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黄鼠鼠疫现状,分析疫情动态,为防治鼠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鼠疫间接血凝试验(IHA)方法,对采集的黄鼠血清进行检测,依据GB16883—1997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动物鼠疫现疫流行区判定标准判定疫区,对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5~2005年共设调查点99个,检验黄鼠血清21028份,阳性29份,FI抗体滴度在1:40~1:2560之间,阳性血清分布在6个年度8个地区,皆被判定为鼠疫现疫流行区。结论赤峰市黄鼠鼠疫已进入活跃期,建议各地积极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血清流行病学方法调查鼠疫疫情,可缩短有限鼠疫疫源面积的监测周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西吉县鼠疫宿主动物及其寄生蚤的种类构成,调查西吉县鼠疫疫源情况,为预防控制鼠疫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7年6月11日至7月25日,对西吉县8个乡(镇)进行了黄鼠密度、夜行鼠、体蚤、洞干蚤、窝巢蚤调查,同时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学和血清学检验.结果主要宿主阿拉善黄鼠平均密度为0.85只/hm2,夜行鼠捕获率为0.80%(24/2987),调查发现小型兽类16种,隶属3目9科16种,以黄鼠为优势种.鼠体蚤指数为2.84,发现蚤类4科16种,以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为优势种.鼠疫细菌学、血清学检验均为阴性.结论该调查地区具备形成阿拉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条件,开展鼠疫监测是预防控制鼠疫流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西吉县鼠疫宿主动物及其寄生蚤的种类构成,调查西吉县鼠疫疫源情况,为预防控制鼠疫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7年6月11日至7月25日,对西吉县8个乡(镇)进行了黄鼠密度、夜行鼠、体蚤、洞干蚤、窝巢蚤调查,同时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学和血清学检验.结果主要宿主阿拉善黄鼠平均密度为0.85只/hm2,夜行鼠捕获率为0.80%(24/2987),调查发现小型兽类16种,隶属3目9科16种,以黄鼠为优势种.鼠体蚤指数为2.84,发现蚤类4科16种,以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为优势种.鼠疫细菌学、血清学检验均为阴性.结论该调查地区具备形成阿拉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条件,开展鼠疫监测是预防控制鼠疫流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甘宁阿拉善黄鼠鼠疫疫源地50年鼠疫调查及监测材料汇总分析,为该疫源地动物鼠疫监测及预警提供指导。方法收集、整理鼠疫资料,建立甘宁黄土高原黄鼠疫源地1962—2012年鼠疫数据库;黄鼠密度调查采用1日弓形夹法,其他小型啮齿动物调查采用5m夹线法;鼠疫病原学的分离采取剖检鼠类脏器,取肝脾直接压印培养法;鼠体蚤的收集采用梳检法;蚤的细菌学检验采取集组研磨培养法;鼠疫血清学采取间接血凝(IHA)法。结果该疫源地共捕获啮齿动物18种,黄鼠为优势种群;收集蚤类59种(亚种),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为优势种群;50年来发生3次动物间鼠疫流行,分离鼠疫菌163株(其中人尸体4株、自然染疫动物135株、寄生蚤24株),检出阳性血清488份;动物鼠疫流行多发生在5—6月,流行年份黄鼠密度(3.26±1.11)只/hm^2,动物间鼠疫频发区在海原县境内月亮山与南华山草甸草原和山地草原地带。结论海原县境内月亮山与南华山为该疫源地核心区,黄鼠鼠疫终止流行阈值指标为黄鼠密度年均〈0.2只/hm^2,黄鼠密度年均1.11只/hm^2为动物鼠疫流行时的阈值指标,2只/hm^2为动物鼠疫流行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鼠疫防治工作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前的1949年4月。1952年以前,主要是采取以控制人间鼠疫为目的的鼠疫防治措施。大量的工作是判定鼠疫疫情、进行鼠疫疫区处理、治疗鼠疫病人、扑灭人间鼠疫,工作重点在居民区内。继之提出“重点预防,全面监视”的工作方针。通过对鼠疫流行规律和鼠疫疫源地性质的研究,提出了“家野并重”的灭鼠号召,开始大量捕杀达乌尔黄鼠(黄鼠)的人民战争。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掌握疫源地空间结构,适宜黄鼠生存的环境及面积,黄鼠种群数量和分布;了解啮齿动物及蚤类种群变化趋势;规划和确定鼠疫监测重点地区,调整相关监测指标;建立吉林省鼠疫信息数据库及图层集,为科学防治和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技术,以鼠疫主要贮存宿主为对象,开展疫源地现状调查。结果全省疫源面积为5644000hm^2,其中黄鼠高密度分布区占6.96%,中密度分布区占19.57%;低密度分布区占30.12%;极低密度分布区占18.77%;无鼠区占24.57%。全省黄鼠聚集面积为793286hm^2,聚集范围612449~1003149hm^2,占疫源地面积的14.06%。预测黄鼠数量为1139930只,波动范围为793072~1488518只。啮齿动物种类较60年代减少了2科3属9种;蚤种类减少了2科12属28种。结论由于黄鼠适宜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因而导致黄鼠聚集面积减少,黄鼠数量明显降低。以通榆-双辽风沙草原、镇赉县北大岗真草草原、乾安黄土台地区、扶余县局部地区,以及其他景观区域的黄鼠高密度和中密度分布区为吉林省鼠疫重点监测地区;全省每年下达灭黄鼠指标以28万~40万只为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阐述疫源地的空间结构;分析动物鼠疫流行趋势;提出适合本疫源地的防控策略。方法建立鼠疫疫源地及动物鼠疫数据库,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937年确认该地区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定达乌尔黄鼠是该疫源地主要宿主。该疫源地总体分为松辽平原区和察哈丘陵区,在此基础上,根据自然条件、自然屏障和疫源地形成因素划分为5块相对独立疫源地。该疫源地曾是我国动物鼠疫流行最为猛烈,波及面最广的一块疫源地,由于有效落实"灭鼠拔源"总体策略,大幅度降低了黄鼠密度,致使20世纪60年代后动物疫情逐渐减弱,仅呈现散在发生,2010年后该疫源地动物中再未分离到鼠疫菌。结论以动物鼠疫监测为中心,及时掌握黄鼠数量变化趋势,对黄鼠密度上升明显的地区,及时开展灭鼠工作,尽可能使该地区黄鼠密度保持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扎鲁特旗低山丘陵区鼠疫疫源地是1985年发现的,以达乌尔黄鼠(以下简称黄鼠)为主要储存宿主,松江黄鼠蚤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是松辽平原达乌达黄鼠鼠疫疫源地的组成部分,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其自身的流行特点。该疫源地包括扎鲁特旗西部6个苏木(乡、镇)和阿鲁科尔沁旗5个苏木(乡、镇)疫源面积2500km~2。经过1985~1991年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反复的疫区处理,加之土地开发利用和草牧场沙化,使宿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有了很大改观,黄鼠数量明显减少,动物鼠疫的流行范围明显缩小,流行强度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了长尾黄鼠密度与鼠疫流行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杀灭繁殖期的长尾黄鼠,是控制长尾黄鼠密度的一项有效措施,可命名长尾黄鼠短期内处于低密度状态。在实验区优生境内长尾黄鼠密度每公顷3只以下时,通过连续两年血清学、细菌学调查,其鼠疫阳性率为零。作者认为这可能是长尾黄鼠鼠疫流行的临界密度。  相似文献   

