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1995-2008年黑热病的流行状况、防治工作及成效进行分析总结。方法统计黑热病疫情,确定疫点和疫区范围,开展相应的防治工作。结果全州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期开展了大面积喷洒灭蛉和普查、普治的综合性防治工作,1983-1994年,连续11年没有黑热病疫情报告。2005-2008年仅对黑热病的传播媒介采取控制措施,发病人数由防治前的15例下降至2007年的6例。结论在人源型黑热病流行区,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灭蛉和普查、普治黑热病患者是控制黑热病流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黑热病流行和防治现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全省黑热病流行与防治现状,为制订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诊治病历记录;查阅网上黑热病疫情报告和核实病例;了解各流行县2003-2005年防治措施实施情况。结果在2003-2005年全省黑热病共发病126例,其中流行区发病88例,主要以九寨沟县和黑水县居多,占流行区发病的86·36%;随着流行区饲养犬只的增加,发病呈上升和扩散态势,以九寨沟县最为明显。非流行区发病38例,各年发病数高低与流行区基本一致。结论四川省黑热病呈回升趋势,各流行区应给予高度重视,及时采取大面积灭犬或查灭病犬和禁养家犬措施;加强联防,防止病犬转移,尽快有效控制黑热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甘肃陇南地区2005-2013年黑热病的发病情况,分析黑热病流行的原因及其受汶川地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5-2012年黑热病的发病例数,计算发病率,分析地震前后黑热病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在2005-2013年期间,陇南地区黑热病总发病数为825例,年发病率为3.36/10万;黑热病年发病人数在2005-2008年期间有明显上升趋势,2010-2013年期间有明显下降趋势,2008-2010年期间发病人数明显高于其他年份(P < 0.01)。结论 黑热病是陇南地区最常见的人兽共患病,汶川地震所产生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有利于黑热病流行。因此,本研究充分证明,地震有利于黑热病流行,地震后黑热病应得到更加严格的防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甘肃省南部文县黑热病流行区群众对黑热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为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5~2010年在文县有黑热病流行的15个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每个村随机选取20名居民进行黑热病基础知识、健康行为和居住环境问卷调查并进行分析。结果调查显示71.04%(211/297)受调查者不知道犬是黑热病的传染源,79.80%(237/297)的受调查者不知道黑热病的传播过程,78.10%(232/297)和35.35%(105/297)的受调查者未采取悬挂蚊帐和使用杀虫剂的防蛉措施。结论甘肃省黑热病流行区群众对黑热病防治基础知识了解很少,需根据流行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群众黑热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并加强乡村医生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5.
新疆喀什地区是黑热病的重点流行区,也是我国黑热病的主要流行区之一.为了有效控制黑热病,降低黑热病发病率,作者于2005~2006年对黑热病疑似病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贫血、脾肿大)进行了血清学检查,现将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四川省汶川大地震后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等重点寄生虫病传播风险和流行潜势. 方法 收集四川省2005-2007年和2008年1-6月血吸虫病、疟疾和黑热病传染病监测网络疫情直报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报表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四川省近3年来重点寄生虫病疫情和震后流行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2005-2007年和2008年1-6月网络疫情直报系统显示,四川省血吸虫病报告病例数年均下降34.78%,受灾较重的安县、绵竹、什邡和彭州有血吸虫病病例和大范围的钉螺分布;疟疾报告病例数年均下降24.58%,地震发生后的6月,全省疟疾报告病例数较去年同期增加26.9%,受灾较重的成都、绵阳、德阳、阿坝、广元及雅安等地均有疟疾病例报告;黑热病2006年以后报告病例数有增多趋势,震后各地报告黑热病8例,地震前后茂县报告病例较为集中. 结论 四川省受灾地区由于自然、社会、生物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以及传染源依然存在,血吸虫病、疟疾和黑热病流行区存在较大的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甘肃省黑热病流行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简称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专业人员黑热病防治和诊治能力现状,为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采用问卷方式调查甘肃省5个黑热病主要流行县、13个一般流行县专业人员黑热病防治和诊治知识知晓情况.结果 46名疾控机构防治人员6项调查内容显示,"本地是否有黑热病流行、传染源、传播媒介和主要治疗药物"的知晓率分别为71.7%,60.9%,69.6%和63.0%.