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8 毫秒
1.
刘保延  张启明 《中医杂志》2011,(20):1714-1716
构建中医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平台需要症状的规范。基于历代医案数据库的统计结果,认为对于区分不同疾病状态具有借鉴作用的生命现象才是症状;症状具有独立性和内涵最小性;症状的名称有概念词组、描述词组和派生词组3种类型;症状的6种特有属性和4种偶有属性是症状定义的必要内容;症状的发生部位、性质和加重缓解因素是中医赖以辨证的症状的临床特征;治疗前后对比是中医判定症状轻重变化的主要方式;围绕主诉或最痛苦症状的临床特征及其伴随症状的采集是规避冗余信息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郭铭隆  陈家旭 《中医杂志》2008,49(11):965-967
规范化、标准化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证候是中医立法处方的依据,证候标准化、规范化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的重要问题.对中医证候的规范化研究包括症状名称及内涵界定的规范、症状量化的规范、证候名称的规范以及证候诊断标准的规范等全方位进行反思,促进中医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中医优势病种的辨证论治探讨证候规范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从把握人体功能状态的变化规律角度出发,形成了一套研究人体复杂系统的理论和干预方法.辨证论治是其精髓,但作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证候",历代医家给其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同时也留下了不规范的缺憾.最为突出的是所使用的证候名称及其概念缺乏明确的内涵和外延,使其在内容、种类和适用范围上,都存在着不规范现象.同时,由于疾病的性质和传变规律的自身差异,相同的"证"在论治时亦显然受到这些不同疾病自身变化规律的约束,伴随着疾病的不同,其主、次症也随之发生变化.如果抛开具体疾病,在十几种乃至几十种疾病中辨出一个同名证,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也将黯然失色.这也就是现有中医证候规范在临床难以实行的根本原因,并已成为中医现代化研究中迫切需要攻克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通过整理11743条历代医案中涉及的口部症状4660种描述,提取出45个口部症状单元,并分析其临床特征,其中存在多个当代中西医学权威著作没有提及的内容。此研究将有利于规范和完善中医口部症状的名称及内涵。  相似文献   

5.
从中医优势病种的辨证诊治控制证候规范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学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从把握人体功能状态的变化规律角度出发,形成了一套研究人体复杂系统的理论和干预方法。辨证论治是其精髓,但作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证候”,历代医家给其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同时也留下了不规范的缺憾。最为突出的是所使用的证候名称及其概念缺乏明确的内涵和外延,使其在内容、种类和适用范围上,都存在着不规范现象。同时,由于疾病的性质和传变规律的自身差异,相同的“证”在论治时亦显然受到这些不同疾病自身变化规律的约束,伴随着疾病的不同,其主、次症也随之发生变化。如果抛开具体疾病,在十几种乃…  相似文献   

6.
中医证候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辨证论治一直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而与之密切相关的证候研究,也是建国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点.但作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证候",历代医家给其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同时也留下了不规范的缺憾.最为突出的是所使用的证候名称及其概念缺乏明确的内涵和外延,使其在内容、种类和适用范围上,都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中医证候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论治一直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而与之密切相关的证候研究,也是建国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点.作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证候",历代医家给其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同时也留下了不规范的缺憾.最为突出的是所使用的证候名称及其概念缺乏明确的内涵和外延,使其在内容、种类和适用范围上,都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中医方剂命名的内涵出发,对以数字方式命名的中医常用方剂名称的英译进行分析判别,探讨如何既能表达方剂名称的科学属性,又能在英译中传递中医特有的文化内涵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医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思维结构和语言特点。在传统医学日益走向国际化的今天,如何做好中医药英语翻译工作已经成为广大中医译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故对德国翻译家汉斯·威密尔提出的功能主义目的论进行了深入分析,详述目的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以及在其指导下对中医病证名称、中医方剂名称以及中医药文献的翻译策略。目的论应用于中医药翻译中,以翻译目的为首要原则,既充分考虑译文受众的接受性,又保留了源语的文化内涵,对提高中医药英译的可读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中医术语英译原则,比较研究常见中医肝胆疾病名称的多种英译版本,为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提供实证参考。方法以8个常用肝胆疾病名称为基础语料,以规范性、对应性、可读性与民族性4个原则为评判标准,比较、分析7部国内外有代表性的中医英译辞典和著作对这8个术语的不同翻译。结果对7部中医英译辞典和著作中8个术语的对应翻译进行分析评价时,发现5个术语均有2种及以上译文,且译文不符合规范性原则和可读性原则的情况最多。结论中医术语标准化工作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译入语把握上仍存在问题,应加强规范性原则、可读性原则。  相似文献   

