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房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和脑卒中是紧密相联的两种疾病。研究表明,20%的脑卒中事件与房颤有关。房颤是脑卒中最强烈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患者的一生中有35%的机会发生脑卒中事件,而发生过脑卒中的房颤患者,再次卒中的年发生率高达12%。中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资料中,房颤患者脑卒中的患病率为17.5%。胡大一等在全国18家医院进行的房颤脑卒中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我国房颤脑卒中的患病率为24.8%。马长生等对北京地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块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报告,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AF)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易引起脑栓塞或其他外周血管栓塞。根据国内40家医院的回顾性研究表明,非瓣膜性AF脑卒中的平均患病率为24.15%,80岁以上患者患病率高达32.86%[1]。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房颤(AF)的流行病学、初级保健负荷和治疗。设计:纳入2001年4月至2002年3月间参与苏格兰连续患病记录计划的初级保健机构,获取横断面资料。地点:55个初级保健机构(362155例患者)。参与者:3135例AF患者。结果:在苏格兰,AF的患病率在男性中为9.4/1000,女性中为7.9/1000(P〈0.001),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年龄〉85岁的个体中为71/1000)。AF患病率随着社会经济匮乏的增高而减少(最小匮乏人群为9.2/1000,最大匮乏人群为7.5/1000,趋势P=0.02)。71%的AF患者接受了心率控制治疗:28%采用β阻断剂,42%为控制心率的钙通道阻断剂,43%为地高辛。[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2014 ~ 2015 年成都地区瓣膜性心脏病(VHD)伴心房纤颤(AF)患者的一般资料、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及卒中一级预防的现状及预后,为进行有效的卒中一级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方法 选取2013年12 月-2015 年4 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VHD 伴颤且未发生脑卒中的233 例住院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按照病因分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AF 组(n =126)、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伴AF 组(n =82)以及其他瓣膜性心脏病AF 组(n =25),对3 组中影响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以及一级预防方法和现状进行分析并随访2 年,观察患者的干预方法是否对脑卒中有预防作用。结果 3 组在年龄分布、性别以及房颤类型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房颤类型以持续性房颤为主;89.3% 的患者有左心房增大;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卒中一级预防的干预措施中风湿性VHD 组以抗凝为主,其中(74.8%)使用华法林长期抗凝治疗,退行性VHD 组以抗血小板(57.3%)为主;采用CHA2DS2-VASc 评分来评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高风险人群共173 例(74.3%);风湿性VHD 组高风险人群以抗凝99% 为主,退行性VHD 高风险人群则以抗血小板为主58.9%。在预防干预后随访2 年,未坚持卒中一级预防的患者中11.1% 出现脑梗死,坚持卒中一级预防的患者中发生脑梗死比例为0.5%。结论 退行性VHD 合并房颤患者比例较前增加。VHD 合并房颤的患者大部分属于高卒中风险人群,使用华法林药物抗凝仍是脑卒中一级预防的主要方法。药物抗凝、手术方式抗凝均能够有效的预防VHD 合并房颤患者的2 年内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房颤合并脑血管疾病的关联因素,旨在对此提供积极预防及治疗。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该院拟诊为房颤的患者158例,将65岁及以上定义为老年组59例,65岁以下的99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老年患者房颤合并脑血管疾病的关联因素。结果:房颤患者合并脑血管总患病率为8.2%。老年组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老年组患者房颤合并脑血管病的关联因素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为房颤患者合并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是房颤合并脑血管病的关联因素,临床应对这些危险因素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大约占所有住院患者心律失常诊断的1/3。在普通人群内有2%的发病趋势,并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上升,65岁以上者发生率可达5%,有器质性心脏病者AF发病率上升。房颤需要长期治疗和随访,射频消融等新技术用于治疗房颤,但绝大多数患者还是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和电转复等传统治疗。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脑卒中等血栓栓塞症并致死和致残的重要成因。据全国13个省14个自然人群近30000人的抽样调查,我国人群房颤的发病率为0.77%。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0.9%对0.7%,P=0.013),发病率随年龄明显增加,80岁年龄组的发病率为7.5%。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我国在未来数十年内房颤的发病率还将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房颤(AF)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发生的AF与治疗经验。结果45例CABG术后有19例发生了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2.2%,其中AF9例,发生率为20.0%,占心律失常的47.4%;根据病情给予药物、电复律等治疗,AF均得到控制,预后良好。结论房颤是CABG术后常见的心律失常,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积极防治房颤。  相似文献   

9.
《中国医刊》2006,41(3):64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为常见的心脏病之一。据估计,我国的房颤患病人数达1000万以上。房颤的危害包括:①房颤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俗称心跳紊乱),其本身即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不适,例如心慌、胸闷等;②如果患者同时并存有其他心脏疾患(如心力衰竭、冠心病等),房颤的发作还会诱发或者加重这些疾病;③房颤患者脑卒中(严重者表现为偏瘫,甚至致死)发生率高达无房颤者的5倍以上。以占房颤患者绝大多数的非瓣膜病房颤来讲,其年脑卒中发生率为5%,如果以前曾发生过一次脑卒中,那么再次脑卒中的年发生率则升至12%。据统计,至少有35%的房颤患者在其一生中将至少发生一次脑卒中;④房颤并不是一种“良性”的疾病,  相似文献   

