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手术在救治严重肝脏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2年7月应用损伤控制手术救治46例严重肝脏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应用情况。结果46例患者均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其中痊愈40例,死亡6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7例。结论损伤控制性手术,采用简单、有效的操作,使患者获得复苏的时间,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并有机会再进行完整、合理的再次或分期手术。正确熟练掌握损伤控制性手术适应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可有效降低严重肝外伤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是指在救治严重创伤患者,特别是在患者出现致死三联征,即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时,改变以往早期进行复杂、完整手术的策略,而采用快捷、简单的操作,及时控制伤情的进一步恶化,使患者获得复苏的时间,有机会再进行完整、合理的再次或分期手术。  相似文献   

3.
创伤是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而严重创伤后患者死亡与创伤性凝血病存在极大的相关性,目前认为创伤性凝血病的主要因素有:组织损伤,休克,血液稀释,低体温,酸中毒,炎性反应等,根据"损伤控制性手术"理论提出的损伤控制性复苏,主要是针对严重创伤性休克病人复苏提出的概念,解决了严重创伤病人复苏的诸多难题,对于严重创伤病人的抢救复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改善严重创伤病人的预后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胰腺损伤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按照损伤控制性外科原则治疗严重胰腺损伤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损伤控制性外科原则治疗的32例严重胰腺损伤患者的手术方式和围手术期复苏救治情况。结果:17例行快速止血、清创及引流(53%),7例行改良Cogbill手术(22%),8例行消化道未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25%)。EICU行损伤控制性复苏后,所有患者均接受再次确定性手术。死亡6例(18.7%),死亡原因与手术无关;治愈26例(81.3%),术后出现胰瘘5例(16%),经保守治疗痊愈。胰腺假性囊肿3例(9.4%),经手术治愈。结论:对符合损伤控制性手术指征的严重胰腺损伤患者,应根据不同损伤胰腺部位和程度,积极选用适宜的损伤控制性手术方式、分次手术治疗,围手术期复苏要采用损伤控制性复苏。  相似文献   

5.
刘自明 《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4):139-141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在基层医院对以腹部损伤为致命性损伤的严重多发伤的诊断及救治措施。方法对2000年5月~2008年5月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救治的以腹部损伤为致命性损伤的严重多发伤32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优先处理致命性损伤,抗休克同时快速检查诊断,适应证的选择适当放宽,以止血和控制污染为首要目标,行简化手术和有效的ICU支持后可自主、邀请专家或转院实施再手术。本组32例患者中,治愈28例,残疾2例,死亡2例;自主手术25例,专家手术4例,首次手术及复苏后转院3例。结论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合理使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是基层医院严重多发伤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技术在危重多发伤患者救治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80例患者初期基于控制性液体复苏,在起初处理凝血的异常情况,能在短期时间中有效控制损伤带来的生命威胁,然后转急诊重症监护室在解决体温过低,纠正其代谢性的酸中毒及治疗凝血异常,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过后进行分期或者一期手术。结果痊愈为70例(87.5%),因为严重低血容量行休克和多脏器的功能衰竭死亡的有9例(12.5%),结论危重多伤就只的原则是救命再救伤,"损伤控制"的基本原则是控制出血然后控制性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7.
