ̄6月及3 ̄7年血清胃泌素水平空腹及蛋白餐后15,30,45,60分钟均低于术前,术后3 ̄7年较3 ̄6月有所升高,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评价无支架异种生物瓣膜主动脉瓣替换术后2年左室功能的变化。将80例同期施行主动脉瓣替换病人分为2组,50例(年龄69.3±9.3岁)应用TorontoSPVTM瓣;30例(年龄71.6±7.7岁)作为对照组接受支架人工瓣膜替换。术前、术后1、6、12及24个月间记录M型及Doppler超声心动图,采用计算机图像数字分析,定量测定左室功能的变化。随访期间,Toronto组主动脉瓣跨瓣压差为0.8±0.6kPa(6.0±4.5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2.3±0.9kPa(17.3±6.8mmHg);术后1个月,左室心肌质量下降25%,左室+Vcf及-Vcf明显增加(2.0±0.8/1.4±0.3s-1,P<0.01;2.8±1.2/1.8±0.7s-1,P<0.01)。术后6个月,左室功能进一步改善,心室肥厚的消退更趋完全,该变化在其后的随访期间保持稳定。结论:与支架瓣膜相比,无支架异种生物瓣膜具有较大瓣口开放面积及低跨瓣压差,这促进了术后左室功能的恢复及病理性肥厚的逆转  相似文献   

8.
230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治疗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的结果和经验。方法 对1990年2月至1997年12月的230例婴幼儿VSD修补术进行总结。年龄3 ̄36个月,体重3.2 ̄15.5kg。膜周部VSD192例,干下型VSD36便,膜周部并肌部VSD2例,术前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150例(65.2%)。结果 全组手术死亡13例,手术病死率为5.65%。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肺动脉高压危象和严重心律失常。术后  相似文献   

9.
报告用改良Goligher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球部溃疡100例,复合性溃疡79例及伴出血、梗阻、穿孔的球部溃疡38例,疗效满意,随访3 ̄20年,并发症少,复发率〈2%,按Visick分级优良率84%。作者认为:正确选择适应证;术中除保留爪支,肝胆腹腔支,迷走神经主干外,应剥光食管下端5 ̄7cm,完全切断前后主干向胃发出的分支和角切迹对应大弯侧胃网膜血管8 ̄10cm。操作仔细、规范、防止遗漏是  相似文献   

10.
非规则性肝切除及癌栓取除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非规则性肝切除及癌栓取除术治疗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价值。方法 1987年1月至1996年12月采用非规则性肝切除及癌栓取除术治疗HCC合并PVTT的病人62例。其中,40例在术后联合肝动脉化疗(HAC)和门静脉化疗(PVC)。59例随访3年以上。结果 6例在术后3个月内死于肝、肾功能衰竭,56例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2、3年的复发率和生存率。在手术后应用HAC和PVC组分别为46.2%、59.0%、79.5%和69.2%、51.3%、30.8%。在未化疗组分别为80.0%、90.0%、100%和30.0%、10.0%、5.0%。结论 非规则性肝切除和癌栓取除术是HCC合并PVTT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联合HAC和PVC可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透明质酸及其衍生物在医学上的应用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目的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透明质酸及其衍生物在医学应用上的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对透明质酸衍生物的制备以及它们的医学应用进行整理、综合和分析。结果 透明质酸及其衍生物在粘连性手术、关节炎治疗、防止粘连、药物缓释、软组织的增大、经皮的栓塞治疗方面均起重要作用。结论 透明质酸衍生物的开发扩大了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DNA异倍体、nm23-H1、C-erbB-2和P53癌基因蛋白表达与肝细胞癌侵袭性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DNA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测定52例肝癌2的肝癌细胞的DNA含量,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癌基因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结果DNA异倍体在≤5cm肝癌组为50.0%,在〉5cm肝癌为82.1%;DNA异倍体与肝癌肝内转移及合并癌栓有关。肝癌伴有肝内转移者的nm23-H1阳性率是明显  相似文献   

