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丹  何志勇  罗季阳  李轩   《中国医学工程》2011,(11):91-91,95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1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行经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观察术后恢复情况。结果经术后6-18个月回访,21例均取得良好效果,术前伤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47.3%对比术后2d伤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91.3%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伤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89.7%对比术后2d伤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91.3%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可达到良好复位、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单侧置钉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对侧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在胸腰段脊柱骨折中的疗效,得出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经单侧伤椎椎弓根椎体植骨联合伤椎对侧椎弓根置钉内固定后,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脊柱的稳定性,防止术后远期椎体高度和矫正Cobb角的再丢失以及内固定的松动、断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我院应用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34例.经过6~24月的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术前及术后疼痛VAS评分、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及末次随访时伤椎高度的丢失及内固定物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VSA疼痛评分平均0~1分,经局部理疗后完全缓解,无需服药治疗;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较术前至少降低1级或恢复正常;所有病例术后X线检查均获得了骨性愈合,伤椎的高度无明显丢失,内固定物无松动、脱落及断裂.结论 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较传统的跨伤椎内固定手术能更好的维持伤椎的复位高度,减少内固定松脱及断裂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经皮后路伤椎椎体内植入硫酸钙+单侧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8月—2020年8月住院治疗的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参照组30例患者予以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治疗组30例患者予以经皮后路伤椎椎体内植入硫酸钙+单侧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后路伤椎椎体内植入硫酸钙、单侧伤椎置钉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4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体位复位、后路伤椎椎体内植入硫酸钙、单侧伤椎置钉结合短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等围术期指标及影像学指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25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70 mL,术后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42例均获随访24~32个月,无脊髓、神经损伤及伤口感染,无内固定松动断裂,伤椎高度和Cobb角度均有满意的恢复,末次随访Cobb角及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结论:经皮后路伤椎椎体内植入硫酸钙、单侧伤椎置钉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能有效防止椎体高度再丢失,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辛宏力 《中国现代医生》2012,(29):155-156,158
目的总结胸腰段脊柱骨折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8年2月~2011年2月共对6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行后路手术治疗,年龄20~72岁,平均39.6岁,男51例,女9例。其中跨伤椎固定38例,经伤椎固定置钉22例。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个月。通过对两种手术方法术前术后的伤椎椎体前缘与后缘高度比值和矢状位后凸Cobb角比较,显示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后,椎体高度恢复和矫正后凸畸形效果好于跨伤椎组(P<0.01)。经伤椎组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现象,跨伤椎组发生断钉1例,松动1例。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行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较跨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有较好的复位和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短节段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短节段(四钉两棒)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胸腰段爆裂性骨折46例。术后12个月常规拔除内固定,术后随访18~36个月。结果:术后即刻椎体高度较术前显著增长(P<0.01),后凸畸形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螺钉位置及稳定性良好,未出现脊髓神经症状加重。随访过程中,6例出现内固定断裂,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较术后即刻减少(P<0.01),末次随访时后凸角较术后即刻增大(P<0.01)。Denis疼痛工作评分,P1W1:9例(25%),P2W2:26例,P3W2:7例,P3W3:4例。结论:短节段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发症较多,远期效果难以维持,临床应用应谨慎。  相似文献   

8.
张禹  段荣华  高波 《中原医刊》2011,(5):60-61,63
目的观察后路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以来4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板植骨治疗,术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5个月。骨折椎体高度明显恢复,伤椎前、后缘高度术前为(35±8)%、(68±15)%,术后恢复至(94±6)%和(98±6)%。手术前后Cobb角由260±60矫正为4.6°±1.5°。2例神经完全损伤,神经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外,其余不完全损伤患者ASAI分级较术前均有Ⅰ级或Ⅰ级以上的恢复。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发挥了手术复位和固定的双重作用,临床疗效满意,骨性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单节段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13例,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疼痛、脊柱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获1年随访,切口甲级愈合;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缩小,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 P﹤0.05);术后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下降( P﹤0.05)。治疗过程中均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椎旁肌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有效纠正单节段胸腰椎骨折伤椎前缘高度,纠正后凸畸形,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附加伤椎置钉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结果。方法经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61例,其中附加伤椎置钉固定(A组)25例,传统四钉短节段固定(B组)36例。分别观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后凸角、术后后凸角(1周内及最后随访)。结果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术前Frankel分级,术前后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组间可比性。两组均接受至少1年的随访,A组平均随访(16.8±2.75)月,B组平均随访(17.40±3.31)月;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脊柱后凸均得到明显纠正(P<0.05),A组在矫正后凸角优于B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在复位后角度丢失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36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术后断钉,A组无断钉情况出现。结论后路附加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有助于骨折椎体复位,有效预防矫正后角度丢失,减少内固定失败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伤椎置钉单节段内固定植骨技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采取回顾性的方法对33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治疗方法均采取在伤椎及上位椎部分采取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法进行治疗,在椎间植骨或是置入椎间融合器。结果: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至12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的骨折均愈合,术后2周和术前对比,患者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的比值和Cobb角均存在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8个月比术后2周后的各项观察指标无较大差异(P0.05)。