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后外内侧联合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后外内侧联合人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收治的采用后外侧入路和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18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术后对患者进行观察随访,观察患者的手术治疗的成功率、骨折愈合的情况、骨折部位内固定物的位置、患者骨折部位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经过随访观察,18例三踝骨折患者的切口均为一期愈合,伤口无感染,骨折愈合良好,无移位、无畸形,骨折部位内固定物的位置稳定、无松动,所有患者均恢复行走功能,15例患者患侧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3例患者患侧踝关节功能恢复好转,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总有效率达100%。结论选择后外内侧联合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操作简便、可以充分暴露骨折部位、固定可靠、对患者创伤小、无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旋型三踝骨折的复位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外旋型三踝骨折患者均采取腓骨远端后外侧手术入路和内踝内侧手术入路。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制定的评定标准,从疼痛程度(40分)、踝关节功能(50分)、骨折力线(10分)方面进行评定。结果:1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8个月。根据AOFAS的评定标准,优12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4.11%。结论:手术治疗外旋型三踝骨折,恢复踝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尤为重要,可为早期活动提供充分的稳定性,同时最大限度地恢复踝关节的远期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治疗二踝骨折的可行性和优势。方法:三踝骨折病例23例,根据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类,旋前外旋型9例,旋后外旋型14例。采用后外侧入路治疗骨折,其中后踝以T型钢板固定。结果:术后1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月~28月(平均12.5月)。根据AOFAS后足一踝评分,优7例,良6例,一般4例,优良率为76.5%。1例患者术后伤口轻度感染,经换药后愈合。结论:后外侧入路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三踩骨折有其优势,对软组织激惹轻微,对于无关节面塌陷的三踝骨折,短期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三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收治三踝骨折45例,采用标准外侧切口固定外踝,后内侧切口固定后踝及内踝.结果 本组随访时间5~2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1~16周.根据改良Baird的主客观评价标准:优26例,良11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为82.2%.结论 三踝骨折需切开复位保证踝关节获得解剖复位,并最大限度地恢复踝关节功能,通过后内侧手术入路可以直视下固定后踝及内踝,是值得选择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5.
腓骨中远端后侧入路治疗踝部骨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腓骨中远端后外侧入路治疗踝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例踝部骨折患者采用腓骨中远段后外侧入路单一切口术式治疗.结果 术后经4个月~1.5年的随访,20例患者均无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骨折于术后16周内均达到骨性愈合;根据Baird-Jackson评分标准,优14例、良6例,优良率达100%.结论 采用腓骨中远端后侧入路单一切口术式治疗踝关节骨折(尤以三踝骨折为主)临床效果好,较传统术式较有明显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三踝骨折伴踝关节半脱位是踝关节间接骨折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我院1998~2003年收治的32例患者采用先外侧入路复位固定外踝,再用经后内侧切口复位固定后踝,内踝.其中外踝、后踝骨折强调解剖复位固定,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胫骨后唇完全骨折伴内踝后丘骨折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健  王蕾  王亚梓  陆宸照 《上海医学》2007,30(8):576-578,F0002
目的报道一种累及胫骨后唇和内踝后丘的特殊类型三踝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我院自2002年4月至2004年10月共收治6例特殊类型三踝骨折,CT检查发现胫骨后唇横行完全骨折,有多个骨块,内踝后丘骨折。均采用手术治疗,经踝关节两侧后方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6例患者均获随访,骨折愈合,踝关节活动良好,无不稳定征象。结论根据影像学特征可及时发现这种少见类型的三踝骨折,恰当治疗能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12年11月因三踝骨折来本院治疗者43例,手术均采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骨折端均未植骨。分析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稳定性和美国足踝外科AOF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1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1~18周,平均13周;术后1例患者出现皮肤愈合不良、1例切口感染,保守治疗后好转,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92.2±5.4)分。结论:采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手术治疗三踝骨折,可以使踝关节尽量获得解剖复位,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避免后期创伤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后外侧入路手术在三踝关节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18例三踝关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9例采用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而对照组59例采用前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指标、治疗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 治疗组临床优良率为94.9%稍高于对照组91.5%,治疗满意率为93.2%稍高于对照组89.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2月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升高(P<0.05).结论 后外侧入路手术在三踝关节骨折效果佳,其具有较高的临床优良率,生活质量也得到改善,治疗满意度也较高,但其较前入路恢复稍慢,值得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10.
潘守峰  严伟  鲁成 《中华全科医学》2019,17(8):1327-1330
目的 俯卧位下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辅助内侧切口治疗三踝骨折的应用体会。 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8年11月安徽省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39例,根据Lauge-Hanse分型分为旋后外旋型24例,旋前外展型10例,旋前外旋型3例,旋后内收型1例,垂直压缩型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俯卧位下后外侧入路辅助内侧切口内固定治疗。手术体位均采用俯卧位,后外侧入路先复位固定外踝,外踝复位后,由于后侧关节囊的牵张作用,复位固定后踝相对容易,术中采用“拉钩实验”检查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必要时在外踝处行3层皮质骨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内固定顺序是外踝、后踝,最后辅助内侧切口复位固定内踝,处理外踝骨折时钢板放置于腓骨后侧或外侧。术中辅以C型臂X线机荧屏监视证实三踝骨折的解剖复位及内固定牢靠。术后随访观察骨折复位、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情况。 结果 39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3(4~26)个月。术后半年全部采用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分,超过95分者10例(25.6%),介于91~95分者23例(59.0%),5例评分介于81~90分之间,1例评分低于80分,总优良率为84.6%。 结论 俯卧下后外侧入路辅助内侧切口治疗三踝骨折,操作简单方便,可直视下复位固定后踝骨折块,同时外踝及内踝也能获得良好显露、复位与固定,临床疗效确切,适用于三踝骨折手术。   相似文献   

