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景:相关研究已证实,趋化因子IP-10、Fractalkine在器官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的:检测尿液中IP-10和Fractalkine水平变化,并结合肾组织活检病理,探讨尿液中IP-10和Fractalkine在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106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根据移植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急性排斥反应组(n=16)和非急性排斥反应组(n=90);另选择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尿IP-10和Fractalkine浓度变化。结果与结论:急性和非急性排斥反应组患者在移植后的尿IP-10及Fractalkine的表达水平均较移植前明显升高,但非急性排斥反应组在移植后7d呈下降趋势,至第11天降至移植前水平,而急性排斥反应组则持续高表达,IP-10在移植后第1天和Fractalkine在移植后第3天即与急性排斥反应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肾移植后尿液中IP-10和Fractalkine水平的检测对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赛尼哌在预防同种肾异体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作用,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44例肾移植患者随机分为赛尼哌治疗组22例与对照组22例,冶疗组在术前及术后14d分别静滴赛尼哌一个剂量,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为安慰剂,观察期为6个月。结果赛尼哌组在3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感染及副作用方面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随访期内,人肾均存活。结论赛尼哌是一种强效安全的免疫抑制剂,可显著降低移植肾A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反应病人近期再次移植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丽  王安静  王迎春 《护理研究》2001,15(6):332-333
同种异体肾移植后发生的超急性排斥反应 (HAR )系一种最急剧、后果最严重的排斥反应。一旦发生只能尽早切除移植肾 ,恢复血液透析[1] 。自 1978年以来我科对 16例发生HAR的病人在短期内再次移植另一供者的肾脏 ,12例成功 ,且效果满意。改变了已往认为HAR后不宜再次移植 ,若要再次移植 ,需在切除移植肾半年后进行的观点。1 临床资料  本组 16例 ,男 10例 ,女 6例 ,年龄 31岁~ 5 0岁。供、受者ABO血型相符 10例 ,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 :1例为 0 .11,15例为 0 .0 1~ 0 .0 6。术中立即发生HAR者 7例 ,其主要表现为 :移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尿液中供者细胞DNA的检测在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应用及其价值。方法 以供者为男性、受者为女性的35例肾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定期收集尿液标本,从中提取DNA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Y染色体上特异的基因片段DYZ -1。结果 手术第1日受者的尿液中即有供者细胞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尿液中供者细胞DNA的基因表达强度逐渐减弱,直至术后1个月,只有5例(14 . 3% )受者的尿液中供者细胞DNA的基因表达消失,其中1例(2 0 % )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另外30例(85 . 7% )受者的尿液中仍有供者细胞DNA的基因表达,其中7例(2 3 .3% )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存活3个月以上发生急性排斥反应9例患者,7例(77 .8% )的尿液标本中能检测到供者细胞DNA ,抗排斥治疗结束后1个月,71 4 %转为阴性;9例肾功能良好的稳定期受者,仅1例(11. 1% )的受者尿液中DYZ -1基因阳性。结论 长期存活的肾移植受者尿中供者细胞DNA的检测可以作为诊断急性排斥反应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我院自1989年10月至1990年2月,采用多普勒超声对54例尸体肾移植患者,自术后第2天起行移植肾动脉血流检查。根据移植肾动脉阻力指数、血流速度、血流时间及血流图象改变诊断急性排斥反应,并与移植肾活检对照,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11%和93.75%。证明它是一种可靠、快速、重复性好,无创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赛尼哌两剂疗法预防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赛尼哌对预防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 (AR)的有效性 ,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同期以环孢素 (CsA) +骁悉 (MMF) +强的松三联为基础抗排斥方案的肾移植患者 4 2例 ,分为治疗组 2 1例 ,对照组 2 1例。在治疗组术前及术后 14d分别静滴赛尼哌一个剂量 ,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为安慰剂 ,观察期为 6个月。结果 移植后 3个月和 6个月 ,治疗组AR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5 ) ,首次发生AR的时间明显延迟。两组毒副作用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赛尼哌可显著降低移植肾AR的发生 ,并且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7.
超声造影在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静脉声学造影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8例肾移植患者进行移植肾超声造影,测量并计算峰值密度(PI)、曲线下面积(AUC)等参数,按病理和临床诊断结果将其分为正常、轻度急性排斥反应和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3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PI值比较,正常组(9例)与轻度急性排斥反应组(4例)之间无显著差异,正常组与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组(5例)之间有显著差异;而AUC值,轻度和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组与正常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将轻度急性排斥反应组和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组合为一组与正常组比较,则PI无显著差异,而AUC仍有显著差异.结论 移植肾超声造影的血流灌注参数AUC与肾血流量密切相关,是较客观、准确的观测指标,为临床诊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99Tcm-Ec肾动态显像检查在诊断和鉴别移植肾加速性排斥反应和急性肾小管坏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1例肾移植术后尿量减少患者,根据病理及临床资料最初拟诊分为加速性排斥反应组和急性肾小管坏死组.分别静脉弹丸式注射99Tcm-EC185MBq后立即以SPECT扫描获得主动脉放射性高峰时间(AMT)、高峰计数(AMC)、移植肾高峰时间(KMT)和高峰计数(KMC).计算K/A、B/K比值,并行诊断性试验.结果 加速性排斥反应组与急性肾小管坏死组K/A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K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K/A比值为2.8,用于诊断加速性排斥反应时其灵敏度为89.5%.特异度94.7%.用于诊断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其灵敏度为94.7%,特异度89.5%.结论 K/A比值对诊断和鉴剐诊断肾移植术后加速性排斥反应和急性肾小管坏死有重要参考意义,且K/A比值为2.8时.可作为两者鉴别诊断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9.
