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大肠疾病,病变可以累及整个结肠(全结肠炎),或又累及直肠(溃疡性直肠炎),或两者兼有。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可能与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主要有激素、磺胺类和免疫抑制等。本文综述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UC)为一种机制尚不明确的慢性结肠炎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难治易复发。肠道菌群的紊乱与UC发病密切相关,益生菌制剂可以明显改善肠道菌群结构,进而对UC起到治疗作用。益生菌制剂日益成为UC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对近年来益生菌制剂治疗UC的成果、相关机制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困境及不足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普遍认为UC发病机制与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免疫异常、肠道菌群改变等多个方面有关。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同时益生菌在肠道免疫调节、控制炎症反应、改善肠道黏膜屏障等方面的优点已有许多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证明,并且广泛地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文章就益生菌制剂在UC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王倬  桂林  康现武  卞红磊 《医学研究杂志》2023,52(8):127-130, 156
目的 探讨不同益生菌制剂治疗活动期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疗效。方法 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24例活动期轻中度U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乐托尔组、米雅组、亿活组、整肠生组、培菲康组和金双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后6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给予对应的益生菌治疗,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利用改良Mayo评分和改良Baron内镜评分评估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肠道功能。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情况和血清D-乳酸(D-lactic acid, D-LA)和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水平。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乐托尔组、米雅组、亿活组、整肠生组、培菲康组和金双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1.88%、84.38%、81.25%、84.38%、81.25%、90.63%和93.75%。其中,培菲康组和金双歧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乐托尔组、米雅组、亿活组、整肠生组、培菲康组和金双歧组患者的改良Mayo评分、改良Baron内镜评分、血清D-LA和LPS水平以及肠球菌和肠杆菌菌落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菌落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益生菌能够有效地改善UC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且多联益生菌的疗效优于单菌。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症,其病变主要局限于结肠的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目前,UC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与遗传、免疫、环境、微生物有关,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小檗碱是从中药黄连中提取的主要成分,可用于抗炎、抗微生物、抗肿瘤、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等治疗。研究发现,小檗碱对UC有明确疗效,其作用机制包括抗炎、调节肠道菌群、修复肠黏膜屏障、调节免疫反应等多种途径,但各方面研究尚不完善。本文就小檗碱治疗UC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冯小丽 《大家健康》2016,(11):118-119
目的:探讨益生菌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益生菌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差异。结果:试验组显效率88.09%,治疗总有效率97.62%,分别高于对照组的38.09%、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益生菌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益生菌在溃疡性结肠炎维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58例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和对照组(美沙拉嗪),观察两组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率及在0、6、12个月疾病活动指数、内镜和病理评分。结果:两组在0、6、12个月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率、Sour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内镜和病理评分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维持治疗与美沙拉嗪在临床随访1年中具有相同的预防复发的效果,合并使用益生菌和美沙拉嗪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维持治疗是没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年来研究发现,结肠相关黏膜细胞凋亡失控在UC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加速、固有层T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凋亡延迟可能与U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不同细胞发生凋亡分别受CD95、Apo-2.7、Bcl-2、核因子κB等基因的调控,在UC发病机制中CD95、Apo-2.7主要加速上皮细胞凋亡,Bcl-2、核因子κB主要抑制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凋亡,引起肠黏膜上皮损伤和炎性细胞浸润,促使UC发病。  相似文献   

10.
炎症性肠病(IBD)被认为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疾病,多认为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肠道菌群和宿主免疫系统等的复杂相互作用导致的异常免疫反应和慢性肠道炎症,但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正常肠道微生物群可形成生物屏障,起到促消化、营养吸收、免疫、抗肿瘤以及代谢等作用,对宿主的健康有益。新一代测序技术的最新进展已经确定了IBD中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功能的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与IBD发生有关。因此,探索和运用血清学微生物标志诊断IBD成为可能,也为IBD治疗方案提供了全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中药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近几年中英文数据库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结果:总结了中药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中药内服、中药灌肠、栓剂纳肛治疗及疗效等方面的最新动态。结论:中药治疗针对性较强,疗效肯定,复发率低,毒副作用较小。因此,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应该得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迄今为止,溃疡性结肠炎(Uicerative Colities,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能明确,因而缺乏特异性的治疗药物。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总结,UC的治疗药物不断增加,治疗方法不断提高,治疗方案也初步成形。去年我国炎症性肠病协作组结合国外处理指南,发表了国人新的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1-3],国内外对UC治疗的方案基本一致,主要包括传统化学制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上口服益生菌双岐杆菌胶囊治疗效果的观察分析。方法将108例临床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口服双岐三联活菌片加以合并柳氮磺胺吡啶,并注意改善患者生活习惯,对照组口服甲硝唑片联合柳氮磺胺吡啶,与治疗组在同样治疗环境下,持续服药4周。两组在4周后均通过复查后肠镜,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22%,治疗组和对照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51.85%、31.48%,6个月后复发率分别为3.70%、16.67%,通过SPSS17.0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在口服给予双岐杆菌三联活菌联合柳氮磺胺吡啶后,持续监测得知,联合用药提高了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建议其能广泛使用于临床中。  相似文献   

