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力  刘利佳  王淑清  暴慧君 《人民军医》2007,50(10):608-608
目的:观察芬太尼硬膜外推注预防剖宫产术中牵拉反应及宫缩痛的效果。方法:选择单胎、足月、无妊娠高血压及胎儿宫内窘迫等并发症产妇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行硬膜外阻滞麻醉,观察组在胎儿取出前硬膜外推注芬太尼0.1m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术中记录心率、血压、血氧分压、新生儿Apgar评分、宫缩痛及牵拉反应等。结果:观察组出现宫缩痛为0,对照组为25%;牵拉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芬太尼硬膜外推注可减少硬膜外阻滞下剖宫产术中的牵拉反应及宫缩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椎管内麻醉联合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在超体重产妇剖宫产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剖宫产的超体重产妇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取超声引导定位,对L2-3间隙穿刺后注射盐酸罗哌卡因麻醉,术毕后在超声检查辅助实施双侧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对照组椎管内麻醉利用传统定位法,对L2-3间隙穿刺后注射盐酸罗哌卡因麻醉;对比两组穿刺次数、穿刺时间、术后恢复指标、术后镇静评分(RSS)、术后疼痛评分。结果 观察组穿刺次数与对照组相比较少、穿刺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泌乳时间、术后通气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短,观察组首次自控镇痛时间、下床活动持续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麻醉恢复室10~30 min R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 h、4 h、6 h疼痛评分均与对照组相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可见切口处浆膜层连续中断,肌间可见出血形成的不规则无回声区或高回声区;见子宫浆膜层连续好,局部可见小范围隆起,回声均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有椎管内麻醉禁忌证者剖宫产术全麻的安全方法.方法 待手术医师消毒铺单,护士清点计数等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麻醉诱导,静注地塞米松10 mg、氯胺酮1 mg/kg、丙泊酚1 mg/kg、琥珀胆碱2 mg/kg后,快速诱导气管插管;产妇意识消失后,立即开始手术.胎儿取出后,静脉追加芬太尼0.1 mg、维库溴铵4 mg,丙泊酚(靶控3.0~3.5 μg/ml)静脉泵入维持麻醉.同时手术医师于子宫壁注射缩宫素10 mg.连续监测产妇术前、术后BP、HR、SpO2,观察新生儿1 min、5 min的Apgar评分.结果 手术顺利,产妇术中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平稳,子宫收缩良好.麻醉诱导开始至胎儿娩出4~6 min,所有新生儿1 min、5 min的Apgar评分均≥8分.结论 氯胺酮1 mg/kg、丙泊酚1 mg/kg、琥珀胆碱2 mg/kg用于有椎管内麻醉禁忌证者的剖宫产术全麻,产妇生命体征平稳,对新生儿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田海 《西南国防医药》2006,16(1):107-107
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05年6月期间对300例剖宫产硬腰联合麻醉手术病例施行硬膜外腔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PCEA用于术后镇痛治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300例剖宫产术后病例,年龄22岁~35岁。采用硬腰联合麻醉。穿刺点选L2—L3椎间隙先穿刺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用25G腰穿针自硬膜外穿刺针针孔穿刺蛛网膜下腔,脑脊液流出通畅后,根据病人情况缓慢注入局麻剂(0.75%罗哌卡因2 ml 50%葡萄糖1 ml)2.5 ml~3.0 ml(约5秒钟1 ml速度),拔出腰穿针,头向置入硬膜外导管3~4cm,固定导管,调节手术所需麻醉平面。平面低追加2%利卡多因5~10 ml进行调节,效果较满…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腰硬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CSEA)和连续硬膜外麻醉(continual epdural anesthesia,CEA)在老年患者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中的应用。方法将130例择期行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的患者(〉60岁)随机分为CSEA组和CEA组,每组65例。比较术中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麻醉平均起效时间、麻醉阻滞平面、麻醉效果、麻醉药总量、辅助用药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术中基础生命体征的波动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CSEA组的麻醉平均起效时间、麻醉阻滞平面、麻醉效果、麻醉药总量、麻醉辅助用药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优于CEA组(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CSEA)对老年患者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是一种安全、效果确切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6.