创伤急救与损伤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救治严重创伤中的效果。方法 对2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立即给予液体复苏.急诊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待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确定性手术治疗。结果 18例患者经急诊手术后控制了出血和污染.逐渐纠正了休克。再次行确定性手术治疗,经过顺利。患者存活,情况良好。4例患者死于重度休克和多器官衰竭。结论 对严重创伤性休克病人,在复苏治疗的同时,尽快采用简单省时的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病情稳定后再作相应的手术和治疗,可提高严重创伤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陆海南 《河北医学》2013,19(1):145-147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讨论损伤控制性手术对于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的意义,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对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32例严重腹部损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治疗,32例患者在入院时均进行积极的抢救,进行快速止血和腹部探查手术,经过ICU内复苏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确定性手术进行进一步治疗。结果:对32例严重腹部损伤的患者进行损伤控制性手术后其症状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其中2例患者因为救治不利而死亡,其余32例患者均救治成功,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感染,经引流治疗均恢复。结论:对于严重腹部损伤并且符合损伤控制性手术指征的患者,要及时进行损伤控制性手术,积极进行抢救工作,根据患者腹部损伤特点,选择合适的确定性手术方式,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损伤控制技术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效果。方法对125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经过液体复苏,出血控制,病情稳定后进行确定性手术,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统计。结果本组125例中抢救成功101例,成功率80.8%,死亡24例,病死率19.2%。结论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在复苏治疗的同时,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减少出血和污染。病情稳定后再作相应的手术和治疗,可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创伤失血性休克不合理复苏(附8例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8例腹部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复苏过程,发现复苏过程存在快速复苏、时效应差、血制品应用不合理、低体温认知缺乏、组织灌注不足认识片面、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时间较晚等弊端,致8例病人因凝血障碍死亡的教训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1.
徐应臣  谢勇  李尔 《西部医学》2013,25(7):1044-1047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DC)策略在严重创伤救治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医院应用损伤控制策略救治的35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纳入标准入组的35例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急诊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同时给予液体复苏,在休克逐渐得到纠正,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后,再进行确定性手术治疗。结果本组29例患者痊愈出院,救治成功率82.9%。2例死于发展很快的失血性休克,1例死于脑疝,1例死于难以控制的感染,2例死于多器官衰竭(MODF)。结论针对严重创伤的特点,对严重创伤患者按损伤控制策略选取合适对象进行救治,在复苏的同时尽快采取简单省时的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病情稳定后再进行后续治疗,可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减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elvic ring disruption has significantly changed over the past 30 years.It was not until the 1980s that the concept of damage control surgery was applied in the management of severely traumatized patients.The contents of damage control surgery mainly include three phases:the initial stage,the goal of severe pelvic trauma treatment is using simple surgical techniques to control life-threatening bleeding;the second stage,the physiological disturbances of the patients were corrected by ICU resuscitation;and the third stage,the definitive surgery performed for the injuries.1 About 10% to 20%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 also present with hemodynamic instability,and the mortality rate of them can be as high as 40%.2-4 Although hemodynamic resuscitation techniques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some patients do not respond or poorly respond to resuscitation treatment.In this case,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damage control,timely and decisively implement of appropriate as well as effective surgical hemostasis is necessary.What's more,any surgical intervention must be considered immediately life-saving.The first step to control the hemorrhage is to restore pelvic stability and compress pelvis volume;now external fixator or C-clamp is often used,in order to reduce bleeding,and use some surgical options further to control the bleeding.  相似文献   

13.
周生志  李振富 《河北医学》2008,14(11):1338-1341
目的:探讨多发伤并休克急救中的液体复苏策略.方法:对86例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进行分组.A组28例,为控制性出血患者行积极液体复苏策略.B组58例,为非控制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B1、B2两亚组.其中B1亚组37例行限制复苏策略,及时行控制性手术,术后再行积极复苏.B2亚组19例,行积极复苏后手术治疗.分别统计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开始手术时间,术后休克纠正天数,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2h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术后休克纠正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较低.B组限制复苏明显优于积极复苏.结论:对于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急救液体复苏时,要首先判断休克是控制性出血还是非控制性出血休克,不同的情况要采取不同的液体复苏策略.  相似文献   

14.
