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白虎汤证不为“四大”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清以降,注伤寒白虎证者,多遵《温病条辨》而言其为“四大”症,沿袭至今,致使无法认识何者为白虎证,何者为白虎加入参汤证,遂使仲师辨证之精微处湮而不彰,使吴氏之鉴别法亦晦而不明。故提出,以就正於同道。所谓四大症,为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笔者按:更有加面大赤为五大症者)。此四大症与《伤寒论》原意不符,试看大论所载白虎证三条: 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第176条之“里有寒”显系有误,有改为里有热者,有改为里无寒者,有改为表里  相似文献   

2.
六维辨证观是北京中医药大学谷晓红教授基于理论教学与临床经验总结提出的辨证观念,强调从病因、病位、病期、病势、病理、病性6个不同维度对病证进行辨析,有利于中医临床思维的锻炼和形成.白虎汤证作为伤寒温病皆可见到的一种证态,目前对于其辨证及治疗仍需要深入探讨.文章从六维辨证角度出发,汇总了谷晓红、于河两代温病学教师在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3.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林亿校本《伤寒论》凡有八条提及,原为“热结于里,里实未成”而设,用以治疗外邪由表入里化热化燥,无形燥热炽盛及真热假寒之热厥.仲景《伤寒论》中从未提及阳明经证,更未将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阳明病热证)和阳明腑证(阳明病实证).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证属阳明经证一说,概属后世医家附会杜撰而成.本文就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证是否隶属阳明病做如下分析,以与同道交流.  相似文献   

4.
白虎汤证     
本文认为白虎汤证是外感暑热温病的主方,病位在三阳气分和肺,不是胃热,是胃寒。  相似文献   

5.
本文收集整理小青龙汤古今医案116例,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小青龙汤证的脉症进行归纳和分析。通过详细研究,探讨了该方证的主证、兼证和舌脉的一般规律,同时总结了后世医家对小青龙汤证的不同认识,为小青龙汤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白虎汤的主证为"热渴汗出脉洪大"之四大症,然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四大症应治以白虎加人参汤,且四大症与《伤寒论》中对白虎汤证的描述有不符之处。文章从《伤寒论》及《温病条辨》原著进行比较,得知对于"应以白虎加人参汤治四大症"的主张,需从张仲景及吴鞠通对人参功效的认识进行分析;白虎汤四大症的提法,是总结于《温病条辨》,因此与《伤寒论》所述之症状有别,然因两者病机相同,故可异病同治。  相似文献   

7.
白虎场虽为阳明经证而设,然不可拘泥于外感伤寒入里化热传入阳明始用此方。若见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等“四大”症时,即为白虎加人参汤临床指征。阳明经证治疗过程中要时时顾护气津。“保胃气、存津液”是《伤寒论》的宗旨。  相似文献   

8.
林大勇  朱辉  赵令竹 《天津中医药》2014,31(11):667-669
阳明病的诊断标准为"胃家实",即阳明胃肠中存在有形邪气(燥屎),而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不符合"胃家实"标准,将此4证并列于阳明热证之中,进而归属于阳明病,不符合《伤寒论》本意。  相似文献   

9.
天生白虎汤     
西瓜,有“寒瓜”及“天生白虎汤”之称。寒瓜之意易懂;白虎汤以生石膏为主药,是治疗大热大渴大汗出的名方,称西瓜为“天生白虎汤”,其清热之功可见。在古时,西瓜是较名贵的。《广志》记载其品种以“敦煌之种为美”,又说在旧阳城有一种青登瓜,作为贡品,故又称“御瓜”。《神仙传》曾对青登瓜大肆渲染,说“青登瓜大如三斗魁,玄表丹里,呈素含红,揽之者寿,食之者仙”。虽然,前人之谈未免失实,但西瓜对健康的益处无疑是很大的。有人形容它的清热生津作用,说食之如“醍醐灌顶,甘露沁心”,真是绝妙的比喻。医家则认为,温热病人…  相似文献   

10.
探析白虎汤临床应用及禁忌证。根据临床应用白虎汤的范围及经验 ,分析清代温病学家吴瑭白虎“四禁”。指出只要抓住里热炽盛 ,白虎汤可以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 ,不必受吴瑭白虎“四禁”所束缚。吴瑭四禁的不妥在于每禁只提一个症状 ,而没有把着眼点放在证上 ,因为单一的症状或体征不能代表疾病的本质——证。白虎汤四禁的提法混淆了症与证的关系。白虎汤为达热出表、清气分热的主方 ,其禁忌证应是“若非阳明气分热盛 ,不可与也。  相似文献   

11.
白虎汤退热的药理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虎汤退热的药理研究近况上海中医学院文小平,毛平(200032)关键词:自虎汤,退热,药理研究白虎汤出自《伤寒论》,由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组成。其实验研究多围绕其退热作用进行,各家结果很不一致。六十年代初曾有实验报道[1]:石膏中的主要物质硫酸钙...  相似文献   

