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CT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在甲状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甲状腺癌的CT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19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显示,23例(92%)表现为低密度;20例(80%)密度不均匀;23例(92%)边缘模糊不规则;16例(64%)出现钙化,其中细颗粒钙化10例,混合性钙化6例.19例增强扫描显示,10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均匀强化,4例肿瘤边缘呈"半岛状"瘤结节强化,5例可见"强化残圈"征.14例(56%)肿瘤侵犯周围器官组织,11例(44%)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 CT在甲状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肠恶性间质肿瘤(GIST)的钡剂造影和CT扫描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恶性GIST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16例中,低度恶性6例,高度恶性10例,肿瘤大小3.2~7.2 cm,平均5.6 cm。钡餐造影表现为黏膜皱襞变平或破坏、肠腔偏侧性狭窄、肿块内出现钡斑或窦道样改变; CT检查为腔外不规则肿块、肿块内多灶性低密度坏死区、明显的不均匀强化。结论 钡剂造影和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是小肠恶性GIST定位诊断的主要方法;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沿长轴偏侧性狭窄伴多发性溃疡、不规则腔外肿块、肿块内多处低密度区征象、增强扫描有明显的不均匀强化等对恶性GIST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水  赵惠芳 《现代肿瘤医学》2017,(19):3104-3107
目的:探讨肾脏原发性未分化多形性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肾脏原发性未分化多形性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及CT影像特征.结果:8例均为单发,左肾6例,右肾2例,5例病灶主体位于肾上极,3例位于肾下极.5例病灶主体位于肾实质,2例侵犯肾窦,1例主体位于肾窦.5例伴有同侧不同程度肾积水,2例伴有明显肾周侵犯,1例肾静脉癌栓形成.7例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1例类圆形、边界清晰.CT平扫均表现为不均匀等/低混杂密度,1例病灶内可见斑点状、结节状钙化;增强扫描8例皮质期均表现为不均匀轻至中度强化,强化程度低于肾皮质;6例实质期、肾盂期持续强化,2例强化程度下降.结论:肾脏原发性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易误诊,CT增强扫描有一定的特征性,主要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CT在腹膜后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0例腹膜后纤维化患者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别由2名高年资医师采用盲法对腹膜后纤维化病变位置、边界、密度以及对周围组织的侵犯和强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CT平扫表现为腹膜后近似于肌肉密度的不规则形软组织病变,6例包绕腹膜后大血管,2例伴有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液。增强扫描示9例病变不同程度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10例患者中有6例分别被误诊为腹膜后神经鞘瘤或淋巴瘤等。结论 CT可显示腹膜后纤维化的特征,综合分析各种影像学检查结果有助于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断。误诊原因主要是由于腹膜后纤维化为少见疾病,日常工作中对该病的影像学表现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胆囊腺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CT增强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胆囊腺瘤患者临床和CT资料。结果:CT检查示4例病灶均位于胆囊内,病灶均呈圆形,密度均匀,边缘清晰,4例病灶增强后多为明显均匀强化。结论:胆囊腺瘤的CT表现具有明显均匀强化特征,CT增强扫描有较高诊断价值,有助于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岛素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5年来收治27例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患者临床表现均符合Whipple三联症,误诊率达到81.5%(22/27),平均病程为17个月,术前增强CT扫描诊断率为52.6%(10/19),术中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3.3%(15/18)。单发瘤23N(85.2%),多发瘤4例(14.8%)。27例均手术切除肿瘤。结论典型的Whipple三联症有助于胰岛素瘤的早期诊断,术中超声检查能有效定位,合理手术是治愈胰岛素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MFH)多发于四肢 ,腹膜后少见。我院自 1985 - 1998年经手术后病理证实MFH 6 8例 ,其中腹膜后 14例 ,现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一 一般资料 本组男 9例 ,女 5例。年龄 2 8— 76岁 ,其中 >6 0岁 12例 ,就诊时病程 2 0天— 7个月。二 临床表现 腹部肿块和腹痛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本组腹部肿块 7例 ,腹痛 5例 ,腰痛、血尿各 1例。14例均有不同程度消瘦、乏力 ,3例伴低热 ,7例伴食欲不振。三 CT扫描所见  13例均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 ,1例B超发现。CT平扫时肿瘤呈不规则肿块 ,<10cm 4个 ,≥10cm 7个 ,≥ 2…  相似文献   

