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郭侠 《中国民康医学》2013,(20):82-82,125
目的:评价人性化护理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2年9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64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同时实施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给予药物治疗配合给予个性化心理调适、情感支持、生活关怀及健康宣教等人性化护理。两组分别于入组时、2周末和4厨末三个时间点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N-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效果评定。结果:两组人组时N-8PRS总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实施相应护理后,观察组N—BPRS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护理管理2周和4周后,两组SDSS总分均较入院时显著下降(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可明显增强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承受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极大地改善恢复期患者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比两组BPRS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花费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入院后5周、出院时BP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花费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可有效促进精神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花费,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人性化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锡英  王任昌  蒋瑛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5):1797-1798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精神疾病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效果。结果:护理2个月后,两组患者BPRS和IPR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命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CBT)技术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本院收治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1组(常规护理+应用CBT技术的心理护理)、观察2组(心理治疗师进行的CBT),各50例。比较入组时及干预4、8周三组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评分情况。结果:入组时,三组患者的BPRS、NOSIE、HAMD、HAM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8周,观察1、2组BPRS、NOSIE、HAMD、HAMA评分均显著优于入组时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1、2组同时段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T技术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护理中应用的效果显著,经培训的高年资护士按心理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与心理治疗师进行的心理治疗取得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使用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干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价值。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选取时间段为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病例数为76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分组,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额外添加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后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DSS以及BPRS分数均显著低于护理前(P0.05),而护理后观察组的各项分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过程中,采取心理主导以及精神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其病情以及社会功能,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人性化护理管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对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王向阳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7):2080-2081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管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方法:将12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而观察组实施规范化服务与护理、健康宣教、个性化心理调适、生活关怀、情感支持和文化护理等方面的人性化护理管理,8周后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BPRS总分值及各因子分(除激惹性与敌对猜疑外)、SDSS评分及SCL-90中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及焦虑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结论:人性化护理管理对提高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病情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暗示性心理护理对癔症患者效果的影响。方法 100例癔症患者分为研究组(56例)和对照组(44例),2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暗示性心理护理。结果住院半月后研究组BPRS、NORS评分明显降低,而GAS评分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暗示性心理护理能明显缓解癔症患者的症状,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时间护理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洛阳荣康医院收治的9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比两组患者N-BPR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3.48%,高于对照组的73.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后的N-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护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过程中,时间护理理论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护理满意度,可在临床实践中做积极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王凤梅 《中外医疗》2014,(36):149-150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措施,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价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简明精神病量表得分均降低,与护理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简明精神病量表得分比对照组相比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能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比较护理前后两组心理及精神状态的变化情况、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应用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可有效稳定患者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率。  相似文献   

11.
吴海英 《当代医学》2016,(33):127-128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康复的价值.方法 选取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精神科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观察患者护理干预前后BPRS评分、SANS评分;观察患者护理干预前后IRPOS评分、NOSIE评分;观察患者住院时间和1年复发情况.结果 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BPRS评分、SAN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后BPRS评分、SAN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IRPOS评分、NOSI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后IRPOS评分、NOSIE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为(92.33±8.37)d,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37.88±9.24)d,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1年复发率为9.76%(4/41),对照组患者1年复发率为48.78%(20/41),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康复有积极作用,可以改善患者BPRS评分、SANS评分、IRPOS评分、NOSIE评分,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1年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影响。方法:将精神分裂症80例随机分成药物治疗(对照组)40例和药物加心理护理(研究组)4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末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NOSIE)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测定。结果:BPRS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NOSIE和ITAQ在治疗前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12周末研究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自知力恢复有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于我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2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取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对比2组患者实施护理前后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住院治疗时间以及医疗花费等指标.结果 2组护理前BPRS评分无明显差异,采取护理措施之后观察组BPRS评分、住院时间及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有着比较好的临床效果,而且可以节省患者开支,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应用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4.
万碧珍 《当代医学》2016,(32):107-108
目的:探讨院外延续护理服务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作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2组,各45例。观察组应用院外延续护理服务,对照组则采取常规出院随访指导,对比2组患者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各项BPRS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精神分裂症复发率是2.2%,远低于对照组的13.3%(P<0.05)。结论院外延续护理服务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并降低其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人文关怀的临床效果。方法:先根据随机数字法对112例本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分组,再对实验组56例患者采用人文关怀,对照组56例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BPRS评分与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BPRS评分可通过人文关怀显著降低,护理满意度能够得到明显提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方法以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选的方式将患者分成两个组别,其中接受常规护理的30例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在对照组护理方法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的30例患者划分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主要使用精神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npatient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outcome scale,IPROS)、简明精神病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护士观察量表(nurse 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NOSIE)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在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之前,两组患者各评价量表评分情况均无差异(P0.05);在经过相应的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量表评分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加强心理护理能够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显著缓解,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促使患者尽快康复,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将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0例。经抗精神药物治疗后,均对两组实施疾病恢复期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精神病科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心理干预,均持续干预10周。采用幸福进取者问卷(HEIQ)、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对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后2、4、6、8、10周的积极心理品质、精神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价;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自尊量表(SES),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社会功能及自尊水平。结果:两组护理前、护理2周后的HEIQ、BP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4、6、8、10周后HEIQ评分高于对照组,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护理时间延续,研究组的HEIQ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BPR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F=39.84、55.47,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的SDSS评分均显著下降、SES评分显著上升(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SDSS评分低于对照组、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护理干预有利于培养精神分裂症患者积极品质,改善精神症状与社会功能,提高自尊水平,加速患者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的疗效并分析。方法:抽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根据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精神科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观察比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5.0%,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85.0%,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护理后,两组患者BDSS和BPRS评分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可有效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提高社会功能和患者满意度,可在临床中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结果: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PANSS和BPRS总分及阳性、阴性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半年随访时,试验组社会功能各因子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可促进精神病性症状消失,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管理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6月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平湖分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人性化护理管理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管理。分别于入院时、入院后2、8周采用简明精神疾病评价量表(BPRS)、社会能力缺陷调查量表(SDS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效果评定并比较。结果①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及入院后2周时BPRS量表总分及各分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后8周时,观察组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敌对猜疑、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 =6.88、6.97、8.27、7.39,均〈0.01)。②两组入院时、入院后2周SDSS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院后后8周SDSS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入院后8周观察组SCL-90量表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及偏执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项目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管理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