10.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为8%~10%,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按照指南要求,年龄在75岁以上的老年人应该用华法林抗凝,而在人群调查研究中发现,只有2.1%的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本文通过探索开展老年慢性房颤的院外管理模式,其主要目的就是构建院外病人随访健康档案,建立起血栓管理门诊或房颤抗凝管理门诊,进一步加强院外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时监测INR的变化,同时说服患者家属要积极参与监督,并依托医院心血管专科的慢性房颤院外管理,使广大老年房颤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1.
杨春莲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3):227-227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191例老年人房颤,观察房颤的类型、病因、左心房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布。结果:老年人房颤191例(62.1%),持久性房颤153例(80.1%),全部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其中高血压74例(38.7%),冠心病60例(31.8%),左心房增大132例(69.1%),左心室射血分数小于50%89例(46.6%),缺血性脑卒中40例(20.9%)。结论:老年人房颤发病率高,多见持久性房颤,以器质性心脏病为发病基础,高血压、冠心病是老年人房颤的主要病因,多合并左心房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房颤)是老年人群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欧美国家一般人群的房颤患病率约为0.4%-1.0%,并且随年龄而递增,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于10.0%,其中男性、女性人群的每年发病率分别超过2.0%和1.5%;周自强等报道国内房颤患病率约为0.8%,其中60岁以上人群约为1.3%,而80岁以上人群已升至7.5%。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为0.4%-0.9%,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大于40岁的人群每年房颤发病率递增0.1%-0.2%,超过60岁的人群发病率为2%-4%。尽管房颤本身并不危及患者生命,但房颤时快速的心室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产生明显的心悸、头  相似文献   

14.
正心房纤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据统计,我国30岁以上人群房颤患病率为0.77%,随着年龄而增加,男性高于女性[1]。中华医学会组织的国内40家医院房颤回顾性研究表明,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的平均患病率为24.15%,80岁以上高达32.86%[2]。基层医院由于人员相关知识不足及对华法林出血风险过于高估、及患者监测INR的不便、基层医生宣教不足等原因导致基层医院长期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持续性房颤(AF)患者在导管消融术前后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36例持续性AF患者,36例窦性心律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AF患者根据手术复发与否分为成功组28例,复发组8例;测定AF组和对照组在消融前后BNP水平。结果持续性AF组术前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成功组 BNP水平消融前明显低于复发组(P<0.01)。消融术后2 h、术后3月BNP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复发组消融2h后BNP明显低于消融前(P<0.01),AF复发后BNP又升高(P<0.01),接近消融前水平。结论 BNP水平对持续性AF患者预测和评估消融后AF复发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卒中是房颤的严重并发症。研究表明,非瓣膜性房颤可以使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增加5倍,占美国所有原因卒中的15%,80~89岁人群中该比例甚至达到24%。国内多中心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住院患者房颤的卒中发生率为24.8%,且有明显随年龄增加的趋势,80岁以上脑卒中患病率高达32.9%。  相似文献   

17.
谭琛 《中国乡村医生》2005,21(17):13-14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50~59岁人群中的房颤发生率为0.5%,65岁以上人群为3%~5%,而80~89岁人群中则高达8.8%。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尤其是Holter、远程心电传输及植入性心脏起搏器心律诊断功能的不断完善,人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无症状房颤。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162例老年患者心房纤颤的病因和临床特点,并了解抗栓治疗现状。方法收集本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住院的老年心房纤颤患者162例,分为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对照组为老年无心房纤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心房纤颤的病因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房颤组和对照组心力衰竭和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66.7%、30.3%和37%、11%,房颤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房颤患者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占33.7%和43.8%),其次为高血压病并冠心病(占26.5%和23.4%),高血压病(占18.4%和10.9%);三组患者抗栓治疗成功率分别为房颤伴栓塞组70.8%,房颤不伴栓塞组69.3%,对照组44%,房颤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老年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发病率高,其心力衰竭和脑梗死的发生率较高,抗栓治疗应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并加强华法林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一项大规模欧洲人群研究中调查房颤(AF)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方法和结果:本试验是鹿特丹研究的一部分,鹿特丹研究是针对年龄≥55岁研究对象、以人群为基础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在6808例患者中评估了基线患病率。在平均为6.9年的随访期内,评估6432例患者中的AF发病率。共确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性房颤(NVAF)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68例合并NVAF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F组)与342例不合并NVAF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AF组)进行临床分析。结果:AF组有以下特点:年龄偏大;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低;神经系统损害较严重;颈内动脉闭塞常见;预后差,死亡率高。结论:NVAF是引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且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