8.
前列腺癌的CT诊断(附2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扫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使用PICKER2000S螺旋CT机,对患者盆腔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层厚均为5mm,增强扫描时,造影剂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结果:经CT确诊并经病理证实的23例中,6例为包膜内型,平扫示其中4例为低、混杂密度,2例为等密度,前列腺外形无明显改变;17例为包膜外型,平扫示15例为低,混杂密度,2例为等密度,均示前列腺外、后缘结节状、波浪状隆起,或凸出于包膜外的不规则形包块,有的伴周围结构受累或远隔脏器转移的现象;以上全部病例增强扫描均表现为低密度改变。结论:CT扫描,尤其是增强扫描对中晚期前列腺癌(包膜外型)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对早期前列腺癌(包膜内型)的诊断价值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大肠淋巴瘤的CT及钡灌肠检查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影像检查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 (PGIL)的诊断及分期中有重要作用。现根据 8例原发性大肠淋巴瘤的CT及钡灌肠表现 ,结合文献 ,分析并探讨CT及钡灌肠的诊断价值。一、临床资料8例原发性大肠淋巴瘤均符合Dawson诊断标准[1] ,其中5例经手术、3例经结肠镜活检病理证实 ,均为非何杰金淋巴瘤。 8例均行CT平扫 ,其中 6例行CT增强扫描。 8例中 ,5例行气钡双对比灌肠造影。全组男性 3例 ,女性 5例 ;年龄2 2~ 76岁 ,平均 4 9岁。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 8例 ,腹部肿块6例 ,体重减轻 4例 ,便血 4例 ,大便习惯改变 3例 ,肠梗阻 1例。根据文献 [2 ],本…  相似文献   

10.
增强CT冠状扫描在诊断鼻咽癌颅底侵犯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咽部增强CT冠状位扫描对诊断鼻咽癌侵犯颅底的价值。方法:将经病理学检验证实的193例鼻咽癌的CT增强轴位扫描与冠状位扫描颅底情况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93例鼻咽癌中,120例(占62.2%)经两种扫描均未见颅底侵犯;10例(5.2%)轴位扫描未见颅底异常而经冠状扫描发现其受侵犯;15例(7.8%)轴位可疑颅底受侵犯而经冠状扫描肯定侵犯11例.排除4例;轴位扫描显示海绵受窦侵有26例。增强CT冠状扫描则为3例。结论:增强CT冠状扫描对确定鼻咽癌有无颅底骨质侵犯及其侵犯部位、范围与程度均有重要价值,在显示海绵窦受侵犯,肿瘤组织沿脑池或/和脑沟等蛛网膜下腔生长,侵犯周围组织的征像方面,明显优于轴位扫描。  相似文献   

