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时间为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前各临床评价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2周后,2组的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可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
胡淑珍  吴华  顾旭东  傅建明  曾明  李亮  沈芳 《浙江医学》2017,39(16):1359-1362
目的探讨运用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康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传统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步行功能训练,治疗组给予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频率为6次/周,20min/次,共8周。两组分别于康复训练前及训练8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采用BiodexGaitTrainer-2步态分析系统评定患者的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功能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Flexbot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虚拟现实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康复训练+Flexbot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虚拟现实训练的16例作为实验组,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的1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8周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每次50min,5次/周;实验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0min,在此基础上再进行30min的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虚拟现实训练,每次50min,5次/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Gaitwatch步态分析系统、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对两组患者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UGT时间、步长、步频、步速及BB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8周后,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TUGT时间、步长、步频、步速、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实验组TUGT时间、步长、步频、步速、BB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Flexbot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虚拟现实训练能有效提高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联合高压氧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4周以内病程的首次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高压氧康复组和常规康复组。高压氧康复组采用早期常规康复训练结合高压氧治疗,常规康复组只进行早期常规康复训练,疗程为6周。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下肢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分别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BBS评分、简化FMA评分和 Holden步行能力分级评定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经过治疗6周后,2组BBS评分和简化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以高压氧康复组幅度提高更为明显;经过治疗6周后,2组步行能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以高压氧康复组好转幅度更为显著。结论:早期康复结合高压氧治疗能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提升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5.
许林海  蒋松鹤  韩丽雅 《浙江医学》2017,39(13):1097-1101
目的观察减重支持步行训练(BWSTT)联合本体感觉训练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效果。方法选择分别行BWSTT治疗(对照组)、BWSTT+本体感觉训练(观察组)的CIS偏瘫患者各32例。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6分钟步行试验(6MWT)分别评估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采用Prokin254P型本体感觉评估训练系统中的平均轨迹误差(ATE)、评估完成时间(Time)评估患者的下肢本体感觉功能;比较两组患者以上各项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BBS、FAC、6MWT、ATE、Tim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BBS、FAC、6MWT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均P<0.05),ATE、Time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FMA、FAC、6MWT均明显增加(均P<0.05),而BBS、ATE、Time均未见改善(均P>0.05);观察组FMA、BBS、FAC、6MWT、ATE、Time均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BWSTT联合本体感觉训练能有效改善CIS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本体感觉,提高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柳忠  梁天佳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1):2680-2685
背景 步行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会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如何尽早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尤为重要,而临床鲜见通过镜像疗法(MT)联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BWSTT)促进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相关报道。目的 观察MT联合BWST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9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n=40)、减重组(n=40)和联合组(n=40)。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减重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BWSTT,联合组患者在减重组基础上增加MT;每周训练6 d,共持续4周。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中的下肢部分(FMA-LE)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HFAC)、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6 min步行测试(6MWT)结果。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前FMA-LE评分、HFAC、BBS评分、MBI、6MWT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重组、联合组患者治疗后FMA-LE评分、HFAC、BBS评分、MBI、6MWT均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FMA-LE评分、HFAC、BBS评分、MBI、6MWT结果优于减重组(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FMA-LE评分、HFAC、BBS评分、MBI和6MWT结果均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MT联合BWSTT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镜像疗法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疗效 方法:选取康复科内脑卒中后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至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镜像疗法训练。两组患者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4周后进行下肢FMA评分量表、FAC分级、BBS量表和BI量表评定。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下肢FMA评分量表、FAC分级、BBS量表和BI量表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下肢FMA评分量表、FAC分级、BBS量表和BI量表评分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下肢FMA评分量表、FAC分级、BBS量表和BI量表评估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镜像疗法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99-102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50 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 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基础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平衡及步行功能。结果 两组治疗前BBS、FAC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BBS、FAC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BBS、FAC 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予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可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收集54例发病12个月内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试验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及步行训练,试验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及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予以步行功能评估,包括6 min步行试验(6MWT)、10 m步行测试(10MWT)和功能性步行分级(FAC);Fugl-Meyer下肢运动评定量表(FMA-LE)评估下肢运动功能;使用运动捕捉系统采集患者的步态时空参数。