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手足口病21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手足口病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以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溃疡、手足皮疹水疱为特征。我科自2008年5月~2010年10月诊治了89例手足口病患者,其中有21例曾在村医或其他医疗单位误诊为水痘、单纯性疱疹、疱疹性咽峡炎、药疹。为提高对手足口病的认识,现将21例误诊病例的资料分析报道如下,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手足口病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新型传染病 ,以手足、臀部和口腔前部为好发部位的出疹性疾病 ,多见于婴幼儿。现将我科自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收治的6 0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点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6 0例中 ,男 36例 ,女 2 4例。发病年龄 6个月者 4例 ,6个月至 1岁者 14例 ,1~ 3岁者 30例 ,3~ 10岁者 7例 ,>10岁者 5例 ,最大年龄 12岁 ,以 1~ 3岁发病者居多 ,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发病月份 :1~ 4月者 7例 ,5~ 7月者 4 6例 ,7~ 12月者 7例 ,以夏初多见。 9例有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史 ,潜伏期 …  相似文献   

3.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出疹性疾病。我地区1998年4月份开始出现小流行,现抽取6月15日至7月15日的患儿50例分析如下。1 一般资料 50例患儿,男27例,女23例。年龄8个月~1岁10例,占20%;1岁以上~3岁36例,占72%;3岁以上~5岁4例,占8%。  相似文献   