对于"犬是传染源(x2=10.932)、主要治疗药物(x2=17.700)、常用检测方法(x2=16.364)和病犬主要症状(x2=5.976)"4项内容,主要流行县和一般流行县防治人员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50名县级医疗机构医生,"黑热病治疗药物和病原学检测方法"知晓率分别为90.0%和66.0%,对"甘肃省黑热病主要流行区、主要症状、免疫学检查方法、治疗药物使用方法和治疗耐药后替代药品"的知晓率分别为42.0%,34.0%,10.0%,58.0%和20.0%,主要流行县和一般流行县医生对"甘肃省主要流行区"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30,P<0.05);96名调查对象,42人接受过相关专业知识培训.结论 甘肃省黑热病流行区专业人员防治知识和医生诊治基本知识知晓率低;应加强黑热病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防止疫情扩散,提高医疗机构人员诊治水平,避免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地区黑热病流行现状和时空聚类特征,为疫情监测和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兵团地区2004-2018年黑热病的疫情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黑热病的三间分布情况,并应用SaTScan 9.6和ArcGIS 10.2软件进行时空聚类分析。结果兵团地区2004-2018年累计报告黑热病103例,年均发病率为0.26/10万;死亡1例,病死率为0.97%。兵团地区在2005年出现了一次暴发流行,2006-2008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9年后发病率下降,2013年发病率降至0。2014年疫情有小幅回升,部分地区又出现小的暴发点。每月均有病例发生,以10-12月为发病高峰期,4-6月发病数较少。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51∶1;患者以<3岁散居儿童多见。病例主要分布在9个师24个团场,大部分病例分布在南疆,其中第三师90例,占87.38%。时空聚类分析显示,兵团地区共探测到2个有意义的时空聚集区域,分别是以第三师伽师农场和第四师67团为聚集中心。结论兵团地区2004-2018年黑热病发病总体呈低发病率趋势,但每年在主要流行区仍有病例出现,因此应加强对重点流行区和高危人群的监测,做好黑热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地区黑热病流行现状和时空聚类特征,为疫情监测和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兵团地区2004-2018年黑热病的疫情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黑热病的三间分布情况,并应用SaTScan 9.6和ArcGIS 10.2软件进行时空聚类分析。结果兵团地区2004-2018年累计报告黑热病103例,年均发病率为0.26/10万;死亡1例,病死率为0.97%。兵团地区在2005年出现了一次暴发流行,2006-2008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9年后发病率下降,2013年发病率降至0。2014年疫情有小幅回升,部分地区又出现小的暴发点。每月均有病例发生,以10-12月为发病高峰期,4-6月发病数较少。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51∶1;患者以3岁散居儿童多见。病例主要分布在9个师24个团场,大部分病例分布在南疆,其中第三师90例,占87.38%。时空聚类分析显示,兵团地区共探测到2个有意义的时空聚集区域,分别是以第三师伽师农场和第四师67团为聚集中心。结论兵团地区2004-2018年黑热病发病总体呈低发病率趋势,但每年在主要流行区仍有病例出现,因此应加强对重点流行区和高危人群的监测,做好黑热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1984~2005年黑热病发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4-2005年全省共报告黑热病836例,每年均有发病。近年来随着流行区饲养犬数量的增加,发病呈上升和扩散趋势,非流行区各年发病数与流行区基本一致。流行区发病以学龄儿童和学龄前幼儿为主,非流行区以中青年为主。连续3~5年全县范围内灭犬和禁养家犬的流行区,远期效果巩固;未灭犬或灭犬不彻底的流行区出现回升趋势。各流行县应加强联防,防止病犬转移使流行区扩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汶川县30年黑热病的流行情况、防治工作及成效进行分析总结。方法统计黑热病疫情,确定疫点和疫区范围,开展相应的防治工作。结果1972~1986年这一阶段黑热病为散在发病,防治主要针对疫点灭犬灭蛉,保持了疫情的稳定。1987~1990年发病成倍上升,形成大范围的暴发流行,采取大规模的彻底灭犬和3~5年禁养家犬,有效控制了暴发流行,1997~2002年每年仅发病o~2例。发病率下降了98.33%。结论在犬源性黑热病流行区,病犬是主要的传染源,灭犬是控制黑热病流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陇南地区黑热病流行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黑热病在甘肃省主要流行于陇南地区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县、迭部县等10余县.做好黑热病防治工作,对我省控制黑热病流行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地震灾害后黑热病流行动态和防治现状,为制定灾后黑热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地震前、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黑热病病历资料和网络直报疫情报告,核实后进行资料处理;了解各受灾黑热病疫区发病和防治措施实施情况。结果全省黑热病病例地震前的2006、2007年分别发病49和78例;地震灾害的2008年发病56例,发病数较地震前有所减少;2009年发病62例;2010年发病65例,其中疫区居民和非疫区流动人群各发病28、37例,分别比2009年下降13.85%和上升19.36%。2010年汶川县居民发病4例,省内和省外非疫区流动人员在当地感染发病9和3例,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发病出现回升。