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鼠发育过程中视皮层神经元视觉依赖性突触反应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2003,19(3):171-176
  相似文献   

2.
癫痫(epilepsy)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癫痫发病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性不平衡导致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近年研究表明,这种兴奋与抑制间的不平衡主要与离子通道、突触传递及神经胶质细胞的改变有关。癫痫发生时大脑海马部位出现的苔藓纤维异常出芽及伴随的突触重建被认为是其细胞机制之一。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是海马结构的可塑性重建,这种可塑性主要表现在突触上。  相似文献   

3.
癫痫(epilepsy)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癫痫发病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性不平衡导致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近年研究表明,这种兴奋与抑制间的不平衡主要与离子通道、突触传递及神经胶质细胞的改变有关。癫痫发生时大脑海马部位出现的苔藓纤维异常出芽及伴随的突触重建被认为是其细胞机制之一。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是海马结构的可塑性重建,这种可塑性主要表现在突触上。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syntrophin和utrophin在神经元性胆碱能突触中的表达。方法 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n blot,我们检查了DGC中组成蛋白syntrophin,utrophin在颈上神经节(superior cervical ganglia,SCG)和下颌下神经节(sulmandibular ganglia,SMG)中的表达,结果:β2-syntrophin和全长utrophin集中表达在神经元性胆碱能突触中,结论:β2-syntrophin和全长utrophin在神经元性胆碱能突触中表达,说明在神经元性胆碱能突触中存在类似神经肌肉接头DGC复合物,β2-syntorpnin和utrophin是其中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种植到原代皮层神经元中的PCI2细胞,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作用下分化成的神经元样细胞与原代皮层神经元之间功能性突触的形成,研究细胞移植环境中宿主细胞和移植细胞形成神经连接的可能及过程。方法 将绿色荧光蛋白(enhenced green flourescent protein EGFP)标记的PC12细胞种植到原代神经元中,建立共培养系统。NGF诱导其中的PC12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可能与共培养的原代神经元形成突触连接。高钾离子的去极化刺激使突触末端囊泡被FM143染色,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观察,电子图像显示出活性的突触末端。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共培养系统中PC12神经元更成熟,FM1—43造影显示这些新的神经元与原代神经元之间产生了功能性突触囊泡活动。结论 与原代的神经细胞共培养有利于PCI2细胞在NGF作用下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及形成神经突起,新形成的神经元可以和宿主神经元形成突触连接。  相似文献   