通过以上各项指标分析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变化情况。 结果 (1) 治疗2周和4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6MWT、10MWT组内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6MWT与治疗2周组内相比有进一步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仅试验组患者10MWT组内较治疗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5);(2) 治疗2周和4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FAC评级和FMA-LE评分组内较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治疗4周后FMA-LE较2周时有更进一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3) 治疗4周后,试验组步行周期较治疗前(P=0.003 5)、2周后(P=0.003 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步行周期,其疗效与常规步行训练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进行上述治疗的站立和行走训练中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对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经6周治疗后,其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家庭简化太极拳结合肌力组合训练改善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活动功能和自我评定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列为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家庭简化太极拳结合肌力组合训练治疗,选择同期在我院治疗的髋关节骨关节炎不同意组合方案治疗的患者40例,列为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6 min步行测试、直立行走测试和WOMAC评分。结果:①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MWT、TUG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髋关节屈伸与外展ROM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患者治疗后WOMAC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简化太极拳结合肌力组合训练在改善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活动功能和自我评定方面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6分钟步行试验中的运动强度,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名志愿者先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6MWT),测量每位受试者的6分钟步行距离(D)、做功(W)和结束时的摄氧量(VO2-6MWT),再按Bruce方案进行极量心肺运动试验( CPET),检测每位受试者极量运动时的峰值摄氧量( VO2-peak)和无氧阈( AT),CPET和6 MWT均采用便携式K4 B2气体分析仪实时检测气体交换参数,以获得 VO2-6 MWT、VO2-peak 和 AT。结果:(1)6MWT中16名受试者的摄氧量由运动初始的8.15ml上升到28.42ml,前1分钟上升较快,后5分钟基本进入平台期。(2)6分钟步行距离(6MWD)与6MWT结束时的摄氧量( VO2-6MWT)成线性正相关;而VO2-6MWT与 CPET测得的AT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健康受试者来说,6 MWT是无氧阈水平的运动试验,它能够反映受试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可能反映其有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6分钟步行试验(6MWT)和脑钠肽(BNP)评价缬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将76例CHF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缬沙坦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常规治疗组用强心剂加利尿剂。对患者进行4周的治疗观察。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压、BNP、6分钟步行距离及超声心动图等指标。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MWT和BNP均能有效评价缬沙坦治疗CHF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 min步行试验(6MWT)与心率震荡( HRT)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中山市东凤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65例,按6MWT的结果分组:步行距离<300 m为Ⅰ组,300~374.9 m为Ⅱ组,375~449.9 m为Ⅲ组,>450 m为Ⅳ组。各组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HRT的震荡初始值( TO)、震荡斜率( TS)。对HTR与6MWT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Ⅰ-Ⅳ组各纳入了30、35、40、60例患者,4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及糖尿病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TO、TS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Ⅰ组和Ⅱ组TO值与Ⅳ组比较均显著增高( P<0.05);Ⅰ组、Ⅱ组和Ⅲ组TS值与Ⅳ组比较均显著降低( P<0.0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MWT与TO值呈负相关,而与TS值呈正相关( 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窦性6MWT与HRT相关,6MWT的距离越短,其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越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针对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RAPN),建立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和分段操作理念的渐进式分段培训体系。方法 选择1名近期取得达芬奇(da Vinci)机器人手术资格的泌尿外科医师,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基础操作培训和缝合强化培训。随后将RAPN分为6个步骤,受训医师参与实际手术操作,每次手术完成其中的1个步骤,在减少对患者影响的前提下获得实践操作经验。最后受训医师独立开展RAPN。结果 受训医师顺利完成虚拟现实培训。在分段操作阶段共参与手术18例,与同期上级医师独自开展的手术相比,手术时间由(134±41)min延长至(161±51)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7)。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与同期上级医师独自开展的手术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通过培训后,受训医师能够独立开展RAPN。结论 通过虚拟培训、分段操作的方式,可以在较好地保证手术安全性和效果的前提下培养受训医师的操作技能,使其高效、高质量地完成RAPN。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步态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1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按随机数法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Motomed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治疗后)分别采用改良 Ashworth 痉挛分级评定患者肌张力,使用步态分析评定患者步态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步态功能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步态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在常规的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Motomed运动训练可显著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步态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设计一种应用于临床教学的腹腔镜操作培训系统。方法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与手术器械的联合应用,研制腹腔镜虚拟手术培训系统。将受训临床医师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名。实验组采用虚拟手术操作系统进行培训,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培训,通过统计学方法对两组医师的考核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考核结果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实验组的培训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虚拟腹腔镜培训系统的应用,提高了医师们的学习兴趣和技能水平,值得在临床教学中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噻托溴胺粉吸入剂在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0例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25)吸入噻托溴胺粉剂18 ug/次,1次/d;对照组(n=25)按需使用异丙托溴胺气雾剂,观察两组用药前、后3、6个月肺功能的变化,通过6 min步行试验(6MWT)观察运动耐力的变化,评价药物疗效。结果:用药3个月后治疗组FEVl、FVC、FEVl/FVC、FEVl占预计值百分比比对照组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运动耐力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药后3、6个月肺功能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入噻托溴胺可以改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与运动耐力,安全可靠,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