硬膜外麻醉导管断裂留于体内,给病人带来思想压力及手术取出的痛苦.我院从1975年至1985年共行硬膜外麻醉2531人次,发生断管2例,报告如下;例1:女,25岁,妊娠40~+周,早破水,腰_1、腰_2间隙穿刺,一次成功,负压明显.向头侧置硬膜外导管5.5cm,仰卧位,分3次注入2%利多卡因20ml,手术历时90分钟,麻醉满意.术毕仍右侧卧位拔管,导管不能拔出,带管回病房观察.术后24小时经局部热敷、硬膜外导管注入加温2%利多卡因6ml,并置入导管蕊,周围封闭,脊柱牵伸等试拔均未成功,导管因强拉变细,经导管注入30%碘苯酯2ml,注药时阻  相似文献   

7.
江红梅 《人民军医》2014,(9):983-984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中应用静脉输注丙泊酚、氯胺酮复合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脊柱畸形、凝血功能异常、穿刺失败的产妇86例为观察组,另外选择脊椎麻醉的产妇86例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对照组采用脊椎麻醉。观察两组胎儿娩出前和胎儿娩出后的血氧饱和度(SO2)、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指标;新生儿1min、5min和10min Apgar评分。结果:两组在胎儿娩出前后SO2、HR、SBP、DBP等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新生儿1min、5min和10min Apgar分值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应用静脉输注丙泊酚-氯胺酮复合麻醉效果较好,且对产妇及新生儿安全。  相似文献   

8.
陈亮 《西南军医》2010,12(6):1119-1120
目的 探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在剖宫产术中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 将90例剖宫产的产妇分组施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和硬膜外麻(EA),每组45例,观察两组病例初量(ml),起效时间、阻滞节段数,上升到各个麻醉平面上界的时间及骶神经阻滞完善率.术中监测BP、MAP、ECG、SpO2.结果 CSEA组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高感阻滞平面出现时间显著快于EA组(P〈0.05) CSEA组骶神经阻滞完善,阻滞范围广,肌肉松驰完善,麻黄素用量小和恶心呕吐发生率低,呈显著(P〈0.01) 血压下降最低值出现时间CSEA组明显早于EA组(P〈0.01).CSEA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5.56%(43/45),明显高于EA组的82.22%(37/45)(P〈0.05).结论 CSEA用于剖宫产麻醉是安全、有效、快捷的麻醉方法,术后留置硬膜外导管镇痛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9.
病人 ,女 ,4 9岁 ,农民 ,6 5kg。无特殊病史 ,ASAI级 ,因多发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麻醉采用硬膜外蛛网膜下腔联合神经阻滞。采用苏州B D联合穿刺包 ,右侧卧 ,取L2~ 3 间隙 ,正中直入 ,穿刺黄韧带时感觉厚且韧 ,皮肤到硬膜外距离约 6cm ,穿刺经过顺利 ,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向硬膜外腔头侧置管 9cm ,先向硬膜外腔注入 1 .6 %利多卡因 3ml,经观察无任何不良反应后又注入 2ml,5min后麻醉平面到T6,手术历时 4 5min结束。术毕前 1 5min ,向硬膜外导管内注入吗啡 (2mg)及 0 .375 %布比卡因共 8ml,顺畅。手术结束拔导管时 ,感觉导管固定不动 ,…  相似文献   

10.
