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孙刚顺  张清月 《山东医药》2003,43(25):32-33
1995~ 2 0 0 2年 ,我院采用侧脑室联合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 32例 ,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5 8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 ,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 32例 ,男 1 8例 ,女 1 4例 ;年龄 33~ 73岁 ,平均 5 6岁。术前意识障碍按哥拉斯科昏迷计分法 ( GCS)计算 :GCS≤ 5分 1 1例 ,6~ 8分 7例 ,>8分 1 4例。按高血压脑出血五级分类分级 : 级 5例 , 级 1 4例 , 级 1 1例 , 级 2例。 CT见单纯丘脑出血破入脑室 2 6例 ,丘脑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6例。按多田公式计算 ,脑内血肿量 3~ 38.1 ml,平均1…  相似文献   

2.
1998年 10月至 2 0 0 1年 10月 ,我们对 4 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术后血肿腔采用“烟卷”式引流 ,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4 8例 ,男 2 6例 ,女 2 2例 ;年龄 38~ 73岁 ,平均 5 7.3岁 ;发病距手术时间 8小时~ 10天 ,平均 2 6小时 ;血肿量 10~ 12 0 ml,平均 6 0 ml。出血部位 :基底节区 2 7例 ,丘脑 12例 ,小脑 2例 ,半球其他部位 7例。术前意识状况分级 :1级 1例 ,2级 2 1例 ,3级 19例 ,4级 7例 ,5级 2例。本组患者均无血肿破入脑室系统者。方法 :1引流管的制作 :将一管径为 3.5~ 4 .0 mm。长约30 cm的硅胶管据血肿…  相似文献   

3.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9月 ,我们对适于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 4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加行脑室引流术 ,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 42例中 ,男 3 1例 ,女 11例 ;年龄 3 7~ 76岁 ,发病至手术时间为 4~ 16小时。幕上出血 3 9例 ,血肿量3 0~ 90 ml;幕下出血 3例 ,血肿量 8~ 18ml。血肿破入脑室 9例 ,按高血压脑出血临床五级分级法 ,本组中 16例为 级 ,2 2例为 级 ,4例为 级。治疗方法 :对伴有或不伴有脑室内出血的患者 ,首先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是否保留骨瓣根据血肿清除后脑组织张力确定。开颅术结束即加行侧脑室引流 ,根…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 ,以往多采用药物保守治疗或开颅清除血肿的方法。近年来 ,我们应用超早期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2 5 2例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8年 12月— 2 0 0 2年 1月共收治高血压脑出血病人 2 63例 ,接受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外引流术者 2 5 8例 ,发病到手术在 1h~ 7h内 ,符合超早期治疗标准[1] 者 2 5 2例 ,其中男 116例 ,女 13 6例 ,年龄最小 3 8岁 ,最大 91岁 ,平均年龄 63岁 ,高峰年龄段在 5 0岁~ 70岁间。出血部位分布 :基底节区2 12例 (破入脑室 164例 ) ,脑室…  相似文献   

5.
1998年 2月~ 2 0 0 0年 11月 ,我们行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小脑出血 14例 ,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男 6例 ,女 8例 ;年龄 45~ 70岁 ,平均 5 7.5岁。颅脑 CT显示出血量 10~ 47ml,平均 2 8.5 m l,其中 >2 0 m l的 8例。出血部位 :左小脑半球 8例 ,右小脑半球 4例 ,小脑蚓部2例。血肿破入侧脑室及 、 脑室 2例 ,破入 、 脑室 4例 ,破入 脑室 2例。患者入院时 GCS评分 >12分 5例 ,8~ 11分 6例 ,<8分 3例。患者均有 10年以上高血压病史。超早期手术 (发病 6小时以内 ) 4例 ,早期手术 (发病 1~ 3日…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并不少见 ,但短时间内大量出血而致休克者罕见。 1995年 1月~ 2 0 0 0年 1月 ,我们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2 5 3例 ,其中 8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致休克 ,经保守治疗获愈。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男 5例 ,女 3例 ;年龄 42~ 71岁 ,平均 5 7岁。术前 GCS评分 4分 2例 ,6分 2例 ,9分 2例 ,12分 2例。术前双侧瞳孔散大 1例 ,单侧瞳孔散大 1例。均行颅脑 CT扫描 ,基底节区出血 6例 ,丘脑出血 2例。出血破入脑室者 8例。气管插管、全麻骨瓣开颅脑内血肿清除 3例 ,CT导引立体定向钻孔、血肿抽吸置管引流 4例 …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外普遍开展高血压脑出血后伴发脑疝微创手术治疗 ,治疗效果逐年提高。我们收集采用微创穿刺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 6 6例临床资料 ,探讨其应用价值。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6 6例 ,男 5 5例 ,女 11例 ,年龄 30~ 79岁 (平均 5 2 .8岁 )。 6 0岁以上 19例 ,平均血压 179.3/ 10 2 .8mm Hg。一侧瞳孔散大 5 0例 ,双侧瞳孔散大 16例。深昏迷 (GCS3~ 5分 ) 5 4例 ,昏迷 (GCS 6~ 8分 ) 12例。基底节区出血 5 2例 ,其中破入脑室 2 6例 ,平均出血量 82 ml;丘脑出血 8例 ,破入脑室 8例 ,平均出血量 76 ml;脑叶出血 6例 ,破入…  相似文献   

8.