12.
白虎汤和桂枝汤的证型可谓泾渭分明,近世胡希恕等医家多有论述,笔者收集整理仲景著作原文并反复对照,通过对仲景著作原文及后世知名医著的发挥对比之后,发现白虎汤证和桂枝汤证几乎无法清晰鉴别,至此方明为何仲景反复强调“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蕴意;同时也知晓仲景为避免后世不明其意,特立白虎加人参汤实属不得已而为之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3.
白虎汤及其加减方主要治疗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症;白虎加人参汤及其加减方主要治疗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如糖尿病;白虎加人参汤及其加减方主要治疗某些中医病证,如发热。竹叶石膏汤及其加减方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疾病,如小儿口疮、伤寒、流行性出血热、复发性口疮等病症。通过白虎汤类方现代应用的研究可以看出类方研究是学习经方的系统方法之一,值得推广用于经方的教学、科研、临床之中。  相似文献   

14.
白虎汤刍议     
白虎汤出自《伤寒论》。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组成。主治阳明经热盛,功在清热生津,是外感热病气分实热的祖方,疗效可靠。笔者就本方君药的认识、主证、四禁、石膏用量,谈谈看法,供读者参考。一、白虎汤君药的认识白虎汤君药,历代医家看法不一,有以知母为君者,亦有石膏为君论述。前者有成无己、许宏等,基本观点是根据《内经》:“热淫所胜,佐以甘苦”和“热淫于内,以苦发之”为理论基础的。后者有柯韵伯、张锡纯等,他们认为:“甘先入脾,以甘泻之,甘寒之品,为泻胃火生津液之上剂。石膏甘寒,寒胜热,色白通肺,质重而气轻,具金能生水之用,故以为君;知母气寒主降,苦以泻肺火,辛以润肾燥.故为臣。  相似文献   

15.
白虎汤是医圣张仲景创制的一张经典名方,广泛用于治疗外感热病。笔者通过两个具体实例,旨在探讨白虎汤证的病机及临床运用,认为我辈研习伤寒,切不可脱离实践,空作表面文字功夫,务必抓住病机所在,辨证论治,准确指导临床,确可救病者于危重。  相似文献   

16.
小柴胡汤及白虎汤的免疫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7.
白虎汤临床与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白虎汤的近代临床应用实例及对其用量的把握和应用宜忌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白虎汤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校勘《外台秘要方》有关《伤寒论》的内容时 ,发现《外台秘要方》[1 ] 卷一“千金翼方一十三首中” ,涉及“白虎汤”的三条条文 ,《伤寒论》皆作“白虎加人参汤”。而在细考该文时 ,发现《外台》所引可能是《伤寒论》另一传本之条文。为了便于分析说明 ,且先将《外台》原文录下 ,并标以序号 :1 “又伤寒若吐若下后 ,七八日不解 ,热结在里 ,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 ,大渴 ,舌上干燥而烦 ,欲饮水数升者 ,白虎汤主之。 ( 1 68)2 又诸亡血家不可与白虎汤 ,虚者亦不可与 ,卒得之腹痛而利者 ,但可温之。3 又伤寒无大热 ,而口干渴、心烦 ,其背…  相似文献   

20.
白虎汤的抗炎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白虎汤对肺炎双球菌肺炎大鼠自由基、前列腺素代谢及C-反应蛋白(CRP)和铜蓝蛋白(CP)含量的影响,探讨白虎汤的抗炎作用.方法 用气管插管法制作肺炎大鼠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白虎汤低剂量组、白虎汤高剂量组、头孢氨苄组.正常组与模型组处理为灌胃生理盐水,白虎汤治疗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及头孢氨苄组分别灌胃白虎汤(9g· kg-1·d-1,18 g· kg-1·d-1)、头孢氨苄(2.7g· kg-1·d-1).观察肺脏组织的病理改变及各组血清和小肠组织中SOD活性、MDA、NO、TXB2、6-Kete-PGFla及血清的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 肺炎大鼠肺组织损伤明显,造模后大鼠血清中的NO、MDA、TXB升高,SOD活性、6-Kete-PGFla降低,CPR和CP升高,给予低剂量、高剂量白虎汤治疗后,血清及小肠组织中SOD活性、6-Kete-PGFla含量升高,MDA、NO、TXB2含量下降,CPR和CP降低,白虎汤低剂量组对于小肠组织中的SOD活性作用不明显,与白虎汤高剂量组及头孢氨苄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而白虎汤高剂量组与头孢氨苄组在改善SOD活性、MDA、NO、TXB2、6-Kete-PGFla及CPR和CP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白虎汤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能够拮抗自由基损伤及调节前列腺素代谢,降低CPR和CP,保护肺组织免受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