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临床研究表明,脑梗死发作如能早期得到有效治疗,尤其是在发病后6 h内或更早时间接受正规专科治疗,其预后明显优于延迟治疗时间组.而细胞促抑凋亡指标改变是否可做为预后不良判断标准尚不清楚.目的通过对住院不同时间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细胞凋亡因子含量测定与预后研究,进一步明确疾病的治疗时机窗.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化同期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军区总医院的神经科病房.对象2000/2002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内二科住院的男性患者144例.按住院不同时间接受治疗分为4组6,24,72,96 h组.方法采用蚓激酶400 mg,肝素钠(抗栓灵)2片,尼莫地平60 mg,维生素E100mg,3次/d口服,银杏叶提取物(金钠多)52 5mg加生理盐水150mL,脑多肽10mL加生理盐水150mL,1次/d静脉点滴,10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对大面积梗死(> 7 cm2)给200 g/L甘露醇脱水,4组受试者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检测血小板膜Fas,Apo2.7,Bcl-2百分含量及预后评估.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治疗时间组患者外周血小板膜Fas,Apo2.7,Bcl-2百分含量及预后评估. 结果6 h组血小板膜Fas,Apo2 7,Bcl-2百分含量治疗后明显低于或高于治疗前(P<0.05).而与其他各组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疾病预后的统计分析中显示,发病后6 h内接受治疗的患者有效率较96 h治疗组明显增高,而病死率显著下降.结论发病后6 h住院接受正规治疗确有提高疾病预后、降低致残率的作用,而Fas,Apo2.7,Bcl-2指标异常,程度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与脑梗塞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与脑梗塞预后的关系,为临床预防为治疗脑梗塞提供参考。方法”根据BrainStroke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价标准对55例离梗塞急性期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分,把SSS评分减少18%以上者作为进步组,评分减少18%以下者作为恶化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及其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4.
龙东兵  熊文  张琼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8):1151-1152
【目的】观察各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形态大小的变化关系,探讨其在不同类型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76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按GCS计分分为轻重两组,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各组均空腹抽取晨间肘静脉血,进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MPV)、分布宽度(PDW)检查。【结果】重型组PLT与对照组比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MPV、PDW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形态大小变化是脑梗死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患者应激性高血糖与近期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脑梗死应激性高血糖是指非糖尿病患者在急性脑梗死发病后出现的短期血糖升高现象.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已证实高血糖状态可以加重脑梗死的脑损害[1-2].  相似文献   

6.
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脑血管意外的年发病率为对717/10万,每年累积脑血管意外病人40~50万人[1]。在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中,心源性血栓引起脑梗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心房纤颤(AF)是引起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原因。老年人AF并发脑梗死和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脑血栓形成所致的脑梗死在发病原因、发病机理方面各不相同。两者在临床特征和预后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对这方面的评价甚少。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史和病历记录,把脑梗死发病前或发病时存在AF者考虑其脑梗死由与AF相关的心源性栓子栓塞所致;把发病前或…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血小板功能异常参与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是脑梗死促发因素之一,也是造成脑梗死后缺血性损害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1]。这些研究多集中在血小板膜糖蛋白及超微结构的变化方面。为此我们对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BPC)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进行动态观察,以了解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脑梗死组160例,男106例,女54例,年龄39~82岁,平均(61.3±4.6)岁,均为住院患者,发病后48小时内入院,全部病例均符合1986年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及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降纤酶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红细胞与血小板参数及血小聚集性的变化。 方法:选择2004—01/12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病程12h之内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27例为患者组,入院当天注射2支10U降纤酶(商品名东菱克栓酶,日本东菱药品工业株式会社产,进口许可证号:93048),于入院第3,5,7天再次注射1支10U的降纤酶。以同期体检的53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测定血液流变学、红细胞、血小板参数及血小板聚集性,患者组检测2次(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 结果:18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组治疗前的全血高、中、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平均血小板体积显著高于对照组[(4.88&;#177;0.62),(6.09&;#177;0.87).(22.09&;#177;4.29)mPa&;#183;s,8.69&;#177;0.47,(10.15&;#177;1.21)fl;(3.99&;#177;0.38).