应用神经内窥镜外鞘经额上入路治疗基底核区出血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内窥镜外鞘经额上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的效果。方法对18例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于发病24h内选择额上入路,使用内窥镜外鞘作为操作通道,以神经内窥镜及常规吸引器通过内窥镜外鞘进行血肿清除。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55min。术中发现大脑中动脉中央支活动性出血13例。术后1d复查头部CT,出血量按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全部清除2例,血肿大部清除(〉90%)11例,部分清除(〈90%)5例。随访时间3~11个月,平均7个月。除1例术后死于冠心病外,ADL评分:Ⅰ级7例,Ⅱ级4例,Ⅲ级3例,Ⅳ级2例,Ⅴ级1例。结论神经内窥镜结合内窥镜外鞘,使术野有一定的操作空间,避免术中内窥镜物镜的模糊,改善内窥镜的视野。为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我院开展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 16例 ,与传统治疗效果作一比较 ,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一般资料 入选病历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标准[1] ,经颅脑CT证实。微创组 :16例 (男 12 ,女 4) ,年龄 35~ 76岁 ,平均 5 2 .8岁。脑基底节区出血 10例 (其中破入脑室 5例 ) ,脑叶出血 3例 ,原发性脑室出血 3例。出血量按多田公式计算 ,除原发性脑室出血外 ,均超过 30ml,其中 30~6 0ml 6例 ,6 1~ 80ml6例 ,1~ 10 0ml2例 ,>10 0ml2例。脑室受压 ,中线结构移位 14例。发病至手术时间 6h以内者 1例 ,6~ 2 4h 1…  相似文献   

10.
岳新灿  张顺清 《山东医药》2003,43(27):34-34
20 0 0年 2月至 2 0 0 3年 2月 ,我们采用 CT定向穿刺血肿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31例 ,疗效较满意。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2 4例 ,女 7例 ,年龄 37~ 6 9岁 ,平均 5 5岁。出血部位 :基底节出血 2 3例 ,丘脑出血 3例 ,皮层下出血 5例。其中破入脑室者 7例。出血量 2 0~ 70 ml,平均 5 0 m l。手术时间 :发病后 12小时至 7天。术前意识清醒者 17例 ,余均昏迷。治疗方法 :31例均根据 CT扫描确定血肿位置 ,测算穿刺靶点 ,避开血管及功能区 ,钻孔入颅 ,按血肿形态、沿血肿长轴置入引流管。一次性抽出积血 6 0 %~ 80 %者 2 3…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对比神经内镜手术与微创穿刺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近期效果与预后。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密云教学医院神经外科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55例,经头部CT确诊为幕上血肿。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55例患者分为神经内镜组(24例)和微创穿刺组(31例)。通过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及治疗前与出院时Barthel指数评分的差值,评价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及预后。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血肿量、出血部位(基底节区、脑叶、丘脑)、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发病至手术治疗的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再出血、颅内感染。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出血部位(基底节区、脑叶、丘脑)、年龄、血肿量、术前GCS评分、发病至治疗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微创穿刺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均低于神经内镜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6±7)min比(150±20)min、(8±3)ml比(184±50)ml、(75.7±10.4)%比(88.5±6.6)%,t值分别为26.820、17.295、5.534,均P<0.01];两组再出血和颅内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神经内镜组术前与出院时Barthel指数评分的差值高于微创穿刺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9)分比(42±10)分,t=3.309,P=0.002]。结论神经内镜术在改善患者近期预后方面可能优于微创穿刺术,可尝试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创清除术对老年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经头颅CT证实为脑出血患者450例,随机分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组(微创组,236例)和内科保守治疗组(保守组,214例)。