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用于移植肾检查,既能通过二维获得形态学信息,又能通过多普勒频谱快速显示肾内外血管的全程信息,反映肾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是检测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手段。我们对1991年11月至1997年9月25例肾移植患者进行CDUS检查,对正常肾与排斥肾的多普勒频谱、血管指数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0.
11.
背景: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与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极为密切,内皮微粒脱落于激活或凋亡的内皮细胞,能直接而特异地反映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检测血浆中内皮微粒对肾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监测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目的:探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循环内皮微粒的数量和表型的变化及与急性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建立同基因和同种异基因大鼠腹腔原位肾移植模型;移植后5d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进行Banff评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中CD144+内皮微粒数量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CD144+内皮微粒的数量;分析内皮微粒的数量和表型与肾组织病理变化的关系。结果与结论:与同基因移植组比较,异基因移植组Bnaff评分明显增加(P<0.01),肾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明显增强(P<0.01);与同基因移植组比较,异基因移植组CD144+内皮微粒的数量和携带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内皮微粒的水平明显增加(P<0.01)。内皮微粒的数量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呈正相关(P<0.01),携带细胞间黏附分子1内皮微粒的水平与移植肾脏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提示肾移植后对内皮微粒数量和表型进行检测对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背景: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与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极为密切,内皮微粒脱落于激活或凋亡的内皮细胞,能直接而特异地反映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检测血浆中内皮微粒对肾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监测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目的:探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循环内皮微粒的数量和表型的变化及与急性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建立同基因和同种异基因大鼠腹腔原位肾移植模型;移植后5d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进行Banff评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中CD144+内皮微粒数量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CD144+内皮微粒的数量;分析内皮微粒的数量和表型与肾组织病理变化的关系。结果与结论:与同基因移植组比较,异基因移植组Bnaff评分明显增加(P〈0.01),肾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明显增强(P〈0.01);与同基因移植组比较,异基因移植组CD144+内皮微粒的数量和携带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内皮微粒的水平明显增加(P〈0.01)。内皮微粒的数量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呈正相关(P〈0.01),携带细胞间黏附分子1内皮微粒的水平与移植肾脏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提示肾移植后对内皮微粒数量和表型进行检测对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最有效的方法。而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移植肾早期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对移植肾长期存活及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也有影响。但AR是可逆性病变,如果  相似文献   

14.
超声弹性成像在诊断移植肾急性排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UE)弥散定量分析技术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价值.方法 筛选55例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患者,其中26例移植肾肾功能稳定(稳定组),29例发生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排斥组),观察两组的二维超声、CDFI及UE声像图表现,并对两组超声定量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与稳定组相比,排斥组移植肾体积及锥体高度增大、叶间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减低,阻力指数(RI)增高;ROC曲线分析获得叶间动脉RI的最佳诊断临界点为0.755,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58.62%(17/29)、92.30%(24/26)及74.55%(41/55);②排斥组皮质应变均值(MEAN)小于稳定组,蓝色区域百分比(AREA%)大于稳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ROC曲线分析获得皮质MEAN最佳诊断临界点为88.25,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75.86%(22/29)、96.15%(25/26)及85.45%(47/55).结论 UE及其弥散定量分析技术可用于移植肾术后病情监测,有助于早期诊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5.
