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比较应用SCID和NOD/SCID小鼠构建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成瘤率的不同。方法:分别给SCID和NOD/SCID小鼠腹腔注射HL-60细胞,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CD33阳性率,病理学检查鉴定动物模型。结果:应用SCID小鼠构建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成瘤率为30%,而应用NOD/SCID小鼠构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模型成瘤率为100%。结论:接种HL-60的NOD/SCID小鼠相对于SCID小鼠成瘤率高,小鼠发病率稳定,更适宜应用于白血病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NOD/SCID小鼠构建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NOD/SCID小鼠模型。方法:采用4-5周龄NOD/SCID小鼠,每只小鼠尾静脉注射5×106个Nalm-6细胞,通过对小鼠一般状态,骨髓涂片,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法对白血病模型进行鉴定。结果:注射白血病细胞15 d后,小鼠开始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皮毛皱缩、后肢无力和脊柱抬高等表现,骨髓涂片可见成团分布的白血病细胞,脾脏组织病理切片亦可见白血病细胞浸润。结论:通过尾静脉注射Nalm-6细胞于未经照射的NOD/SCID小鼠中可以成功建立全身播散的白血病模型,该模型的构建操作简单易行,成功率高,重复性好,为研究白血病发病机制及指导临床化疗方案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给NOD/SCID小鼠尾静脉注射K562细胞的方式,建立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NOD/SCI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并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及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等进行模型鉴定。将24只NOD/SCID小鼠经137Cs全身照射,剂量270 cGy,吸收剂量率80 cGy/min,之后随机分为实验Ⅰ组、实验Ⅱ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照射后24 h内,实验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K562细胞,实验Ⅰ组:5×106/只,实验Ⅱ组:1×107/只;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2 ml/只。持续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和生存时间,应用组织病理学检查和RT-PCR方法检测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表现。结果表明,注射4-8周后,2个实验组均发生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提示成功建立CML/NOD-SCI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结论:应用尾静脉注射K562细胞的方法可成功建立CML/NOD-SCI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及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可对模型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4.
三株人白血病细胞系/SCID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生长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3株人白血病细胞系(HL-60,CEM和J6-1/SCID)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生长特点。发现人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HL-60)和T淋巴细胞系(CEM)给SCID小鼠静脉或腹腔移植后均发生全身性白血病,外周血可见白血病细胞。J6-1细胞(可能来自恶性淋巴瘤)眼眶后静脉移植后具有恶性淋巴瘤生长特点,在局部形成瘤块(与瘤细胞漏出血管有关),并侵及颌下淋巴结,无全身性播散。由此可见,人白血病细胞/SCID小鼠模型更类似于人类白血病,是进行人类白血病研究新的良好的模型。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观察南瓜蛋白(Cucurmosin,CUS)在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K562细胞-NOD/SCID小鼠的皮下移植瘤和白血病模型体内抗肿瘤活性。采用建立K562-NOD/SCID小鼠皮下移植瘤和白血病模型,分别使用二种模型评价CUS在小鼠体内的抗K562活性。结果表明,给药剂量为0.5 mg/kg和1 mg/kg的CUS对人CML皮下移植瘤的抑瘤率分别为53.45%和59.43%;而剂量为0.25 mg/kg和0.5 mg/kg的CUS给药组小鼠的生存时间分别为39.8±5.5 d和43.4±6.6 d,抑瘤率分别为24.9%和36%。结论:CUS对小鼠体内人CML细胞系K562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THP-1细胞构建NOD/SCID小鼠白血病模型。方法:将18只3-4周龄的雌性NOD/SCID小鼠,随机分为对照、模型A和模型B 3组(每组6只)。接种前连续2 d每只小鼠给予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 mg/(kg·d),预处理后于24 h内接种细胞。模型组分别经尾静脉接种对数生长期THP-1细胞悬液1×10^7/只(A组)、5×106/只(B组),对照组鼠尾静脉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观察一般情况,预处理前、接种细胞后7、14、21和28 d及处死时进行血常规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分类,濒死前处死取材,组织切片病理检查。结果:模型组小鼠分别于接种细胞d 7和d 10开始出现竖毛、萎靡少动等现象,与对照组比较,模型A和B 2组小鼠体重于接种细胞21 d后明显下降(P<0.01),建模28 d后模型组白细胞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以接种1×10^7/只的模型A组最为显著。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提示,模型组小鼠脾脏均可见白血病细胞弥漫性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白血病细胞抗人CD13结果阳性,证实模型建立成功。结论:NOD/SCID小鼠经腹腔注射CTX预处理后,每只小鼠尾静脉注射THP-1细胞1×10^7或5×10^6个均可成功构建急性髓系白血病动物模型,符合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生物学特点,高浓度成瘤更快。  相似文献   

7.