微创组采用双侧头皮相应部位安放标记物,螺旋CT导向定位,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对脑出血患者进行穿刺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血肿的清除吸收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微创组总有效率为91.1%,保守组为67.8%,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1)。微创组、保守组治疗前血肿体积为(50.47±9.23)ml和(51.88±10.33)ml;治疗7天后,微创组、保守组血肿体积为(14.65±5.36)ml和(29.52±4.38)ml,微创组血肿吸收速率明显快于保守组(P<0.01)。治疗3天后,微创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保守组,BI评分明显高于保守组。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一种安全、适用于老年患者颅内中等量和大量出血且疗效较好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脑屏障指数(BBB)、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及预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的影响. 方法观察时间≤3.0 h 30例,3.1~8.0 h 32例,8.1~24.0 h 28例,>24.0 h 22 例,对照分析其BBB、MBP及ADL的变化.结果 ≤3.0 h、3.1~8.0 h微创血肿清除术组BBB和MBP[(6.57±0.69)×10 3和(3.12±0.40)μg/L、(7.37±1.29)×10 3和(3.25±0.60)μg/L]均明显低于8.1~24.0 h、>24.0 h组[(12.02±1.51)×10-3和(4.60±0.48)μg/L、(14.68±2.07)×10-3和(5.88±0.64)μg/L,Q>13.8,P<0.05];≤3.0 h,3.1~8.0 h微创血肿清除术组[(2.60±1.07)分、(3.06±0.91)分]均明显高于8.1~24.0h、>24.0 h组[(4.00±0.67)分、(3.68±1.32)分,Q>3.1,P<0.05]. 结论≤8.0 h实施微创血肿清除术可减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细胞毒性对血脑屏障的损伤,从而减轻脑水肿,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minimally invasive removal of intracranial hematoma on blood-brain barrier (BBB) index, serum myelin basic protein (MBP) an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Methods Through observing 30cases operated within 3.0 hours, 32 case operated between 3. 1-8. 0 hours, 28 cases operated between 8. 1 to 24.0 hours and 22 cases operated over 24 hours, the changes of BBB index, serum MBP and ADL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BBB index and serum MB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patients operated within 8. 0 hours than in patients operated over 8. 1 hours [≤3.0 hours group:(6.57±0.69)×10-3 and (3. 12±0.40)μg/L;3. 1-8.0 hours group: (7. 37±1.29)×10-3 and (3.25±0.60)μg/L;8. 1-2.0 hours group: ( 12. 02± 1.51 ) × 10 3 and (4. 60±0. 48)μg/L;over 24.0 hours group: ( 14. 68±2.07)×10-3 and (5.88±0.64)μg/L,Q>13.8,P<0. 05]. And the ADL was lower in patients operated within 8. 0 hours than in patients operated over 8. 1 hours [≤3.0 hours group: (2. 60± 1.07)scores; 3.1-8.0 hours group: (3. 06±0. 91 )scores;8. 1-24.0 hours group: (4.00±0.67) scores;over 24.0 hours group:(3.68±1.32)scores,Q>3. 1,P<0.05].Conclusions Th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of intracranial hematoma within 8.0 hours can mitigate the cytotoxicity-damaged BBB so as to lighten brain edema and improve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根据临床需要进行较全面的分型,针对每一类型依据其病情及出血量找出合适的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收集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和巴林左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3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80例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外科治疗的方法为开颅显微手术和微创治疗(血肿腔置管引流术)。