背景: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直观地了解移植肾的大小、形态、结构、血流分布情况.通过血流显像技术,可以及时而准确地了解移植肾血流灌注情况,为移植肾后并发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帮助.目的:观察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总结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期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的特异性表现,以期得到超声诊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指标.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3-01/2007-01在暨南大学和深圳大学第一医院完成.对象:纳入实施肾移植的患者299例,根据移植肾功能分成2组,肾功能稳定组236例,急性排斥反应组63例.方法:对236例移植肾功能稳定期与63例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期患者的主肾动脉及弓状动脉的收缩期最大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平均流速、阻力指数、搏动指数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两组移植肾动脉内径与血流动力学结果.结果:与移植肾功能稳定组相比,移植肾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肾内血流灌注减少,达不到皮质边缘处,肾动脉血流速度舒张期明显下降,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明显增高(P < 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简便、经济的无创性技术,移植肾锥体回声减低、舒张期肾动脉血流速度下降、肾血流阻力指数、搏动指数升高对诊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有特异性,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背景:很多实验已证实,可溶性CD30可作一种除群体反应型抗体以外的新的分子标志物来评估移植受者移植前免疫状况.目的:比较sCD30与群体反应性抗体对预测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7-01/2008-01在郑州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完成.参试者:接受肾移植的患者120例.方法:检测120例.肾移植前患者血清sCD30与群体反应性抗体浓度,移植后患者接受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的免疫抑制疗法.移植后6个月内的急性排斥反映判断采用肾穿刺活检,确诊患者是否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主要观察指标:通过检测移植前后sCD30,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观察患者sCD30、群体反应性抗体与急性排斥关系.结果:总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5.8%(19/120),sCD30与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均阳性患者与两项都是阴性的患者相比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提高(42%和7%,P=0.001).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患者中若检测出sCD30呈阳性,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概率会显著升高(21%和5%,P=0.019).致敏组人群检测结果阳性率较高.结论:sCD30的高表达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7.
Donor-derived IP-10 initiates development of acute allograft rejection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An allograft is often considered an immunologically inert playing field on which host leukocytes assemble and wreak havoc. However, we demonstrate that graft-specific physiologic responses to early injury initiate and promulgate destruction of vascularized grafts. Serial analysis of allografts showed that intragraft expression of the three chemokine ligands for the CXC chemo-kine receptor CXCR3 was induced in the order of interferon (IFN)-gamma-inducible protein of 10 kD (IP-10, or CXCL10), IFN-inducible T cell alpha-chemoattractant (I-TAC; CXCL11), and then monokine induced by IFN-gamma (Mig, CXCL9). Initial IP-10 production was localized to endothelial cells, and only IP-10 was induced by isografting. Anti-IP-10 monoclonal antibodies prolonged allograft survival, but surprisingly, IP-10-deficient (IP-10(-/-)) mice acutely rejected allografts. However, though allografts from IP-10(+/+) mice were rejected by day 7, hearts from IP-10(-/-) mice survived long term. Compared with IP-10(+/+) donors, use of IP-10(-/-) donors reduced intragraft expression of cytokines, chemokines and their receptors, and associated leukocyte infiltration and graft injury. Hence, tissue-specific generation of a single chemokine in response to initial ischemia/reperfusion can initiate progressive graft infiltration and amplification of multiple effector pathways, and targeting of this proximal chemokine can prevent acute rejection. These data emphasize the pivotal role of donor-derived IP-10 in initiating alloresponses, with implications for tissue engineering to decrease immunogenicity, and demonstrate that chemokine redundancy may not be operative in vivo.  相似文献   

18.
背景:同前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依然是导致慢性排斥反应和移植物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如何无创、快速、准确地进行诊断并及时治疗尤为重要.目的:通过检测尿液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水平变化,并结合部分肾组织活检病例,探讨尿MCP-1在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及治疗后的表达.方法:选择2008 10/2009-02在郑州人民医院肾病移植科住院治疗的慢性肾哀竭患者62例,均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肾功能稳定组为肾移植后肾功能稳定的42例患者,急性排斥组为肾移植后发牛急性排斥反应的20例患者,以同期在郑州人民医院体检中心检查肾功能正常且自愿留取尿样的1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所用肾移植患者均给予常规免疫抑制方案,另外急性排斥组给予抗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或甲基强的松龙强化冲击治疗.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尿MCP-1质量浓度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肾功能稳定组尿MCP-1质量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急性排斥组尿MCP-1质量浓度显著升高(P<0.01).与治疗前比较,急性排斥组20例患者经强化治疗后尿MCP-1质量浓度均显著降低(P<0.01),其中17例临床症状缓解、辅助检查恢复正常,尿MCP-1质量浓度接近对照组,3例无效,尿MCP-1质量浓度高于对照组.肾穿刺活检8例,肾脏病理提示均为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与急性排斥组治疗前尿MCP-1质量浓度基本相似(P>0.05).提示尿液中MCP-1水平可早期无创性诊断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可无创性临测治疗效果,其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时肾脏病理损伤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背景:正常肾脏、肾小管上皮和血管内皮细胞仅有少量CD54表达,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CD54表达明显增加,同时大量白细胞浸润;间质浸润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CD54表达增加。目的:探讨流式细胞仪检测尿CD54+淋巴细胞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价值。方法:来自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的肾移植后恢复正常者(n=18)、出现急性排斥反应者(n=8)、移植肾功不全者(n=9)以及健康志愿者(n=10)。流式细胞仪比较各组移植前后尿液中CD54+淋巴细胞比率变化。结果与结论:尿CD54+淋巴细胞在肾移植患者出现排斥反应时明显增加(P<0.01),抗排斥治疗后逐渐下降。移植肾功能正常者和移植肾功不全者CD54轻度升高。提示尿液中CD54+淋巴细胞水平能准确反映肾移植物移植后患者的免疫状态,可作为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特异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