应用含标记基因K562细胞制备的小鼠白血病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背景:文献报道应用NOD/SCID及SCID小鼠可以建立移植性人白血病小鼠模型,但由于小鼠存在免疫缺陷,使得在自体干细胞移植及移植后相关过继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受到限制和影响.目的:探索用SPF级Balb/c小鼠和转染GFP及NeoR基因的K562细胞株制各自血病模型的方法.方法:实验分为5组,A、B组和C、D组分别经x射线照射2Gy和3Gy,24 h后取对数生长期的K562(GFP+/Neo+)细胞,A、C组尾静脉注射2×106个/只;B、D组尾静脉注射5×106个/只:E组为正常对照组.观察小鼠生存时间,进行骨髓细胞及外周血白细胞分类,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GFP阳性细胞及PCR方法测定Neo基因.结果与结论:实验各组在接种5-7 d时发病.分别于30,23,24,17 d内全部死亡;生存天均显著短于正常对照组(P<0.01).体质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小鼠的向血病发病率为100%,无自发缓解.随接种细胞数量的增加和照射剂量的增加,小鼠的存活时间缩短,且外周血及骨髓中白血病细胞所占比例增加,流式细胞仪测定及PCR方法也证实了GFP+细胞和NeoR基因在肝、脾中的存在.结果证实Balb/c小鼠经照射后从尾静脉注射K562细胞株可以制备抉得白血病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131I-GM-CSF在人急性髓系白血病SCID小鼠模型体内的生物学分布.方法 用SCID小鼠建立人白血病异种移植模型,用氯胺-T法制备131I-GM-CSF,观察131I-GM-CSF在白血病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结果①静脉接种的HL-60细胞在SCID小鼠体内植活,4周后发生白血病;②131I-GM-CSF主要滞留于模型小鼠的脾脏、骨髓及瘤体组织中,且前两者对131I-GM-CSF摄取于注入后30 min达峰值,组织摄取率分别为(442.9±86.4)%ID/g和(4283.8±252.8)%ID/g,滞留24h后高于其他脏器.而131I呈非特异性分布.结论 131I-GM-CSF集中分布于人白血病SCID小鼠模型脾脏、骨髓及白血病细胞浸润组织,具有组织器官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K562细胞-树突细胞(DC)融合瘤苗刺激的脐血源性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自然杀伤(NK)细胞在荷瘤NOD/SCID小鼠体内的杀伤效能及其安全性.方法 通过不同细胞因子的组合分别诱导脐血单个核细胞(MNC)成为DC和CIK/NK细胞,通过聚乙二醇(PEG)将灭活K562细胞与DC融合形成K562-DC融合瘤苗.以10:1比例在CIK/NK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K562-DC融合瘤苗,制备K562-DC融合瘤苗刺激的CIK/NK细胞.小鼠均经尾静脉接种K562细胞1×106诱导荷瘤鼠;于接种肿瘤细胞后24 h按不同分组分别经尾静脉输注K562-DC融合瘤苗刺激的CIK/NK细胞1×107、CIK/NK细胞1×107,同时设相应的非荷瘤鼠对照.比较各组小鼠的生存率、存活时间;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肝、肺组织中人CD13+细胞和外周血人CD56+细胞.结果 在接种1×106K562细胞后未经处理的小鼠39 d内全部死亡,8只鼠中肉眼可见瘤块的小鼠5只,其中位于肝脏的4只、脾脏的1只.接种K562细胞后接受K562-DC瘤苗刺激的CIK/NK细胞治疗的8只小鼠第65天时死亡1只,抗瘤有效率为87.5%;接受CIK/NK细胞治疗小鼠死亡2只,时间分别为接种K562细胞后第56天及第62天,抗瘤有效率为75.0%,均未发现肉眼可见瘤块.该两组小鼠存活时间分别为(69.4±1.8)d、(67.2±5.3)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高于未予治疗的荷瘤对照组[(30.4±4.6)d](P<0.01),荷瘤后接受K562-DC瘤苗刺激的和未经瘤苗刺激的CIK/NK细胞治疗的两组其余小鼠存活均超过70 d.