11.
陈韵彬  应敏刚  段青 《中国肿瘤》2001,10(3):151-152
目的:探讨结直肠局部复发癌CT、MRI诊断要点:方法:回顾分析经活检、再次手术病理证实,临床随访诊断的术后局部复发病例共67例的CT、MRI等资料。结果:38例造瘘术后患者骶前的手术内软组织肿块形成,大多数为团块状、边缘不规则。29例非造瘘术后患者吻合口处肠壁增厚,肠腔狭窄,肿块形成,直径为4cm-10cm,较大肿块密度不均,中心坏死,边缘不规则,增强扫描肿块实质部分呈不规则强化,MRI表达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多数病例信号强度不均匀,邻近结构受累45例,其中合并区域淋巴结肿大21例,远处转移19例,CT、MRI检结直肠癌根治术后随访观察复发具有重要地位,它们能诊断具有典型形态特征的局部复发癌。但对小病灶的发现仍有一定的局限,对典型复发灶的鉴别仍有困难。CT、MRI诊断关键在于区别局部纤维疤痕或可能合并的炎症组织与其内的复发灶。有否合并淋巴结肿大,邻近组织受累以及间隔4至6周的两次检查肿块增大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2.
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的CT表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的CT表现,探讨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的特点。方法分析有完整临床及CT资料且经病理及随诊证实的鼻咽癌复发患者103例,其中男78例,女25例,年龄18~76岁,中位年龄49岁。由2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科医生对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放疗后复发103例中鼻咽壁复发79例,CT表现为鼻咽壁均不同程度增厚,其中71例有明显软组织肿物,侵及咽旁间隙58例,茎突后软组织肿物41例,侵及颅底结构23例,侵及海绵窦9例。肿物边缘均不规则,密度不均匀。73例与放疗后CT对比,病变均不同程度增大。放疗后淋巴结转移36例,其中咽后淋巴结转移9例,颈深组淋巴结转移30例,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3例,颌下及腮腺淋巴结转移各1例。边缘规则6例,边缘不规则30例,其中明显侵犯周围结构6例。31例有放疗后CT对比,淋巴结较前均不同程度增大。结论CT扫描能准确评价鼻咽癌放疗后复发,放疗结束后3个月内作基线影像学检查及定期随诊复查,对及时早期发现肿瘤复发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讨论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0年至1995年经我院手术证实的2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资料。结果:CT检查19例,B超检查20例,均有不同程度肝内胆管扩张、肝内占位性病变。手术切除9例(45%),姑息性手术10例(55%),单纯剖腹探查1例。结论:CT、B超及肝功能检查相结合明显提高术前诊断率。合理的手术方式包括根治切除及适当的扩大切除。  相似文献   

14.
CT用于肾脏病变的诊断已日益增多。本文就肾脏肿瘤的CT诊断作一回顾性小结。材料和方法 1984年1月~1987年6月在我科曾作CT检查,后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脏肿瘤的35例。包括肾癌24例(其中透明细胞癌21例,颗粒细胞癌、乳头状腺癌及未分化腺癌各1例)、肾盂移行上皮癌5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恶性间叶瘤2例及肾母细胞瘤1例。 CT扫描机为西门子(Somatom)DR3型,扫描时间4秒、层厚8毫米、连续扫描。每个病例均失作普通扫描,随即静注60% Diatrizoatis 60 ml作增强扫描。结果一、肾癌24例 CT表现为肾实质性肿块18例。除4例较小肿瘤外,肿块密度不均匀,有不规则蜂窝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后18例肿块密度均明显不均匀。肿块密度增加10  相似文献   

15.
伴骨转移胃癌3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胃癌较少转移至骨组织。我院近10年共收治胃癌462例,发现有骨转移者36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6例中男性28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8.4岁(27~86岁)。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部骨胳疼痛及叩击痛。局部肿块9例,病理性骨折6例。胃癌骨转移与其分化程度及分期的关系见附表。首次X线检查发现有溶骨性改变者21例,占58.33%。定期(1/2~卫个月)复查又发现7例有类似改变。18例CT扫描发现17例有溶骨改变,阳性率为94.44%。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值在6IU/L以上者32例,占88.89%。36例骨转移癌的部位:脊柱28例、骨盆18例、肋骨7例、股骨…  相似文献   

16.
我们自1991年至1995年应用纤维鼻咽内窥镜与CT扫描对55例鼻咽癌原发部位的诊断及临床分期进行了比较。1资料55例中男性46例,女性9例,年龄19岁~57岁,平均39.7岁。病理结果:鳞癌39例,低分化癌3例,未分化癌9例,淋巴瘤巨例,腺癌2例,腺样囊性癌1例。Olympus纤维鼻咽内窥镜表麻下检查鼻咽部,日产CTSc、-4500T扫描机,扫描层厚4毫米,层距4毫米,扫描范围一般从软睛到颅底水平。内镜检查鼻咽癌原发部位,前壁8例、顶壁20例、顶后壁27例、侧壁ZI例。CT检查结果,前壁5例、顶壁10例、顶后壁24例、后壁l例、侧壁20例。内镜检查的临…  相似文献   