将所有病例按出血部位进行分型,然后将血肿位于脑叶及基底节区的HICH患者按照意识障碍程度分为2组。未昏迷组患者120例,GCS 10~14分;昏迷组患者120例,GCS 4~9分。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HICH患者分型统计:脑叶出血51例,基底节区出血208例,丘脑出血59例,混合型出血23例,小脑出血18例,脑干出血9例,原发脑室出血6例(继发性脑室出血例数被包含在其他型出血的例数里面),多发脑出血6例。多见的脑叶及基底节区出血的分组比较:未昏迷组中开颅治疗患者的死亡率为3.8%,微创治疗患者的死亡率为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昏迷组中开颅治疗患者的死亡率为10.6%,微创治疗患者的死亡率为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治疗HICH应根据分型及意识障碍程度、出血量等因素选择手术方式,摒弃只用一种手术方法的思维模式,既减少了开颅手术带来的大创伤和高花费,又降低了微创治疗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CT灌注成像评估脑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研究脑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择经CT确诊的幕上脑出血患者41例,于发病5h~14d行双层脑CTP检查,按发病到检查时间将患者分为≤12h,〉12~24h,〉24~48h,〉48—72h,〉72h~2周。采用非去卷积模型斜率法计算血肿中心、血肿周围水肿带、水肿带外(距离水肿边缘1cm)以及远隔皮质区不同感兴趣区的脑血流量(cerebral bolood flow,CBF)、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达峰值时间(peak time,PT)及各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time detlsity curve,TDC)。以CBF≤20ml·100g^-1·min^-1为脑灌注损伤。结果①所有患者灌注参数图从血肿中心到正常区色差呈阶梯状分布;血肿中心、血肿周围水肿带、水肿带外及远隔皮质区的平均CBF[(2.5±1.9)、(19.8±10.1)、(42.2±9.2)、(54.8±8.8)ml·100g^-1·min^-1]、rCBV[(2.9±1.7)、(7.1±4.3)、(25.8±5.1)、(37.9±4.5)%]及PT[血肿中心无峰值,(9.0±1.7),(8.0±1.1),(8.0±1.3)s]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15)。②CTP灌注参数图所示的灌注损伤为(11±5)cm^2,CT平扫显示的平均血肿范围为(6±3)cm^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9,P=0.000)。③血肿≥10ml的患者26例,15例CBF≤20ml·100g^-1·min^-1;血肿〈10ml的患者14例,2例CBF≤20ml·100g^-1·min^-1。水肿带CBF与血肿体积呈直线相关(r=-0.501,P=0.001)。④血肿周围以上各区的CBF在不同时间段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⑤脑积水患者的CBF和rCBV明显降低,而PT明显延长。结论CTP能够很好地反映脑出血后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血肿周边存在与血肿大小有关的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脑灌注显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高血压性脑出血 (HCH)急性期 (72h内 )血肿周围及远隔区域的脑血流量 (rCBF)变化。方法 对30例HCH患者行发病后 2 4h内CT显像及发病后 72h内脑灌注显像 (SPECT) ,计算出血量及水肿量 ,对rCBF进行半定量分析 ,并进行 72h内临床和SPECT评分及发病后第 4周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BI)。结果  (1)脑水肿在脑出血后 2 4h内产生 ,并且早期水肿程度与出血量及血流灌注缺损容积 (FDV)呈显著相关 (r分别为 0 .86 85和 0 .35 6 2 ,P <0 .0 1)。 (2 )脑出血后血肿周边及双侧大脑半球血流量均显著降低。 (3)急性期SPECT总评分与相应的临床功能缺损评分呈直线相关 (r=0 .87,P <0 .0 1) ,与 4周时的BI呈直线负相关 (r=- 0 .82 ,P <0 .0 1)。结论 (1)脑水肿在脑出血后 2 4h内产生 ;(2 )rCBF与出血量及出血部位有关 ;(3)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周边也存在着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人自发性小脑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对74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以高血压动脉硬化为主要病因。临床表现多不具有明显的特征。保守治疗40例中,治愈17例,好转18例,死亡5例。后颅窝开颅小脑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治疗24例中,治愈11例,好转8例,死亡5例。CT引导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3例,好转2例,死亡1例。单纯脑室外引流术7例,治愈2例,好转3例,死亡2例。小脑出血血肿量<10 ml者,首选保守治疗,血肿量≥10 ml者后颅窝开颅小脑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疗效满意。