11.
张勇 《四川医学》2013,(4):536-537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三踝骨折和踝关节不稳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三踝骨折合并踝关节不稳患者,直视下行骨折复位内固定,骨折复位固定顺序为外踝、后踝、内踝、下胫腓联合。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钢板稳定情况。结果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评估,优53例,良5例,可7例,优良率为89%。结论手术治疗三踝骨折和踝关节不稳,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并发症少,是治疗三踝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手术中通过单一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同时处理外踝和后踝的实际效果.方法 对14例包含三踝骨折的AO-B型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联合后外侧切口和内踝切口进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平均随访15.6个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推荐的足踝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 优10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2.86%.结论 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具有显露充分、方便复位固定和韧带修复、血管神经损伤率低等优点,如果运用正确,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三踝骨折手术治疗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 方法 对本院于2007年5月~2009年6月27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随访观察其功能效果,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适应症及优缺点. 结果 本组所有病例都得到有效内固定,术后获随访6~22个月,平均16.2个月.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采用Kofoed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估,优良率达92.3%,疗效满意. 结论 正确的术前判断、合适的手术入路、准确的骨折复住和恰当的的内固定是恢复踝关节功能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应用桡骨远端T型钢板治疗复杂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外侧入路治疗复杂三踝及后外踝骨折24例,术后随访6.9±3.0个月,定期摄片复查,观察骨折愈合及踝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60~190 min,平均116.3±32.2 min;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骨折均获临床及骨性愈合,未发现内固定物移位、松动或断裂。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足踝评分系统评分:优16例,良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3.3%。结论:经后外侧入路应用桡骨远端T型钢板治疗复杂踝关节骨折,切口少,可一并处理外踝骨折,可直视下暴露骨折端进行解剖复位,有效防止后踝骨折块移位,固定稳定。  相似文献   

15.
踝关节的关节面比髋、膝关节的关节面小,但负重量与活动量却很大,故易发生损伤。占全身骨折的3.83%。踝关节面比髋、膝关节面积小,但其承受的体重却大于髋膝关节,而踝关节接近地面,作用于踝关节的承重应力无法得到缓冲,因此对踝关节骨折的治疗较其他部位要求更高。踝部骨折包括单踝、双踝、三踝、踝上骨折和胫骨下关节面前后缘骨折等,  相似文献   

16.
韦玮  唐毓金 《右江医学》2009,37(5):568-569
踝关节结构复杂,三踝骨折是踝关节同时合并有内踝、外踝及胫骨远端后唇(后踝)的骨折,容易造成踝关节后外侧不稳并距骨脱位或下胫腓联合分离,是一种复杂性踝关节骨折。治疗上多倾向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以恢复并稳定踝穴和距骨的解剖关系。2004年10月~2008年8月,我科共收治三踝骨折合并距骨半脱位患者27例,均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三踝骨折伴踝关节半脱位的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三踝骨折手术入路、顺序及方法,提高临床疗效。方法:①通过对7例新鲜踝关节标本的测量,了解三踝骨折的最佳手术入路;②根据解剖测量及踝关节损伤生物力学机制分析结果,对16例三踝骨折伴踝关节脱位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①通过后内侧切口暴露后踝,视野宽及深度较浅,视角大,易于暴露。与后外侧切口相比有明显的优势。②手术顺序为外踝→外踝→内踝,术中强调外踝的解剖复位,经前内侧入路固定后踝,易于操作,固定可靠,取出方便。③本组16例患者中15 例疗效评定为优良,优良率达93.7%。结论:先采用外侧切口复位固定外踝,然后行后内侧“L”形切口复位固定后踝及内踝是三踝骨折较理想的手术入路及顺序,其中外踝解剖复位、固定可靠是恢复踝关节正常榫状结构的关键,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本院于2006-06~2010-06间,42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随访观察其功能效果,并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适应证及优缺点。结果本组所有病例都得到有效内固定,术后获随访6个月~3年。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参照Baird-Jackson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估,优良率达92.9%,疗效满意。结论正确的术前判断、合适的手术入路、准确的骨折复位和恰当的内固定,是恢复踝关节功能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直接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12年1月采用直接入路内固定治疗的47例三踝骨折患者。根据骨折方式和软组织损伤情况制定直接入路手术方案。术后采用Burwell-Charn_ley标准评估骨折复位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和VAS评分进行临床评估。结果本组47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4.2月(10-45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3.6周(10-26周)。按Burwell-Charnley标准,本组优23例,良16例,中6例,差2例,优良率82.98%(39/47)。平均AOFAS评分86.5分(71-97分);平均VAS评分1.4分(0-6分)。4例发生浅表感染,局部换药后治愈;2例开放性骨折出现深部感染,去除内固定改为外固定支架固定后治愈;3例患者出现轻度的畸形愈合;4例延迟愈合;10例患者X线有不同程度的关节退变,其中2例因关节炎程度较重伴有长期疼痛进行了关节融合,其余患者X线虽有关节炎表现但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直接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0.
踝关节骨折在临床中常见,常为旋转暴力导致。1970年以后,大量解剖学、生物力学以及临床研究的综合结果表明了准确重建踝关节的重要性,手术治疗的效果明显提高,对于内、外踝骨折,切口已得到共识,而对于后踝骨折的手术入路却争议颇多。本研究针对后踝骨折采取后外侧手术入路,就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1研究对象选择2012年8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2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行走或运动中扭伤致踝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