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声压超声造影诊断体积较小肝癌的价值。方法使用造影剂SonoVue检查小肝癌249例共267个病灶(最大直径≤3cm),包括原发性肝癌218个,转移性肝癌49个。分析病灶的增强方式和增强时相。结果多数小肝癌动脉期增强、门脉期消退,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间增强时相无差异。增强达峰时原发性肝癌以整体增强为主,而转移性肝癌中环状增强的比例明显高于原发性肝癌,两者差异显著。若结合增强方式和时相,本组鉴别诊断肝细胞性肝癌的敏感性为98.1%。结论超声造影可实时显示小肝癌相对于肝实质增强和消退的动态过程,获得病灶内微血管的影像,从而敏感地鉴别诊断肝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硬化背景下超声造影对已行对比增强CT的小肝癌的补充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009年1月至10月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外科45例,共51个可疑肝脏占位(≤2.0 cm)的肝硬化患者对比增强CT和超声造影资料,将检查结果与病理对照,比较两项影像学检查的诊断差异.结果 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分别检出病灶49个和35个.小肝癌增强后典型表现为"快进快出""快进慢出",比较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诊断小肝癌敏感性及正确诊断率分别为88.9%(32/36)、69.4%(25/36)(x^2=3.02,P=0.08)和43/51(84.3%)、29/51(56.9%)(x^2=1.46,P=0.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另16个对比增强CT未能显示的病灶经超声造影明确诊断12个.结论 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对肝硬化伴小肝癌具有相似诊断率.超声造影较对比增强CT时间分辨力高,对对比增强CT漏检病例及不典型强化病例有很高的补充诊断价值,对于肝硬化内良性结节更具诊断及随访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肝癌高危人群的肝内局灶性小病灶的实时超声造影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常规超声不能确诊的85例肝癌高危患者共98个≤3.0 cm的肝内实质性小病灶的实时超声造影结果 进行分析.患者均行增强CT或MRI检查,且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及随访观察.结果 98个肝内实质性小病灶中,恶性病灶57个,包括肝细胞性肝癌54个,转移性肝癌3个,良性病灶41个,包括血管瘤19个,局灶性结节性增生3个,肝硬化增生结节19个.肝内良恶性小占位病变在造影后灌注方式明显不同:肝癌表现为动脉相快速显影,门脉相快速消退,呈"快进快出"型;肝血管瘤动脉相时无明显变化,增强方式以门静脉期周边缓慢增强,呈向心性填充,即从周边向中心部持续充填,造影剂显影持续时间较长;肝转移癌动脉相为均匀性增强或周边环状增强,内部可有轻度点状增强改变,实质期迅速出现回声减弱改变;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也为动脉期迅速增强,表现为门脉期保持呈持续增强改变,以中央扩散型的均匀持续增强为主,在延迟相中有明显的造影剂摄取.结论 超声造影对肝内实质性小病灶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大的价值,能够明显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41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接受了不同类型的微创介入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超声造影技术对其中46个病灶进行造影增强超声检查。结果介入治疗前,造影增强超声显示46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早期抱球状、弥漫或轻度增强;治疗后病灶超声造影检查结果与增强CT检查结果一致,与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结果比较,灵敏度为91.3%,特异度为94.4%,总符合率为90.3%,明显高于常规彩超结果,后者与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结果比较,灵敏度为48.1%,特异度为89.5%,总符合率为65.3%。结论超声造影可以帮助了解患者肝癌病灶的大小、数目和肿瘤血管等信息,有助于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及疗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CT联合MRI在多中心性肝细胞肝癌术前精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8年4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就诊的经临床诊断为肝细胞肝癌患者4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并在术前1个月内行CT和(或)MRI扫描检查证实为多结节性病变,且所有结节均在术后经病理诊断是否为肝细胞肝癌,比较单独CT检查、单独MRI检查以及两者联合检查对肝脏结节的诊断效果。结果:纳入的42例患者,男31例,女11例,年龄(56.0±10.4)岁。经病理诊断共检出110个病灶,其中肝癌病灶76个。单独CT和单独MRI分别检出89个(占80.90%)和106个(占96.36%)病灶,其中肝癌病灶分别为64个(占84.21%)和75个(占98.68%)。联合检查共检出108个病灶(占98.18%),肝癌病灶76个全部检出。联合检查的肝癌检出率高于单独CT和单独MRI(P<0.001),且不同的检查方法对病灶的检出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与病灶直径相关,直径越大,各项指标均越高。当病灶直径大于2 cm时,CT增强和MRI增强检查诊断肝癌病灶的准确度与病理检查一致。结论:CT和MRI联合检查对肝癌病灶和小病灶的检出率和准确度均优于单独检查,对于多中心性肝癌术前的精准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亚萍 《四川医学》2008,29(2):235-236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静脉注射造影剂声诺维对74例占位性病变98个病灶进行增强超声造影,造影结果与手术病理、增强CT比较.结果 74例患者98个病灶造影显示清晰,与增强CT结果对比,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30例患者增强超声与手术病理对比,诊断符合率96%(29/30).结论 超声造影可提高肝脏占位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可动态观察肿瘤的治疗前后病变情况,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原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和增强CT血流灌注特征及滋养血管显示率,探讨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21个肝癌病灶行超声造影及增强CT检查,比较病灶超声造影及增强CT的增强模式及滋养血管显示率。结果肝癌超声造影和增强CT不同时期的增强程度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和增强CT增强类型(均匀增强与不均匀增强)及增强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45,P=0.5;t=1.64,P=0.12)。肝癌动脉期供血血管的显示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P=0.04),超声造影供血血管显示率高于CT,超声造影供血血管显示率86%(18/21),增强CT供血血管显示率52.3%(11/21)。结论肝癌超声造影与增强CT增强表现一致,可很好地反映肿瘤组织血流灌注特点,超声造影对瘤内供血血管的显示优于增强CT。  相似文献   

8.