结论CT引导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单纯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老年人或体质差患者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呋塞米(商品名:速尿)试验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临床价值。方法45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在发病后3h内采用头部CT明确诊断,24h复查CT,了解血肿扩大的发生情况。其中血肿扩大87例,无扩大364例。所有患者确诊后测量血压,对出血量≤20ml和〉20ml的患者,分别静脉注射呋塞米20mg和40mg。注射后30min复测血压,计算平均动脉压(MAP)在注射呋塞米前后的变化,研究血肿扩大与呋塞米试验后MAP变化值之间的关系。结果①呋塞米试验后,MAP降低越多,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越低(Х^2=54.84,P〈0.001),MAP降低值与血肿扩大发生率呈负相关(r=-0.94,P〈0.001)。②呋塞米试验后,MAP降低〈10mmHg的占48.1%(217/451),其中血肿扩大组高达82.8%(72/87),无血肿扩大组为39.8%(145/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18,P〈0.001)。③以MAP降低〈10mmHg为阳性(即预测将发生血肿扩大),或以MAP降低≥10mmHg为阴性(即预测将不会发生血肿扩大),两种预测方法总的符合率和综合评价指标与Youden指数一致,但以MAP降低〈10mmHg预测将发生血肿扩大的敏感性较高(82.8%),假阴性较低(17.2%)。当以MAP降低≥10mmHg预测不发生血肿扩大的特异性较高(82.8%),阳性似然比为3.39。结论呋塞米试验后以MAP降低〈10mmHg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将发生血肿扩大,以MAP降低≥10mmHg预测不发生血肿扩大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氨甲环酸联合矛头蝮蛇血凝酶治疗外伤后脑出血患者的头颅CT变化及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吴川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一区和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36例TBI后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对照组给予矛头蝮蛇血凝酶,试验组在矛头蝮蛇血凝酶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氨甲环酸,头颅CT检测患者颅内血肿的变化情况及影像学特征,比较2组患者脑出血血肿增大的发生率、治疗疗效、并发症和临床预后。 结果试验组中血肿继续增加和达到手术指征的患者(3例、1例)均显著少于对照组(10例、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头颅CT检查显示试验组患者血肿量逐渐吸收,血肿周围水肿情况较对照组更轻。试验组患者的肺部感染、褥疮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深静脉感染、泌尿系感染、营养不良方面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在疾病恢复期第3、6、9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氨甲环酸联合矛头蝮蛇血凝酶预防性用药能够降低脑创伤后脑内出血血肿增大的发生率,且能够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AAV)伴非呼吸道出血的临床特征、诊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整理我院近5年诊治的47例AAV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分析其中合并非呼吸道出血者的诊治过程。结果:47例AAV中合并非呼吸道出血6例(12.7%),中位年龄58岁。2例发生2处出血,共8处出血;消化道出血2例(4.2%),脑出血3例(6.4%),肾出血1例,腹膜后血肿1例,肌肉血肿1例。6例AAV临床表型为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4例,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2例(脑出血2例,肾出血1例)。6例中5例出血是AAV初诊活动期发生,同时伴急进性肾炎;胸部CT多提示双肺间质改变,但无咯血。1例肌肉血肿发生在血管炎复发期。4例MPOANCA强阳性,1例MPO-ANCA中阳性,1例PR3-ANCA强阳性。5例出血发作前已予激素治疗,临床表现较急骤危重,如头痛、腹痛、血便,常伴血红蛋白快速下降,3例休克血压;血小板计数及凝血指标均正常,仅1例血钙偏低。6例继续激素、环磷酰胺治疗,3例并用静脉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和血液透析,辅以输血、止血(血管介入栓塞或手术)。6例中2例死亡(脑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1例),4例存活者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诱导缓解,2例并用血浆置换治疗好转、脱离血液透析。结论:AAV合并非呼吸道出血的比例达12.7%;以脑出血和消化道出血为主,与本病导致血管损害相关,也是致命性的并发症。早期识别,积极免疫抑制剂治疗联合血浆置换、静脉免疫球蛋白,并止血处理(血管介入栓塞或手术),部分患者经救治可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