(5.20&;#177;0.53),(19.04&;#177;3.01)mPa&;#183;s,6.97&;#177;0.58,(8.17&;#177;1.01)n,P〈0.01];血小板1,5min聚集率和最大血小板聚集率也高于对照组[(38.2&;#177;6.7)%,(54.1&;#177;8.5)%,(64.2&;#177;10.9)%;(29.5&;#177;4.4)%,(39.3&;#177;7.4)%,(42.5&;#177;8.1)%,P〈0.01],而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175.00&;#177;48.91),(229.41&;#177;51.42)&;#215;10^9L^-1,P〈0.01]。②患者组治疗2周后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小板1,5min聚集率等指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20.41&;#177;3.27),(1.71&;#177;0.36)mPa&;#183;s,(0.43&;#177;0.06)L/L,7.42&;#177;0.49,(31.6&;#177;4.5)%,(41.6&;#177;7.8)%,P〉0.05]。 结论:①急性腔隙性脑梗死与高黏血症、高血小板聚集性及大血小板增加有关。②降纤酶有明显降低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聚集性、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70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中,PLT减少率为75.7%,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的差别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患者PLT减少,则MPV变大(P〈0.01),而患者PLT正常,则其MPV与健康者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PLT的变化与疾病预后有一定的关系,病情好转组PLT比死亡组PLT高(P〈0.05),表明PLT增加,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及其预后价值。方法:对9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及95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液MPV、血小板计数(BPC)和红细胞压积检测。结果:急性脑梗塞患者的MPV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BPC则较对照组降低(P<0.01),显示MPV与急性脑梗塞的发病显著相关(r=0.39,P<0.01),梗塞面积越大,MPV越大,病死率越高。结论:检测MPV有助于对急性脑梗塞病情轻重程度的评估,也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内钙和TXB2含量与聚集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小板内游离钙和TXB2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意义。方法 用Fura-2/AM荧光技术测定了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及25例正常对照组血小板内钙含量,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其血小板内血栓素B2(TXB2)含量,用比浊法测定其血小板聚集。结果患者血小板内游离Ca2+和TXB2含量均分别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47.26±10.85 vs 119.30±10.94 nmol/L和3.38±0.78vs 4.88±0.97ng/109血小板,P均<0.01);在患者中,低(0.5μmol/L)和高(5μmol/L)浓度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44±0.19vs 0.26±0.14和0.73±0.13vs0.39±0.19,P均<0.01);在患者中血小板内游离Ca2+含量和TXB2含量均分别与5μmol/L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呈明显的正相关性(r分别为0.786和0.593,P均<0.01),而血小板内Ca2+与TXB2成明显的正相关性(r为0.652,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血小板功能处于活跃状态,可能与其内 Ca2+含量增加、TXB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规律,评价脑血流动力学检查(cerebrovascularhemodynamicsanalysis,CVA)在急性脑梗死病情评判、预后分析以及临床治疗指导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符合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确诊标准、又缺乏限定并发症的住院患者25例,依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组,动态观察各组患者入院24h内,病程第7,14,28,90天时的脑血流动力学情况,并与患者的头颅CT和MRI等影像学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治疗终点时日常生活能力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主要脑血流动力学指数(cerebrovascularhemody-namicsindex,CVDI)异常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影像学梗死灶大小成正相关;入院24h内CVDI阳性率明显高于头颅CT和MRI(头颅CT和MRI阳性率为56%,CVDI阳性率为84%);CVDI改变与临床征象具有一定同步性;溶栓成功的患者CVDI短期内迅速改善;病程第90天时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严重减低的患者首次最低血流速度多<4.5cm/s。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CVA有助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及病况预测,并对病程与预后分析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高血小板血症与肺癌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术后辅助化疗血小板增多的6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血小板数正常的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患者71例作对照。分析高血小板血症患者与血小板正常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并比较两组患者无病生存期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血小板增多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有无癌栓、CEA异常有相关性。高血小板血症组肺癌患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26个月,对照组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28个月,两组的无病生存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增多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较血小板计数正常的患者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红细胞压积(Hct)、纤维蛋白原(Fig)、血小板电泳时间和脑血流量(CBF)与脑梗塞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病人恢复情况,分为痊愈组、好转组和死亡组,在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测定Hct、Fig、血小板电泳时间,计算CBF,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塞病人各组急性期Fig异常占67.8%,CBF下降,血小板电泳时间延长,Hct、Fig以好转组和死亡组增高显著,与病情轻重明显相关;CBF与Hct、Fig呈负相关,血小板电泳时间与Fig呈正相关。