左清浩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8):104-106
目的观察以七氟烷或氯胺酮为主导患儿麻醉后苏醒质量。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围术期患儿80例,依据麻醉方法将患儿分为以七氟烷为主导组(七氟烷组,n=40)和以氯胺酮为主导组(氯胺酮组,n=40)两组,对两组患儿的睁眼或体动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出手术室时间、躁动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七氟烷组患儿的睁眼或体动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出手术室时间均显著短于氯胺酮组(P0.05),躁动评分显著低于氯胺酮组(P0.05)。七氟烷组患儿中呕吐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5%(9/40);氯胺酮组患儿中呕吐10例,暂时性失明6例,精神症状或噩梦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2.5%(17/40)。七氟烷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氯胺酮组(P0.05)。结论以七氟烷为主导用于患儿麻醉后的苏醒质量较以氯胺酮为主导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技术在地震致脊柱骨折复合伤患者救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5.12"汶川大地震致脊柱骨折复合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按损伤控制理论分三阶段治疗,经早期处理,进一步复苏后再行确定性手术,随访患者治疗结果,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按损伤控制治疗效果满意,无死亡病列发生。12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4月,脊柱矫形满意,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5例伴神经损伤者除1例截瘫外,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都有1~2级的恢复。结论:地震致脊柱骨折复合伤是严重的创伤,及时应用损伤控制技术可以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伤残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在重度腹部交通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应用损伤控制外科治疗的重度腹部交通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对其进行院前与院内初步救治,然后按损伤控制外科原则进行初始简化手术、ICU复苏及再次确定性手术。结果 46例重度腹部交通伤患者均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治疗,42例经ICU复苏后顺利完成再次确定性手术,41例痊愈出院,1例术后死于MODS;4例在ICU复苏期内死亡,死亡原因为MODS、继发严重感染。结论院前与院内初步急救为重度腹部交通伤救治创造了条件;对符合DCS指征的患者合理运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可提高重度腹部交通伤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序贯性气道开放式心肺复苏术在心脏呼吸骤停中应用及对患者预后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接受抢救的88例ICU重症心脏呼吸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4例接受常规的心肺复苏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44例应用序贯性气道开放式心肺复苏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组,术后给予两组患者1~3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生命指征恢复时间、心肺复苏成功率、复苏后神经功能、预后康复质量.结果: 研究组患者气道开放时间、心跳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改善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6、12周的神经功能NF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6、12周的预后康复质量QO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序贯性气道开放式心肺复苏术在ICU重症患者心脏呼吸骤停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生命体征恢复,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提高预后康复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控制性液体复苏对严重骨盆骨折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52例严重骨盆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复苏组和控制复苏组,对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时、手术止血前两个时间点采集外周静脉血各1次,检测血清标本的TNF一仅、IL一6、II,-8、IL—10等细胞因子含量,并记录两组的复苏时间。结果常规液体复苏组和控制液体复苏组手术前的TNF—d、IL一6、IL一8、IL一10含量明显高于人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常规液体复苏组手术前的TNF一仅、IL一6、IL一8含量明显高于控制液体复苏组手术前含量,IL—lO的含量低于控制液体复苏组手术前的含量;但控制液体复苏组的液体复苏时间要明显小于常规液体复苏组。结论控制性液体复苏时间短,炎性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较常规液体复苏少,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院前心肺复苏454例成败因素分析及干预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明  花海明  龚翔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2):1322-1323,1326
目的 通过对院前454例心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CPR)成败因素的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方法 对我中心2002年5月-2008年5月心搏骤停454例院前死亡患者的完整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心搏骤停后得到复苏时间早晚分为A、B两组:A组为早期复苏(≤5 min)组,113例;B组为晚期复苏(>5 min)组,341例. 结果 A组113例心肺复苏有效54例,有效率为47.0%,复苏成功23例,成功率为20.3%;B组341例心肺复苏有效29例,有效率为8.5%.A、B组由急救中心接到呼救到达现场平均间期分别为(2.5±0.7)min和(12.6±1.5)min;A组患者由急救专业人员行除颤、气管插管复苏有效率分别为25.7%及35.4%,B组患者除颤、气管插管复苏有效率分别为1.8%及1.2%,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社会重点人群中普及急救知识、心肺复苏知识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目击者及早进行心肺复苏,缩短呼叫-到达现场间期,熟练的气管插管、早期电除颤、合理使用心肺复苏药物是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