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成人患者患有支原体肺炎的CT影像临床表现,有指导性地对支原体肺炎进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科2013年7月-2014年4月检查经回访确诊为支原体肺炎的35例患者进行分析,对检查结果做出评价与解释。结果:左侧的发病几率明显高于右侧,左下叶是高发病部位,相对于其他部位具有高危险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CT影像结果表现为磨玻璃密度阴影状态的患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本实验为92.8%。结论: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在临床中表现有一定的代表性与特异性,CT 影像结果对早期诊断支原体肺炎具有指导性作用,具有临床研究和进一步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光   《中国医学工程》2015,(1):98+102
目的探讨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确诊为成人支原体肺炎的患者70例,对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侧肺内病变患者中,左侧肺叶发病率(54.3%)明显高于右侧(17.1%),左下叶发病率(65.7%)明显高于其他叶段,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T检查结果中,以磨玻璃影检出率(97.1%)最高,其次为实变影、结节影、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胸腔积液,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CT检查结果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其进行掌握有助于提高诊断率,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64排螺旋CT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MPP及40例细菌性肺炎患儿的胸部CT影像学表现,比较两组表现类型的差异.结果:两组比较,MPP组肺叶/段实变表现高于细菌性肺炎组,小叶性肺炎及支气管炎表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合并其他类型的CT表现包括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磨玻璃样改变、肺门淋巴结肿大、肺不张等,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PP肺叶/段实变表现比例高于细菌性肺炎,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临床工作中应综合分析评估病情.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支原体肺炎(MP)的CT影像学特征,指导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MP。方法对36例经血清学证实的MP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MP的治疗时间分为入院时及2、4周组进行CT影像表现比较,并按照年龄分为儿童组和成人组,对其CT影像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36例MP患者CT影像入院时主要表现为磨玻璃样变(75.0%,27/36)和小斑片状或结节状实变影(91.7%,33/36);治疗2周后主要表现为大片状实变影(5.6%,2/36)和合并肺外病变(5.6%,2/36);治疗4周后病变完全消失。入院时与治疗2、4周时的各CT影像表现之间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和4周各CT影像表现之间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组20例中磨玻璃样变占15.0%(3/20),小斑片状实变影占20.0%(4/20),明显低于成人组(75.0%、50.0%),而大片状实变影(75.0%,15/20)、肺不张(15.0%,3/20)、淋巴结肿大(25.0%,5/20)、胸膜腔积液(10.0%,2/20)和支气管扩张(10.0%,2/20)比例则明显高于成人组(43.8%、6.3%、12.5%、6.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的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MP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胸部CT影像学特点,指导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8年12月间64例诊断明确的MPP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胸部CT。结果①64例患者中,男35例(58.6%),女29例(41.4%)。年龄〈1岁2例(3.1%),1—3岁14例(21.8%),4~7岁18例(28.1%),8—10岁20例(31.2%),〉10岁10例(15.6%)。②病变影像局限于单侧的病变中,右侧30例(69.8%),左侧13例(30.2%)。右侧明显多于左侧;多个叶段受累(65.5%)多于单个叶段受累(34.3%);各叶段受累情况分析以右下叶最多,共22例(34.2%),其次为右中叶(18.7%)、左上叶(18.7%)。③病变影像以大片实变影最多(84.3%),余分别为胸腔积液(31.2%)、肺不张(25.0%)、肺门淋巴结肿大(15.6%)和散在斑片状影(12.5%),年龄不同影像改变也有一定差异。结论儿童MPP年长儿发病率高于婴幼儿,右肺发病多于左肺,大片实变影最多,其影像特点与年龄有关,胸部CT影像学特点有助于儿童MPP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葛欣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3):122-125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高分辨率CT影像学特点,为支原体肺炎患儿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佳木斯市妇幼保健院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52例,所有患儿均采用高分辨率CT影像诊断,总结病变分布特点、肺实质以及纵膈胸膜情况,分析支原体肺炎影像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3岁组支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析CT在支原体肺炎中的影像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 方便选择该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62例患者进行研究,以年龄大小实行分组,31例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为此次研究的研究组,而31例未成年支原体肺炎患儿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CT扫描检查,并对比组的CT检查影像特点进行对比.对全部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4周的影像学进行分析,并对比两组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全部患者入院治疗后2周,磨玻璃样变和小斑片状或结节状实变影等影像学表现均消失,其中表现为大片状实变影、 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的仅有2例,均为6.45%,少于入院时的25.81%和77.42%,P<0.05,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占3.23%,少于入院时的12.90%;经过4周的时间治疗后,各项影像学特征均消失.研究组的磨玻璃样变、小斑片状或结节状实变影还有树芽征这几个影像学特征表现上的比重分别为77.78%、75.00%和80.00%,明显多于对照组的22.22%、25.00%和20.00%,P<0.05;而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大片状实变影、纵隔淋巴结肿大还有胸膜腔积液的比重为33.33%、12.50%、0.00%和29.17%,则小于对照组的66.67%、87.50%、100.00%和70.83%,P<0.05.