6.
突触素与精神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触素是高度保守的磷酸化蛋白家族,只在神经元内特异性的表达,与突触囊泡的锚定转运密切相关,能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突触素mRNA及蛋白质水平与精神障碍密切相关,突触素表达异常可能是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之一。本文就突触素的结构、功能与精神障碍的关系进行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syntrophin和utrophin在神经元性胆碱能突触中的表达。方法 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nblot ,我们检查了DGC中组成蛋白syntrophin、utrophin在颈上神经节 (superiorcervicalganglia ,SCG)和下颌下神经节 (submandibularganglia ,SMG)中的表达。结果 β2 syntrophin和全长utrophin集中表达在神经元性胆碱能突触中。结论 β2 syntrophin和全长utrophin在神经元性胆碱能突触中表达 ,说明在神经元性胆碱能突触中存在类似神经肌肉接头DGC复合物 ,β2 syntorpnin和utrophin是其中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8.
突触素是高度保守的磷酸化蛋白家族 ,只在神经元内特异性的表达 ,与突触囊泡的锚定转运密切相关 ,能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突触素mRNA及蛋白质水平与精神障碍密切相关 ,突触素表达异常可能是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之一。本文就突触素的结构、功能与精神障碍的关系进行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9.
癫(癎)(epilepsy)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癫(癎)发病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性不平衡导致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鼠不同发育阶段视皮层各层次神经元的被动膜学特性和突触传递特性,探讨视觉经验在视皮层发育过程中对神经元突触的修饰作用.方法:依年龄将57只4~28d龄SD大鼠分为两组:睁眼前组(即1,2周龄组);睁眼后组(即3,4周龄组),应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获得视皮层神经元的全细胞记录,在电压钳下应用强度为0.1~1.0mA刺激来引起神经元的突触后电流(postsynaptic currents,PSCs).结果:156个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的PSCs可分为无反应型、单突触反应型和多突触反应型三种类型.大鼠睁眼前无反应型细胞的百分率为57.3%,而睁眼后下降至11.94%(P<0.001);多突触反应型细胞所占的百分率则由睁眼前的12.36%上升至睁眼后的31.34%(P<0.05).出生后1周内的细胞属于不成熟细胞:阻抗高(RN>1.0 GΩ)、峰值低(约0.87 mA)、下降时间短(约0.98ms).4周龄(22~28d)的神经元则属于成熟型细胞:阻抗低(RN<310 MΩ)、峰值高(约66 mA)、下降时间长(约225ms).1~3周龄神经元的电生理学特性则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钳制电压为-70 mV时,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神经元PSCs的波幅也逐渐增大.与Ⅳ层组相比,Ⅱ~Ⅲ层组神经元PSCs的峰值明显增高(约34 pA),下降时间延长(约69 ms)、潜伏期延长(约5ms).结论:无形觉刺激的情况下,神经元突触多处于静息状态,出生后静息突触向功能突触的转变可能是突触联系的活动依赖性修饰的一种形式.视皮层神经元在出生后发育过程中,其功能的成熟表现为在视觉刺激下,视觉依赖性突触的形成和重新分布,表明了相邻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局部神经元网络的整合功能.在视皮层神经元突触联系的修饰中,视觉经验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是具有较高病死率和致残率的疾病,呈现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势,严重危害健康。缺血性卒中主要是由于缺血和缺氧造成神经细胞的损伤,最终导致大脑功能的丧失,且治疗选择有限。目前认为突触可塑性是局灶性缺血后神经恢复的重要过程,神经胶质细胞与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若能深入了解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作用、神经胶质细胞与突触可塑性相互调控机制,则可能对脑缺血后功能恢复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文就突触可塑性、神经胶质细胞与突触可塑性相互调控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治疗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与大脑皮质神经元共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BMSCs)经诱导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后,与脑皮质神经元之间形成功能性突触的情况.方法 无菌条件下取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小鼠骨髓,用贴壁筛选法体外培养获得GFP转基因小鼠BMSCs(GFP-GM-BMSCs),在体外培养、扩增、纯化.取第3代GFP-GM-BMSCs,种植到源于小鼠大脑的原代皮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培养介质为加有20 ng/mL表皮生长因子(EGF)、20 ng/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无血清培养基(Neurobasal-A+2%B27),体外模拟建立细胞移植的共培养体系.共培养第10天,利用FM1-43荧光染料染色活动突触小泡的特性,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共培养的两种细胞之间形成的突触.结果 与神经元共培养的GFP-GM-BMSCs在含有EGF、bFGF的无血清培养基中7 d后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共培养10 d后,FM1-43染色阳性的突触囊泡明显增加,主要位于神经元样细胞胞体、突起及其末端结构上.结论 在体外模拟细胞移植共培养体系中,分化自GFP-GM-BMSCs的神经元样细胞能与神经元之间形成突触样连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吗啡依赖戒断焦虑行为与海马CA1、CA3区突触界面结构和突触素表达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剂量递增法建立大鼠吗啡依赖模型,高架十字迷宫检测焦虑行为,透射电镜技术结合图像分析系统、免疫组织化学比较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各6只)大鼠海马CA1、CA3区突触界面结构和突触素(P38)的表达.结果 (1)行为学:模型组开放臂的次数和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和治疗组[最小有意义差异t检验(下同),P<0.01或P<0.05).(2)突触界面结构:模型组CA1区突触后致密物厚度[(10.7±0.9)nm]、突触活性区长度[(45±4)am]、突触间隙宽度[(3.80±0.30)nm]和突触界面曲率(1.37±0.12)均高于对照组和治疗组(P<0.01或P<0.05);模型组CA3区突触后致密物厚度[(12.7±1.1)nm]、突触活性区长度[(53±8)nm]、突触间隙宽度[(3.81 ±0.59)nm]、突触界面曲率(1.39±0.30)亦均高于对照组和治疗组(P<0.01或P<0.05).(3)突触素表达:模型组CA1、CA3区突触素吸光度(A)值分别为(0.42±0.06)和(0.43±0.05),显著高于对照组(0.2±0.02,0.25±0.03)和治疗组(0.27±0.04,0.26±0.03).结论吗啡戒断焦虑行为与海马CA1、CA3区突触形态结构可塑性及突触素表达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突触可塑性机制,为老年性痴呆的针灸作用机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和电针组;以穹隆-海马伞切断进行“老年性痴呆”造模,电针“百会”、“涌泉”、“太溪”、“血海”后,电镜观察海马CA3区突触形态可塑性指标突触数密度(Nv)、突触面密度(Sv)及平均面积(S)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的Nv(2.16± 0.17)、Sv(0.09±0.02)较对照组(6.16±0.96,0.27±0.05)明显减少(P<0.01);电针组大鼠的Nv(5.08±1.02)、Sv (0.23±0.04)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1)。模型组(0.20±0.03)大鼠S较对照组(0.04±0.01)明显增加fP<0.01); 电针组大鼠的S(0.06±0.01)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电针“百会”、“涌泉”、“太溪”、“血海”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突触可塑性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盐酸苯海索干预后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脑内突触素和α-突触核蛋白的表达改变,探讨盐酸苯海索引起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病理改变.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选取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及假手术组,30只模犁大鼠随机分为帕金森病组、药物干预组.水迷宫试验检测大鼠学习和记忆功能.免疫组化检测突触素和α-突触核蛋白的表达.结果 药物干预组突触素在额叶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α-突触核蛋白在额叶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服用盐酸苯海索可导致大鼠记忆力减退,额叶α-突触核蛋白表达增多及突触素表达减少与服盐酸苯海索有关.  相似文献   

