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对37例经活检证实为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做了胸部CT检查,男21例,女16例(年龄52~81岁)。除一例外均静脉团注100~150ml的Angiovist(28%)。为区分肺门血管与淋巴结,先自肺门下部至肺尖部行快速扫描,然后从肺门下部扫至肺底。34例(92%)有纵隔或纵隔合并肺门淋巴结增大,31例(84%)有一或双侧肺门受累,但没有单纯的肺门淋巴结受累而无纵隔受累的病例。仅有5例(15%)为单侧(侧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增大。上述34例平均受累淋巴结组数为5.2,受累组数2~11组不等。最常受累的为隆突下组(作者组内24例,65%)及右气管支气管组,最少受累的为  相似文献   

2.
纵隔转移瘤     
纵隔转移瘤可来自肺、食管原发恶性瘤或胸外肿瘤,前者常见但后者少见。在胸片上它们表现为纵隔淋巴结和/或肺门淋巴结增大。因来自支气管癌的纵隔转移已有许多详细回顾,故作者拟讨论由胸外恶性瘤来的纵隔转移。对造成恶性淋巴结病(l-ymphadenopathy)第二位原因的胸内淋巴瘤也做了复习。在系统随访胸片上,胸外恶性瘤显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者占2.3%。易向纵隔转移的原发恶性瘤计有头、颈、泌尿生殖系肿瘤,乳癌及恶性黑色素瘤。这些部位向胸内淋巴结的转移途径及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泌尿生殖系肿瘤经骨盆及腹部的引流淋巴管进入胸导管。在胸导管内缺少瓣膜  相似文献   

3.
在极少情况下Wilms 瘤的转移灶以纵隔肿块出现,文内报告两例以纵隔肿块做为Wilms 瘤转移灶的最早X 线表现。例1为10个月男孩因Wi-lms 瘤做了左肾切除。肾门淋巴结含有肿瘤,组织学上无静脉受累征象。10个月后胸片显胸膜反应及右肺门肿块。CT 检查考虑为炎症性或恶性叶间积液。开胸探查为右肺门淋巴结转移性Wilms 瘤。2年后广泛转移但无肺或腹部转移。例2为2岁男孩,切除了有大的完整包膜Wilms 瘤的左肾。无血管受累,局部淋巴结标本不含肿瘤,两个月后胸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1971年11月~1987年10月间465例非小细胞癌施行放疗,其中并用化疗者98例,非并用者67例。放疗采用10MVX线,照射野原则上既使肿瘤无转移,也应包括纵隔及同侧肺门。照射方法有两种,1.一般分割照射131例,1.8~2.0Gy/次,每  相似文献   

5.
肺癌的MRI     
作者对47例肺癌MRI诊断价值与CT作了对比研究,其中鳞癌18例;腺癌11例,小细胞癌7例,中乃至大细胞癌6例及未分化癌5例。作者见到47例肺癌临床分期上MRI与CT相仿,对肿瘤进展范围的诊断优于CT,对肺癌诊断上CT与MRI价值相同。T_1加权象上肺癌呈中等信号强度,肺实质呈低信号,纵隔脂肪组织为高信号,三者间易于区别。对肺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CT与MRI具有相同诊断价值。MRI上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呈中等信号强度,与高信号强度的纵隔脂肪组织易于鉴别。对肺  相似文献   

6.
作者发现,既使纵隔淋巴结大小正常,胸腔外转移灶也可使患者失去手术可能。作者研究了一组263例经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支气管癌的患者,筛选出了95例,术前的CT扫描显示仅有单一的肺部肿块,而没有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胸腔积液或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可切除性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不同T分期病人胸腹部转移淋巴结CT表现及分布特征。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329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同时伴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225例,女104例,年龄38~82岁,平均(55.8±9.2)岁。根据原发肿瘤是否浸润肌层将病人分为2组(pT1及pT2-3)。通过观察多层螺旋CT颈胸腹部淋巴结大小、密度及强化方式等综合判断淋巴结转移,采用Kappa检验对转移淋巴结的影像及病理学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估,同时观察不同T分期病人转移淋巴结优势分布区域。结果 329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病人中,pT1病人51例(51/329,15.5%),pT2-3病人278例(278/329,84.4%)。MSCT共发现转移淋巴结967枚,其诊断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转移淋巴结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好(κ=0.708)。胸段食管癌病人最常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区域为上纵隔及胃周区域。pT1组病人中,原发肿瘤位于胸上段最常见淋巴结转移区域为上纵隔区,位于胸中、下段最易发生胃周区域淋巴结转移,中下纵隔及腹腔区域转移较少。pT2-3组中,胸上中段及下段食管癌最常见淋巴结转移区域分别为上纵隔区及胃周区,而中、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较pT1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对评估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准确性,且食管癌不同T分期病人的淋巴结转移区域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23例孤立结节之非雀麦细胞支气管癌的病例及胸部X 线片进行了研究,这些病人之临床或胸片都未发现转移。病人均进行了胸部CT 检查,并包括肾上腺。CT 发现1例(4%)纵隔淋巴结直径大于1cm,手术探查证明有前纵隔转移。CT 有助于开胸手术前的常规活检,可减少开胸探查率,能显示多数骨和肝的转移。若肿瘤侵犯胸壁、纵隔或难以做活检的部位,CT 可获得有意义的结果。但作者认为CT 对确定T_1N_0M_0之肺非雀麦细胞癌可能没有价值,因为病变很小,可无明显之CT 表现。3例有肾  相似文献   