结论 将CT扫描检查方法应用在支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上,能够获得较为明显的影像学特点,进而提升患者的临床诊断效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提高成人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及治疗,减少误诊.方法 对2008年1月~2009年6月呼吸科血清学证实的45例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临床主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CT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情况.结果 45例患者多无基础疾病,男,21例,女,24例,以青壮年为主;临床表现以发热、刺激性咳嗽为主要临床特点,18例(40.0%)出现肺外表现,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头痛、烦躁、皮疹、关节痛等.CT影像改变多种多样,如磨玻璃影、球形结节病灶、团块影、斑片状浸润影、病变肺内游走、纵膈淋巴结增大及胸腔积液.所占比例分别为20例(44.5%)、12例(26.7%)、7例(15.5%)、6例(13.3%)、20例(44.5%)、4例(9.0%)、15例(33.3%).外周血白细胞(4.0~10.0)×109/L8例(17.8%)、≥10.0×109/L32例(71.1%)、≤4.0×109/L 5例(11.1%);C反应蛋白(CRP)升高36例(80.0%);肺炎支原体抗体1∶160 12例(26.7%),1∶320 24例(53.3%),≥1∶640 9例(20.0%).结论 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不典型,CT影像改变多种多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血清Mp-lgM 有利于早期诊断,大环内脂类、呼吸喹诺酮类抗生素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好,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CT影像学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1年3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行CT检查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32例为研究对象,对其CT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患儿斑片影12例,实变影9例,肺间质浸润性影5例,胸腔积液5例,腺泡结节影4例,肺门淋巴结增大5例。结论支原体肺炎CT影像可呈多种表现,部分患者可同时存在多种影像学改变。  相似文献   

10.
小儿支原体肺炎54例胸部CT影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总结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胸部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儿科2010年9月—2011年2月间明确诊断的54例MPP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胸部CT。结果胸部CT显示病变部位:单侧者39例(72.22%),双侧者15例(27.78%);单侧中右侧者20例(51.28%),左侧者19例(48.72%);多个叶段受累30例(55.56%)多于单个叶段受累24例(44.44%),各受累叶段分布情况为:右下叶18例(33.33%),左下叶15例(27.78%),左上叶11例(20.37%),右上叶7例(12.96%),右中叶7例(12.96%),左中叶2例(3.70%);病变性质显示为大片实变影31例(57.41%),斑点状及斑片状实变影22例(40.74%),云絮状或磨玻璃样或网格样密度增高影各1例(1.85%),双肺散在斑片影7例(12.96%),其中非单个叶段受累者大片实变与斑点状及斑片状实变多同时存在。其他病变还有胸腔积液14例(25.93%),肺门淋巴结肿大7例(12.96%),肺不张7例(12.96%),心包积液1例(1.85%)。婴幼儿MMP胸部CT以散在斑片影为主,年幼儿以斑点状及斑片状实变影为主,年长儿则多表现为大片实变影。结论小儿MPP单侧病变多于双侧,右肺病变多于左肺,大片实变影最多,其次为斑点及斑片状实变影,也可见双肺散在斑片影。其影像学特点与年龄有关。胸部CT影像学特点有助于婴幼儿及年幼儿MPP的诊断及儿童MPP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王丽 《求医问药》2014,(20):45-46
目的 :探讨用CT对支原体肺炎高龄患者进行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支原体肺炎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院对这100例患者进行了CT检查。结果 :这100例支原体肺炎高龄患者CT影像的主要特点为病变范围分布广泛,病变影像呈多样性,且有双侧多片肺叶受感染。在这100例患者中,有50例患者的CT影像表现为结节状影,其中,有40例患者呈现单侧结节状影,有10例患者呈现双侧结节状影。有50例患者的CT影像表现为磨玻璃样密度影,其中,有35例患者呈现单侧磨玻璃样密度影,有15例患者呈现双侧磨玻璃样密度影。在这些患者中,有55例患者的CT影像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有30例患者的CT影像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在这100例患者中,有25例患者的病变分布在两个肺叶,有75例患者的病变分布在一个肺叶内。结论 :支原体肺炎高龄患者的CT影像呈现多样化,病变范围分布广泛,且有双侧多片肺叶受感染。其CT影像以结节状影、磨玻璃样密度影、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混合型影像较为多见。这为临床医师对支原体肺炎高龄患者进行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晓君 《疑难病杂志》2007,6(5):300-301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病原菌为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在人类主要引起呼吸系统感染,儿童好发,但近几年来,成人患肺炎支原体肺炎逐渐增多,应引起重视。为此,笔者回顾性分析、总结了本科收治的60例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资料,旨在了解其临床特点,以期提高早期诊断率,避免延诊或误诊。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并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确诊的肺炎支原体肺炎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支原体肺炎最常见症状:发热,以高热为主,伴玩固性咳嗽、少痰、咽痛,可伴胸腔积液.另外,可出现皮疹等肺外损害,2例有明显接触感染,所有患者无肝功损害,无离子紊乱,发病初期,血常规白细胞均<10.0*109/L,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仍是诊断支原体肺炎的主要手段.结论 支原体感染易引起支原体肺炎,治疗上应考虑支原体合并其它病原体的混合感染.呼吸喹诺酮及新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是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成人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安阳钢铁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2008年2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7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体温、意识状态、主要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71例患者多无基础疾病,年龄≥65岁者3例,CURB-65评分0~2分者68例,占95.77%,胸部CT表现多样,除间质性改变外,团块影、浸润性改变及胸腔积液亦占一定比例。比较应用阿奇霉素针与左氧氟沙星针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成人支原体肺炎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类型,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表现多样,正确诊断有赖于临床、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的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15.