4.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5岁以下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儿症状较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丘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可以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神经源性肺水肿,3岁以下的儿童是严重并发症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手足口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7例肠道病毒71感染所致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病例资料。比较普通病例组和重症病例组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资料。结果: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多见于1~3岁婴幼儿(64.96%),主要症状为皮疹(98.29%)、发热(98.29%)。重症病例发生率较高(占82.05%),多有肢体抖动及易惊(77.78%)。常见并发症有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经对症及抗病毒治疗,重症者早期使用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甘露醇等治疗,治愈113例(96.58%),好转1例(0.85%),死亡3例(2.56%)。结论: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多见于婴幼儿,主要症状为发热、皮疹。重症病例发生率高,多有肢体抖动及易惊。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救治关键在于早期干预,控制进展,减少难治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7.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手足口病通常具有自限性、病程短、一般病情较轻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对2010年6月~10月31日间万载县人民医院353例手足口病患者的特点、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6例诊断为普通手足口病,治疗后,2例再次复发,后住院治愈。27例诊断为重型手足口病,转市级医院治疗;随访2例死亡,25例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出院。结论控制手足口病的流行,预防是主要办法。治疗时,应实行预检分诊,隔离治疗,严防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9.
手足口病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有明显特征的出疹性疾病,可以由柯萨奇病毒及肠道病毒71感染引起,近2年来,由于肠道病毒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日益增多,且可以伴有神经系统感染:脑炎,脑膜脑炎,脑膜炎以及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而备受关注,本科自2008年7月至2009年8月共收治手足口病患者住院治疗45例,今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了解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对收治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是以皮疹表现为主的多脏器损伤的综合征,手足口病并发呼吸道感染较多见,治疗效果好。除少数病例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预后较差外,多呈自限性经过,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侯春梅 《东南国防医药》2013,15(1):75+94-75,94
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A16及肠道病毒71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5岁以内婴幼儿,好发于夏秋季,病程在1周左右,若合并病毒性心肌炎、无菌性脑炎或肺水肿等,则病程长,病情重,甚至危及生命。我院2000-2012年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538例,其中合并病毒性心肌炎48例,现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临床参考资料。方法对本院2011年1-9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者做一回顾性分析。结果456例中,男女比例为2.10: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5岁,5岁以下408例,占89.47%;发病时间4—6月份298例,占65.35%;地区分布以农村占多,有340例,占74.6%;临床特征包括疱疹,主要分布在:手足452例(99.12%),口腔粘膜406例(89.03%);252例伴发热(55.26%),合并肺炎有54例(11.84%),出现神经系统症状56例(7.5%),并发心肌损害的24例(5.26%);其中发现一些特殊表现:无症状性肺炎26例(5.70%),不明显原因的指(趾)甲损害7例(1.53%)。重症患儿12例(2.63%),危重病例2例(0.04%)。127份标本病原学检测EV71阳性70例(55.11%),CVA16阳性43例(33.86%)。本组患者按照2010年手足口病防治指南治疗,患儿预后良好,有神经系统后遗症1例,死亡病例1例。结论本次流行高峰期为4—6月份,好发于1。5岁儿童,本次流行以EV71为主要病原体。手足口病的防治关键是掌握危重症的危险因素,严格按照2010年手足口病防治指南治疗,并在疾病早期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可有效减少后遗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陈风阳 《河北医药》2013,(14):2190-2191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手足口病常见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该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昆明地区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84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手、足、口部病变均有,首发病变部位口腔,占24.24%;手或足者,占30.04%;手、足、口病变同时出现者658人,占33.17%。出现于臀部、肘、膝部者,占12.5%。发热占20.11%。发病以学龄前儿童为主,占95.71%,除幼托儿童、学生外,散居儿童(大部分是外来流动人口及农村患儿)占58.42%,明确接触史者,占53.68%。结论手足口病发病以学龄前儿童为主,以手、足、口、臀等部位发生丘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手足口病近年来高发并危害性越见明显,探讨该疾病的临床特征,以促进该疾病在治疗与防控能力的提高。方法本文通过对本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手口足病80例患儿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3岁以下61例(占76.25%),3~9岁19例(占23.75%)。80例(占100%)均见手足口皮疹,49例(占61.25%)伴发热,并发症以肺炎的患儿最多,有11例(占13.75%);合并心肌损害9例(占11.25%),肝功能损害5例(占6.25%)以合并脑炎症状最危重2例(占2.5%)。本组患儿治疗以抗病毒为主,辅以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支持治疗及对症处理,79例(98.75%)治愈,死亡1例(1.25%)。结论手足口病可防可治,其中防控工作很重要,托幼机构和小学校防控工作尤为关键,常规治疗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其中对危重病例做到早识别,早重视,早治疗,注意治疗方案的调整,即可减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与手足口病患儿密切接触医护人员发生显性感染病例的临床特点与防治办法。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商丘市某医院手足口病防治一线医护人员手足口病显性感染病例的发病、密切接触史、临床特点、诊断、防治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显性感染者,均有密切接触史,工作紧张压力大,免疫力低下,诊治过程未坚持无菌操作,发生显性感染。结论具有密切接触史医护人员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少数会发生显性感染;提高自身免疫力,诊治过程坚持无菌操作,勤洗手,对医疗器械严格消毒,对患儿排泄物、病房及时消毒处理,能减少医护人员手足口病的发生与传播。  相似文献   

17.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黏膜皮疹、疱疹、溃疡为特征,个别患儿口『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脊髓膜炎、脑炎等并发症,导致死亡。为进一步了解该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现将我院自2008年5月-2009年8月诊治的150例手足口病进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18例手足口病患儿资料。结果418例手足口病例多发生在3岁以下,主要表现为发热及皮疹,部分病例出现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磷酸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和血糖(GLU)升高。重症病例可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循环衰竭。重症病例治疗困难,病死率达2.9%。68例抽检病例中,EV71阳性23例,CoxAl6阳性2例,其它肠道病毒18例。结论手足口病病原体主要为EV71,多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及早识别重症病例的早期临床征象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手足口病(hand footmouth disease,HFMD)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之一,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常见于儿童,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HFMD虽属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但近几年其并发症和病死率有增高趋势,因此有必要重视对该病的疫情监测,加强防治。现将手足口病的85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者年龄分布及对血清α-羟丁酸(α-HBD)、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的影响,为该病实验室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确诊为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8例患儿血清α-HBD全部升高,LDH部分升高,占58.25%,ALT,AST升高比例相对小,分别占6.7%,19.57%.结论:α-HBD可作为手足口病的一项间接实验室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