叶桂宏  杨红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9):1090-1093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肝癌射频消融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肝癌(均经病理证实)患者65例,比较术前常规彩超、增强CT扫描和超声造影对肝癌病灶的检出率,对比常规彩超引导的60个病灶和超声造影引导的75个病灶射频消融后的疗效。结果 65例肝癌患者中发现135个病灶,其中转移灶92个,原发灶43个。常规彩超检出病灶100个,检出率为74.1%;增强CT扫描检出病灶130个,检出率为96.3%;超声造影检出病灶128个,检出率为94.8%;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肝癌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14,P=0.007);其中增强CT扫描和超声造影肝癌病灶检出率高于常规彩超 (χ2=26.413和22.105,P=0.007和0.008);增强CT扫描与超声造影肝癌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9,P=0.824)。常规彩超引导下60个肝癌病灶完全消融42个,完全消融率为70.0%;超声造影引导下75个肝癌病灶完全消融63个,完全消融率为84.0%,2种影像学检查方法下完全消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38,P=0.041)。以术后1个月增强CT扫描检查作为标准,112个病灶完全消融,术后超声造影显示完全消融84个,正确率为75.0%。结论 超声造影在肝癌射频消融前可以明显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射频消融后可以提高对疗效的判定率,在肝癌射频消融前后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汤雷军  吴安  周建勤  汪秀能 《现代实用医学》2013,25(3):331-332,F0003
目的通过比较小肝癌在增强CT与超声造影的各期增强异同,探讨增强CT和超声造影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小肝癌分别行增强CT与超声造影检查,比较同一病灶在增强CT和超声造影的各期增强方式。结果小肝癌在增强CT和超声造影检查不同时期的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例小肝癌中有5例(20%)在增强CT和超声造影检查增强模式不完全一致,其中1例差异较大,增强CT检查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均为低增强,而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低增强,延迟期低增强。结论小肝癌在增强CT和超声造影检查均能反映肿瘤血供特点,两者共同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型造影剂SonoVue对肝硬化背景下肝局灶性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造影剂SonoVue和对比脉冲序列(CPS)技术,对43例肝硬化背景下可疑肝局灶性病变48个病灶病变行超声造影检查。3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5例经CT、MRI增强检查和临床综合资料证实病灶性质。结果恶性病灶组和良性病灶组达峰时间、始消时间和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例肝细胞癌21个病灶和3例转移性肝癌4个病灶表现为在动脉相均匀增强;2例肝胆管细胞癌2个病灶和2例转移性肝癌3个病灶,表现为动脉相不均匀增强且以周边增强为主;1例肝细胞癌1个病灶在所有时相均呈等增强。肝血管瘤7例9个病灶,表现为动脉相以周边结节状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增强范围呈向心性扩散。3例局灶性结节增生3个病灶呈轮辐状从病灶中央向周边增强。4例肝硬化结节5个病灶在3个时相均呈等增强。本组超声造影诊断正确率为97.68%,假阴性率为3.45%。结论超声造影对肝硬化背景下局灶性小病变的良恶性鉴别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原发性肝细胞小肝癌药物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细胞小肝癌患者60例(73个病灶组织)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口服索拉非尼前、后,均行超声造影检查、增强CT扫描,根据超声造影表现情况分析药物治疗效果。结果 超声造影检查评估原发性肝细胞小肝癌药物治疗疗效的灵敏度为100%(41/41)、准确度为91.67%(55/60)、特异度为73.68%(14/19)。超声造影检测与增强CT检测的结果对比,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793)。结论 超声造影在评估原发性肝细胞小肝癌药物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准确度,具有较高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吴慧颖  于翠玲  王棉  张钧 《吉林医学》2008,29(9):727-729
