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所论治法,确是丰富多彩,枚不胜数,其于八法之外,还法中有法,法外有法。众所周知,立法的准确与否,是提高疗效的重要一环。《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首先提出几个立法原则:一是“治未病”。强调已病脏腑邪实相传,所胜脏腑正虚受邪的规律,立法应从整体出发。例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二是表里同病。急者先治。例如“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  相似文献   

2.
医论纂要     
医论纂要会意,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注按不利;心藏脉,脉会神,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虚则厥,实则胀。此五性之病之虚实也。脾、肺、肾三脏不言神病者,已具肝、心二脏之病之中...  相似文献   

3.
清代著名医家顾锡所著《银海指南》又名《眼科大成》是一本极有学术价值的中医眼科专著。本书首重病机,以脏腑主病、杂病、兼症分类,强调内服药治本的重要性,很有特色,本文仅就其治法特点探讨如下。1主张内治,以治其本顾锡认为诊治眼病,必先究其本原,次详脏腑,后及经络。认为:“夫目为肝窍,轮分五脏,肾水涵之,胆汁统之,凡有所感,皆能为患。”故治疗“惟审其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或邪盛正虚,补中兼泻,泻中兼补,此正法也。”他主张目病应以内治为主,治其脏腑,去其病因。该书附方《汤丸备要》中收189方,其中内服药176方、…  相似文献   

4.
1脾胃与脏腑的藏泻关系 脾胃与脏腑、表里的关系:<素问*五藏别论>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相似文献   

5.
<正>夫医司人命,其中义理不可不细讲求,其讲求之法,要在先通文艺,次博医书,明其人身阴阳,通其脏腑经络,熟其经隧脉道,识其药性气味,别其风土异宜,分其气味厚薄,去其书之脉廓,求其书之真奥,然后详病以究病根、审食之多寡以定治法。其有脉与症殊、症与脉异,非真异也,实由考症、考脉不实而自异耳。凡此胸无只字,涉猎数方,妄为轻试,固属罔济。即使文艺精深,自少至壮至老,非不历尽寒暑,广搜医书,加意揣摩,去成见,辟谬妄,融会贯通,由博返约,归于一理。  相似文献   

6.
虚实是概括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正盛衰变化的两个纲领。《素问·虚实通评论》指出 :“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虚指正气不足 ,脏腑经络机能减退 ;实指邪气亢盛 ,脏腑经络机能亢进或障碍。人体正气不足 ,脏腑经络机能减退所表现出的证候 ,谓之虚证 ;邪气亢盛 ,脏腑经络机能亢进或障碍所表现出的证候 ,谓之实证。  关于虚实的临床表现 ,历代医家论述颇多。《素问·玉机真脏论》说 :“脉盛 ,皮热 ,腹胀 ,前后不通 ,闷瞀 ,此为五实。脉细 ,皮寒 ,气少 ,泄利前后 ,饮食不入 ,此谓五虚。”华元化《虚实大要论》曰 :“肠鸣气走 ,足冷手寒 ,食不入…  相似文献   

7.
张军  成荣新  朱长刚 《河南中医》2019,39(11):1648-1651
"是动病"的本义就是指经脉之气变动失常,导致经脉和脏腑发生病变。卫气多虚,营气多实,营卫不和的实质是卫虚营实,"是动病"的本质是卫虚营实。"所生病"的本质是血运失常,气血无法濡养脏腑经络,从而产生"所生病"的一系列证候。从气血学说方面认识"是动病""所生病",既不拘泥于脏腑病经络病之说,可以指导临床精准辨证,还可以把握疾病的预后和转归。临床在精准辨证的基础上,应综合考虑病情,以补虚泻实,调畅气血为根本宗旨,以"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为基本治疗原则,灵活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各种疾病。  相似文献   

8.
1.“五实”、“五虚”证预后好坏的关键是什么?其道理何在? 答:“五实”、“五虚”证,语出《素问》。《素问·玉机真藏论》:“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五实证是病邪壅实,脏气阻绝,虽攻泻无能为力;五虚证是正气虚极,虽补养亦无济于事,所以都是不易挽救的危证,即所谓“五实死,五虚死”也。然而,在下列情况下,“五实”、“五虚”证也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中医七情理论对中风后情志失调的病机特点进行探讨。提出情志失调导致中风的发生发展,在中风发生后脏腑功能失调是导致情志失调之病理基础,肾精亏虚、精不养神、情忐失调,脏腑虚实病机不同,情志失调各异,治疗结合运用病证结合、审五脏之虚实、条畅气机、调畅情志等原则。  相似文献   

10.
总结和阐释《中藏经》首创之脏腑辨证八纲“虚实寒热生死逆顺”。其诊断思想析为:基本观点是天人相应,生理观点是阴阳平衡,病机观点是阴阳否格,辨证要旨是判定顺逆、决断生死,辨证依据是形证脉气,辨证纲领是虚、实、寒、热、生、死、逆、顺。其诊断内容归结为:以面色、身形、脉象、主诉辨虚实寒热,以五色、五脉、时气三者相应与否辨生死逆顺。此八纲以“虚实寒热”辨病机定性,以“生死逆顺”辨病势预后。  相似文献   