10.
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简称黄鼠)是我国松辽平原察哈尔丘陵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主要宿主动物,曾多次酿成动物鼠疫流行,威胁人类健康,其鼠种群空间数量是动物鼠疫流行的首要条件,法尔(Farr)定律指出“动物居住密度越大和它们彼此之间接触越多,那么感染的可能性就愈大,并愈能形成动物成群患病(即发生动物流行病)的良好条件”[1]。 黄鼠粗密度的调查资料甚多,吉林省地方病第一防治所(1972)提出黄鼠动物鼠疫流行密度为 1只/hm2以上[2]。有学者作过关于生态密度及拥挤度[3,4…  相似文献   

11.
白城——北大岗鼠疫监测区及边缘地带是历史鼠疫动物病高发区之一,为认识其鼠疫动物病演变规律,仅就该区1983—1986年资料加以分析。在该区内相继开展了历年不同生境黄鼠密度,历年不同月份黄鼠密度、黄鼠性别、年龄构成、小型鼠类数量消长、鼠类体表、洞干蚤类指数及病原调查。结果发现,主要宿主黄鼠密度四年间波动在0.7—1.1只/公顷之间,其中以1986年黄鼠密度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监测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染疫动物及其寄生蚤种类构成,探讨其宿主地位和保菌作用。方法 统计分析近50年间阿拉善黄鼠自然疫源地有关鼠疫防治的调查与监测资料。结果 在该疫源地的3次动物间鼠疫流行中判定染疫动物7种,染疫蚤4种,分离出鼠疫菌159株。结论 阿拉善黄鼠是该疫源地染疫动物的绝对优势种群,鼠疫菌的主要贮存宿主,与其主要寄生蚤—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Ctm)的共同作用是造成鼠疫传播与流行的主要因素。其他动物参与流行,对鼠疫菌的保存与延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是鼠疫历史疫区,历史上曾有过多次鼠疫的发生和流行,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为严防鼠疫的发生,按照上级的要求,山西省从1962年开始,由省、地、县三级组成联合调查组在右玉县杀虎口和临县等地设调查点,开展了鼠疫疫源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在省境西北部有鼠疫流行史的县(区)开展了鼠疫疫源检索及疫史调查工作。对鼠及鼠体外寄生虫(蚤)的种类、数量、  相似文献   