目的:观察肝脏肿瘤的超声造影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与增强CT三个时期的强化特征,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肝脏实质性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动态灰阶超声造影检查,其中的26例进行了增强CT检查。研究分析30例病例在超声造影与增强CT不同时相的增强情况的各自不同的典型图像。结果:超声造影显示原发性肝癌中85.7%(18/21)的肿块增强早于肝实质,门脉相和延迟相则多呈低回声;与增强CT显示85%(17/20)的肿瘤动脉期高密度,门脉期多呈低密度相一致。肝转移癌中88.9%(8/9)在动脉期呈环状增强或均匀增强,而肝实质期回声显著低于肝组织和增强CT83.3%(5/6)的肿瘤动脉期高密度的表现基本一致。肝脏恶性肿瘤在超声造影与增强CT不同时相的增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雅婕 《重庆医学》2015,(16):2256-2258
目的:评估超声造影辅助肝脏穿刺活检在肝内多发占位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并与常规超声进行对比。方法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该院接受肝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辅助影像学技术不同分为观察组45例(超声造影,76个病灶穿刺)和对照组51例(常规超声,98个病灶穿刺)。结果观察组穿刺次数小于或等于2次达到满意取材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77.63%vs.53.06%;χ2=11.190,P<0.01)。观察组患者总穿刺活检确诊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42%vs.82.65%;χ2=4.494,P=0.034);观察组恶性病灶的穿刺确诊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12%vs.80.65%;χ2=4.412,P=0.036)。观察组患者小于或等于2cm恶性病灶确诊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7.22%vs.79.07%;χ2=5.840,P=0.016)。结论在肝内多发性占位疾病的诊断中,超声造影辅助肝脏穿刺活检较传统的超声检查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在肝硬化背景下超声造影对肝细胞性肝癌及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均经临床诊断为肝硬化并病理确诊的肝脏实质性占位病变的超声造影表现.其中31例肝细胞性肝癌,23例肝血管瘤,并与常规超声、增强MRI及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肝细胞性肝癌96.8%(30/31)表现为动脉相快速整体增强,门脉相快速廓清呈低回声改变的造影灌注特征.3.2%(1/31)门脉相及延迟相均呈等增强.肝血管瘤91.3%00(21/23)表现为动脉相环状增强,门脉相缓慢向心性充填,延迟期高增强.8.7%(2/23)整体快速增强.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增强MRI诊断肝细胞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正确率分别为61.3%,65.2%,63.0%,96.8%,91.3%,94,4%及93.5%,95.6%,94.4%.超声造影、增强MRI同病理结果有较高的符合率(Kappa值分别为0.89,0.89),比较常规超声有显著提高(Kappa值为0.25).结论:肝细胞性肝癌和血管瘤在超声造影中表现为不同的灌注特点,超声造影为两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定性诊断技术,有较常规超声更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对肝内小占位性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65例患者共76个≤3.0cm的肝内实质性小病灶进行实时超声造影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增强CT或增强MRI检查,且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及随访观察。造影剂使用SonoVue,剂量2.4ml,经肘静脉团注,在动脉相、门脉相及实质相观察病灶的灌注情况。结果76个肝内实质性小病灶中,恶性病灶28个,包括肝细胞性肝癌18个,转移性肝癌10个;良性病灶48个,包括血管瘤20个,局灶性结节性增生5个,局部脂肪缺失15个,肝硬化增生结节7个,局部脂肪变性1例。肝内良恶性小占位病变在造影后灌注方式明显不同。结论应用SonoVue超声造影对肝内实质性小病灶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大的价值,能够明显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肝癌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及诊断标准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敏华  戴莹  严昆 《中国医刊》2006,41(4):32-34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CEUS)对肝细胞性肝癌(HCC)各时相的时间定义及病灶增强模式,提出CEUS诊断肝癌的参考标准。方法分析206例253个明确诊断的HCC病灶超声造影表现,记录注射造影剂后肝动脉、门静脉及肝实质的开始增强时间、肝实质增强峰值时间、HCC病灶开始增强、开始减退时间及增强特征。结果设置以注射造影剂肝动脉开始显影(5.8-18.4秒)作为动脉相起始时间;以门静脉开始显影(8.7~23.8秒)作为门脉相起始时问;以肝实质增强达峰值(17.6-38.1秒)为实质相起始时间;以180~360秒作为延迟期时间。253个HCC中94.1%(238灶)在动脉期增强,5.9%(15灶)在门脉期增强;84.6%(214灶)在门脉期或实质期退出,11.1%(28灶)在延迟期退出;4.3%(11灶)最终未能退出。