17.
CT检查在鼻咽癌放疗后原发灶近期疗效评价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在鼻咽癌根治性放疗后的随访中,往往常规以CT检查结果来评价其近期疗效。本研究进一步探讨CT检查在原发灶近期疗效评价中的意义。方法:1999年3月-2003年10月间连续132例的新诊断的鼻咽癌患者入组研究。有61例是早期鼻咽癌(AJCC Ⅰ/Ⅱ期),接受了根治性放疗;71例是无远处转移的局部晚期鼻咽癌(AJCC Ⅲ/Ⅳ期),接受了同期放化疗。132例均在放疗结束后4~6个月进行头颈部的CT扫描,鼻咽镜检查和鼻咽原发灶的活检。比较治疗前后的CT检查结果来评价临床疗效,并与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全组中位随访时间29个月(9~40个月)。影像学上疾病进展的有5例,无变化有18例,部分退缩的67例,完全消退的42例。有6例鼻咽活检阳性,其中影像学达CR的患者中有2例活检阳性(4.8%),4例有残留病灶的患者(影像上部分退缩,无变化和进展)活检阳性。CT扫描评价鼻咽癌放疗后早期随访的阳性和阴性预测值为4.4%,95.2%,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为66.7%和31.8%:结论:鼻咽癌根治性放疗后病理上完全消退在治疗后4~6个月已很充分,但病理上和影像学上的改变并无明确的相关性。本研究资料显示鼻咽癌放疗后4~6个月的CT扫描对疗效的评价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欠佳,也许需要更长的随访期来进一步明确其对原发灶疗效评价的意义,而对于影像学有残留的病灶是否应给予加量也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CT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1993年1月-1998年1月间CT检查结直肠癌45例,97%属中晚期病例。扫描前10分钟肌注654-2 20mg并用温水0.6L-0.8L,保留灌肠,对疑为右半结肠肿瘤者扫描前1.5小时-2小时口服2%泛影葡胺0.8L,常规增强扫描,结果:病变检出率100%,与外科及病理对照,CT的分型和分期符合率均为89%(40/45),结论:CT在结直肠癌的诊断上有独特的优越性,在进展期结直肠癌的诊断,分型,分期及术前估计上都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院1982-1996年收治的乳癌患者中,有11例首发症状为腋窝肿块,经手术切除及病理均证实为隐性乳癌,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均为女性。年龄38-62岁,平均52.3岁。均为单侧发病。二、症状及体征:首发症状均为腋窝肿块。病史10天一3年,平均3月。肿块大小1.5cmxlcm-6cmx5.5cm,平均直径2.3。m。其中单发肿块7例,有4例周围有“卫星灶”样改变。患侧乳腺均未触及肿块,有5例乳腺局部组织增厚,其中4例位于外上象限。三、辅助检查:8例行肿块针刺细胞学检查,7例显示查到癌细胞,l例阴性。5例行乳腺近红外线扫描,2例显示…  相似文献   

20.
胸部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2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Castleman’s disease,CD)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组织异常增生性疾病。本研究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1例C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71年1月-2007年12月胸部CD21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38.6&#177;6.5)岁。局限型19例,播散型2例,经X线胸片、CT、开胸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全部病例均为透明血管型。X线和CT扫描:19例局限型平均直径为(5.2&#177;1.2)cm大小的单发软组织肿块,位于左肺门3例,右肺门2例,肺内3例,胸壁2例和纵隔9例;2例播散型为纵隔内多组淋巴结增大[直径1.5~4.0cm,平均(2.3&#177;0.9)cm],无浅表淋巴结和其他脏器累及。平扫CT值平均42Hu,增强扫描呈显著强化,高达112Hu。术前CT误诊率90.5%。结论:胸部CD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局限型CD手术切除可以治愈,播散型CD手术切除疗效不佳,应选择多种模式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