结论地震灾后疫区当年居民发病人数有所减少,其后2年局部疫区居民和流动人口发病人数增多,存在黑热病局部暴发风险,应加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黑热病166例病例流行病学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黑热病病例的分析,探讨黑热病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为临床减少误诊提供依据。方法对就诊患者采用rk39试纸条检测,阳性者收集流行病学、发病情况、临床表现以及其在医院的病原学、辅助检查和病历记录等资料,免费给予锑剂药物治疗;对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例均有传播季节在流行区居住史;全年各月均有发病,非流行区病例以到九寨沟县、黑水县和甘肃、新疆流行区感染后发病的居多。发病男性高于女性。流行区16岁以下发病较多,占35.09%;非流行区以16岁及以上发病居多,占97.85%。病程最短者为7d,最长者达2年;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占100.00%,进行性肝脾肿大占98.00%;以白细胞为主的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分别占83.33%和93.18%。rk39试纸条检查与骨髓穿刺的阳性符合率为100.00%,rk39试纸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骨髓穿刺(P0.01)。结论加强流行区居民和流动人口防病宣传,从流行病学入手控制黑热病;黑热病的早期诊断关键是了解流行病学资料,认识该病的临床特点,掌握骨髓或rk39试纸条检查方法,防止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1996-2006年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伯什克然木乡黑热病的流行情况,了解人群感染,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 方法 收集汇总1996-2006年的"黑热病病人报告表",资料采用EPI DATA 2.1b和EPI INFO 2002录入和分析. 结果 1996-2006年喀什市伯什克然木乡有黑热病患者722例.全乡21个村中17个村有流行,主要集中在其中的2个村,其余呈散发状态,该病在性别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5126,P>0.05);0~5岁年龄组和6~10岁年龄组人群的病例数最多,分别占发病人数的30.06%和28.95%,随年龄的增大病例数呈减少趋势;自1996年起患者数呈逐年增多趋势,2002年达到最高峰,其后逐年下降. 结论 喀什市伯什克然木乡仍然是黑热病流行的高发区,需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2007—2012年新疆喀什市黑热病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描述黑热病流行现状并提出可行的防控措施。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报告的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发病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目前喀什市黑热病发病呈散发水平,男女性别比例1.16∶1,发病年龄以20岁以下青少年为主,发病110例,占67.07%,尤其是10岁以下儿童,发病71例,占43.29%;发病病例中农民52例,占31.71%,其次为学生50例,占30.49%,散居儿童49例,占29.88%,家庭及待业9例,占5.49%,其他1例,占0.61%;发病病例主要集中在伯什克然木乡和浩罕乡,发病无明显季节性特征。结论为防止喀什市黑热病死灰复燃,应进行黑热病的长期防治工作,结合流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黑热病是一种慢性地方性疾病。我国建国前该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近年来在四川、甘肃、新疆和内蒙古等地区发病有上升趋势。建国以来,广西地区还没有本地人感染“黑热病”病例报告。现将我院2007年12月收治广西首次诊断输入性黑热病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2月21日,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人民医院肝胆科报告发现1例疑似"黑热病"病例,凉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到凉州区医院肝胆科进行调查处理,并电告患者所在地区天祝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资料分析和病原学检验,证实是1例因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黑热病"病例,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甘肃礼县黑热病发病动态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县位于甘肃省的南部,境内群山连绵,海拨1500~2500m,东邻天水市及西和县,南连武都县,西依宕昌,北接武山和甘谷县,从而与陇南地区有黑热病流行的县连成一片。一、流行情况据资料记载,黑热病在该县流行至少已有33年,1956~1989年累计发病人数有927例,死亡30例。全县36个乡(镇)中有18个乡(镇)有该病发生。在33年中曾有4次发病比较集中,1956~1957年发病人数为151例,1964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犬源性黑热病流行区的防治措施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四川省的黑热病流行区属犬源性黑热病流行区,主要的传染源是感染利什曼原虫的病犬,传播媒介是野生野栖习性的中华白蛉。通常情况下,黑热病为低度流行状态,呈散在、点状发病。当疫区的养犬数量增加并伴随家犬的感染率上升时,则会改变这种状态,引发局部的或大范围的黑热病暴发流行。在多年的黑热病防治工作中,为遏制疫情的迅速上升和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