11.
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症状体征是中医临床诊疗活动的基本表现,是识别证候的主要依据,其描述和判定是中医准确辨证、诊病的基础,也是证候规范化的前提。本文系统分析了中医症状研究的现状,认为目前中医症状的规范研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症名不统一,症状的内涵与外延模糊,复合症状随意组合,症状量化方法不成熟等方面。针对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强症名的统一,明确症状的内涵与外延,合理对症状进行拆分与量化等相关建议。中医症状的规范化研究对中医辨证、诊病和学术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海派中医"这一观点很有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海派中医这一提法是否合适?二是海派中医的内涵特征到底是什么?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名"和"实"两个方面对"海派中医"这一医学文化现象加以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13.
“肾精亏虚证”证候名称规范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肾精亏虚证"是中医的一个独立证候,其表述方式存在着国家标准与高校教材、重要书籍的不统一,重要书籍中前后命名的不一致,严重影响着中医学的国际认同。因此,"肾精亏虚证"证候名称规范化研究至关重要。通过检索文献资料,进行资料录入和提取,提取出与"肾精亏虚证"病机内涵相同但表述不同的10种名称,以频数为依据初步确定"肾精亏虚证"为规范化名称。进而根据证候命名原则对"肾精亏虚证"名称进行考量,最后确定"肾精亏虚证"为其诸多命名方式的统一化和规范化名称。  相似文献   

14.
辨证施治,就是运用中医的基础理论和辨证方法.证与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证”是多现象的综合意识,前贤任应秋先生认为是症候群,如“太阳证”,“阳明证”,“厥阴证”等;“症”是单独一种临床现象的意识.对“症状”进行分析:分析同一症状在不同临床现象中出现的特点,以及同一症状可能在哪些症状中出现症“状鉴别”所讨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中医症状中的感觉症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症状没有公认的界定标准。本文基于人体感受器提出了比中医症状更基础的概念一感觉症状。一个完整的感觉症状由观察者、观察工具、观察对象、观察角度和观察结果5个基本要素组成。通过制定感觉症状的确认方法,发现在51186条历代医案中出现频次大于10的感觉症状有1195个。可望有利于中医症状的内涵界定和中医、西医学在症状体征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若干耳鼻咽喉中医名称的现代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西医结合名称的融贯和统一工作是十分艰巨而复杂的,这主要是因为:1.中医尤其是古代经典著作中经常有现代少用的艰涩古汉字,给学者们带来一定困难。2.某些名称或病候在中医本身尚未得到统一。同一病证各家采用不同病名,而同一名称又可用于不同的疾病。3.某些中医病候如从西医的观点来看,其定义和范围都欠清楚,而对中医的诊治却并无影响。4.由于中西医两个体系的不同,其命名的侧重点也不同。西医主要根据病理表现,而中医则注重全身  相似文献   

17.
中医推拿复式手法具有特定手法姿势、步骤、作用部位,疗效较单一手法更为全面,为历代医家重视。因小儿推拿体系形成于明清,查阅明清小儿推拿与"龙"有关复式手法记载,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手法的操作不同而名称相同的现象。在此从文献记载、中医思维方式等角度探求其源流,期望对这些复式手法有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中医症状规范化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旺华  朱文锋 《中医杂志》2007,48(6):555-556
中医的症状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症状规范是制订完善的诊断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推断预后等的前提。症状名称、内涵、外延、性质、程度的不规范是严重制约中医病证规范化的障碍。症状的规范化可从症名的规范,相关症状分离、独立,分离症状与病机,提出反应病情的症名,明确症状的内涵、外延,区别症状轻重主次的诊断价值,纳入实验室检测指标,作为四诊资料的延伸,明确其辨证意义,计量刻画症状对病、证素、证的诊断贡献度,避免使用定向诱导症状名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气陷证"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名词术语之一。本文从"气陷证"一词源流出发,探析"气陷证"这一名词术语的演变过程及其准确内涵。研究认为"气陷证"这一名词术语萌芽于《黄帝内经》时期,但其名称及内涵均不统一,而是多以"气虚下陷""中气下陷""阳虚下陷"等名称代替。"气陷"作为独立语义名词首次出现于明·张介宾所著的《类经》中,到现代"气陷证"的名称才被逐渐统一,这一名词术语的内涵被准确定义。  相似文献   

20.
细脉、小脉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脉经》以降中医脉学一般把细脉与小脉这两种名称统一为细脉,但是,两者在脉象形态上不同,通过对细脉与小脉各自脉象要素的分析,细脉是单因素脉,代表了脉管细这一方面的特征,小脉不能等同于细脉,小脉是一个复合脉象,代表了脉体细和脉搏无力两者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