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医不同证候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64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为血热证组26例、血瘀证组21例、血燥证组17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将3组T淋巴细胞(CD3+T)、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T)、抑制性T淋巴细胞(CD8+T)、辅助性T淋巴细胞/抑制性T淋巴细胞(CD4/CD8)与相应的正常值进行比较,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CD3+T3组分别与正常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T血瘀证组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热证组较正常值降低(P<0.05),血燥证组较正常值升高(P<0.05),3组间两两比较,血燥证组较血瘀证组、血热证组升高(P<0.05),血热证组较血瘀证组降低(P<0.05)。CD8+T血热证组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组及血燥证组均较正常值降低(P<0.05),血瘀证组及血燥证组均较血热证组降低(P<0.05),血瘀证组与血燥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血热证组较正常值降低(P<0.05),血瘀证组及血燥证组均较正常值升高(P<0.05),血瘀证组及血燥证组均较血热证组升高(P<0.05),血瘀证组与血燥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的紊乱,CD4+T和CD8+T的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密切相关,银屑病患者的免疫状态与中医证候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证型银屑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的差异及理血解毒类方对银屑病患者血清VEGF的调节作用,探讨银屑病的病机基础及中医药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05例寻常型银屑病(血热型、血燥型、血瘀型)患者口服凉血解毒汤、养血解毒汤和活血解毒汤前后血清VEGF水平。结果银屑病组患者治疗前血清VEGF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血热型银屑病组患者血清VEGF显著高于血燥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血瘀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燥型银屑病组患者与血瘀型组患者相比血清VEGF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血热型和血燥型银屑病组经中药治疗后血清VEGF均明显降低(P<0.05),血瘀型银屑病组患者经中药治疗后血清VEGF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EGF的变化与银屑病之间具有疾病特异性,而证候及发展阶段的特异性不明显。抑制血管新生可能是凉血解毒方、养血解毒方治疗血热型和血燥型银屑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发病年龄(初次发病时的年龄)、年龄(接受证候调查时的年龄)、复发次数、总病程及本次病程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按照临床流行病学群体研究方法,采用现况调查、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设计,用EPIINFO 6.0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应用SPSS软件,对2 675例寻常型银屑病发病年龄、病程等因素与中医证候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寻常型银屑病中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最为常见,其中血热证1 489例(55.7%),血燥证593例(22.2%)和血瘀证323例(12.1%),以上3型之间发病年龄及患者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血燥证发病年龄最小,其次为血热证,血瘀证患发病年龄最大,血热证患者平均年龄最小,其次为血燥证,血瘀证患者平均年龄最大;血热证的复发次数少于血燥证和血瘀证(P<0.01);3型之中血热证的总病程和本次病程均最短,血燥证次之,血瘀证的总病程和本次病程最长(P<0.01)。结论血热证、血燥证和血瘀证是"从血论治"银屑病的基本证候,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这3个证候间不仅存在着时相性,而且治疗的难易程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蜈蚣败毒饮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再评价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寻常型银屑病患者500例,用随机化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患者按照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进行辨证分型。治疗组予蜈蚣败毒饮口服,对照组予消银颗粒口服,疗程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SI评分变化、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际入组491例银屑病患者,治疗组血热证与血瘀证显效率分别为81.7%和88.1%,疗效均优于对照组;而治疗组和对照组血燥证患者的显效率分别为70.4%和76.1%,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蜈蚣败毒饮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有效率较高,但不同证型的疗效有差异,其中以血热证和血瘀证最为显著,总体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昆明地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常见证型脂肪细胞因子趋化素(Chemerin)、脂联素(ADP)、瘦素(LEP)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对昆明地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常见证型进行分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163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Chemerin、ADP、LEP的浓度,用SPSS软件对昆明地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证型与患者Chemerin、ADP、LEP的含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寻常银屑病三种中医证型PASI评分和Chemerin由高到低依次是湿热证、血热证、血燥证,三种证型的Chemerin、ADP和LEP与PASI评分之间存在正相关:Chemerin和LEP两个因素影响三个证型的PASI评分;寻常银屑病三种中医证型的LEP,湿热证最高,还不能确认血热证和血燥证的LEP的高低;寻常银屑病三种中医证型AD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热证与血燥证、血热证与湿热证比较,二者的ADP没有差异;血燥证与湿热证比较,二者的ADP有差异(P <0.05)。结论昆明地区寻常性银屑病最常见的证型为湿热型,银屑病患者的PASI评分与Chemerin、ADP和LEP有密切相关性,... 更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寻常型银屑病中医各证型皮损的皮肤镜表现特征,为更客观准确的判断银屑病中医证型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确诊的且经中医辨证分别属血热证、血燥证及血瘀证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50例。