结论:采取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具有复位好,在矫正后凸畸形的同时,有效的降低了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内固定器械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谢宗乾 《当代医学》2011,17(32):95-96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诊治的2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对其进行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于术前、术后2周、术后6个月,进行X线正侧位片检查,观察椎体复位,植骨融合,以及是否发生椎弓根钉松动、断裂等情况。并比较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值和Cobbs角。结果随访1a,所有患者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与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51.4%)相比,术后2周和术后6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都明显升高,分别达到98.1%和96.0%,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前Gobbs角(26.1°)相比,术后2周和术后6个月Cobbs角明显降低,分别为46°和5.3°,P〈0.05,有统计学意义。手术过程中,没有出现血管和神经损伤,术后没有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切口感染、深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2年12月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11例,9例行6钉固定,2例行5钉固定。结果本组病例均为AO分型A型,爆裂性骨折4例,压缩骨折7例;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10°~30°。术后Cobb角矫正至5°~10°,爆裂骨折中2例椎管容积完全恢复;术后所有病例中脊柱稳定,内固定牢固,无断钉、断棒及拔钉等,Cobb角无丢失。结论经伤椎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对于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效应,固定牢固有效,骨折复位效果好,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伤椎后路短节段椎弓根置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自2006年3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33例(患者均为新鲜骨折且伤椎及邻椎一侧或双侧椎弓根完整),其中15例骨折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18例跨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分别随访观察患者伤椎高度、后凸畸形(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5一36个月,平均10个月,伤椎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伤椎后路短节段椎弓根置钉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有利于充分矫正后凸畸形及维持矫正效果,有助于伤椎恢复伤前高度,显著增强内固定系统牢固性和脊椎稳定性,减少卧床过久及加重骨质疏松等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手术适应证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8月~2008年6月,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且资料完整者78例,按Denis分型为A型8例,B型38例,C型12例,D型7例,E型13例.影像学测量伤椎楔变指数(IVW)和后凸Cobb角.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2年,伤椎楔变指数(IVW)术前为0.61,术后为0.92,末次随访为0.89;Cobb角术前为21.10,术后为6.30,末次随访为7.00.术后1年随访时神经功能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应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具有许多优点,效果满意,但手术适应证有限.  相似文献   

16.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单侧伤椎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33例患者,术前经CT扫描显示一侧椎弓根完整,查体无神经损伤。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22个月,X线片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经肌间隙入路可完整保留脊柱后方复合体结构,加强脊柱的稳定性,同时伤椎单侧置钉可提高骨折椎复位效果及质量,术后稳定可靠,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伤椎置钉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采用椎弓根螺钉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的4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为跨伤椎2节段4钉固定,B组为伤椎置钉3节段6钉固定,观察2组手术前后伤椎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的变化情况,以及术后腰痛程度。结果2组手术前伤椎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椎体压缩率、Cobb角和末次随访时的丢失程度均显著低于A组(P<0.01)。B组术后腰痛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伤椎置钉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可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并减轻其后凸畸形,且远期丢失率低,后遗腰痛轻微,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18.
赵选尚 《吉林医学》2011,(5):962-963
目的:探讨和总结胸腰段椎体骨折应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并植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脊柱后路正中切口,应用手法及椎弓根钉棒系统对伤椎复位、内固定并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结果:伤椎平均复位率在95%以上,脊柱损伤局部稳定性得以重建。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并植骨治疗脊柱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固定可靠,符合脊柱稳定的生物力学要求,是脊柱胸腰段椎体骨折非常好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后路伤椎置入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刚度。 方法 取 15 具新 鲜猪骨胸腰段椎体(T11~L3)标本,随机分为跨节段双椎间 4 枚椎弓根螺钉固定组(4 钉固定组)、经伤椎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5 钉固 定组)、经伤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6 钉固定组),每组 5 具,建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模型,对 3 组标本进行后路短节段跨节段椎弓 根螺钉固定或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测试 3 组标本在正常、骨折、固定、疲劳状态下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的运动范围(ROM)以及生 物力学刚度。 结果 3 组标本的固定方法均能提高胸腰椎骨折模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刚度;生物力学刚度方面,5 钉固定组、6 钉 固定组均明显高于 4 钉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5 钉固定组与 6 钉固定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运动范围方面,5 钉固定组与 6 钉固定组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 4 个方向的 ROM 均明显低于 4 钉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5 钉固定组与 6 钉固定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经后路伤椎置入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可提高 胸腰椎骨折模型各个运动方向上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刚度,但经伤椎单侧与双侧椎弓根钉固定在刚度及稳定性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双侧伤椎置钉治疗轻中度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8月-2010年9月共收治147例载荷分享评分(LSC)为5~7分并进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双侧置钉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106例,女41例,年龄25~ 62岁,平均45.4岁.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级标准,B级6例,C级17例,D级35例,E级89例.LSC评分5分26例,6分102例,7分19例.术后评估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神经功能情况、内固定失败情况、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指标.结果 术后随访13 ~38个月,平均随访20.6个月.骨折骨性愈合时间12~21周,平均13.8周.术后随访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平均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的(21.71±5.70).恢复到术后的(6.84±6.71).;平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由术前的(53.36±8.20)%提高到术后的(89.86±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周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8例神经功能部分损害病例全部有按ASIA分类1级以上的神经功能改善,术后无神经症状加重病例,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末次随访VAS平均为1.74±0.80,ODI为17.5±5.8,手术前后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结合伤椎双侧置钉治疗轻中度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可获得满意的骨折复位,后期骨折稳定性维持满意,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