9.
FDG PET显像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确定纵隔淋巴结转移与否对肿瘤的临床分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有重要作用.对全身情况较好,未发现远处脏器和肺门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可首选外科手术治疗;对只有肺门淋巴结转移(N1)或有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N2)者,可在外科手术治疗后给予放疗或化疗;对有对侧纵隔淋巴结转移(N3)的患者,除少数可行手术治疗外,大部分不主张手术治疗,而行放疗和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在体内病变的组织器官出现结构变化之前,18F-脱氧葡萄糖(FDG)PET显像可从分子水平检测和识别所发生的代谢改变.现将FDG PET显像在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检测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9  
目的:评价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诊断的108例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结果:108例中,颈上中深组淋巴结转移76例,颈下深组及锁骨上窝86例,气管食管沟52例,纵隔17例。84例乳头状癌中,16例淋巴结密度与正常甲状腺相似,24例有囊性变,其中18例淋巴结囊内有明显强化的乳头状结节,11例有细颗粒状钙化,24例滤泡癌,髓样癌,透明细胞癌中,17例淋巴结明显强化,17例与甲状腺原发或复发肿瘤密度一致,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结论: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好发部位为颈静脉链周围,气管食管沟及纵隔;淋巴结明显强化,与正常甲状腺密度一致,囊性变,囊壁内明显强化的乳头状结节及细颗粒状钙化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特征性改变,淋巴结明显强化,与甲状腺肿瘤密度一致为滤泡癌,髓样癌,透明细胞癌转移淋巴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总结肺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肺癌手术胸腔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方法 对1987年1月~2002年12月740例肺癌根治性肺叶或一侧肺切除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手术按Naruke肺淋巴结分布图对纵隔和肺门淋巴结进行了广泛清扫,共清除胸腔淋巴结3492组。切除的病肺和淋巴结行病理切片检查,其中鳞癌416例,腺癌255例,大细胞肺癌22例,小细胞肺癌30例,其他类型17例。根据病理结果,对肿瘤部位、分型、大小、细胞分化程度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740例中362例(48.9%)存在N1或(和)N2淋巴结转移,其中N2淋巴结转移共276例(37.3%)。本组手术清除纵隔淋巴结2401组,其中转移淋巴结(N2)524组,纵隔淋巴结转移度21.8%。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肺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部位、细胞类型、肿瘤T分级和细胞分化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肺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且与多种因素有关,为达到根治目的,应提倡纵隔和肺门淋巴结系统清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癌影像学表现与其癌细胞 C D44 表达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方法 L S A B 法测定46 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 C D44 的表达强度,分析其表达强度与影像学征象的相关关系。结果:肿块毛刺征、三级支气管受累及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在 C D44 表达阳性组的出现率明显高于阴性组( P< 0 .01 ) ;而肿块大小、分叶征及胸膜凹陷征在两组之间的出现率无明显差异( P> 0 .05) 。结论:外围型非小细胞癌之肿块毛刺征、三级支气管受累及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与癌细胞 C D44 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通常认为石棉肺患者纵隔淋巴结增大系发展为肿瘤并转移的征象。作者研究是拟确定石棉肺病人纵隔淋巴结的非恶性增大机率。作者研究了14例符合下列标准的石棉接触者的CT图象:①有明确的石棉接触史。②CT可见胸膜钙斑。③石棉肺之肺间质纤维化。④扫描前至少三个月内无胸内感染。⑤无胸内恶性肿瘤。同时选择同期的符合上述标准,但无间质纤维化的11例作为对照。先用肺窗(C=-600,W=1600)平扫观察。14例石棉肺组均有明确的肺纤维化征象:①小叶内线增厚。②小叶间线增厚。③胸膜底部模糊。④实质带。⑤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表现。方法对本院2013年~2015年收治的20例具有影像学资料和病理结果的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20例中,典型类癌5例,不典型类癌2例,大细胞癌6例,小细胞癌7例。男性12例,女性8例。中央型13例,周围型7例。右肺11例,左肺9例。病灶中坏死15例;钙化3例。12例出现肺内转移、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19例病灶实性部分呈轻度不均质强化,1例强化较明显。结论肺神经内分泌肿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最终确诊需要依赖病理结果。  相似文献   