13.
This consecutive study comprised 86 patients who were available for follow up 5-51 months after sustaining a Colles' fracture-Older type IV. A total of 42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Kirschner (K) wires of whom one had bilateral fracture. Forty-four patients (of whom two had bilateral fractures) were treated with Rush nails. A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the patients was made using both a questionnaire and a clinical examination. The end-results of residual deformity,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indings, and complications wer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Lucas' modification of the Sarmiento demerit point-rating system. At follow-up, the ulnar/radial deviation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patients operated on with K-wires (37° compared with 27°, p < 0.02, range in both groups 0-80°), but no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 other directions of movement. A total of three patients (7%) developed complications. The final result showed that 40 (93%) of the fractures treated with K-wires were excellent or good compared with 38 (86%) of those operated on with a Rush nail. One fracture in each group (2%) had a poor outcome. Comparison of the final result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了65例生育男性、125例不育男性及64例妻子流产男性精浆及精子表面唾液酸含量。结果精子表面唾液酸含量分别为24.03±7.13μg/ml、15.08±8.21μg/ml及15.11±9.40μg/ml,不育及妻子流产男性与生育男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精子表面唾液酸含量的降低可导致男性不育。附睾明显结节患者与无附睾结节者精浆唾液酸含量分别为130.92±21.72mg/ml和144.33±26.09mg/ml,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精浆唾液酸含量可作为附睾上皮功能的一个监测指标。本研究同时还观察到精浆唾液酸含量与精子密度成正相关,而精子表面唾液酸含量与精子质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应用四氯化碳诱发建立大鼠肝硬变模型,以观察大鼠肝硬变形成过程中和行门奇静脉断流术后门静脉压力(PVP)、门脉及外周静脉血中甘氨胆酸(CGA)和胰高糖素(PG)的变化。结果:肝硬变早期PVP及外周血CGA和PG开始增高,门脉血CGA降低,而PG增高,且随肝硬变程度加重,以上各指标的改变更明显。断流术后肝硬变大鼠外周血CGA增高,PVP、门脉血CGA及外周和门脉血PG均无明显变化。正常大鼠以上指标均无改变。本实验结果提示:外周血CGA水平既能早期准确反映肝细胞损伤,从而早期诊断肝硬变,还能判断肝硬变的严重程度及其预后;肝硬变时,外周和门脉血PG水平与PVP的高低密切相关;断流术能维持PVP及门脉血PG水平,对正常大鼠肝功能影响小,但对肝硬变大鼠的肝细胞有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相对含量与DNA含量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及流式细胞术共检测32例肝癌标本,同时取无瘤残端作为对照,以荧光指数(FI)表示端粒酶的相对含量。结果 肝癌组织端粒酶相对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01),F性肿瘤中,异倍体肿瘤占85.7%,而FI阴性者无异倍体出现(P<0.002),端粒酶含量(FI)与细胞增殖指数(PI)的相关系数r=0.54,FI与肝纤维化有关,而与肿瘤大小,结节数目、AFP及有关门脉癌栓无关。结论 肝癌组织端粒酶含量增加,异倍体发生率高,预后差。同步检测肝癌端粒酶和DNA含量有助于其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7.
采用自动化图像分析技术对47例残胃粘膜异型增生细胞核进行DNA含量测定,并与15例无异型增生和10例残胃癌标本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其DNA含量及细胞核面积、周长、最大径和最小径均随异型增生程度的加重呈递增改变(P<0.01),而形状因子则呈递减改变(P<0.05);DNA含量直方图呈规律性改变,特别是重度异型增生与残胃癌在生物学特性方面具相似性。因此,测定细胞核DNA含量可为残胃粘膜异型增生的分级、随访及癌变预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作者测定了38例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服用小量熊去氧胆酸(400mg/d)后的胆囊胆汁脂类浓度、成核时间及胆囊排空能力的变化。结果发现:小剂量熊去氧胆酸可降低胆囊胆汁胆固醇饱和指数.延长成核时间,但对胆囊排空能力无影响。认为熊去氧胆酸可通过降低胆固醇饱和指数,延长胆固醇晶体成核过程而对胆囊结石起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9.
血浆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胆囊结石形成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兔胆囊结石成石过程中血浆脂蛋白胆固醇变化,及其对胆汁中胆汁酸,胆固醇含量及成石的影响,在用高胆固醇膳食致兔胆囊胆固醇结石模型基础上,交动物分为5组,每组10只,动态监测成石过程中血浆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磷脂,甘油三酯,胆汁中胆汁酸及胆固醇含量的变化。结果:(1)随着喂饲HCD时间增加,血浆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升高,3周组及4周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20.
作者通过给豚鼠注射外源性胰岛素,观察官对豚鼠的胆汁酸代谢、肝脏形态及胆石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①实验组(n=12)7只豚鼠有胆石形成,成石率58%,而对照组(n=15)中仅1只有胆石形成,成石率6.7%,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实验组豚鼠肝脏中央静脉周围有空泡变性及脂肪细胞沉积,对照组豚鼠则少见;③实验组豚鼠胆囊胆汁中牛磺鹅脱氧胆酸(TCDCA)与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分别为0.597±0.39mg/ml与2.421±1.59mg/ml,而对照组分别为0.757±0.43mg/ml与3.265±2.47mg/ml,两组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外源性胰岛素可引起肝脏的空泡变性,进而使胆汁中结合胆汁酸含量降低,促进胆石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