归纳HCC的造影表现显示为“快进快出”、“快进慢出”、“快进不出”、“慢进快出”、“慢进慢出或不出”五种模式。结论根据超声造影时相定义及HCC增强退出特征。总结HCC超声造影模式及诊断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微小肝血管瘤的超声(US)、CT影像的诊断价值。方法:经临床综合诊断证实的微小肝血管瘤患者38例45个病灶,均行超声及CT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38例45个病灶超声检出45个病灶,其中34个病灶呈强回声,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呈筛网状,周边见裂隙征;2个病灶呈低回声,周边见带状强回声,具有典型血管瘤表现而确诊;1个病灶表现为单发圆形直径约lcm病灶,与小囊肿无法明确鉴别,经过CT增强及超声造影(CEUS)确诊;8个病灶表现为低回声,界限欠清晰,与非均质性脂肪肝及小肝癌难以鉴别,经过CT增强及超声造影确诊;超声造影10例14个病灶具有典型的肝血管瘤特征。38例45个病灶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平扫未检出3个病灶;平扫+增强未检出4个病灶。结论:超声检查灵活方便、无创经济,可作为肝血管瘤的初筛方法;应用CT及超声造影检查为确诊定性手段,对微小肝血管瘤诊断的特异性较高,可将超声的高敏感性及CT的高特异性相结合,提高微小肝血管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陕西医学杂志》2015,(7):837-83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价肝癌射频消融(RFA)后疗效的有效性,其与增强CT评价的一致性。方法:对69例肝癌患者共92个病灶在超声引导下行射频消融术,术后即行超声造影(CEUS)。并在之后的1~3个月内随访并同期行超声造影(CEUS)及增强CT(CECT)扫描,比较分析两者在评价肿瘤完全消融率及残留率的一致性。结果:首次RFA后CEUS判断其中59例患者74个病灶完全消融,完全消融率达80.4%(74/92),残留率19.6%(18/92)。对10例患者18个残留病灶又再次行RFA治疗后进行超声造影,18个病灶中13个病灶仍有局部残留。一个月后行超声造影(CEUS),同期进行增强CT(CECT)扫描,92个肝癌病灶中79个CEUS及CECT判断一致为完全消融;有4个病灶判断不同:CEUS判断为残留而CECT判断为完全消融。CEUS的完全消融率和残留率分别为85.8%(79/92)、14.2%(13/92);CECT的完全消融率和残留率分别为90.2%(83/92)、9.8%(9/92)。92个病灶经RFA治疗术后,CEUS以及CECT对肿瘤的总体消融率以及残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造影(CEUS)对肝癌病灶RFA术后完全消融率和残留率的诊断具有同CECT相近的准确性。超声造影是评价RFA疗效的有效方法,能为肝癌RFA治疗后的有效评估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原发性肝癌与肝局灶性结节增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经增强CT造影对照,并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的原发性肝癌23例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病变10例,采用意大利Bracco公司生产的第二代声学造影剂Sonovue进行超声造影成像,造影时记录肝实质及病灶的充填过程、充盈方式及增强程度.结果 肝细胞肝癌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各有特点,其鉴别要点主要在于病灶的充盈方式及消退时间.原发性肝癌的造影方式呈典型的快进快退型;而局灶性结节增生由于滋养血管在中央疤痕中穿行,其造影方式呈中央向周边逐渐充填,甚至在门脉相和延迟相增强呈等回声,消退时间明显晚于原发性肝癌.结论 超声造影能清楚显示原发性肝癌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造影充填过程及充填方式,对它们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增强CT对肝硬化背景下肝内微小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6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超声造影和增强CT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式对肝硬化患者肝内微小结节的检出和诊断符合率,并总结不同影像学检查中的图像表现。结果超声造影检查对肝硬化肝内微小结节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增强CT检查,尤其对于小肝癌的诊断符合率更高(P<0.05)。超声造影36个肝癌病灶均表现为"快进快出"特征,其中30个病灶在动脉期病灶内表现为造影剂呈球形快速填充,门脉期提前廓清,而在延迟期病灶完全廓清呈低回声改变,6个病灶在动脉期表现为环状向心性快速填充,门脉期至实质期始终同步廓清;而24个增生性结节病灶中有8个在动脉期呈现快速球形填充,在门脉期提前廓清,呈"快进快出"特征;5个肝血管瘤病灶中3个在动脉期表现为向心性增强,门脉期或延迟期缓慢廓清。增强CT检查中,35个肝癌病灶33个在动脉期呈现明显强化,2个未见明显强化,所有病灶均于门脉期和平衡期分别逐渐消退;24个增生性结节病灶在动脉期表现为中度强化,在门脉期呈现高度强化;4个肝血管瘤病灶在动脉期表现为轻度强化,在门脉期持续等强度强化,而延迟期呈现高度强化。结论超声造影对肝硬化患者肝内微小结节病灶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增强CT患者,尤其是对于小肝癌的诊断,超声造影检查诊断更为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