15.
外围型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及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15例外围型小细胞肺癌(P-SCLC)的临床表现及CT征象,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方法收集经手术或肺穿活检证实的15例P-SCLC的临床资料,回顾性总结分析其CT影像特征。结果根据原发灶及转移范围的CT表现分为4型:Ⅰ型,孤立结节不伴转移,2例;Ⅱ型,原发灶伴转移未超过同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7例;Ⅲ型,原发灶伴转移达两肺或有肺外转移,4例;Ⅳ型,原发灶伴癌性淋巴管炎累及1个以上肺叶,2例。结论CT能清楚显示P-SCLC原发灶的特征及转移范围,CT分型能为临床分期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支气管内膜结核(EBTB)的CT表现,以提高对EBTB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了45例经纤支镜及病理证实的EBTB的胸部CT表现,探讨支气管本身的异常及肺实质、淋巴结以及胸膜的改变。结果:45例病人CT片上共显示92处支气管受累,包括右侧54处和左侧38处,其中28例显示两支以上的受累支气管,11例主、叶、段多支支气管同时受累。38例表现为支气管狭窄,狭窄程度为轻度20例、中度12例和重度6例。8例继发肺不张,30例并存支气管播散灶。所有患者肺野内均可见陈旧性结核灶,28例并发胸膜病变。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15例。结论:较长段的支气管管壁中心性增厚或主、叶、段多支支气管受累为EBTB的主要表现,多数并存肺实质和胸膜病变,引流区淋巴结可增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原发性胸腺癌的影像表现,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胸腺癌的影像表现,17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仅行CT平扫检查。结果19例胸腺癌中,鳞状细胞癌16例,未分化癌、粘液表皮样癌及淋巴上皮样癌各1例;CT表现为前中上纵隔较大分叶状软组织肿块,最大径约为3.5~12.8cm(平均为6.6cm),肿块密度不均匀,均有坏死,其中3例鳞状细胞癌有钙化;19例肿瘤中,侵犯大血管10例,心包侵犯9例,胸内转移(纵隔淋巴结转移11例,胸膜转移7例,肺内转移4例),胸外转移(腹膜后淋巴结及骨骼各2例,肝脏3例)。结论原发性胸腺癌是一种罕见的纵隔肿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结合病变的临床及CT表现,可提高病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作者给150例临床认为可切除的肺癌病人(男104、女46,年龄34—77岁)进行了肺门斜位体层、纵隔镜检查与/和开胸术。组织学上腺癌72、鳞癌55,未分化癌20、小细胞癌3。其中50例(男31、女19、34—77岁)用EMI 5005机进行胸部增强CT检查,组织学上腺癌23,鳞癌18、未分化癌8,小细胞癌1。斜位肺门体层片肺门淋巴结肿大者为阳性,原发肿瘤遮蔽肺门者亦列为阳性。阴性者81例,其中组织学亦阴性者为70例,阳性11例,(内有纵隔淋巴结阴性者5例),故纵隔淋巴结阴性预  相似文献   

19.
作者用磁性共振照像(MRI),动态CT照像、55°后斜位X线体层照像三种方法对35例肺癌患者的肺门进行预后的判断。其中19例已做了患侧肺门淋巴结切除。8例为鳞状细胞癌,9例腺癌,1例类癌和1例小细胞癌。出现肺门淋巴结转移者占47%,(9/19),切除的淋巴结包括肿瘤在内平均直径是27.6mm(±20.9SD,范围 5-50mm9例),不包括肿瘤的平均直径为9.5mm(±3.8SD,范围2-16mm,10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局限期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患者采用累及野照射(involved field radiation therapy, IFRT)时各淋巴结区受照剂量与淋巴结失败的关系。方法 在接受根治性放疗的局限期SCLC患者原治疗计划中勾画第1至10组淋巴结引流区,记录每组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其所受目的性或附带照射剂量。照射野内、野边缘、野外失败分别定义为失败淋巴结体积位于80%处方剂量曲线内、80%~20%、20%处方剂量曲线外。结果 勾画76例患者1 216组淋巴结引流区。中位随访时间17.4个月。初诊时各淋巴结区转移率超过50%的为4R(68.7%)、4L(57.9%)、10R(57.9%)、2R(56.6%)、7(51.3%)区。淋巴结区有阳性病灶时,均接受了处方剂量照射。而未发生转移时,受到平均附带照射剂量超过3 000 cGy的淋巴结区有:3P、4L、7、6、4R、5、2L。淋巴结中位无失败时间9.8个月。仅1例患者发生纵隔淋巴结照射野外失败。其余患者照射野外失败位于锁骨上区或原发病灶对侧肺门。结论 SCLC患者采用IFRT照射纵隔淋巴结区时,未发生转移的淋巴结区可以受到相当剂量的附带照射。而纵隔淋巴结照射野外失败较少见,与所受附带照射剂量贡献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