14.
益生菌制剂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on colitis,UC)是指病因未明的一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以慢性过程、自动复发为其特征.患者多为青壮年,在西方国家相当常见.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UC的发病人数在我国逐年增多,基于多家医院病例统计推测,患病率为11.6/10万.  相似文献   

15.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性肠病,且病情易反复,治疗难度较大,治疗通常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皮质类固醇、免疫调节剂、生物制剂等。然而,UC的治疗与肿瘤的发生及复发也常相互影响,故此类患者的治疗对临床医生有很大的挑战,本文旨在提供1例典型病例的病历资料、治疗情况,并探讨其之后的治疗。1 临床资料1.1 病例资料患者男,52岁,因“间断黏液脓血便8年,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UC)属于炎症性肠病(IBD),以反复发生的肠道溃疡为特征,患者常表现为腹泻、粘液血便及腹痛。目前认为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免疫、感染及精神等多因素相互作用有关,而免疫学因素是UC研究中的热点[1]。作者前期针对UC与肠道黏膜免疫因子关系进行了论述,本文针对UC与肠道黏膜免疫细胞关系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炎症性肠病(IB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UC明显多于CD(75例Vs 15例)。平均发病年龄UC(43.3±16.4)岁,CD(33.1±13.6)岁。IBD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最多见,黏液脓血便在UC明显多于CD(52%Vs 13.3%),并发症的发生率CD明显高于UC(40%Vs 6.7%)。75例UC均经结肠镜检查确诊;15例CD中6例经结肠镜及活检确诊,4例经消化道造影、5例经手术及术后病理确诊,3例误诊。结论:IBD发病例数逐年增多,以UC为主,CD发病年龄早于UC。IBD临床表现和肠外表现形式多样;CD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诊断需结合内镜、影像学甚至手术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8.
谢超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1):199-200
目的对两种炎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以明确其各自特点。方法将本院2006~2009年收治的10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按照疾病种类分为溃疡性结肠炎组68例和克罗恩病组32例,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进行比较。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明显多于克罗恩病患者,前者的发病年龄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后者,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炎症性肠病中,溃疡性结肠炎更为常见,其发病年龄及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克罗恩病,两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应提高两者诊断率,早发现早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肠道微生态改变, 并观察双歧杆菌制剂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收治的60例活动期溃疡性肠炎患者(A组)、60例缓解期溃疡性肠炎患者(B组)及6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比较3组新鲜粪便中菌群变化情况。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A组、B组分为A1亚组(30例)、A2亚组(30例)、B1亚组(30例)和B2亚组(30例)。给予A1亚组和B1亚组患者口服双歧杆菌活菌胶囊, 给予A2亚组和B2亚组患者口服柳氮磺吡啶。比较4组患者临床疗效、组织学疗效及肠道菌群改变情况。结果 A组和B组大肠杆菌属、肠球菌属菌群数均显著大于对照组, 拟杆菌属、梭菌属、乳酸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菌群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B组比较, A组大肠杆菌属菌群数显著增加, 拟杆菌属、梭菌属、乳酸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菌群数显著减少(P<0.05)。A1组临床总有效率和组织学总有效率分别显著高于A2组, B1组临床总有效率和组织学总有效率分别显著高于B2组(P<0.05)。各组治疗后大肠杆菌属和肠球菌属菌群数显著低于治疗前, 但拟杆菌属、梭菌属、乳酸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菌群数显著高于治疗前;A1组和B1组患者治疗后大肠杆菌属和肠球菌属菌群数分别显著低于A2组和B2组, 拟杆菌属、梭菌属、乳酸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菌群数分别显著高于A2组和B2组(P<0.05)。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内条件致病菌增加, 有益菌减少。双歧杆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 能够有效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20.
涂忠红 《基层医学论坛》2016,(35):4948-4949
目的探讨益生菌制剂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2组,每组48例。予以对照组美沙拉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益生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及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益生菌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不但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还能改善各项指标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