肺炎支原体是呼吸道常见的一个致病原,常引起呼吸道感染综合症,发展为肺炎者约3%~10%,占非细菌性肺炎的1/3[1].支原体肺炎常为良性经过,有自限性,预后好,但亦可引起大量胸腔积液、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肺纤维化、阻塞性细支气管炎等而危及生命,并可引起肺外多脏器功能受损[2].支原体肺炎好发于儿童,但近年来在成人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中,支原体感染并不少见,亦越来越引起重视.本文就成人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成人支原体肺炎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探讨诊断策略并评价抗生素联合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及胸部X线检查情况.结果72例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治疗后显效率为100%,复查胸部X线显示肺部病变完全吸收,胸腔积液消失,48小时内体温降至37℃以下,72例患者随访均未见复发.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应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影像学表现和血清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治疗用大环内脂类加喹诺酮类抗生素联合抗感染,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成人支原体肺炎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九进 《右江医学》2005,33(4):401-402
肺炎支原体肺炎(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好发于儿童,但近年来在成人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中,肺炎支原体(MP)感染并不少见,临床诊断MPP的病例逐渐增多[1],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或重视不够而易造成误诊,为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46例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胸部CT,提高本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采用回顾资料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1年12月入住我院儿科治疗支原体肺炎的46例患儿的CT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单侧肺叶病变者34例占73.9%(其中右侧者20例,占58.8%,左侧者14例,占41.2%),双侧病变者12例占26.1%;单叶段病变者20例占43.5%,多叶段病变者26例,占56.5%。病变累及分布右侧肺上叶14例、中叶6例、下叶21例;左侧肺上叶16例、中叶6例、下叶18例。其中,肺段实质浸润性病变(大片实变影)共32例;肺小叶实质浸润性病变(斑点状或斑片状实变影)30例;肺间质浸润性病变(散在斑点或斑片状影)10例,磨玻璃影4例,多数多叶片病变中大片实变影和斑点或斑片状实变影共同存在。此外,其他病变还包括肺门淋巴结肿大3例,胸腔积液11例,肺不张2例。经系统治疗后,肺间质浸润性病变10例治疗后7天内复查CT发现病灶全部吸收;肺实质浸润性病变36例中,7天内病灶吸收11例,14天内13例,21天内7例,5例超过21天病灶吸收者均合并有其他脏器受累情况。结论支原体肺炎患儿胸部CT表现有一定特点,单侧多于双侧,右肺多于左肺,大片实变影最常见,其次是斑点状或斑片状实变影,最少是散在斑点或斑片状影,根据这些特点可以立于本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并可以确定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探讨治疗策略。方法综合分析84例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COPD患者使用三代头孢菌素无效后,确诊合并MP感染后改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效,疗程5~25d。5例高热及全身症状重、肺外表现明显者,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全部治愈。2例胸膜粘连。3例行胸腔穿刺抽液术。结论COPD患者,肺外症状明显者,应警惕MP感染可能,尽快作肺炎支原体抗体,咽拭子PCR技术或病原学检查。COPD急性发作常规抗感染效果不佳时,应考虑是否合并MP感染。  相似文献   

20.
岳绍中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9):2263-2264
目的:增进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的临床认识,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将2002年5月至2006年9月间35例确诊为MP肺炎住院病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多为学龄儿童,6~12岁占45.71%。刺激性咳嗽伴发热为主要症状占85.71%,早期大多无明显阳性体征。MP痰培养阳性率低,仅为2.86%。但用ELISA法检测血清MP-IgM阳性率高(74.29%)。外周血白细胞大多正常(74.29%),但血沉(77.14%)和CRP(48.57%)均升高。胸片以一侧大片絮状阴影为多见,占82.86%,右侧(57.1%)多于左侧,下叶(62.86%)多于中上叶。11例(31.43%)有肺外合并症,其中伴有渗出胸膜炎者占27.27%,此外还有血液系统、肝及心脏受损等。所有病例用红霉素、阿奇霉素治疗效果好,尚未发现耐药情况。结论:小儿MP肺炎好发于学龄儿童,ELISA法检测血清MP-IgM阳性率高,利于早期诊断,红霉素、阿奇霉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