经CIK/NK细胞治疗的两组存活小鼠外周血,肝、肺组织中人CD13+细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显著低于荷瘤未治疗组(P<0.01),而治疗的两组存活小鼠外周血人CD56+细胞率与输注不同CIK/NK细胞的非荷瘤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过灭活肿瘤细胞预孵育的脐血源性CIK/NK细胞接种在动物体内具有抗瘤活性,无致瘤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无γ射线照射条件下,几种常见的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系移植小鼠的成瘤情况,以及构建MM疾病模型便于体内实验研究。方法:利用MM细胞系LP-1、OPM2、RPMI 8226和MOLP8,以及通过转染带有Luciferase荧光素酶的慢病毒载体得到的RPMI-Luc-Puro(载体带Puromycin抗性基因)、RPMI-LucmCherry(载体带mCherry标记基因)和MOLP8-Luc-Puro稳定细胞系,经皮下或者尾静脉植入NOD/SCID或NSG小鼠。观察其肿瘤生长,测量肿瘤大小;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尾血中CD138~+肿瘤细胞的比例;应用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检测外周血中的游离轻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鉴定肿瘤类型;应用活体成像技术监测全身肿瘤信号。结果:LP-1和OPM2细胞皮下植入NOD/SCID小鼠各21只,观察至7周均未见成瘤。RPMI 8226细胞皮下植入的NOD/SCID小鼠15只,1周后可观察到肿瘤形成,截至7周时,成瘤率80%(12/15)。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可以检测到λ轻链,尾血中未检测到CD138~+的肿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支持浆细胞肿瘤。RPMI-Luc-Puro、RPMI-Luc-mCherry和MOLP8-Luc-Puro细胞皮下植入NOD/SCID小鼠各2只。活体成像显示RPMI-Luc-mCherry细胞植入小鼠无明显肿瘤信号,RPMI-Luc-Puro和MOLP8-Luc-Puro细胞植入小鼠1周时能探测到明显肿瘤信号,但前者2周时信号消失,后者观察至3周时肿瘤信号仍存在;这两种细胞皮下植入NSG小鼠时,两者的肿瘤信号均能持续存在。RPMI 8226、RPMI-Luc-Puro、RPMI-Luc-mCherry和MOLP8-Luc-Puro细胞经尾静脉植入NOD/SCID或NSG小鼠均未出现全身播散的肿瘤信号,仅MOLP8-Luc-Puro细胞植入的1只NSG小鼠出现过短暂的全身播散信号。结论:在无γ射线照射条件下,MM细胞系植入小鼠可以成瘤,有局部成瘤倾向,全身播散能力低;不同细胞系成瘤性存在较大差异,载体改造会降低细胞的成瘤能力;免疫缺陷更严重的NSG小鼠有利于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1.
可移植性人髓系白血病BALB/c小鼠模型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造血干/祖细胞移植已成为迄今为止治疗恶性血液病等最有效措施,而建立骨髓型可移植性白血病小鼠模型将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提供实验用动物模型。本实验用K562细胞接种BALB/c裸鼠产生红白血病的小鼠模型。将4-5周龄雌性BALB/c裸鼠,腹腔连续两天注射环磷酰胺(CTX)2mg,第3天腹腔或尾静脉直接接种K562白血病细胞2×105-2×106/只。定时取小鼠尾静脉外周血、骨髓细胞用流式细胞术和RT-PCR分别检测CD45,CD13,CD33抗原及bcr/abl融合基因。结果显示,4-5周龄BALB/c裸鼠无论通过腹部或尾静脉接种,无论有无CTX预处理,当接种K562细胞数大于2×105/只时,均可在BALB/c裸鼠身上产生可移植性人髓系白血病,荷瘤小鼠可存活30-60天。结论:腹腔或尾静脉接种大于2×105细胞/只均可产生人髓系白血病荷瘤小鼠模型,有无CTX2毫克/只的预处理不影响4-5周龄BALB/c裸鼠产生人白血病模型。  相似文献   

12.