14.
按照甘肃省鼠疫监测方案及甘肃宁夏两省区鼠疫联防要求,在刘寨乡开展了连续三年的鼠疫监测工作。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概况会宁县刘寨乡位于甘(肃)宁(夏)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疫区的西部边缘,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干草原景观,地表植物以矮小针茅、米蒿、骆驼蒿、莳萝蒿为主,伴生有紫菀、萎陵菜等,覆盖度为20%~60%。动物优势种为阿拉善黄鼠。2监测结果2.1人间鼠疫监测:每年五月份为鼠疫宣传月,开展鼠防知识教育,如放映鼠防知识科教片、办板报、写墙头标语、发放宣传材料,对疫区接触者(以外来长住人员为主)进行鼠疫活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赤峰市2012—2021年达乌尔黄鼠动物鼠疫流行特征,为预防鼠疫的发生及调整监测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参照《内蒙古自治区鼠疫监测工作方案》,采用固定和流动监测点相结合的形式对赤峰地区进行鼠疫监测。采用样方法调查宿主动物,5 m夹笼法调查夜行鼠类。结合实验室数据,对2012—2021年赤峰市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21年,赤峰市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调查样方7 090 hm2,捕获达乌尔黄鼠674只,平均密度0.10只/hm2。布夹136 403夹次,捕鼠3 294只,捕鼠率2.41%。主要以黑线仓鼠、五趾跳鼠、小毛足鼠为主。调查黄鼠洞27 334个,染蚤率7.57%,平均蚤指数0.14;调查黄鼠14 046只,染蚤率为32.21%,平均蚤指数0.85;调查黄鼠巢1 054个,染蚤率为66.70%,平均蚤指数9.74。共进行鼠类病原学检验20 555份,鼠类血清学检验15 783份,蚤类病原学检验26 402组,结果全部阴性。结论 监测数据显示赤峰市2012—2021年间未发生动物鼠疫疫情,黄鼠平均鼠密...  相似文献   

16.
1999年5月25-9月15日在精河县南山鼠疫自然疫源地,继续开展人类鼠疫和动物鼠疫监工作。长尾黄鼠染蚤率为95.5%,蚤指数为6.5;检验长尾黄鼠424份,分离出鼠疫菌2株,阳性率为0.5%;检验长尾黄鼠血清286份,阳性21份,阳性率为7.3%。监测结果表明,该疫源地黄鼠体外寄生蚤、 蚤指数、病原学和血清学阳性率与历年同期水平相近,若无人为因素干扰,该地区仍会有较高强度的鼠疫动物病流行,应加强监测力度,防止人类鼠疫发生。  相似文献   

17.
新疆乌苏县古尔图地区为长尾黄鼠—灰旱獭双宿主自然疫源地,1982年自治区地研所在该地区建立了鼠疫监测站。通过6年的资料总结,充分证明了该地区动物间鼠疫流行猛烈,对当地居民构成了威胁。为确保不发生人间鼠疫,进一步掌握该地区动物鼠疫流行病学的确切资料,1987年于乌苏县古尔图地区进行了鼠疫监测工作。 1.近年来旱獭密度明显下降,但长尾黄鼠种群数量水平仍然很高。调查结果表明平均每公顷黄鼠密度为10.68只,小型啮齿类数量甚少,捕获率为0.86%。 2.对936只长尾黄鼠进行了体外寄生虫  相似文献   

18.
1 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1963年,原新疆流行病防治研究所调查了沙湾山地,认为该地是疑似鼠疫自然疫源地.1988年8月在新疆沙湾后山博尔霍拉牧场发生一起人间鼠疫,同年从后山灰旱獭、长尾黄鼠及其寄生蚤--方形黄鼠蚤中分离到了3株鼠疫菌,判定沙湾县为灰旱獭-长尾黄鼠双宿主鼠疫自然疫源地[1].1990年,在前山鹿角湾地区的灰旱獭中检出5株鼠疫菌,从而证实沙湾前山为灰旱獭单宿主鼠疫自然疫源地[2].  相似文献   

19.
吉林西北部草原是一块古老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1962年以来,为了防治鼠疫,每年都进行鼠疫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开展春季草原大面积灭鼠和坚持在自然疫源地灭鼠地区和非灭鼠地区监测鼠情,旨在掌握其规律性,为控制动物鼠疫流行提供科学依据。1 监测方法 在自然疫源地,保护性灭鼠地区与非灭鼠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生境,建立固定监测点。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新疆长尾黄鼠鼠疫流行现状,提出长尾黄鼠鼠疫流行的防治对策。方法用动物鼠疫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10年乌苏古尔图鼠疫监测资料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乌苏古尔图鼠疫疫源地长尾黄鼠体蚤平均指数为7.1,从长尾黄鼠及其体外寄生蚤中检出鼠疫菌63株,该地宿主长尾黄鼠数量亦保持较高水平,这些数据表明新疆长尾黄鼠鼠疫连年流行。结论为防止长尾黄鼠鼠疫传播到人间,人类应主动控制本身可能引发鼠疫的行为,做好鼠疫"三不三报"的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