1病例报告 患者女,22岁。有“剖宫产硬膜外麻醉史”,本次又因“剖宫产”入院。选择L2~3为穿刺点,常规行腰硬联合麻醉,导管置入腔内约4cm,麻醉满意,手术顺利,术后留置硬膜外导管以镇痛。术后第3~5天多次试图拔管,均未成功。第6天,在腰麻下用深静脉扩张器沿硬膜外导管置入,再次尝试拔管仍未成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对剖宫产产妇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择期行剖宫产术的孕产妇,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分别在蛛网膜下腔注入0.5%罗哌卡因(75 mg罗哌卡因+0.9%生理盐水15 ml)2.0 ml(A组)、1.8 ml(B组)和1.6 ml+硬膜外2%盐酸利多卡因3 ml(C组)。记录各组麻醉至手术开始的时间和手术的时间;观察各组麻醉阻滞效果、麻黄碱用量和硬膜外追加2%利多卡因情况;记录各组产妇在麻醉前、麻醉后仰卧、麻醉后5 min、麻醉后10 min、娩婴各时间点心率、血压的变化情况;记录产妇恶心、呕吐、低血压等情况。结果麻醉后5 min及10 min收缩压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娩婴时收缩压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10 min舒张压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黄碱用量C组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压发生率A、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蛛网膜下腔给予罗哌卡因小剂量腰麻1.6 ml(8 mg)复合硬膜外追加2%盐酸利多卡因3 ml,对剖宫产产妇循环功能影响最小,副作用发生率最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孕妇血清及初乳中催乳素(PRL)分泌水平的影响。方法:68例择期行剖宫产术孕妇,随机分成自控镇痛组(n=35)和对照组(n=33)。自控镇痛组在剖宫产术后采用0.15%罗哌卡因行PCEA,持续剂量2 ml/h,首次输注bolus量为5 ml,PCEA剂量为2 ml,间隔时间30 min;对照组术后疼痛时肌注哌替啶。观察初乳时间,并以放射免疫法测定术前和术后24 h时血清PRL的水平及分娩后3~7 d的初乳中PRL水平。结果:(1)自控镇痛组初乳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2)两组产妇在术后24 h时血清PRL浓度均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0.01),且自控镇痛组的术后24 h血清PRL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自控镇痛组产后2~3 d初乳中PRL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采用罗哌卡因行PCEA镇痛使产妇血清和初乳PRL水平增高,初乳时间提前,有利于哺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吗啡、布比卡因及地塞米松混合用药在痔瘘术后硬膜外止痛 (PEA)的疗效。方法 ASAⅠ~Ⅱ级 ,急诊或择期手术 80例 ,均采用 18G硬膜外穿刺针于L3~ 4 行硬膜外穿刺 ,向下置管 3cm ,先后注入 1.5 %利多卡因 5ml ,10ml,手术结束后于硬膜外导管一次性注入 0 .75 %布比卡因 2ml+地塞米松 10mg +吗啡 2mg混合液共 5ml,以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评定镇痛效果及术后 12 ,2 4,48h恶心呕吐、尿潴留发生率。结果 全组病人术后镇痛时效达 72h ,恶心呕吐发生率 10 % ,尿潴留发生率 12 %。结论 吗啡、布比卡因及地塞米松配伍在痔瘘术后硬膜外腔止痛疗效满意 ,且方法简便 ,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硬膜外不同给药方式在老年患者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96例择期行手术的老年患者,按照不同的给药方式将患者均为两组( n=48)。持续给药组患者实施连续硬膜外穿刺成功后注入2%利多卡因试验量3 mL,调节麻醉平面达T10且固定后根据患者情况硬膜外连续输注2%利多卡因3~5 mL/h,至手术结束。分次给药组患者同样行硬膜外麻醉,调节麻醉平面达T10且固定后硬膜外分次注入2%利多卡因3~5 mL/h,每半小时注射1次。观察两组麻醉阻滞情况及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基本相同,均能阻滞到最高平面T10,但持续给药组阻滞完善时间和用药总量均少于分次给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给药后两组血压均有明显下降,分次给药组术中追加药物后血压较持续给药组下降明显(P<0.05),波动较大,不如持续给药组稳定。结论硬膜外麻醉持续给药比传统的间断分次给药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有利于维持循环稳定,提高围术期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位硬外麻醉时不同辅助镇痛方法对呼吸和血气的影响。方法比较单纯硬外麻醉、静脉辅助镇痛、硬外辅助镇痛三组条件匹配的乳腺手术患者呼吸与血气变化。结果静脉组和硬膜外组对呼吸均有抑制作用,硬膜外麻醉后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低于静脉组。结论高位硬膜外阻滞下在硬膜外腔辅用镇痛较静脉辅助镇痛对呼吸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硬膜外预注氯胺酮地塞米松能否提高腰麻阻滞效应。方法 选择期子宫全切术病人 4 0例 ,采用T12 ~L1硬膜外阻滞 (EA)和L3~ 4腰麻 (SA)两点法 ,常规先行EA穿刺成功后 ,再行SA ,10min后调整SA使上界阻滞平面控制在T8,根据硬膜外腔注入药物不同 ,随机分为两组 ,A组 (2 0例 ) :注入 2 %利多卡因 5ml+氯胺酮 12 .5mg +地塞米松5mg ;B组 (2 0例 ) :注入 2 %利多卡因 5ml+生理盐水 1.5ml。用针刺法测定EA注药后感觉阻滞平面开始上升时间、最高阻滞平面、平面固定时间以及阻滞平面维持在T8,T10 ,T12 时间 ,并记录有无低血压、恶心呕吐、头痛、背痛等副作用。结果 感觉阻滞平面上升时间、固定时间A组比B组显著缩短 (P <0 .0 1) ,A组比B组阻滞平面平均提高 2~ 3个胸段 ,且A组比B组阻滞平面维持在T8,T10 ,T12 时间显著延长 1.5~ 2h。低血压、头痛、恶心呕吐等副作用A组发生低。结论 硬膜外氯胺酮地塞米松能显著提高SA阻滞效应 ,即提高其阻滞平面、延长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17.