使用皮肤镜观察记录各中医证型皮损的背景颜色、鳞屑特征、血管特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热证患者皮肤镜下图像背景颜色亮红甚至鲜红、点状血管密集颜色亮红甚至紫红、鳞屑较少呈细碎状,与血燥证、血瘀证患者镜下皮损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燥证患者皮肤镜下图像背景颜色淡红,点状血管较为稀疏颜色淡红、鳞屑较多密集且单片鳞屑面积较大,与血热证、血瘀证镜下皮损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患者皮肤镜下图像背景暗红可见色素沉着,点状血管较少见颜色略深于肤色,鳞屑少见,与血热证、血燥证镜下皮损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屑病各证型皮损具有典型的皮肤镜影像表现,可用于临床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中医证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睡眠质量、瘙痒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门诊就诊的寻常性银屑病患者112例,根据中医辩证分型将其分为血热组、血瘀组和血燥组,采用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量表进行调查。另选同期体检的健康人112名为对照组。结果 与血热组比较,血瘀组ISI、VAS评分较低,血燥组PSQI、PASI、VAS评分较低(P <0.05);与血瘀组比较,血燥组PASI评分较低(P <0.05)。血热组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和睡眠效率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其中,血热组、血瘀组和血燥组睡眠时间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血热阻睡眠障碍评分高于血瘀组和对照组(P <0.05);血热组日间功能障碍评分高于血瘀组和对照组,血燥组日间功能障碍评分低于血热组和对照组(P <0.05)。血热组的PSQI、VAS评分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P <0.05)。结论 不同中医证型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银屑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间关系。方法:98例银屑病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测定,另用53例正常人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检查作为对照。结果:血燥型、血瘀型、血热型的全血黏度有显著差异。血热型的血浆比黏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燥型、血瘀型的血浆比黏度要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血燥型具有显著差异,P<0.05。组间比较,血燥型、血瘀型的血浆比黏度显著高于血热型,P<0.01。血热型的血沉、血沉方程K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但未达显著意义。血燥型、血瘀型略下降,P>0.05。结论:银屑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变化有一定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98例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结合血液流变学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银屑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间关系。方法:98例银屑病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测定,另用53例正常人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检查作为对照。结果:血燥型、血瘀型、血热型的全血黏度有显著差异。血热型的血浆比黏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燥型、血瘀型的血浆比黏度要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血燥型具有显著差异P<0.05。组间比较,血燥型、血瘀型的血浆比黏度显著高于血热型P<0.01。血热型的血沉、血沉方程K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但未达显著意义。血燥型、血瘀型略下降P>0.05。结论:银屑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变化有一定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银屑病中医基本证候在人群中的分布,探讨银屑病中医基本证候与疾病分期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纳入28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寻常型银屑病基本证候与疾病分期及各项病情严重程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医基本证候分布依次为:血瘀证(70.3%)>血燥证(17.3%)>风热证(12.4%);疾病分期依次为:稳定期(57.5%)>进行期(26.9%)>消退期(15.7%)。(2)中医基本证候与疾病分期的关系:风热证在进行期中所占比例较大,血瘀证和血燥证在静止期中所占比例较大。风热证与进行期相关,血瘀证与稳定期相关,消退期与血燥证相关。(3)中医基本证候与各项病情评判指标的关系:不同中医证型间银屑病的疾病严重程度具有显著差异(P<0.01),PASI评分风热证>血瘀证>血燥证;瘙痒评分风热证>血燥证>血瘀证。回归分析发现:躯干部的PASI评分和瘙痒评分对3种证型的影响程度不同,与血燥证和风热证正相关,与血瘀证负相关;年龄分段与血燥证负相关。【结论】血瘀证与稳定期的病人在本次研究中所占比例最高。不同中医证型间银屑病的疾病严重程度存在差异,证型与银屑病分期可能有对应关系:风热证与进行期相关,血瘀证与稳定期相关,消退期与血燥证相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13.
14.
以^3氢-胸腺嘧啶核苷放射自显影法及HE染色,观察并分别测定了18例正常子宫内膜增殖中期,15例增殖晚期的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的标记指数、分裂指数。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增殖晚期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之LI均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同时,增殖晚间质细胞之MI也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即此两种细胞在增殖晚期中增生明显,其增生状态初步获得了定位定量测定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5.
16.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做法;方法:主要在手术配合的六个方面,解决防感染、防栓塞等问题。结果: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获成功,结论:手术配合是护士责任心和基本功的全面体现,对提高手术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在继发性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lb)检测在继发性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Beckman Immage全自动特种蛋白分析仪对糖尿病组、高血压组、心脏病组患者进行了m-Alb测定,同时与健康组结果作对比。结果m-Alb检测糖尿病组为3.7±5.26mg/dl,高血压组为7.5±8.18mg/dl,心脏病组为7.8±3.76mg/dl,健康组为0.66±0.48mg/dl,各试验组m-Alb增高百分率为糖尿病组48.9%,高血压组37.5%,心脏病组26.9%。结论尿蛋白阴性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进行m-Alb检测,可以监测病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80例局限于小腿或手或足的银屑病。均经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因部位比较特殊。受多种理化因素影响,使皮疹形态发生轻重程度不同的变化,常看不到典型损害,因而误诊为神经性皮炎,湿疹,慢性皮炎及癣等。作者对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后,提出了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