11.
“三十六病”在《金匮要略》中凡见二,即《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及《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久则赢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仲景为何命名为“三十六病”?其命名渊源及具体所指又是什么?历代医家对此或避而不释,或一笔带过,或释而欠详。如高校二、五版教材《金匮要略释义》及《金匮要略讲义》,对“三十六病”即均未作注释。清·徐忠可虽指出“妇人十二浪、九痛、七害、五伤、三因,为三十六病”,然未详释其具体内容,且“三因”为“三病”之…  相似文献   

12.
郑文龙 《新中医》2020,52(17):183-185
比较分析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与五运六气思维模式的异同,认为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所发现的病机,本质也是五运六气思维的一种不完整的表现形式。除分析病机外,五运六气指导下的临床还需要关注时间和空间因素,综合分析值年运气格局及其对疾病的影响,而脉诊则是印证气运加临的重要依据。五运六气辨证方法能更好地体现中医学"天人合一"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3.
陈娟 《新中医》2009,(5):106-107
痛有虚实,实痛由于气血凝滞,痛当拒按;虚痛由于气血不足,痛当喜按。即在医者,此理皆知。杨玄操注《难经·四十八难》中亦云:“凡人病按之则痛者,皆为实,按之则快者皆为虚也。”《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即是说腹满的辨证方法,以手按之痛与不痛分虚实,此属中医腹诊范畴。大抵按之不痛者为无形之气,属于虚证,当用温法;按之痛者为有形之积,属于实证,当用下法。然观之临床,错综复杂,变证频生,可因起病缓急、病情虚实、病位深浅、病程长短和病邪致病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另有五贼之变,七情之发,  相似文献   

14.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其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肾衰竭属中医“关格”、“癃闭”、“虚劳”等病的范畴,是多种肾脏疾病的末期阶段。其病机错综复杂。总的来说具有正虚邪实、病位广泛、变证丛生的特点。正虚是指脾肾衰败,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虚损;邪实系风热毒邪、湿热、瘀血、溺毒。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因虚易招致外邪侵袭,脏腑功能失调可产生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即所谓“因虚致实”。“血不利则病水”,水湿、瘀血皆属有形之邪,二者可互相影响而呈血水同病。水湿潴留日久可从热化,湿热合邪,缠绵难愈,三焦均可受累,湿热客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则可酿生溺毒,溺毒人血,轻则呕吐、口中尿臭,重则血毒上脑而见神识昏蒙及生风动血之候。……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从虚劳的病因病机探讨癌因性疲乏的病因病机。癌因性疲乏患者或因内伤或因外损,多有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且可因虚致实或因实致虚,出现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故其辨治需辨别其主要矛盾是虚或实、其病位所在脏腑及其病性之气血阴阳不足。  相似文献   

17.
侯英慧 《陕西中医》2007,28(9):1271-1272
1 治痰求本,审因察源 痰“为津液而成,究其质标实也,成之因为本为源,”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总则,按八纲之别类,辨证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在表宜宣,在里宜利化,虚者补益,实者攻逐,虚人标实者宜攻补兼施。即以痰饮壅盛标实为主者当速攻逐,使其急散,以免变生他病。凡痰饮盛急,势甚紧迫,尤需抓住战机,当攻则攻,不可贻误,而徒生变症,实者去则正气清明,而后调理气血,和顺五脏则愈矣。  相似文献   

18.
傅青主所著男科三卷,谈症不失古人窠臼,制方不失古人准绳,只论病之形,不言病之脉,用药纯和,无一峻品,辨症详明,颇切实用。一、审症求因从因论治疾病的发生以邪气、脏腑、病形三个要素为基础,邪气即致病的因素,脏腑及其五体、五窍、经络、气血均可成为受邪侵袭的病位,病形包括症状、体征如发热、咳嗽、呕吐、泄泻等。傅山男科根据症状辨证论治,就是依据一定邪气侵袭一定脏腑,形成一定病机,反映一定病形——症状,抓住症状,阐明病机,落实病位,分清邪气,以达“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决诊以进行辨证论治的。例如痰嗽门。初病之痰,为伤风咳嗽吐痰,方用二陈加花粉、苏子以消痰,其目的是去上焦之痰,上焦之痰,原在胃中,而不  相似文献   

19.
崔连有  史萌 《光明中医》1999,14(5):F002-F002
桂枝汤是出自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一书。主治发热,汗出,头痛,恶风,或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之太阳中风证。此证也通常称为外感风寒“表虚”证。对此证有学者竟望文生义,将其视为“虚”证,从而纳入“虚”证的范畴之内。作者认为,此证虽曰“表虚”,实非“虚”证,其理由有以下四个方面。1 从“表虚”证的病因病机来说,桂枝汤之“表虚”证、是因外感风寒,邪侵肌表,卫阳外浮与邪抗争,正邪交争于表,这种外邪袭表,卫阳外浮的病理变化称之为“卫强”。正因为卫阳外浮,而其“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的功能失职,以致肌表不固,腠…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中风基本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中风发病必根于气虚中医学认为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气者 ,人之根本也”(《难经 .八难》)。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均依赖于气的滋养和激发功能。正气充足 ,脏腑功能正常 ,阴平阳秘 ,在表可抵御六淫外邪侵袭 ,在内则无内生五邪之忧 ,疾病无以发生。正所谓“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如若正气不足 ,脏腑功能低下 ,则人体阴阳失调 ,气血不和 ,外易感受六淫之邪 ,内易滋生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 ,导致疾病发生 ,亦即“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灵枢 .百病始生》篇亦谓 :“风雨寒热 ,不得虚 ,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而不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