恢复期好转组Hct、Fg与痊愈组有明显差异,痊愈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无显著差异,但血小板电泳时间仍延长,表明血小板聚集性持续增强。结论:Hct、Fig升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和CBF下降可能是脑梗塞病理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患者血小板电泳时间恢复一般较临床症状的消失为慢;Hct、Fig血小板电泳时间和CBF动态变化可作为脑梗塞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体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因素众多,包括年龄、病变的部位及严重程度,高血压、高血糖、心肺肾合并症及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症、癫痫等并发症和即时有效的治疗等。对于体温是否影响急性脑梗死的预后鲜见文献报道,我院近2年收治2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院1周内体温分组比较其预后,以探讨体温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郭伟莉 《临床荟萃》2001,16(18):849-850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如梗死的部位、范围 ,机体的代偿能力和处理正确与否等。本文对 48例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增大及 44例MPV正常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进行比较 ,报道结果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住院患者 92例 ,均符合 1995年中华医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 ,且经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为了除外其他可造成血小板体积及数量改变的影响因素 ,入选病例条件为发病后 3天内入院者 ,且无感染、血液病等。 92例中 ,男 5 1例 ,女 41例 ,年龄 42~ 90岁 ,平均 ( 6 3…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变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庆元  袁淑清  孟凡琴  陈桂兰 《临床荟萃》2002,17(24):1455-1455
脑梗死是当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 ,已成为中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对于脑梗死的发生与发展机制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最早的启动反应 ,其聚集功能在脑梗死患者发病前后或脑梗死患者与正常人的不同变化研究中发现 ,对于脑梗死的形成及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检测了 6 0例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PAGm)与正常人 30例 ,进行了对比 ,其结果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6 0例脑梗死患者均为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 ,诊断标准均符合 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  相似文献   

18.
对脑梗死急性期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探讨如下。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自2000-01~2004—08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男88例.女20例,年龄48~86岁,均按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有糖尿病史者不入选。入院时血糖升高即为血糖升高组,血糖持续正常即为血糖正常组,各组在年龄、性别、合并高血压、既往脑卒中史方面均无差异。  相似文献   

19.
过鑫昌  丁怀翌 《新医学》1991,22(1):21-22
66例 AMI,前列腺素、血小板激活指标检测发现,死亡组 PAgT,发病24小时内测位降低,β-血小板球蛋白(βTG)、PF_4升高,与存活组有显著差异,并结合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可作为估计 AMI 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降纤酶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红细胞与血小板参数及血小聚集性的变化。方法:选择2004-01/12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病程12h之内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27例为患者组,入院当天注射2支10U降纤酶(商品名东菱克栓酶,日本东菱药品工业株式会社产,进口许可证号:93048),于入院第3,5,7天再次注射1支10U的降纤酶。以同期体检的53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测定血液流变学、红细胞、血小板参数及血小板聚集性,患者组检测2次(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结果:18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组治疗前的全血高、中、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平均血小板体积显著高于对照组[(4.88±0.62),(6.09±0.87),(22.09±4.29)mPa·s,8.69±0.47,(10.15±1.21)fl;(3.99±0.38),(5.20±0.53),(19.04±3.01)mPa·s,6.97±0.58,(8.17±1.01)fl,P<0.01];血小板1,5min聚集率和最大血小板聚集率也高于对照组[(38.2±6.7)%,(54.1±8.5)%,(64.2±10.9)%;(29.5±4.4)%,(39.3±7.4)%,(42.5±8.1)%,P<0.01],而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175.00±48.91),(229.41±51.42)×109L-1,P<0.01]。②患者组治疗2周后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小板1,5min聚集率等指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20.41±3.27),(1.71±0.36)mPa·s,(0.43±0.06)L/L,7.42±0.49,(31.6±4.5)%,(41.6±7.8)%,P>0.05]。结论:①急性腔隙性脑梗死与高黏血症、高血小板聚集性及大血小板增加有关。②降纤酶有明显降低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红细胞聚集性、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