背景:人实体瘤细胞容易在小鼠体内成瘤,但人荷瘤白血病模型很难构建.通过放射线或环磷酰胺抑制裸鼠免疫系统预处理,可构建低成本、高稳定性的裸鼠模型.目的:探讨融合基因AML/ETO阳性的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白血病细胞Kasumi-1在BALB/c裸鼠体内建立白血病模型的方法.方法:将BALB/c裸鼠以抽签法随机分3组:环磷酰胺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连续2 d后,尾静脉注射Kasumi-1细胞8×10~5/只;照射组给予X射线全身照射,照射当天尾静脉注射Kasumi-1细胞;无预处理组未作任何处理,尾静脉注射Kasumi-1白血病细胞.另取3只正常BALB/c裸鼠作为正常对照.检测外周血涂片、骨髓涂片,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细胞免疫分型,RT- PCR 检测白血病细胞瘤负荷,FISH检测骨髓细胞AML/ETO融合基因阳性细胞百分比.结果与结论:未经任何预处理裸鼠建模14 d血涂片中白血病细胞达3.5%,骨髓中肿瘤细胞百分比可达40%以上,与FISH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白血病细胞比例一致,且随着接种时间延长,瘤负荷不断增加.全身照射和环磷酰胺注射后的裸鼠瘤负荷高于无预处理组,但仍可带瘤生存60 d.正常裸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RT-PCR未发现有融和基因AML/ETO,其他3组均可见融和基因AML/ETO的mRNA表达.提示给予环磷酰胺组和X线照射预处理或单纯尾静脉接种Kasimi-1细胞均可建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裸鼠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验证秦巴硒菇提取物酸性RNA蛋白复合物FA-2-b-β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免疫调节的作用。方法:采用CCK-8法计算FA-2-b-β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通过尾静脉/皮下注射K562细胞构建慢性髓系白血病模型,观察小鼠成瘤负荷,每天2次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定期检测小鼠外周血细胞数。RT-q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FA-2-b-β作用于白血病小鼠后相关凋亡基因/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3、CD4、CD8的表达。结果:FA-2-b-β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模型小鼠成瘤率100%,药物治疗21天后,与对照组相比,外周血白细胞数明显升高,血红蛋白降低;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3、CD4、CD8阳性,比例失调,治疗后各项指标有所改善。结论:初步验证秦巴硒菇提取物FA-2-b-β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杀基因胞嘧啶脱氨酶(CD)和胸苷激酶(TK)在小鼠体内对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在慢病毒介导下已转染CDglyTK的K562细胞种植于裸鼠皮下,观察其成瘤情况和对前体药物[环氧鸟苷(GCV)、5-氟胞嘧啶(5-FC)3的敏感性。结果种植K562细胞和K562/CDglyTK细胞的裸鼠分别在(7.0土1.2)和(7.1土0.9)d后长出肉眼可见的瘤块。两组裸鼠生存期分别是(52.2土5.3)和(54.2±3.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接种K562/CDglyTK细胞的小鼠经GCV和5-FC处理后,其裸鼠分别在(26.9土I.7)、(25.7土I.9)d后肉眼可见肿瘤生长,对照组接种K562细胞后(6.9±I.7)d生长出肉眼可见肿瘤,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杀基因在体内对K562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增强前体药物GCV和5-FC对肿瘤细胞的药物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通过杂交瘤细胞株接种小鼠腹腔可获得含大量抗体的腹水,但以往纯化腹水中单克隆抗的方法较复杂,不易操作。目的:制备、纯化和标记抗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分子轻链的单克隆抗体,以检测肿瘤细胞表面的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分子的表达。方法:将杂交瘤细胞接种至小鼠腹腔,获得含抗人轻链β2m抗体的腹水,用改良的辛酸-硫酸铵方法纯化腹水,将纯化后的单克隆抗体标记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后的抗体用于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空载人类白细胞抗原A2分子的T2细胞和白血病K562细胞表面的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分子,并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观察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分子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纯化后的抗人轻链β2m-FITC单克隆抗体纯度为96%。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表明,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分子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高表达,在表达空载人类白细胞抗原A2分子的T2细胞表面低表达,而在白血病K562细胞表面不表达。结果证实,用改良的辛酸-硫酸铵方法纯化腹水以此制备的抗人轻链β2m-FITC能有效区别不同细胞表达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分子的强弱,其纯化方法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