16.
神经颗粒素(Ng)是一种含78个氨基酸的神经特异性蛋白质,是蛋白激酶-C(PKC)的突触后作用底物及Ca2 敏感性的钙调蛋白(CaM)结合蛋白。在分子水平,Ng与神经发育、树突再生、突触重建密切相关,被认为是神经元发育和再生的一个内在决定因子。目前,有关Ng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正逐渐被认识和重视,Ng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生过程中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爪蟾视觉发育过程中抑制性GABAa受体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阐明从幼年 (变态脱尾后 2~ 12周 )到成年 (变态脱尾后 5~ 10月 )爪蟾的视顶盖神经元突触受体变化。 方法 :盲法脑片全细胞电压钳技术。结果 :成年视顶盖神经元的微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mIPSCs)的发放频率 (Hz)和平均振幅 (pA)分别为 2 .6 5± 0 .6 9和 9.82± 1.30 ,而幼年的分别为 0 .6 8± 0 .2 3和 15 .36± 2 .4 0 ,其中成年动物的mIPSCs的频率是幼年频率的 3.90倍 ;乙酰胆碱受体 (nAChR)激动剂carbachol均可使幼年及成年的mIPSCs频率增加 ,增强效率有所不同 ,幼年增加至对照组的 192 .0 % ,而成年组仅为 14 6 .2 %。 结论 :随着视顶盖神经元的成熟 ,其突触GABAa受体功能也相应增强。  相似文献   

18.
戊四氮点燃大鼠模型海马结构内突触体素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癫痫时海马结构的可塑性。方法:利用图像分析分析仪戊四氮诱导的大鼠点燃模型海马CA1、CA3区及齿状回区突触体素的阳性免疫反应产物的光密度值(OD值)。结果:点燃组海马人各部突触体素阳性免疫反应产物光密度值较对照组增加,尤以CA3区苔藓纤维层的齿状回分子层内带为甚。结论:突触体素含量的变化一方面是点燃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点燃维持的分子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离体培养的海马神经元LKB1表达下调对于神经元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的影响。方法选用17d的胚胎大鼠培养海马神经元,分别用电穿孔的方法转染CAG-RE质粒和LKB1RNAi质粒,培养10~12d后进行电生理记录,选用全细胞膜片钳方式及自由记录模式,细胞外液加TTX阻断动作电位,加Bicucullin抑制GABA电流,记录神经元的mEPSC,比较2组神经元的mEPSC频率和幅度的差别。结果转染CAG-RE的神经元mEPSC幅度平均为25.6pA,频率平均为(5.21±0.25)Hz,是基线的99.8%;转染LKB1RNAi的神经元mEPSC幅度平均为35.1pA,频率平均为(5.79±0.27)Hz,是基线的127.1%;比较2组间频率、幅度变化,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LKB1基因表达下调增强了培养海马神经元突触传递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致痫大鼠海马突触素(synaptophysin,SYP)表达的动态变化及辛醇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6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辛醇干预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空白对照组5只,余各组20只.采用KA注射于大鼠右侧杏仁核方法制备癫痫模型.造模前30 min给予大鼠腹腔注射辛醇进行干预,并观察辛醇干预前后大鼠行为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检测造模后不同时间点海马区SYP的表达水平.结果 辛醇干预组大鼠出现湿狗样摇动(WDS)的潜伏期明显长于模型组(P<0.01),Patel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大鼠海马区SYP的表达于造模后1周逐渐升高,3周时达高峰,4周后开始下降;辛醇组大鼠海马区SYP的表达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 辛醇可抑制KA致痫后大鼠海马区SYP表达的增高,具有明显的抗痫效应,提示辛醇抗痫机制可能与抑制SYP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