持续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萍 《西南军医》2010,12(2):217-218
目的探讨小剂量复合药物持续硬膜外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45例无硬膜外穿刺禁忌症,无胎儿宫内窘迫征象,无产科及内外科并发症,可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125例对照组120例。采用硬膜外麻醉进行分娩镇痛,观察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结果两组镇痛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小剂量复合药物镇痛作用快,效果安全可靠,对母婴无不良影响。可以减轻软产道对胎头的阻力,从而达到加速完成分娩过程,减轻孕妇分娩痛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舒芬太尼(Sfen)复合左旋布比卡因(L-Bup)硬膜外隙注射术后镇痛的效应。方法选择下肢骨科手术病人46例,随机分成S组(23例)和M组(23例)。两组均行L2~3硬膜外隙穿刺术并头向置管4 cm,S组硬膜外隙注射Sfen 20μg+0.5%L-Bup 5 ml,M组注入吗啡(Mor)2 mg+0.5%L-Bup 5 ml,术后两组均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其配方S组为0.225%L-Bup+Sfen 60μg+氟派利多3 mg,M组为0.225%L-Bup+Mor5 mg+氟派利多3 mg,负荷量5 ml,持续背景输注量2 ml,单次PCA量1 ml,锁定时间15 min。结果镇痛满意率(VAS≤3)S组95.65%,M组86.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潴留、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副作用S组均低于M组。结论Sfen复合L-Bup硬膜外术后镇痛效果满意,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0.5%盐酸罗哌卡因单次蛛网膜下腔阻滞对剖宫产产妇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急诊行剖宫产术的孕产妇,随机分为2组,于L2~3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穿刺,分别注入0.5%盐酸罗哌卡因3ml(A组)或0.5%盐酸布比卡因3ml(B组)。记录2组患者最高阻滞平面及到达最高阻滞平面所用时间,术中输液量和手术时间,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min、麻醉后10min、麻醉后20min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最高阻滞平面均在T7,最高阻滞平面达到时间、术中输液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MAP在麻醉前后变化不明显;B组MAP在麻醉后5min、麻醉后10min、麻醉后20min下降明显,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HR麻醉后变化不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0.5%的盐酸罗哌卡因腰麻对血压的影响要显著小于同浓度的盐酸布比卡因,对患者循环功能影响小,安全性高于盐酸布比卡因,适用于急诊剖宫产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硬膜外持续泵注局麻药用于子宫全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拟行子宫全切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持续泵入给药组(A组)和间断给药组(B组)。每组20例,硬膜外用药均为0.2%丁卡因+1.6%利多卡因。两组均在L2~3硬膜外穿刺成功并给予实验量后,A组(20例)硬膜外先予以1ml/min速度注入,10~15min后以0.15~0.17ml·kg-1·h-1速度持续输注药物至手术结束 B组(20例)初量注入10~15ml,间隔5~10min分次注完,每小时追加5~8ml。分别测定麻醉前及硬膜外给药后的血压(BP)、心率(HR)、SpO2、镇痛起效时间和用药总量 首次注药后至手术结束时针刺皮肤测阻滞平面,同时记录改良Bromage评分,术中肌松质量由手术者评定(手术者为同一组人),分为很满意、满意和不满意。结果A组血压波动显著降低,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皮肤阻滞平面、用药总量、Bromage评分和术中肌松情况及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起效时间B组比A组短。结论硬膜外微泵持续泵入给药方法用于子宫全切术可以达到间断给药法同样的麻醉效果,血压、心率平稳,用药量少,是一种较为安全的给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